履园丛话


  ◎汉陶陵鼎是鼎为扬州阮云台宫保所藏,盖上有文云:“重十一斤。”器上有文云:“容一斗,重八斤一两。”又云:“重十斤。”今除盖以库平法马秤之,重四斤十三两三钱二分。所云容一斗者,以今官斗较之,得一升八合。何古今权量之不同也。宋陈无择云:“二十四铢为两,每两古文五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赵宋广科,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之三两当汉、唐十两。故今之升斗、尺寸、斤两,皆后大于前也。宫保云:“器与铭辞不相应者,恐当时共鼎正多,不知何时互错耳。”鼎今藏焦山方丈。嘉庆十九年冬,余从高邮回吴,适遇王南陔中丞,同游焦山,抚摩一过。

  ◎汉铜洗汉铜洗,余所见者不下十数具,即古盘之属也。有阳嘉洗,有大吉羊洗,有富贵昌宜侯王洗,有章和、中平、永建洗,有宜子孙大富贵洗,大约皆本朝出土者居多。

  ◎建昭雁足镫青浦王兰泉司寇家有雁足镫,其镫檠似雁一足立起,上燃以镫,烛油并用,制作甚精。上有“建昭三年,考工辅为内者造铜雁足,重三斤八两”云云五十九字。阮云台宫保考为大将军王凤之物。凤于永光二年嗣封阳平侯,阳朔元年成帝所赐也。嘉庆廿五年春,余尝仿造四具,赠斌笠耕观察,观察自为制铭,每当夜宴,四镫烂然,颇令人发怀古之幽情也。

  ◎汉长安铜尺铜尺一,今藏嘉定瞿木夫通守家,铜质坚贞,青绿可爱。上有文云:“长安铜尺卅枚,第廿,元延二年八月十八日造。”计十有八字,篆法精密,的是汉人,与曲阜孔氏所藏虑亻铜尺相等,惟此尺作阳文。叠起,较之,虑亻尺短六分。

  按虑亻尺造于后汉章帝建初六年,距前汉成帝元延二年不过九十二年,已长短之不同如此。《汉书。地理志》:长安县,高帝五年置,属京兆尹,为领县第一。

  今文云“长安铜尺卅枚”,当是在长安铸者三十枚,此为第二十,未必铸三十枚以颁郡县也。

  《晋书。律历志》载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为尺,相传谓之汉官尺,未闻有铸铜为尺者。今虑亻尺既流传人间,或又疑此尺为刘歆所造。然案宋秦喜《钟鼎款识拓本》中有晋尺,上有文云:“周尺,《汉志》刘歆铜尺,后汉建武铜尺,晋前尺并同。”十九字。今将此尺与晋尺较之,又短八分,则知非歆造矣。案今之裁尺大于工部营造尺,犹之宋三司布帛尺大于晋尺,晋尺大于汉建初尺,建初尺大于元延尺,元延尺大于周尺是也。时代既殊,尺有赢羡,难以定论云。

  ◎古泉古者金、货、布、币、刀俱谓之泉,其名始见于《史记。平准书》及《食货志》。梁顾ピ有《泉谱》,宋陶岳有《货泉录》,杜镐有《铸泉故事》,罗泌《路史》有《泉币考》,金光袭有《泉宝录》,李孝美、董俱有《泉谱》,洪遵、徐象梅俱有《泉志》。近方氏嵩年有《钱谱》十卷,朱氏近漪又有《古金待问录》,华氏师道有《钱币考》,翁氏宜泉有《古钱考异》,所载货布币刀大备。

  案《管子》言:“燧人氏以来,未尝不以轻重为天下也。”盖谓制货以权轻重,此即用币之始,而其制则未闻。或谓太昊氏以前已有钱矣,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夏、商谓之币,亦谓之布,齐人谓之刀。曰泉、曰布者,取流通之义也。故太公作九府圜法,周景王铸宝货,秦铸半两,汉兴亦有半两,又三铢、四铢、五铢、八铢。而王莽又铸货泉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及货布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大布黄千之类。

  又东汉正品亦有五铢,蜀汉正品有直百、直百五铢,又有曰大泉五百、大泉当千者,皆古泉也。

  晋初用魏五铢,吴兴沈充又铸小钱,径三分,名沈郎钱。又有赵石勒铸丰货,成李寿铸汉兴之类。宋有四铢、五铢、二铢、孝建、孝建四铢、景和、永光之类,年号入钱文自此始。齐、梁有五铢、五朱、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大吉五铢,拓跋魏有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之类,陈有大货六铢,宇文周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布泉,隋亦有五铢钱。至唐初始有开元通宝、乾封钱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元宝之类,而开元通宝最为繁多。其幕有字,乃武宗时所铸,如京、洛、兖、福、兴、平、昌、润、襄、益、鄂、丹、梓、洪、梁、越、潭、宣、广、荆、桂、蓝之字,犹如本朝顺治通宝幕文有同、福、临、东、江、宣、原、西、蓟、昌、南、河、荆、云、浙、阳、巩、陕、延、襄是也。即如五代十国所载铸钱之事,如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闽、吴诸国流传之钱,亦日渐日少矣。

