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兵家
- 投笔肤谈
投笔肤谈
[批评]将必如此三者,方为有益。
[原注]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决胜庙堂,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折冲千里,如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深明天地,如孙子之知天知地。兼资文武,如吉甫之万邦为宪。折,毁断也。冲,旗竿也。折敌之冲,言全胜也。
62。圣王之选将也,必择是材而用之。苟得其人,授之专阃,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故养兵者,主也;治兵者,将也。兵之权,不握于主而握于将,然后将得以尽其才。
[批评]用将如此礼,何患无成功?惜乎,今之不然!
[原注]此言古圣王选任将帅之道。总是上惟养兵,而不侵其治兵之权,则将能治兵,可尽其破敌之才。不分权,如汉高因萧何荐韩信,筑坛具礼,拜为大将而任之;宋太祖遣曹彬下江南,赐以匣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不信谗,如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谤书盈箧而不问;燕昭王使乐毅围临淄,谤言日至而无疑,此所以俱能成功。若唐玄宗督歌舒翰进战,则中制矣;鱼朝恩为李光弼监军,则外监矣,安得不败乎?真可为万世之法戒。
63。凡兵,甲胄之不坚,袒裼也;器械之不利,徒手也,其法三不当一。枵腹以待敌,犹病体也;羸马以入阵,犹病足也,其法五不当一。手足之不便,犹絷缚也;行阵之不闲,犹荆棘也,其法十不当一。上不爱下,下不亲上,厚赏之不激,而苛罚之不畏,是犹心乱而肢痿也,其法百不当一。
[批评]词精义正,俨然今之弊也!
[原注]此与下节,明篇首“实则胜,虚则败”意。此则言将不能治兵,其势弱而难以当敌也。三不当一者,无甲胄器械也。五不当一者,乏粮储刍秣也。十不当一者,昧于步伐止齐也。百不当一者,失于鼓舞振作也。此见兵不治而势弱,去敌至于百倍如此,非虚而何?此所以败也。
64。故能教戒于先,则梃可格刃,以一当十之兵也。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则心雄敌忾,以一当百之兵也。一当五,一当三,未何言哉!
[批评]此正是圣贤保邦心法。
[原注]此言治之有素,则军势强而可以无敌,义与上节相反,亦至百倍,强必实矣,此所以胜也。
65。是以其道可数焉。足其刍粮,备其铠器,习其击刺,熟其进止,明其分数,谙其旗鼓,正其体统,严其号令。未已也,又恤其饥寒,忧其疾苦,别其功过,公其赏罚,均其劳佚,释其疑贰。则三军之势不伤,而日渐强实矣。
[批评]修保军势,无出于此。
[原注]此言治兵之道。足其刍粮,则无枵腹羸马矣。备其铠器,则无袒裼徒手矣。习击刺,熟进止,明分数,谙旗鼓,正体统,严号令,则教戒于先,而无絷缚荆棘之患矣。恤饥寒,忧疾苦,别功过,公赏罚,均劳佚,释疑贰,则人皆亲上死长,而无不爱不亲、不激不畏之弊矣。此三军之势,所以无伤而日渐强,强自实也。
66。然兵不可使骄,骄则难制;不可使玩,玩则难用。故善用兵者,体备上十四事而时出之。先之以身而非亵也,浃之以和而非懦也,抚之以仁而非姑息也,断之以刑而非残忍也,励之以义而不赏自劝也,教之以礼而不怒自威也。夫然后骄玩不作。三军之势,如山之重、如火之烈、如雷霆之迅速、如江汉之不竭者,强实也。
[批评]骄玩非一日所成,善兵者,必无此弊。军势至此,真可无敌于天下!
[原注]此亦治之之方,所以足上节之义。骄者,狎恩恃爱也。玩者,废时藐视也。善兵者知之,故能治。“先之以身”六句,正是治之事。是以军势强实,而不流于骄之难制、玩之难用也。如山持重,喻其莫能动;如火能烈,喻其莫能当;如雷霆迅速,喻其不可御;如江汉不竭,喻其不可止。军势至此,一当乎百,非贤将何以能之?非圣王选之精、任之专,何以致之?信乎,论军之势者,先于统军持势之本,求之斯善耳!
兵机第八
[题解]兵机者,用兵之机括也。上篇言军势,所以壮我之势。势显于外,虽足以压敌,苟无机以运量其间,则浅露而易见,何以收万全之胜?故以《兵机》次于《军势》,为第八篇。
67。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出没变化,敌不可测,此之谓兵机。
[批评]天之中否,系乎一机;兵之胜败,亦系乎此机。亦妙矣哉!
