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杂记

  
  祖与帝
  今日仆婢对主人之称,皆子孙对其祖、父之称也,曰大人,曰老爷,曰爷,曰太太,曰奶奶,曰娘娘皆是。曰少爷,曰小姐亦然。姐乃母之称,非妹妹之称姊也。推而上之,则谓天为上帝,天子自称曰皇帝,亦祖先之称。古者谓始祖之父曰帝,帝者蒂也。古文帝字,象蒂之形。人出于帝,犹花出于蒂。王者祭其祖之所自出谓之帝。帝,谓祀帝也。故《诗》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商鼎文曰:“帝已祖丁父癸。”帝、祖、父并言,明乎帝为始祖之父也。始祖可知,始祖之父为不可知,故帝之。帝也者,神之也。至《曲礼》谓“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则又推始祖之父之称,以称既死之祖父。至以称神当为后起之名。汉儒不知此义,乃有感生帝之说;秦始皇不知此义,乃自称皇帝,则又近于预凶事也。
  
  官家
  汉人谓天子曰悬官,六朝及唐宋谓之官家,宋禁中云宫里亦是,金元人则谓之官里。宋人以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释“官家”二字,非也。官家,犹古称王家公家。唐人言州家、使家,见昌黎诗耳。其意与官里无异。
  
  总统
  西洋共和国之执政者,我国昔译之曰总统。元时有总统天下佛教道教,总统某地佛教道教等名目。然人罕以是称之,其得此称而最著者,则杨琏真伽之称杨总统是也。
  
  名有以卑为尊者
  名有以卑为尊者,如周之执国政者谓之冢宰、太宰。按《说文》:“宰,罪人在屋下执事也。”是宰本至贱之称。自春秋以后,则执国政者,或谓之相,或谓之相国,或谓之丞相,或浑言之宰相,然相之本义,谓瞽者之相,亦贱者也。汉中叶以后,政在尚书、中书,后代因之。至唐即以尚书令、仆射、侍中、中书令为宰相之官,然此数者,皆汉之卑官也。明以后,宰相称大学士,然其初亦只五品官。此皆先卑而后尊者。有以尊为卑者,如称秀才为相公,医生为大夫为郎中,掌礼为大夫,典伙为朝奉,薙发匠为待诏皆是。然比之五代宋初呼小儿为太保,走卒为太尉者,则又不足怪也。
  
  夫人非夫对人称妻之辞
  古者大夫之妻,称内子,犹天子之妻称后。诸侯称夫人乃他人尊之之称,非大夫自称其妻也。盖子者男子之美称,内子则女子之美称。今则上下通有此称,并为夫对人称妻之辞,与古大异。
  
  古者夫非美称
  古者夫非美称,《诗》云“狂夫”,《春秋左氏传》云“役夫”“畔夫”,《论语》云“鄙夫”,《孟子》云“顽夫”“儒夫”“薄夫”。其单称夫者,如《诗》之“夫也不良”,《左传》之“去之夫,其口众我寡”,《公羊传》“夫何敢,是将为乳乎?夫何敢”,《檀弓》之“夫夫也,习于礼”者,皆轻蔑之辞。盖古者臣虏谓之夫。孟鼎云:“锡女邦司三百人,鬲口驭至于庶人六百有五十有九夫。锡乃司王臣十有二百人,鬲千有五十夫。”吴清卿中丞释鬲为献。《大诰》“民献有十夫”,文例正同。吴说是也。然则邦司王臣称人,献及庶人称夫,显有区别。盖献者,战胜所俘之民,《曲礼》“献民虏者操右袂”是也。《酒诰》“汝劼毖殷献臣”,《洛诰》“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献臣献民即殷之遗臣遗民。周之克殷,虽未必优俘其众,然谓之为献,犹用古代遗语。观周公迁殷顽民于雒,分鲁卫以殷民七族、殷民六族,皆殷之献臣献民也。孔子所谓文献不足者,盖亦谓遗老既尽,无能谈夏殷故事者。郑康成训献为贤,与《伪孔传》以献为善,均失其指矣。故孟鼎以献别于王臣,谓之曰若千夫。古今文中赐夫者尚多,皆战胜所俘者也。然则大夫、夫人与夫妇之夫,盖其后起矣。古文臣字象俯伏之形,其始与献字同意,故《书·微子》曰“殷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诗·小雅》亦云:“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左传》“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康成注《孝经》亦曰:“男子贱称。”则臣亦称臣虏。孟鼎所以分别臣与献者,盖臣为旧附之民,献为新俘之民,犹元时之分汉人与南人矣。
  