  嘉庆三年,海州嵇家沟乡民浚池得巨瓮二,发之,中实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皆满,土花剥蚀,苍翠可爱。

  嘉庆戊寅春,绍兴西郭门外西彝山下,土人掘得一墓,皆大砖砌成,状如遂道,其中空洞无物,外有砂缸二具,不甚古,中贮五铢钱数万枚,并无青绿。

  郡人陈圭堂亲见之,携以示余。余谓汉、蜀、两晋时无窑器,唐、宋无五铢钱,皆事之不可解者。

  吴江翁海村言:迪化州有屯兵垦地,得坎,深不逾丈,下见墙屋,积米盈仓,青蚨一堆,大径寸,文曰“永安一千”,皆是铁铸。此又前人之所未及者也。

  乾隆己酉岁,荆州筑堤取土,得古钱无数。余时在武昌节署,偶渡江至汉口,见肆中有古钱三千枚,皆购得之。其钱文曰:“宋通元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元宝”、“至和元宝”、“嘉通宝”、“治平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建炎通宝”、“绍兴通宝”、“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绍熙元宝”、“庆元通宝”、“嘉泰元宝”、“开禧通宝”、“嘉定元宝”、“嘉定之宝”、“大宋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嘉熙重宝”、“淳元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咸淳元宝”、“德元宝”,皆有宋一代之钱。余为分次甲乙,计五十三种。幕中友洪稚存、徐朗斋、方子云、孙香泉辈见之,半被分去。

  案高宗南渡建都,改杭州曰临安府,铸铜牌行用,其文曰“临安府行用”五字,其阴面曰“准叁伯文省”,亦有“准伍伯文省”者。是当时国贫,补救变通之法。其牌最少。

  嘉庆十八年三月,高邮州城北挡军楼后,为加筑河工堤岸,民夫掘土得铁钱数万枚,并古镜刀剑之属,又有铜盘磁碗甚多。其钱文曰“祥符”、“天圣”、“熙宁”、“元丰”、“元”、“绍圣”、“崇宁”、“政和”、“宣和”、“乾道”(背有同元等字)、“淳熙”(同十五,春十四,春十六)、“绍熙”

  (春元,春三,春四,春五,同二,同五)、“庆元”(春二,汉四,汉三,同六)、“嘉泰”(春元,同三)、“开禧”(春元,春二,汉二,汉三)、“嘉定”(春四,春十一,春十三,汉元,汉二,汉十三,汉十四)、“绍定”(春三,春五)、“淳”、“景定”、“皇宋”、“大宋”,计二十余种,余皆见之,其中亦有铜者。

  按《宋史。食货志》两宋钱币,本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太祖初铸钱,俱用铜,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错钱,悉禁之。蜀平后,仍用铁钱,其所谓小平钱、夹锡钱最后出,然亦不能通行郡县。大观二年,蔡京复相江南,东西福建、两浙始许铸使铁钱。至绍兴末年,淮、楚屯兵,月费五十万,南北贸易,缗钱之入境者,不知其几,于是沿边皆用铁钱。乾道初,诏两淮、京西亦用铁钱。司农许子中以舒、蕲、黄皆产铁,请各置监鼓铸,舒州有同安监,蕲州有新春监,广州有齐安监,江西有广宁监,兴国有富民监、大冶监,临江有丰余监,抚州有裕国监,湖北有汉阳监,是以大小铁钱,通行于两淮。今诸钱之背有文曰:“同”、曰“春”、曰“汉”者,即同安、新春、汉阳诸监之所铸也。

  ◎钱范翁宜泉太守有《钱母说》,即朱竹所谓泉范,以铜为之,所以鼓铸也。今官局鼓铸,皆用翻砂,所云板板六十四者。余尝亲至钱局看鼓铸,有一板成二三十,有一板成四五十不等,未必定是六十四也。今钱范亦不等,有五铢泉一板成八枚者,有大泉五十一板成六枚者,亦有四枚两枚者。范必两块合成,中有二小笋,作牝牡形,所以符合,取不移动也。惟古来博古家总未及此。余所见有四五种,近亦渐少矣。

  ◎秦汉铜印集秦、汉印者,莫备于顾从义之《集古印谱》,虽宋《宣和印谱》、赵子昂《印史》、王俅《啸堂集古录》,皆所不及也。余少时最嗜汉印,所见官印私印不下千万枚,皆能鉴别。尤留心于官印,以为汉人缪篆纷纭,参杂隶法,不足以引证《说文》。而职官之因革废置,古今不同,实可以表里史传也。尝欲专摹秦、汉、魏、晋、六朝职官及蛮夷诸印为一集,有志而未逮云。