[原注]惟无常,则运用之妙存于心矣,故曰“机”。
68。故以奇为奇,以正为正者,胶柱调瑟之士也。以奇为正,以正为奇者,临书模画之徒也。我奇而示敌以正,我正而示敌以奇者,知胜者也。我奇而敌不知其为奇,我正而敌不知其为正者,知胜之胜者也。凡兵之所交,阵之所向,胜负决于斯须,存亡辨于顷刻者,无非奇正形之也。
[批评]知机方可用奇正,善于奇正者,非知机亦不能。
[原注]此概论奇正之用。胶柱调瑟,不合变者也。临书模画,不善变者也。惟奇示之正,正示之奇,则能变矣。我之奇正,敌皆不知,则变而神矣。能之者胜而存,不能者负而亡,皆奇正使然也。
69。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夺其气。
[批评]用兵若此,果可语机。
[原注]此十事乃藏机而用处。愚之使信,诳之使疑,如陈平易太牢以恶草,愚诳项羽,羽即信之而疑范增。韬长使玩,暴短使惑,如韩信潜遣赤帜,而故陈背水,使赵人玩惑之底于败亡。谬其号令,如武穆得曹成之谍,佯泄食尽,纵之而诱其来攻。变其旗章,如冯异与赤眉战久,变服与同,乱之而致其莫识。秘忌疏防,投欲昏志,如越王隐其教训复仇之志,阳为恭顺献纳之勤,俾吴王日肆骄淫而忘备。告情款谋,如华元登子反之床,直陈宋之困馁而楚师果退。惕威夺气,如寇恂集诸县之兵,大呼“刘公兵到”,而苏茂阵动。此皆机之所在也。
70。故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也。敌之虚,我乘之;我之虚,敌不可得而乘也。我实其实,将以从敌也。我虚其实,将以疑敌也。我实其虚,将以违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虚实之机,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
[批评]前言奇正,此言虚实,俱是机之妙处,义亦互相发。
[原注]此因上十事,而又以虚实总言机之莫测也。能虚敌之实,而乘敌之虚,我不为敌所虚所乘,则本立矣。由是实而即示实,将从敌与之战也。虚而即示虚,将疑敌使不进也。本虚而实之,将乖违敌之心志也。本实而虚之,将引致敌之自来也。变化几微,隐而难测,故敌惟溺于近小之利,我可成其远大之功也。
71。夫敌兵强而骤进者,气之暴也。师老而遽退者,罢之极也。舍而不我逼者,虑有巧也。去而不我追者,惧有谋也。分兵以战,中军潜突而敌不悟者,迷于害也。合战少却,左右掩击而敌不虞者,汩于利也。累挫之敌,不烦顿旅,示之以旌而可遁者,余威之所震也。故伤弓之鸟,可以虚下;决蹯之兽,可以惊奔。
[批评]敌机之善否,能知之斯可乘之,亦将之所当吃紧。
[原注]此言不惟藏己之机,犹当知敌之机。兵强骤进,如项羽闻沛公先入关,大怒飨士,期旦日破之,是其暴也。师老遽退,如高欢攻孝宽于玉壁,苦战六旬而困,乘夜以遁去,是其罢也。舍而不逼,如先主平地立营,而逊不敢犯,是揣之有巧也。去而不追,如孔明退师祁山,而懿不敢追,是疑其有谋也。分兵潜突,如越之伐吴,先鸣鼓分兵,既以中军潜涉,吴乃不悟而分应,是昧于攻其无备之害也。少却掩击,如唐之建成,先义师少却,既而太宗横击,老生不虞而被擒,是溺于乘隙轻进之利也。示以旌而可遁,如金兵惊见顺昌旗帜;曹成惊闻岳家军来,若非震于刘、武穆之余威,何悉遁如此?“伤弓之鸟”四句,乃古语,引之以证余威意。此皆敌之机,我亦不可不知也。
72。其藏机误敌之妙,使之履危蹈险而不觉,诚如投于水火中。故敌欲战而不能胜也,欲守而不能固也,欲分而不能散也,欲合而不能集也,欲进而不能前也,欲退而不能去也,欲动而不能奋也,欲静而不能安也,欲伸而不能张也,欲缩而不能敛也。以我较之,无分于主客,有机存焉。则彼虽众,亦何虑其不敌哉?
[批评]深达兵机,则制敌而无虑其众,况未必众乎!
[原注]此直关首节,言敌中我机,故行皆窒碍,虽众亦无益也。
73。是以善用兵者,天时不能为之挠,地形不能为之阻,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以行权,则电雾风雪为之资,险易广狭为之用。
[原注]此见兵之有机,乃人之所设。将既能尽人事,则天时地利不能挠阻,而反为吾人事之助矣。机,诚兵家要矣夫!