  家人
  今谓仆隶为家人。按《汉书·儒林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辕固。固曰‘此家人言耳’。”师古曰:“家人,言仆隶之属。”则汉时已有此称。《王无功集》陈叔达答无功书云“贤弟千中及家人典琴至”,则唐时通称仆为家人,故师古注《汉书》云尔。孔子时弟子称师为子,孟子时称其弟子为子。周时诸侯之臣,称诸侯为君,汉时则皇帝称臣下为君。汉文帝称冯唐为父尤奇,然《史记》之作“父”,《汉书》已改为“父老”矣。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阿爹阿八”。赵彦卫《云麓漫钞》疑唐人称母为“阿八”。今南方则称父为阿八,金人称父为阿马,然古今皆称母为阿妈。
  
  令弟与家兄
  今人称人之弟曰令弟,自称其兄曰家兄,由来已久。然谢灵运《酬惠连诗》云:“末路值令弟”,乃
  自称其弟也。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竹》亦云“吾家令弟才不羁”。余见唐人所书晋孔衍《春秋后语》背记,有沙洲人咏张义潮之兄义泽入朝事。语极鄙偃,曰“家兄亲事入长安”,乃称他人兄为家兄。可与谢康乐之令弟作一巧对。
  
  缠足之始
  缠足始于何时,前人考者甚多,尚无定说。余见唐周昉所画《听琴图》,一听者,一弹者,皆贵人,不缠足。惟宫女侍立者二人,则蹑利履甚纤削。可知唐宫掖中已为之,但妃嫔等尚不尔耳。
  
  望江南菩萨蛮风行之速
  上虞罗氏藏敦煌所出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有唐咸通间人所书《望江南》二阕、《菩萨蛮》词一阕,别字甚多,盖僧雏戏笔。此二阕,唐人最多为之。其风行实始于太和中间,不十年间,已传至边陲,可见风行之速矣。
  
  木兰辞之时代
  乐府《木兰辞》,人人能诵之,然罕知其为何时之作。以余考之,则唐太宗时作也。其诗云:“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按:隋以前,但有官品,未有勋级,唐始有之。《唐六典》“司勋郎中掌邦国官人之勋级。凡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则此诗为唐时所作无疑。又,诗中可汗与天子杂称,唐时惟太宗称天可汗,当是太宗时作。前人疑为六朝人诗,非是。
  
  杜工部诗史
  杜工部《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此追怀开元末年事。《通典》载“开元十三年封太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五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正此时也。仅十余年,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工部自京赴奉先县,作《咏怀》诗,时渔阳反,状未闻也,乃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云“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盖此十年间,吐番云南,相继构兵,女谒贵戚,穷极奢侈,遂使安禄山得因之而起。君子读此诗,不待渔阳鼙鼓,而早知唐之必乱矣。杜诗云:“终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此至德初长安酒价也。“岂闻区绢直万钱”,此广德蜀中绢价也。“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此天宝间渔阳海运事也。三者史所不载,而于工部诗中见之,此其所以为史诗欤?
  
