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




②环龟: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水潦:水淹。



⑤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历沛历圮,兼舍环龟”。沛,有水草的低洼地。意思是,部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宿营。



⑥军次单于界北,军队进入突厥境内单于都护府北界。次,停留,驻扎。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



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争地则无攻。”意思是,遇到敌我双方必争之地,我方应先行占据。如国已为敌先期占领了,就不要去强攻它。



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①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②,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③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④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注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又见于《尉缭子。战威第四》。意思是,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②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此山险峻路狭,其上有穆陵关,向称“齐南天险”。



③芟除:铲除,除掉。芟,除草为芟。



④五州:南燕分其地为幽、并、青、徐、兖五州。



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①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历曰:“请受刑。”奢曰:“须后令②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



「注释」



①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意思是,在山陵地带作战,不要仰攻居高临下之敌。



②须后令:待后令。须,待。“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



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①



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三狼羌②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③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



「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②三狼羌:汉代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③豪帅:古时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①



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水必向尽②,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③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④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注释」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意思是,敌人有可能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果断进攻。



②若淹留经日,水必向尽:若停留数日,上涨的江水必然退尽。经日,数日。



③不移时:不用多长时间。



④侵晨:天刚亮。



守战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①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②,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③,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



「注释」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不可胜者,守也。”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力量尚未达道足以立即战胜敌人的时侯,就要采取防御作战以消耗和疲惫敌人。



②守便宜:坚守不出的战略有利。



③东南陬:东南角。陬,意同隅,角落。



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



「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意思是,先发制人可摧毁敌人士气。



②未既济,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戒曰:“贼若不动,正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注释」



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意思是,后发制人要等到敌人士气衰落时再行攻击。奇战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①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②;雍州刺史诸葛绪邀③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泓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欣等蹑⑤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⑥截维,较⑦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注释」



①敌虚,则我必为奇: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意思是,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采用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②缀连:连结,这里指保持接触以吸引对方。



③邀:拦击,截击。



④诣:迂回。



⑤蹑:追。



⑥趣:急速,赶快。



⑦较:晚。



正战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②



宋檀道济为高祖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③。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众。



「注释」



①推计:行以计谋。



②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若非正兵,安能致远。”意思是,如果不使用大部队实施正面进攻,怎么能进行远程作战。



③京观:亦称“京丘”。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



虚战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②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