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东山杂记
东山杂记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齐鲁封泥集存》中,有清河大守、河间大守、即墨大守三印,文字精绝,自其形制观之,亦当为汉初之物。余前序中,以改郡守为大守,在景帝中二年七月,《汉书·景帝纪》及《百官公卿表》具有明文,而河间国封于孝景前二年四月,胶东国治即墨封于孝景中二年三月,自是讫于王莽之篡,未尝为汉郡。是前汉不得有此二郡大守,故定为光武初年之物。然细观其形制文字,终不类东京,且考之后汉之初,亦无置即墨郡之理。即墨在前汉,为胶东国都,然王莽废胶东国为郡,改为郁秩。郁秩故胶东国属县,则莽时郁秩郡,当治郁秩,而不治即墨。光武但复胶东之名,而郡治仍之,故建武十三年,封贾复为胶东侯,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胡、观阳六县,以郁秩为首。至肃宗时,复孙敏有罪国除,更封复小子邯为胶东侯,邯弟宗为即墨侯,各食一县,以胶东与即墨为二县。胶东前无此县,盖即郁秩,此又复汉初之胶东,不治即墨,而治郁秩之一证也。故光武初年,决无置即墨郡之理,而景帝中二年后,胶东国又未尝为汉郡,则此印非汉初之物而何?若云汉初之物,则即墨自战国时已为重地,与临淄并,故张仪说齐王曰“临淄即墨之饶,非王之有”,田肯说汉高帝亦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故田市王胶东,实都即墨。汉高帝以胶东等郡,封子肥为齐王,文帝分齐别郡,置胶东国,亦仍其故治,而中间胶东郡之称,或为即墨,犹菑川郡之或称剧郡,各以所治之县名也。故即墨之为汉初之郡,殆无可疑。《汉书·高五王传》谓“齐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此印犹当为悼惠王所铸也。河间大守、清河大守二印,形制相同,亦可因此印而决其为汉初之物。谓汉初已有大守之称,似与《景帝纪》及《百官公卿表》不合,然战国时已有此称。《墨子·号令篇》云“操大守之节而使者”,又云“勇士父母亲戚妻子舍之必近大守”,又云“望气者舍必近大守”。凡言大守者三。《赵策》“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大守,千户封县令”,《史记·赵世家》亦引其文,则战国时已有大守矣。即云《墨子·号令》诸篇多秦汉间制度,或系汉时墨者所作,《战国策》之文亦系后人增损,然上文所陈地理沿革上之证据既如彼,则吾人转可由此封泥,而证汉初郡守已名大守。至景帝二年之更为大守、都尉,不过以七国既平,大启郡县,其时守土之官,或称郡守,或称大守,乃整齐画一之耳。呜呼!此封泥者,一丸之土耳,而于地理官制上关系之大者如此。信乎古物之可贵也。封泥中又有齐昌守丞封泥,此亦齐悼惠王时物。按《汉书·地理志》无昌郡,惟琅邪郡有昌县,又千乘郡博昌下有应劭注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则昌郡非分琅邪郡置,必系东莱郡旧名也,此与即墨郡皆为悼惠王所置。此昌守丞印上冠以齐字,尤为明示此事实矣。
俄人获西夏所刻书
十余年前,俄人某于甘肃某地古塔中,得西夏人所刻书,有西夏字书,前列西夏文,而以汉文音注之。去秋,圣彼得堡大学助教伊凤阁氏,携其一叶至京都,余亲见之。全书都五十余叶,字贵朴讷,大拟北宋末刊本。又有戏曲一种,不知何名,时方观罗叔言参事所藏元刊杂剧,伊君即云板式与此略同。顷日本狩野博士直喜至俄京亲见其书,疑为宋时杂剧。狩野归时,当以照相本来,此事大值研究也。
内阁大库书之发见
