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兵家
-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注释」
①攻其所不戒: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进攻敌人要乘其疏于戒备之时。
②突将:冲锋陷阵的骠悍将卒,或指敢死队。
③糗:炒熟的米麦粉,即干粮。
④羁靮:马笼头和马缰绳。
⑤柝:古时巡夜用的报更木梆。
养战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①,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②
秦始皇问李信曰:“吾欲取荆,度用几何人?”对曰:“不过二十万人。”及问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将二十万人伐荆。翦因不用,遂谢病归频阳。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之。[信又攻鄢郢,破之],乃引兵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不顿舍③,大败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信奔还。王怒,自至频阳见王翦,强起之。对曰:“老臣[罢病]悖乱④,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从之。翦遂将兵,王送至灞上。荆人闻之,悉兵以御翦。翦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久之,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可用矣。”荆人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翦追击大破之。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翦乘胜略定城邑。
「注释」
①衄:损伤、挫败。
②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注意休整部队,不使其过于疲劳;保持旺盛士气,积蓄部队战斗力。谨,注意,注重。并,合并,聚合。
③顿舍:停留休息。
④罢病悖乱:体弱多病,昏乱不明。罢,通“疲”,软弱无力。悖乱,惑乱,不清醒。
畏战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重壮①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②
《南史》:陈武帝讨王僧辩,先召文帝与谋。时僧辩婿杜龛据吴兴,兵甚众,武帝密令文帝速还长城,立栅备之。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谈自若,部分③益明,于是众心乃定。
「注释」
①壮:通“戕”,挫伤,伤害。
②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意思是,在对敌作战中要用杀戮的办法来制止畏敌怯战的行为,但当全军普遍存在畏敌怯战情绪时,就不能单靠杀戮的办法了;将帅应向部队展现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告诉他们以敢战而求得生存之策。颜色,这里指将帅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
③部分:部署,安排。
书战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①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②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③,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降,羽被杀。
「注释」
①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出处不详。意思是,与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敌怯战心理;与亲戚往来,容易导致士卒恋亲思乡而滋生厌战情绪。信问,音信,这里指士卒与家人通信联系。
②干历:侵犯,扰乱。
③耆老:泛指老年人。
变战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①,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②
五代梁末,魏博兵乱,[囚]贺德伦降晋。庄宗入魏[州],梁将刘鄩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以通]饷。梁帝诏鄩出战。[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鄩兵大败。
「注释」
①好古知兵:喜好借鉴古代事物而通晓用兵的人。
②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好战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①。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②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注释」
①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亦即向后转身;不旋踵,谓来不及转身。全句意思是,祸患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
②国虽大,好战必亡: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意思是,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
忘战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①,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②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③几危,旧物④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
「注释」
①弗庭:不归顺朝廷。这里指与我不友好,处于敌对状态的邻国。弗,不;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意思是,国家虽然处于和平安定,忘记战备必有覆灭危险。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权。
④旧物:先代遗物。这里喻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