战形第九
[题解]战形者,临敌合战之形也。上二篇势实机深,固足以制胜,而战之形有未识,又何以预决彼己之胜负?故列《战形》为第九。
74。夫兵有战之形,有所以战之形。鼓行旌指,兵刃相搏,战之形也。虚实藏势,向背隐机,所以战之形也。故知战之形非难,而能知所以战之形为难。能知所以战之形,则能因形以措胜。因形以措胜者,上智也。
[批评]战形有所以,乃察微探玄之论。
[原注]用兵者多徒知战之形,而求其知所以战之形者,则鲜矣,故每泥惑于战之形而取败。若能知其所以,因之变化,自无不胜,非上智之将而何?
75。战有必胜之形者五:得天之时者胜,得地之利者胜,得敌之情者胜,得士之心者胜,得事之机者胜。此五胜者,虚实之势也。将之用其形者,得其一,胜之基;得其二,胜可期;得其三,胜可必;得其四,民乃归;得其五,天下无敌。
[批评]意见因“全”,词句道劲。
[原注]此举必胜之形有五,将能得之斯胜,惟全得者为无敌也。虚实之势,谓彼我之间,得之者实,失之者虚,见当慎之,不可自去其势也。得天时胜,如崔浩谓五星并出东方,利西伐,果大破赫连昌之类。得地利胜,如赵奢先据北山,秦人争不得上,遂大胜之之类。得敌情胜,如韦孝宽以金货遗齐人,尽得其动静,卒能间死明月之类。得士心胜,如李晟以忠义感发士心,虽盛夏衣裘无携怨,卒能破朱之类。得事机胜,如汉高为义帝发丧,名羽为贼,卒能破楚之类。
76。战有必败之形者五:谋人而使人知者败,诈人而使人识者败,间人而使人反者败,乘人而使人觉者败,攻人而使人袭者败。此五败者,向背之机,用其形者之失也。五者之中,若有其一,敌无人焉,犹或庶几,敌如有人,败复何疑?
[原注]此举必败之形有五,言五者断不可有一,有则决为敌所败也。侥幸于敌之无人者,岂良策哉?向背,犹言顺逆。向背之机,谓此五者,顺其机而行之,原有可胜之理,惟逆其机而露其形,故失于不密而害成耳。谋人使知,如陈馀不听左车坚壁清野、间道绝粮之谋,而韩信得以谍知之类。诈人使识,如王恢覆兵三十万于马邑之旁,而匈奴闻诈惊去之类。间人使反,如秦人用间,赵奢反留壁增垒而善食遣之之类。乘人使觉,如秦孟明提兵百万,千里乘郑,致弦高传告于穆公,而秦之三大夫皆奔之类。攻人使袭,如关羽悉力攻樊城,不虞曹操结吴,使吕蒙得暗取荆州之类。
77。故知兵之士,审其虚实,察其向背,以我量敌,以敌量我。敌得胜之形,我虽无败之形,难保其不败也。敌有败之形,我虽无胜之形,可冀其能胜也。况胜在敌而败在我,败在敌而胜在我哉!吾两持度之,胜负可知矣。
[批评]此正是较量彼〔我〕也。
[原注]此总承上二节。言彼我之间,敌得胜形,则我无败形者,亦难求胜。敌有败形,则我无胜形者,亦未必败。又何疑于胜败之形相悬者哉?故度之而即知也。
78。是以因形而推之以制战。敌饱我饥,则掠不容缓;敌众我寡,则险不容失;敌强我弱,则谋不可以不急;敌攻我守,则备不可以不周;敌佚我劳,则锐不可以不蓄;敌动我静,则亦不可以不图。此不惟知胜之形,而且知制胜之术者也。
[批评]此因形措胜之妙,军之急务。
[原注]此又于战形之外,推言制胜之术。盖非纵掠不足以济饥,非据险不足以用寡,非急谋不足以摧强,非周备不足以御攻,非蓄锐不足以恤劳,非图变不足以制动。故皆云不可者,警之之词也。
79。明乎此者,虽未合战,而胜之形已在于目中。不明乎此,而强以战,徒多杀兵耳。
[原注]“此”字,指上六事,皆制胜之术。故明则胜可先知,不明则败可立待。有阃外责者,其图之哉!
方术第十
[题解]方术,多方之巧法也。幻术,妖妄之邪行也。二者能之,斯可以佐吾之胜;知之,斯可以免士之灾。故于《战形》之后,而以《方术》为第十篇。欲将之究心于所用,亦能应夫卒也。
80。兵也者,以巧取胜者也。故通小术者,可以集大事;精小艺者,可以成大功。术不厌卑陋,艺不厌微贱,惟兵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