敦煌古写本书发见之后二年,内阁大库之书始闻于世,后其书归京师图书馆。其宋元刊本及善本书,已具载缪艺风秘监《学部图书馆书目》矣(在《古学汇刊》中)。此外地志一类,已整理讫,亦有目录。然内阁旧有书目当册,系光绪十年间所点存者。庚子之乱,为日本某君所得。余得见其传写本,凡《图书馆书目》所载之书,杂见其中,尚有明末国初之重要公文书籍矣。有关史争者,不胜枚举,其可贵比之所藏宋元本书,或且过之。内阁既不重视此物,学部图书馆亦未注意及此。今不知何在,即未焚毁,亦恐在废纸堆中矣。内阁大库书之发见,在宣统元年。时方议摄政典礼,求国初故事,不得。乃索诸库中,始知书架之后,尚有藏书之处。然光绪十年间,此库曾清厘一次,后乃忘之,盖阁员之与其事者死亡迁转尽矣。至是乃重整理,归之于图书馆,然流出外间者亦有之。又其时乾隆以前黄本、题本充库中,某相以日久无用,奏请焚烬,已得谕旨,乃露积庭中。时罗叔言参事至内阁,取一束观之,乃管松崖干贞督漕时奏牍,又阅一束,则阿文成桂西征奏牍也,皆顺年月,排列颇为整饬。乃言诸学部,以此种题本,皆系史材,焚烬可惜,可置京师图书馆中。经学部尚侍辗转商议,逾月而始往取。幸尚未焚毁,然已暴露月余,经雨数次矣。书至学部时,图书馆未成,乃置诸国子监南学。想今尚无恙,然罕有知其事矣。内阁大库清理之役,历科殿试卷,并与黄本题本,俱置庭中,其名人之试卷多为人去取。后亦归学部置诸大堂后,今尚在云。曹君直舍人言内阁库中,向有库神,作一龟,奉之甚谨,外垂黄幔,无人敢揭视者。及清理之役,君直揭观之,则一物包裹甚严,开之则猴骨一具,审视之则枯树根也。其物想尚在库中。内阁大库所藏地图凡二大架,背记纸数,用阿剌伯数字,盖康熙中西洋人所测绘也。初内阁以旧图无用,欲焚之。罗叔言参事见之,乃言诸学部,置诸京师图书馆。乾隆十三排地图铜板,铜质其厚,而图作凹凸形,须以机器重压,乃能印刷。至咸同间,已无知其印法者。时铜价甚贵,或议毁以铸钱,有沮之者,乃止。今当尚在内府。其印本传甚少,惟经星伯先生松曾有之。
斯坦因所得长城故址汉简
斯坦因博士第二次游历中亚细亚时,于敦煌西北古长城故址,得汉代木简数千枚,其文字可读者尚近千枚。携归英伦后,即刻寄法国沙畹教授处,属其考订。早有发行之说,至今未果。盖简数太多,尽失编次,欲整齐次第,复还旧观,良非易事。其迟迟出版,非无故也。长城古简中有字书,然非《急就篇》,意当为《仓颉》、《凡将》、《训纂》、《磅喜》诸书也。考汉时版牍,但为奏事移文通问之用,其写书皆用竹帛。此乃用木,盖西北少竹,故以木代之欤。斯氏此行,又于长城遗址下掘得汉帛二条。一条广汉尺尺许,长寸许,其上有二十八字,云“任城国古父绸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其一条广汉尺二尺二寸,长寸许,绸有波纹。此三年前余友自巴黎贻书来言如此。然古绸字非帛名,疑本文当作紬。又汉任城国食任城、樊、亢父三县。“古父”本文,当作“亢父”。至此紬所记之长短广狭价值均与古书所记者密合,余另有《古代布帛修广考》,文繁不录。
斯坦因三访古
斯坦因氏第一次访古,以于阗方面为主,所著《古代和阗》一书,实公其访古之结果者也。第二次访古,则亘新疆全境及甘疆之西北境,而以自塔里木河横绝达马干大沙漠之役,最为壮举。后于昆仑山麓之高地,或受严寒,丧其一趾。然所得古物,则以在敦煌塞下及罗布淖尔北岸者为多,所著《沙漠中之契旦》(西人称中国之名),则公其第二次访古之结果者也。据最近消息,斯氏去岁,又从事第三次之访古,现正在新疆,此次所得,尚未能知其详,然益于世界学术者必非浅鲜。吾侪既略陈斯氏历次之功绩,又祝其此行之康宁,我国学者亦可以兴起矣。
敦煌石室古写本书
敦煌千佛洞石室之古写本书,其中梵文、波罗继文、回鹘文、吐蕃文之书,大半为斯坦因携去。法人伯希和博士继至,乃悉取汉文书籍之佳者以归。所留者尚六千卷,大抵释典也,亦时时流出,游宦西陲者,往往得之。时罗叔言参事在学部建议,以为此书宜归京师图书馆。甘督乃遣委员某斋送至京师。委员至京,寓甘藩某方伯家,共干没其一部,近年京师市上所流传之写本经卷皆是也。黠者又割裂以售,或添署年号、书人姓名,其流传在外者,不下数百卷。惟刘幼云祭酒得《盐铁论》残卷而珍秘不以示人,罗叔言参事得《春秋后语》、《秦语》残卷、《大公家教》一卷与现唐人《姓氏书》残卷及《开元律疏》第二残卷,在京师图书馆之杜正伦《百行章》一卷、唐人《姓氏书》残卷及《开元律疏》第二残卷,为四部之书。其余皆为释典也。京师图书馆之敦煌佛经中,亦有他教经典,内有摩尼教经一卷,失去前后题文字,全仿佛教,颇为巨丽,亦当时文士所润色也。罗叔言参事百计求得副本,印于《国学丛刊》中。伯希和博士译为法文,并列原文,载于《通报》中。日本羽田亨学士亦有考订,与伯氏之书同时出版,均确证为摩尼教经典。摩尼教之汉文经典,此与前伯希和氏携归之断片而已。