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农家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葍六五
《尔雅》云:“葍,藑茅也。”郭璞曰:“藑,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葍,华有赤者为藑;藑、葍一种耳。亦如陵茹,华黄、白异名。”
《诗》曰:“言采其葍。”毛云:“恶菜也。”《义疏》曰:“河东、关内谓之‘葍’,幽、兖谓之‘燕葍’,一名‘爵弁’,一名‘藑’。根正白,著热灰中,温啖之。饥荒可蒸以御饥。汉祭甘泉或用之。其华有两种:一种茎叶细而香,一种茎赤有臭气。”
《风土记》曰:“葍,蔓生,被树而升,紫黄色。子大如牛角,形如蟦,二三同蒂,长七八寸,味甜如蜜。其大者名‘枺’。”
《夏统别传》注:“获,葍也,一名‘甘获’。正圆,赤,粗似橘。”
▲苹六六
《尔雅》云:“苹,藾萧。”注曰:“藾蒿也,初生亦可食。”
《诗》曰:“食野之苹。”《诗疏》云:“藾萧,青白色,茎似蓍而轻脆。始生可食,又可蒸也。”
▲土瓜六七
《尔雅》云:“菲,芴。”注曰:“即土瓜也。”
《本草》云:“王瓜,……一名土瓜。”
《卫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毛云:“菲,芴也。”《义疏》云:“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蒸为茹,滑美,亦可作羹。《尔雅》谓之‘蒠菜’。郭璞注云:‘菲昌,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今河南谓之‘宿菜’。”
▲苕六八
《尔雅》云:“苕,陵苕。黄华,蔈;白华,茇。”孙炎云:“苕华色异名者。”
《广志》云:“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
《陈诗》曰:“邛有旨苕。”《诗义疏》云:“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蔓生,茎如(塋土改豆)[力刀切]豆而细,叶似蒺蔾而青。其茎叶绿色,可生啖,味如小豆藿。”
▲荠六九
《尔雅》曰:“菥蓂,大荠也。”犍为舍人注曰:“荠有小,故言大荠。”郭璞注云:“似荠,叶细,俗呼‘老荠’。”
▲藻七○
《诗》曰:“于以采藻。”注曰:“聚藻也。”《诗义疏》曰:“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似箸,可长四五尺;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衣之‘聚藻’。此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气,米面糁蒸为茹,佳美。荆扬人饥荒以当谷食。”
▲蒋七一
《广雅》云:“蒋,菰也。其米谓之‘雕胡’。”
《广志》曰:“菰可食。以作席,温於蒲。生南方。”
《食经》云:“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著燥器中,密涂稍用。”
▲羊蹄七二
《诗》云:“言采其蓫。”毛云:“恶菜也。”《诗义疏》曰:“今羊蹄。似芦菔,茎赤。煮为茹,滑而不美。多啖令人下痢。幽、扬谓之‘蓫’,一名‘蓨’,亦食之。”
▲菟葵七三
《尔雅》曰:“莃,菟葵也。”郭璞注云:“颇似葵而叶小,状如藜,有毛。汋啖之,滑。”
▲鹿豆七四
《尔雅》曰:“蔨,鹿捏。其实,莥。”郭璞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
▲藤七五
《尔雅》曰:“诸虑,山櫐。”郭璞云:“今江东呼櫐为藤,似葛而粗大。”
“欇,虎櫐。”“今虎豆也。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刺。江东呼为‘欇’[音涉]。”
《诗义疏》曰:“櫐,苣荒也,似燕薁,连蔓生,叶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谓之‘椎櫐’。”
《山海经》曰:“毕山,其上……多櫐。”郭璞注曰:“今虎豆,狸豆之属。”
《南方草物状》曰:“沈藤,生子大如齐瓯。正月华色,仍连著实。十月、腊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阯。”
“毦藤,生山中,大小如苹蒿,蔓衍生。人采取,剥之以作毦;然不多。出合浦、兴古。”
“蕑子藤,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取,生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阯、合浦。”
“野聚藤,缘树木。二月华色,仍连著实。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瓯。里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苍梧。”
“椒藤,生金封山。乌浒人往往卖之。其色赤。——又云,以草染之。——出兴古。”
《异物志》曰:“葭蒲,藤类,蔓延他树,以自长养。子如莲菆[侧九切],著枝格间,一日作扶相连。实外有壳,里又无核。剥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饥。”