  ◎秦汉瓦当瓦当者,宋李好文《长安图志》谓之瓦头,盖屋瓦皆仰;当两仰瓦之际,为半规之瓦以覆之,俗谓筒瓦是也。云当者,以瓦文中有兰池宫当、宗正官当、宜富贵当、八风寿存当,是秦、汉时本名。《说文解字》云:“当,田相值也。”

  《韩非子。外储说》:“玉卮无当。”《史记。司马相如传》:“华榱璧当。”

  司马彪曰:“以璧为瓦之当也。”《西都赋》:“裁金璧以饰当。”注家谓当即底也,故谓之瓦当。

  按瓦当之文,欧、赵、洪氏俱不载,盖当时人犹未之见。逮元六年,宝鸡县民权氏浚池,得古瓦,文曰:“羽阳千岁”,其事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又黄伯思《东观余论》亦载有“益延寿”三字瓦。自是而后,阒无闻焉。国朝康熙间,侯官林佶人得有长生未央瓦。一时名士俱有诗,见于王阮亭、朱竹集中。

  乾隆初年,浙人有朱枫者,以其子官关中,又得瓦当之有文者三十余种,因作《秦汉瓦图记》。至四十八九年间,镇洋毕秋帆先生为陕西巡抚,尝著《关中金石记》,采瓦当文字十余种入记中。幕府诸客,如张舍人埙、宋孝廉葆醇、赵文学魏、钱别驾坫、俞太学肇修所获瓦当最多。后青浦王兰泉先生为陕西廉访,亦获廿余种。而海内通博之士依两公以游者,岁不乏人,亦往往获瓦以去。时阳曲申大令兆定正候补长安,亦深好古篆籀之文,见诸君所得有异文奇字者,皆为双钩,用旧砖摹仿,较之原本毫发无遗,故特备于诸君。而歙县程彝斋敦为作《秦汉瓦当文字》一卷。逮毕、王二公相继迁擢,诸君亦皆星散,近亦不可多得。盖物之显晦有时,诚有莫知其然而然者。今就程彝斋、申大令两家所拓本录之,较毕公之《关中金石记》、王公之《金石萃编》为尤备焉。

  〔十二字瓦〕文曰:“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此宋芝山、赵晋斋得于长安市中者,诸君断为秦瓦。

  〔兰池宫当〕此瓦晋斋得之咸阳。考《汉书。地理志》,渭城有兰池宫。又《史记。始皇本纪》:“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夜出,逢盗兰池。”《正义》引《括地志》:“兰池陂,即古之兰池,在咸阳县界。”据此则始皇因池以为宫,又即以名宫也。

  〔卫〕此瓦晋斋、献之皆有之,俱得自汉城。《长安志》云:“又有作楚字者。秦作六国宫室,用其国号以别之也。”彝斋谓《汉百官表》有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当为卫尉寺并宫内周垣下区庐瓦也。

  〔长乐未央〕张、宋、赵、钱诸君俱有之,皆得自汉城。《汉书。高帝纪》:五年后九月,关中治长乐宫。《史记。高祖本纪》:七年,长乐宫成。八年,萧丞相作未央宫。九年,未央宫成。据此则长乐、未央本两宫,此瓦文合而一之,亦取吉祥语意配合成文耳,未必某宫即用某字瓦也。

  〔长生未央〕此瓦最多,诸君俱有之,皆出于汉城。盖亦未央宫瓦,亦取“长生”二字配合成文也。

  〔长生无极〕此瓦亦出汉城,当是未央、长乐宫瓦也。

  〔与天无极〕此瓦当与“长生无极”同意,颂祷之辞也。

  〔亿年无疆〕此俞太学得于长安市上,不知所施。或谓王莽妻陵瓦,非也。

  考秦、汉宫殿以年寿命名者甚多,率取颂祷之辞耳。

  〔延年益寿〕此瓦赵、钱、俞、申诸君俱有之,亦得于长安市上。当是甘泉宫益寿观瓦。

  〔延寿万岁〕此瓦俞太学所得,当亦万岁殿或延寿观瓦也。

  〔千秋万岁〕此瓦亦诸君所有,出于汉城者。《长安志》引《三辅黄图》,谓未央宫有万岁殿。此即其殿瓦欤?

  〔长毋相忘〕此张舍人所得,亦出自汉城,不知何宫所施。案《长安志》引汉宫殿名有相思殿者,不知所在。此疑为后宫所用也。

  〔永受嘉福〕此瓦四字俱是虫篆,盖汉人有此篆法也。俞太学得于长安肆中,引《董贤传》为“椒风嘉祥”,或又引《扬雄传》为“迎风嘉祥”。细审之,实是“永受嘉福”四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