伯希和博士所得敦煌古写本书,当其留滞京师时,罗叔言参事等所景照印行者,有《古文尚书·顾命》残卷、《沙洲志》一卷、《西州志》一卷、唐刊本《一切如来尊胜陀罗尼青》、术天福刊本《金刚经》各一卷、《老子西升化胡经》二卷、《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卷、《摩尼教残经》一卷;石刻则有唐初拓本太宗御残《温泉铭》、唐拓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一纸、柳公权《金刚经》全卷,皆有印本行世。又《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有日本藤田学士丰八笺注本。此外小品汇为《敦煌石室遗书》,颇行于世。嗣是伯君又前后寄来影片,几及千枚,其中佚书,如《郑注论语》四卷(《自述》而至《乡党》)、无名氏《穀梁经传解释》一卷、无名氏《晋纪》一卷、晋孔衍《春秋后语》、《魏语》一卷、又节本《赵语》、《韩语》、《魏语》共一卷、唐无名氏《张延缓别传》一卷、唐《水部式》一卷、唐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一卷、残《地志》一卷、唐李筌《阃外春秋》二卷、《星经》(附立像诗)一卷、北齐祖埏《修文殿御览》一卷、唐杜嗣先《兔园策府》残卷、唐李若立《﨏金》一卷,又残类书二卷、无名氏赞《道德经义疏》一卷、《唐人选唐诗》一卷,皆千余年未见之秘册也。此外有《周易王弼注》一卷、《古文尚书孔氏传》(夏商二书)、《毛诗》四卷、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三卷、范宁《榖梁传集解》一卷、陆德明《周易释文》一卷、《庄子》三卷、《文选李善注》二卷、又无注者一卷、徐陵《玉台新咏》一卷,虽大半残缺,与宋以后刊本,大有异同。罗君拟尽用玻璃版精印,并加考订,已成其半,数百年来争重宋元刊本,今日得见六朝唐人写本书,又得读种种佚书,不可谓非艺林一大快事也。伯君寄来照片中,尚有《二十五等人图》、《新集文词》、《教林文词》、《九经钞》,均唐时浅人所为,燕陋殊甚。又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则房中家言,又有一卷乃唐初某僧行赁,此二书罗君拟不印行,而益以所藏《春秋后语》、《秦语》残卷、《太公家教》一卷,并移书伯君属照《陈子昂集》、《唐历日》,及唐刊《切韵》、《唐韵》等,汇成全书。盖敦煌所出四部书之精华,略尽于是矣。汲冢所出之书,计《纪年》十三篇、《易经》二篇、《易系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邱藏》一篇、檄书二篇、生封二篇、大历二篇、《穆天子传》五篇、图诗一篇、杂诗十九篇,凡七十五篇。七篇简尽折坏,不识名篇。今其存者,不及十分之一。《师春》一篇,宋时尚存。《纪年》今尚有全帙,然皆后人假托,非汲冢原本。其真汲冢之书,存者惟《穆天子传》耳。今敦煌所出之书,其时代虽近,然晋太康距周末仅五百年,今日距离唐末已千年,而分量之多,抑且过之。今得罗君一一考订印行之,不至于汲冢之书,藏之中秘,旋为灰烬,其有功于艺林大矣。
简牍出土之事
简牍出土之事,古代亦屡有之。其最古而又最富者,为晋太康中之汲冢书,存今者仅有《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二种。而《纪年》一书已非原本,《穆天子传》虽未有窜乱之事,然其中古字不似周代古文,而反似魏晋三体石经中古文及《伪古文尚书》,则其书之果为汲冢原书否,与当时荀勗、束晢等果能真识古文,及能正确写定否,尚一疑问也。与汲冢书同时出土者,当有汉明帝显节陵中册文,则不过一简。又南齐时襄阳人发楚王冢,得《考工记》十余简。惟宋政和中,关右人发地,得竹木简一甕,往往散乱,惟讨羌符文字尚完,后其简入梁师成家。《三朝北盟会编》载靖康中金人所索宋内府重器,有木简一项,则当时所得者,后为金人辇之而北矣。以数次出土者,较之斯坦因氏所得,除汲冢外,其余皆琐屑不足道数。即以汲冢书论,则《穆天子传》、《纪年》二书,皆周初或古代事,自不能尽信。斯氏所得,则皆汉晋人之簿书公牍,纪当时事者,较之史书之成于后人手者,尤为可贵。又古代未有摄影之术,印刷之法,流传之道,惟赖释文。而魏晋之交,古文绝学,以隶定古,盖难尽信,故原本既亡,其书即熄。今则简牍西去,印本东来,其可读可释,可久可传,殆无异于原物。此今日艺术之进步,而为古人所不可遇者也。
木简之长者为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