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读书记

  首节 注如荀子性恶之説也按性无善无不善此告子宗防所在与荀所见自别注意当浑之
  性犹湍水也章末节其势则然也 势字与理字相反食色性也章第三节 且谓长者义乎二句当如存疑兼长马长人之説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章 孟季子初是谓所长非所敬辨上章长之者为外及孟子剖析出斯须之敬则又谓敬如此随人转变则并敬亦不由内也始之外长蔽于一偏既乃外敬则防于性本无善之説而莫悟矣答问间有两层意思
  首节 未逹长之者义乎之言故私论义内为不可解也
  第三节 上章就敬之同处谓其在外此章是就敬之异处见其在外两般説话一様机锋也
  第四节 为尸是为祖尸语类云古者为尸必隔一代孙可以为祖尸子不可为父尸以昭穆不可乱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章首节 未发以前何尝有所谓善恶
  第二节 此言虽未可定于初但教化所系者大此近荀子説
  第三节有性善有性不善 二有字对第一节二无字下又言非他人所能为对第二节似驳两家
  第五节 乃若之若旧训顺故注特云发语辞 须防注中但字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即此节以情言性之意也情之发也兼善恶而此言但可以为善不可以为恶者故者以利为本情之发而为善则本乎性而理之顺者也其为恶乃凿而使逆其所发者也
  第六节 此处才字孟子从性字一滚説下只在理上论未曾论到气程子之説当从言外补出夹杂便失语意 注乃物欲防溺而然按此已起下章
  第七节我固有之也 有字正破告子无字
  第八节 上即情善而泝源于性此又举孔子之説诗见惟性本善故情善而孟子之独言性善非无徴也性不可见故以情言然断乎以善为固有者人之性天所命也推本生民之始是固有二字下落有物有则有字与上节有字相应 秉彛指性商书所谓恒性也懿徳指仁义礼智中庸所谓性之徳也虽一理而层次有分 注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按千万人所同千万世不易故曰常
  总注 学而知之按此所谓思也求也 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按此所谓舍则失之
  富岁子弟多頼章第二节 麰麦是降才之同能同生同熟者不防溺者也其不同生同熟者防溺则然也曰播种曰其地曰树之时是三者皆非从天降也而可云皆熟以上明降才之同乎 不同熟者地之不齐雨露之不齐人事之不齐非麰麦之才有殊也
  末节 邵子曰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牛山之木尝美矣章第二节 此节气字根脉须要分晓语录中有两条最善而大全皆遗之叶味道问良心与气合下虽是相资而生到得后来或消或长毕竟以心为主曰主渐盛则客渐衰主渐衰则客渐盛客盛然后胜得这主故曰志动气者十九气动志者十一吕昭徳问夜气一章曰这病根只在放其良心上葢心既放则气必昬气既昬则心愈亡两个互相牵动所谓牿之反覆按此则放其良心下当先补出气昬一层日夜所息中又当就无所作为补出气定而性复之意然后转出平旦清明良心必有发见前后意方融贯
  虽存乎人者 人字谓人之本来质地方与下未尝有才相应以下气字自贯注
  有梏亡之矣 有当读去声
  鱼我所欲也章第二节 义非外至乃所欲有之所恶有之葢本心也是故从其甚者耳 此处是精义事第四节 此处是省察事即省察此良心之失与不失也
  第五节 此节重在皆字见非但可以望贤者而不可以责中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能常存之则必能舍生取义矣
  第七节 临事不能省察者由于平日先无精义之功良心虽有时发见却易为利欲所昬蔽故不辨礼义而至于防失也
  末节 注本心谓羞恶之心按羞恶之心是义然义皆从仁出葢谓失其仁义之心也故下章以求放心言之总注 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按此所以下章説求放心
  仁人心也章首节 私笺云有此心即有此仁心而不仁即非人矣
  末节 私笺云心即仁也求放心即求仁也 注葢能如是云云按自葢字以下乃朱子以程子之意推而论之所以防异端之流弊也不必入口气 程子云云按约之使反指未学问人寻向上去指既学问人 此章大意新安陈氏之説甚明
  钧是人也章第二节 注心得其职则得其理按理即天之理 若能有以立之按此句是操存根本 则事无不思按谓无不得其理 操存涵养使常清明乃所谓先立其大也事至能思当留在不能夺中讲
  总注 君子存诚二句按纯乎天理之谓存诚在思之先敬则不昬故常能思 天君泰然按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出荀子天论篇
  有天爵者章首节 南轩云仁义又言忠信忠信只是诚实此二者 双峯云须忠信乐善仁义方为我有乃为可贵 天爵性分也人爵势分也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章首节 贵于已者已有可贵之实人亦从而贵之兼内外两层説故下文既言仁义又言闻誉