《交州记》曰:“含水藤,破之得水。行者资以止渴。”
《临海异物志》曰:“锺藤,附树作根,软弱,须缘树而作上下条。此藤缠裹树,树死,且有恶汁,尤令速朽也。藤咸以缚船,及以为席,胜竹也。”
顾微《广州记》曰:“萪,如栟榈,叶疏;外皮青,多棘枣。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小者如笔管竹。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萪藤。
“藤类有十许种:续断草,藤也,一曰‘诺藤’,一曰‘水藤’。山行渴,则断取汁饮之。治人体有损绝。沐则长发。去地一丈断之,辄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陈岭有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比。
“柔萪藤,有子。子极酢。为菜滑,无物能比。”
▲藜七六
《诗》云:“北山有莱。”《义疏》云:“莱,藜也,茎叶皆似‘菉,王刍’。今兖州人蒸以为茹,谓之‘莱蒸’。谯、沛人谓鸡苏为莱,故《三仓》云:‘莱、茱萸’,此二草异而名同。”
▲(艹下矞)七七
《广志》云:“(艹下矞)子,生可食。”
▲薕七八
《广志》云:“三薕,似翦羽,长三四寸;皮肥细,缃色。以蜜藏之,味甜酸,要以为酒啖出交州。正月中熟。”
《异物志》曰:“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薕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
《广州记》曰:“在薕愉酢,新说蜜为糁,乃美。”
▲蘧蔬七九
《尔雅》曰:“出隧,蘧蔬。”郭璞注云:“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氍毹。”
▲芺八○
《尔雅》曰:“钩,芺。”郭璞云:“大如拇指,嚓,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
▲茿八一
《尔雅》曰:“茿,萹蓄。”郭璞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蕵芜八二
《尔雅》曰:“须,蕵芜。”郭璞注云:“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
▲隐荵八三
《尔雅》云:“蒡,隐荵。”郭璞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荵。藏以为菹,主可瀹食。”
▲守气八四
《尔雅》曰:“皇,守田。”郭璞注曰:“似燕麦。子如雕胡米,可食。生废田中。一名‘守气’。”
▲地榆八五
《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名‘玉札’。北方难得,故尹公度曰:‘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与五茄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太阳气盛也,铄玉烂石。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补脑。”
《广志》曰:“地榆可生食。”
▲人苋八六
《尔雅》曰:“蒉,赤苋。”郭璞云:“今人苋赤茎者。”
▲莓八七
《尔雅》曰:“葥,山莓。”郭璞云:“今之木莓也,实似藨莓而大,可食。”
▲鹿葱八八
《风土记》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妊人带佩,必生男。”
陈思王《宜男花颂》云:“世人有女求男,取此草食之,尤良。”
嵇含《宜男花赋序》云:“宜男花者,荆楚之俗,号曰‘鹿葱’。可以荐宗庙。称名则义过‘马舄’焉。”
▲蒌蒿八九
《尔雅》曰:“购,蔏蒌。”郭璞注曰:“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
▲藨九○
《尔雅》曰:“藨,麃。”郭璞注曰:“藨即莓也,江东呼‘藨莓’。子似覆葐而大,赤,酢甜可啖。”
▲藄九一
《尔雅》曰:“藄,月尔。”郭璞注云:“即紫藄也,似蕨,可食。”
《诗疏》曰:“藄菜也。叶狭,长二尺,食之微苦,即今莫菜也。《诗》曰:‘彼汾沮洳,言采其英。’[“一本作“莫”。]
▲覆葐九二
《尔雅》曰:“茥,蒛葐。”郭璞云:“覆葐,实似莓而小,亦可食。”
▲翘摇九三
《尔雅》曰:“柱夫,摇车。”郭璞注曰:“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摇车’。”
▲乌蓲[音丘]九四
《尔雅》曰:“菼,薍也。”郭璞云:“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
《诗》曰:“葭、菼揭揭。”毛云:“葭,芦;菼,薍。”《义疏》云:“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即刈,谓之‘萑’。三月中生。安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有黄黑勃,著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蓫薚’。扬州谓之‘马尾’。故《尔雅》云:‘蓫薚,马尾也。’幽州谓之‘旨苹’。”