  吴梅村清凉山谮佛诗与董小宛无涉
  吴梅村《清凉山谮佛诗》四首,咏孝献章皇后事,盖其时民间盛传世庙入五台山为僧之说。然梅村此诗第三首云:“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是世祖虽有欲幸五台山之说,未果而崩也。而《读史有感》八首之一则云:“弹罢警弦便薤歌,南巡翻似为湘娥。当时早命云中驾,谁哭苍梧泪点多。”其二曰:“重壁台庙八骏蹄,歌残黄竹日轮西。君王纵有长生术,忍向瑶池不并楼。”又似真有入道之事。盖梅村时已南归,据所传闻者书之,故二诗前后异辞。即《读史有感》之第三、第八两首,亦云:“九原相见尚低头”“扶下君王到便房”,与前两首不合矣。《清凉山赞佛诗》云:“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汉主坐法宫,一见光俳徊。”又云:“可怜千里草,数落无颜色。”诗中明寓一董字。世祖《御制孝献皇后行状》亦称董皇后。近有妄人,谓后即冒辟疆姬人董小宛白,附会梅村《题董白小像》诗有“暮门深更阻侯门”之句;又以梅村集中此诗之次,为《题董君书扇》诗两首,又其次为《古意》六首,其末章云:“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横相牵涉,遂以《御制行状》与辟疆《影梅历忆语》合刻一帙。近缪艺风秘监《云自在庵笔记》中,亦载此行状,已微辨其误。按:董氏,实董鄂氏,又作栋鄂氏,为八旗著姓。世祖妃嫔中,出于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献皇后,内大臣郑硕之女。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贵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为皇后。梅村《清凉山赞佛诗》,实为后而作也。世祖贞妃,亦董鄂氏,轻车都蔚巴度之女,即以世祖晏驾之日自杀。顺治十八年二月壬午谕曰:“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时,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芳烈难泯,典礼宜崇,特进封以昭淑,应追封为贞妃。钦此。”梅村《读史有感》八首及《古意》六首亦间为妃作。此外,妃嫔中尚有二董鄂氏,一封皇考宁谧妃,一封皇考端懿妃,皆见于纪载者。至世祖二后,则废后博而济锦氏,既降为静妃;后博尔济锦氏,即孝惠皇后,亦无宠。见于《御制孝献皇后行状》及屡次谕旨中。由此事实知不独董小宛之说荒谬不足辨,即梅村《读史》、《古意》诸诗,自可迎刃而解。其《读史》之三云:“昭阳中帐影婵娟,惭愧深思未敢前。催道汉皇天上好,从容恐杀李延年。”《古意》之四云:“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此两首则为孝献作。至《读史》之八云:“铜雀空施六尺床,玉鱼银海自茫茫。不如先拂西陵枕,扶下君王到便床。”《古意》之二云:“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可怜同望西陵哭,不在分香买履中。”此二首则为贞妃作。若《古意》之一云:“争传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那得恨长门。”此首当指孝惠或静妃言之。又《读史》之七云:“上林花落在芳尊,不死铅华只死恩。金屋有人空老大,任他无事拭啼痕。”则又兼写数人事,此外各首当一一有所指,然与董小宛无涉,则可断也。
  
  吴梅村仿唐人本事诗为孔四贞作
  梅村《仿唐人本事诗》四首,其后三首,靳氏《集览》谓为孔有德女四贞作,是也。殊不知第一首亦然。其辞曰:“聘就蛾眉未入宫,待年长罢主恩空。旌旗月落松林冷,身在昭陵宿卫中。”按: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卯谕礼部曰:“奉圣母皇太后谕,定南武北王孔氏忠勋嫡裔,淑慎端庄,堪翊壶范,宜立为东宫皇妃。尔部即照例备办仪物,候旨行册封礼”云云。是四贞立为皇妃,已有谕旨,未及册封而世庙登遐,后遂适孙延龄,故有“待年长罢”之句。然则四首,实皆为四贞作也。
  
  季沧苇辑全唐诗
  钦定全唐诗,以明海盐胡震亨之《唐音统签》为蓝本,此人人所知也。余在京师,见泰兴季沧苇侍御振宜所辑《全唐诗》清稿,计一百六十册,中缺二册,蓝格写本,卷首有“晚翠堂嘉定钟光张氏图书”、“听秋馆扬州季南官珍藏”印。他卷又有“大江之北,御史季振宜章”、“扬州季沧苇氏珍藏”诸印。前有康熙十二年沧苇“自序”,称“集唐以来二百九十二年及五代五十余年之诗,得一千八百九十五人,得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经始于康熙三年,断手迄今十二年,正十年矣。”又云:“常熟钱尚书,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人一代之诗,事未毕。予乞其稿于尚书族孙遵王,残断过半,踵事收拾而成七百余卷”云云。其标题初曰《唐诗》,后改《全唐诗》。其诗所出之书,皆以朱文印印之(如《文苑英华》之类)。卷二百九十一《张文昌集》后,卷三百四十后均有沧苇手题。此书索值甚昂,后来归谁氏。案康熙间,全唐诗局开于知扬州,曹楝亭通政方为两淮盐政,实主其事。沧苇之书,近在咫尺,不容不入局中。且书成即用其名,则于胡书以外兼本季书可知。季序称其书原本出于钱东涧,涧与胡孝辕非不相知者,或闻胡氏统签已成,因而中止,而沧苇未见胡书,遂因而成之欤?惜胡书仅存戊、癸二签,不能一一比校,又当时书肆,索书甚急,并不及与钦定《全唐诗》一比校为憾事也。历代官书,例多剽窃,如北齐《修文殿御览》,陈振孙疑其用梁徐僧权《编略》,宋《太平御览》,则又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通典》、《文思博要》诸书为之。敦煌新出之《修文殿御览》残卷出,而更得一确证。钦定《续通考》之稿本,前年尚在厂肆,乃据明王圻《续通考》而增删之者。《全唐诗》亦然。邓釬之《全金诗》,幸当时自行奏进,故仍题其名,否则修书之臣,又将攘为己作矣。
  