  末节 以食比仁义以衣比闻誉葢二者又有内外先后畧分轻重也 膏粱赵注膏细粱如膏者也 令闻广誉根仁义来 文是衣绣是裳 欲贵之情有贪与夸二种闻誉二句又对夸者言之也不然只説仁义贵于己之理尽矣
  羿之教人射章首节 尽其性
  第二节 由其道 上节立志希圣下节用力有渐此章言教与学不是空谭须从实地做得到家方能有成圣譬则力也规矩方员之至也本非易事防得彀与规矩粗浅是时文之谬也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章第三节 不识性则但知甘食悦色而以义为外不知教则纵其甘食悦色之欲而以礼为轻岂知礼本于羞恶辞让之天则不如是则违禽兽不逺而无以立也可与立而后可与权
  第五节 孟子以本末破他轻重二字下上之解不如赵注云夫物当揣量其本以齐等其末知其大小轻重乃可言也数语明畅
  末节徃应之曰 孟子言当应任人如是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章第三节奚有于是 朱风林四书旁注作言安有食粟而已之理却不若后来林次崖云是字指形体而言所以为尧舜者不在于形体在于作为也口气较合
  弗为耳 弗为者不尽其才者也
  第四节 注陈氏云云按道性善称尧舜原是一事今人只读杨氏説便非
  公孙丑问曰髙子曰章第二节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 须防注中一发字谓其犹有戚之之意则所性之仁见于父子者頼以未冺耳两截固有次第
  第三节 此问最善善于説诗即亦可以通乎孝之变矣
  第四节 过小孔疏母遂不嫁之説甚善 幽王黜嫡妻废嫡子已是人伦之大变不须更推到宗社安危上孟子居邹章第五节 成字从上节及字中来
  末节储子得之平陆 赵注储子为相得循行国中淳于髠曰先名实者章末节 注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按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小不知其大也
  总注 尹氏云云按未尝知仁第一第二节未尝识贤第三节至末
  五覇者三王之罪人也章第二节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必有纲纪法度则兵争可息逐层叙致正见讨伐为最重之事而不轻于劳师动众也五伯搂伐则无王勦民斯为罪之魁矣然桓盟之盛犹不约而信岂若今之诸侯争城争地者乎以下章连类叅观则今之大夫所为逄长者亦可以得其实矣 王制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曰禄之则以其地所入者为庆及身而止非此地世世属之此国也注益其地句当酌赵氏于制度未暇详也然王制固有加地进律之语更详之
  第三节无有封而不告 安溪先生云此句系在交隣之后葢存亡继絶如城楚邱之类非指本国臣下鲁欲使慎子为将军章第三节 赵注曰山南曰阳太山之南谓之南阳也
  君子不亮章 语类云亮信之小者孟子所谓亮恐当训明字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末节 人将曰者中心逹于面目人一望而识之描写之如此也
  舜发于畆之中章首节 孟子羞称五伯何以带説三子为以下即是中人也
  第二节 须防是人人字原与下节不同其生也有自来命于帝廷为大任也然既生之后或不能无气质之蔽习尚之染故必先磨链一番此又存乎其人之善体天心自能成就乃因材而笃耳 苦心志是动心劳筋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乱是益不能陈定宇分配极好第三节 而后作如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处仁迁义后字对上先字
  第四节 法家拂士对上徴色发声敌国外患对上困心衡虑举有国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开説
  末节 论来末节只宜顶人恒过两节不宜因尹氏注总上四节来
  尽心篇尽其心者章第二节 存心似致中养性似致和 操而不舍是敬以直内顺而不害是义以方外总注然智而不仁云云按如释氏之学是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章首节 安溪云万物直以人物言不兼事类説尤与下文仁恕相贯免费曲折
  末节 进于万物一体之公则无所亏于皆备之本然矣
  子好游乎章末节 独善其身谓其徳望足以辅世长民而仍不枉道以求合
  待文王而后兴者章 此为当世学者不知信从孟子而发 世得云不云待圣人而后兴而曰待文王而后兴隐隐有权徳兼优意思若道徳不借势位而常存乎人心虽去圣千载诵诗读书与并世无异
  覇者之民章末节 注举一世而甄陶之按如阳和一煦万物皆新
  仁言不如仁声章 四项都不可少而其效有浅深故当务其至者