▲荼九五
《尔雅》曰:“檟,苦荼。”郭璞曰:“树小似栀子。科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荆州地记》曰:“浮陵荼最好。”
《博物志》曰:“饮真荼,令人少眠。”
▲荆葵九六
《尔雅》曰:“荍,蚍衃。”郭璞曰:“似葵,紫色。”
《诗义疏》曰:“一名‘芘苤’。华紫绿色,可食,似芜菁,微苦。《陈诗》曰:‘视尔如荍。’”
▲窃衣九七
《尔雅》曰:“蘮蒘,窃衣。”孙炎云:“似芹,江河间食之。实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其华著人衣,故曰‘窃衣’。”
▲东风九八
《广州记》云:“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香气似马兰。”
▲荲[丑六反]九九
《字林》云:“草似冬蓝。蒸食之,酢。”
▲(艹下耎)[而兗反]一○○
“木耳也。”
按木耳,煮而细切之,和以姜、橘,可为菹,滑美。
▲莓[亡代反]一○一
“莓,划实,亦可食。”
▲荁[音丸]一○二
“荁,乾菫也。”
▲(艹下斯) 一○三
(艹下斯),《字林》曰:“草,生水中,其花可食。”
▲木一○四
《庄子》曰:“楚之南,有冥泠[一本作“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司马彪曰:“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
《皇览?冢记》曰:“孔子冢茔中树百,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人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持其国树来种之。故有柞、枌、雒离、女贞、五味、毚檀之树。”
《齐地记》曰:“东方有‘不灰木’。”
▲桑一○五
《山海经》曰:“宣山,……有桑,大五十尺,其枝四衢。[“言枝交互四出。”]其叶大尺,赤理,黄花,青叶。名曰‘帝女之桑’。[“妇人主蚕,太以名桑。”]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大帝宫,东王所治。有椹桑树,长数千丈,三千馀围。两树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其椹,体作金色。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椹也,但稀而赤色。九千岁一生实,味甘香。”
《括地图》曰:“昔乌先生避世於《芒尚山》,其子居焉。化民食桑,三十七年,以丝自裹;九年生翼,九年而死,其桑长千仞,盖蚕类也。琅邪二万六千里。”
《玄中记》云:“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以三泉也。”
▲棠棣一○六
《诗》曰:“棠棣之华,萼不韡韡。”《诗义疏》云:“承花者曰萼。其实似樱桃、薁;麦时熟,食美。北方呼之‘相思’也。”
《说文》曰:“棠棣,如李而小,子如樱桃。”
▲棫一○七
《尔雅》云:“棫,白桵。”注曰:“桵,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珰,紫赤,可食。”
▲栎一○八
《尔雅》曰:“栎,其实梂。”郭璞注云:“有梂彙自裹。”孙炎云:“栎实,橡也。”
周处《风土记》云:“《史记》曰:‘舜耕於历山。’而始宁、邳、郯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於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帮曰‘历山’。”
▲桂一○九
《广志》曰:“桂出合浦。其生必高山之岭,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要间无杂树。”
《吴氏本草》曰:“桂,一名‘止唾’。”
《淮南万毕术》曰:“结桂用葱”
▲木绵一一○
《吴录?地理志》曰:“交阯安定县有木绵,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名‘毛布’。”
▲欀木一一一
《吴录?地理志》曰:“交阯有欀木。其皮中有如白米屑者,乾捣之,以水淋之,似面,可作饼。”
▲仙树一一二
《西河旧事》曰:“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中,以疗饥渴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亦不得见。”
▲莎木一一三
《广志》曰:“莎树多枝叶,叶两边行列,若飞鸟之翼。其面色白。树收面不过一斛。”
《蜀志记》曰“莎树出面,一树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出兴古。”
▲槃多一一四
裴洲《广州记》曰:“槃多树,不花而结实。实从皮中出。自根著子至杪,如橘大。食之。过熟,内许生蜜。一树者,皆有数十。”
《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於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