  罗振玉藏元刊杂剧三十种
  上虞罗氏所藏元刊杂剧,凡三十种,旧藏吴门顾",去岁日本人某购之以东,为罗君所得,乃黄荛圃故物也。荛翁题跋,屡称其所藏词曲之富。以明李中麓所居有词山曲海之名,故自名其室曰“学山海居”。其所藏词最著者,有元刊《东坡乐府》二卷、元刊《辛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后归汪氏艺芸精舍,今在杨氏海源阁,临桂王氏四印斋曾刊之。此外尚有汲古毛氏影宋本词若干种,亦见他题跋中。惟所藏元曲,世未有知其详者,其见于《士礼居题跋》者,仅《太平乐府》、《南峰乐府》二种,与"唐丁氏所藏元刊《阳春白雪》,为荛翁故物耳。不谓尚有此秘笈。此书书匣,尚为黄氏旧物,上刊荛翁手书楷十二字,曰“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士礼居藏”,隶书二字,曰“集部”。此编既为乙编,则尚有甲编,今不知何在矣。此三十种中,其为《元曲选》所有者十三种,其目为《大都新编楚昭王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新刊的本泰华山陈摶高卧》(马致远撰)、《赵氏孤儿》(纪君祥撰)、《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张国宾撰)、《新刊关目陈季卿悟道竹叶舟》(范康撰)、《大都新刊关目公孙汗衫记》(张国宾撰)、《新刊关目看钱奴买冤家债主》(郑廷玉撰)、《新刊关目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马致远撰)、《新刊关目张鼎智勘魔合罗》(孟汉卿撰)、《新刊死生交范张鸡黍》(宫天挺撰)、《新编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岳伯川撰)、《新刊的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武汉臣撰)。此十三种,与《元新曲选》本,大有异同。此外十七种,则明以后未有刊本,其目为《古杭新刊关目李太白贬夜郎》(王伯成撰)、《新刊关目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宫天挺撰。此本撰人,本无可考,惟元钟嗣成《录鬼簿》载天挺有《严子陵钓鱼台杂剧》,此剧意极近天挺所撰。《范张鸡黍》,殆即宫所撰也)、《古杭新刊尉迟恭三夺槊》(尚仲贤撰)、《古杭新刊关目风月紫云庭》(据《录鬼簿》,石君宝、戴善甫均有《诸宫调风月紫云庭杂剧》,此不知谁作)、《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关汉卿撰)、《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关汉卿撰)、《古杭新刊关目辅成王周公摄政》(郑光祖)、《新刊关目诸葛亮博望烧屯》(撰人无考)、《新刊关目全萧何追韩信》(金仁杰撰)、《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关汉卿撰)、《新编关目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狄君厚撰)、《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关汉卿撰)、《大都新刊关目的本东窗事犯》(孔文卿撰)、《古杭新刊霍光鬼谏》(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乃元杨梓撰)、《新编足本关目张千替杀妻》(撰人无考)、《古杭新刊小张屠焚儿救母》(撰人无考)。原书皆不著撰人姓名,余为考订如右。惟《小张屠焚儿救母》一本,前人从未著录,盖亦元末明初人所未见也。此书大抵有曲无目,讹别之字,满纸皆是。板乐亦似今之七字唱本,然为皆元刊无疑。其中惟《范张鸡黍》、《岳孔目替》、《杀妻》、《焚儿救母》四种为大字,余的小字。其题大都或古杭新刊云云,恐著其原本所出,未必后人汇集各处本而成此书也。荛圃所藏曲,尚有元刊《琵琶记》,见于《题跋》。今贵池刘氏所藏者,不知即其书否?黄荛圃所藏元刊本《琵琶》、《荆钗》二记均归汪阑园,见《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后《琵琶记》为吴县潘文勤公所得,又入浭阳端忠敏家。中敏卒后,其书在贵油刘蔥石处,内元刊《荆钗记》亦在刘氏。然据缪艺风秘监言,《荆钗记》中有制艺数篇,显系明刊。余向疑《荆钗》为明宁献王作,何以有元刊本,闻秘监言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