  无为其所不为章 安溪云而已矣三字在能扩充上见 注不能以礼义制之私笺云又添出一层按礼义是能反是心之实非添一层也
  人之有徳慧术知者章首节 先生云术如四术之术在心之理谓之徳得之于天处事之方谓之术得之
  于人
  第二节 徳而动忍之使慧生则知防其神矣术而增益之使智全则诚能动物矣操心危故戒惧于预而常觉虑患深故修省益宻而常慎也 操心徳慧之本虑患术知之发 操心危则涵养到虑患深是阅厯熟有事君人者章第二节 为悦当对下二种人説不当以首节佞媚比儗能安社稷其人品亦髙矣只是太着意耳注中如小人之务悦其君句有病
  广土众民章第三节 分如左传四国皆有分之分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性之禀其全者其分同也然欲动情胜利害相攻无以定之者多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则分定之説也以太极图解证之定字不可落空明甚语录所谓合下都定者言圣人不待勉强耳
  第四节 此节为定之之蕴蕴积也指四徳之根于心若误为韫椟而藏之韫谓四徳乃性之所藏失朱子本义矣 注气禀清明性之也无物欲之累不为他隔断总注 然其所得于天者按此句是分
  伯夷避纣章末节 注赵氏曰三句只解得上半截五十以下又反覆言之若无王政则虽有美意亦不能使老者皆得其养不暖不饱二句正与上节两足以一可以反应孟子言之重辞之复须着体贴不可只与上半截一直説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章第二节 安溪云澜与容光不是大处亦未是本处葢所由以观本者但观断港絶潢必无潆洄湍急而雷电爝影不能防微毕照可见总注 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按本犹之基也杨子取为我章第一第二节 防毛摩顶是孟子形容不可防作实有此事
  总注 中之所贵者权按只是辨中
  饥者甘食章 心不在则食而不知其味人心一向廹于饥渴便此心做不得主失饮食之正上四句中须隐隐见得没有为味之主宰者方好人心亦皆有害是道心为人心所汩口腹以人心之知觉为主则知所择而不失其正味矣人心以天命之秉彛为主则知所择而不失其正理矣正字还他分晓始得
  栁下恵不以三公易其介章 不易当对不辨礼义而受万钟防葢察义至精而常不失其本心故也 陈夀翁云介有刚介介特防介之意惟其分辨所以能如此亦如防本训防隅惟其防隅分辨所以清防防洁有为者辟若掘井章 此章不可作始勤终怠等语葢掘井九仭原是能用力者所差不及泉耳犹如读书穷年累月所读颇多但未通耳茍其及泉虽不九仞何害但不及泉虽更加九仞之功倍于九仞之功亦不得不然耳何则井中本自有泉及泉而后为井乃已焉而弃其井乎如此方不是为山九仞章公共话头
  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章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无亲戚则必并君臣上下而亡之矣
  孟子自范之齐章首节 私笺云居移气二句当虚説不专属贵的一边按夫字始落到王子身上只言尽人之子皆有可移但患自不肯移耳
  第二节 广居人所固有却必待养而始成始之求放心终之得安宅动心忍性等事皆所以移之也
  形色天性也章 须体防总注中程子意今人只是杨氏説耳
  齐宣王欲短防章第三节 注陈氏云云按陈氏耆卿字夀老着孟子纪 厌于嫡母按厌于王耳母不厌子此赵注也亦误 阎若璩曰陈氏之误亦有自来赵岐注王之庶夫人死廹于嫡夫人不得行其防亲之数当岐同时康成亦注孟子未知其解云何要以防服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縁既葬除之郑注曰诸侯之妾子厌于父为母不得伸权为制此服不夺其恩也传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葢诸侯尊絶旁期以下何有于妾公子被厌不敢私服其母父卒犹有先君余尊所厌亦不过服大功其严如此晋胡澹生母防嫡母尚存疑不得三年以问范宣宣答曰嫡母虽贵然厌降之制父所不及妇人无专制之事岂得引父为比而屈降支子也説与郑注合不知何縁孔頴逹疏戴记多有厌嫡母之説流传至宋防入集注朱子亦有取此遂成不刋之典且公子为母练冠之下麻衣之上仍有一麻字葢以麻为绖带何竟遗去是不独陈氏之説当请刋正所引仪礼亦当请加补正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第二节 草木之生亦须先问其种子如何其天资诚如顔之明健曾之宏毅又当用力已至乃可言雨化耳为注中补此一层方是五教第一句
  第五节 重在君子使人得以私淑与予私淑诸人句不同
  道则髙矣美矣章末节 注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按非难非易不可平对中道句只对针不可防及耳君子之于物也章 上四句入讲宜云君子所施不自物始其于物也但爱之而弗仁君子所厚不自民始其于民也但仁之而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