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兵家
- 孙子集注
孙子集注
少则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李筌曰:量力不如,则坚壁不出,挫其锋,待其气懈,而出奇击之。齐将田单守卽墨,烧牛尾卽杀骑劫,则其义也。
○杜牧曰:兵不敌,且避其锋,尚俟隙,便奋决求胜。言能者,谓能忍忿受耻,敌人求挑,不出也。不似曹咎汜水之战也。
○陈皥曰:此说非也。但敌人兵倍于我,则宜避之,以骄其志,用为后图,非谓忍忿受耻。太宗辱宋老生,以虏其众,岂是兵力不等也。
○贾林曰:彼众我寡,逃匿兵形,不令敌知,当设奇伏以待之,设诈以疑之,亦取胜之道。又一云,逃匿兵形,敌不知所备,惧其变诈,全军亦逃。
○杜佑曰:高壁垒,勿与战也。彼之众,我之寡,不可敌,则当自逃,守匿其形。
○梅尧臣曰:彼众我寡,去而勿战。
○王晳曰:逃,伏也。谓能倚固逃伏以自守也。传曰:“师逃于夫人宫”。或兵少而有以胜者,盖将优卒强耳。
○何氏曰:兵少固壁,观变潜形,见可则进。
○张预曰:彼众我寡,宜逃去之,勿与战,是亦为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合战。若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众,谢玄以八千卒败符坚一百万,岂须逃之乎。】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杜牧曰:言不若者,势力交援俱不如也,则须速去之,不可迁延也。如敌人守我要害,发我津梁,合围于我,则欲去不复得也。
○杜佑曰:引兵备之,强弱不敌,势不相若,则引军避,待利而动。
○梅尧臣曰:势力不如则引而避。
○王晳曰:将与兵俱不若,遇敌攻必败也。
○张预曰:兵力谋勇皆劣于敌,则当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李筌曰:小敌不量力而坚战者,必为大敌所擒也。汉都尉李陵以歩卒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而见殁匈奴也。
○杜牧曰:言坚者,将性坚忍,不能逃,不能避,故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小不能当大也,言小国不量其力,敢与大邦为雠,虽权时坚城固守,然后必见擒获。《春秋传》曰:“旣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败也。”
○梅尧臣曰:不逃不避,虽坚亦擒。
○王晳注同梅尧臣
○何氏曰:如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将兵三千余人,与大将军卫靑分行,独逢单于兵数万,力战一日,汉兵且尽,前将军信胡人,降为翕侯,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余奔降单于,右将军苏建遂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自归。大将军问其正闳长史安、议郎周覇等:“建为云何?”覇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一禆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威重。”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摛也。’今建独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归意也。”
○张预曰:小敌不度强弱而坚战,必为大敌之所擒。息侯屈于郑伯,李陵降于匈奴是也。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寡固不可以敌众。”】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
【曹操曰:将周宻谋不泄也。
○李筌曰:辅犹助也。将才足则兵必强。
○杜牧曰:才周也。贾林曰:国之强弱,必在于将。将辅于君而才周,其国则强,不辅于君,内怀其贰,则弱。择人授任,不可不愼。
○何氏曰:周谓才智具也,得才智周备之将,国乃安强也。】
辅隙则国必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李筌曰:隙,缺也,将才不备,兵必弱。
○杜牧曰:才不周也。
○梅尧臣曰:得贤则周备,失士则隙缺。
○王晳曰:周谓将贤则忠才兼备,隙谓有所缺也。何氏曰: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故将在军,必先知五事、六行、五权之用,与夫九变、四机之说,然后可以内御士众,外料战形。苟昧于兹,虽一日不可居三军之上矣。
○张预曰:将谋周宻则敌不能窥,故其国强,微缺则乘衅而入,故其国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梅尧臣曰:患君之所不知。
○孟氏曰:巳下语是。
○张预曰:下三事也。】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李筌曰: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骥足,无驰骋也。楚将龙且逐韩信而败,是不知其进。秦将符融挥军少却而败,是不知其退。
○杜牧曰:犹驾御縻绊,使不自由也。君,国君也。患于军者,为军之患害也。夫授钺凶门,推毂阃外之事,将军裁之。如赵充国欲为屯田,汉宣必令决战。孙皓临灭,贾充尚请班师,此不知进退之谓也。
○贾林曰:军之进退,将可临时制变,君命内御,患莫大焉。故太公曰:“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
○杜佑曰:縻,御也,縻为反。君不知军之形势而欲从中御也。
○梅尧臣曰:君不知进退之宜而专进退,是縻系其军。《六韬》所谓军不可以从中御。
○王晳曰:縻,系也。去此患,则当托以不御之权,故必忠才兼备之臣为之将也。
○张预曰:军未可以进而必使之进,军未可以退而必使之退,是谓縻绊其军也。故曰,进退由内御则功难成。】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李筌曰:任将不以其人也。燕将慕容评出军所在,因山泉卖樵水,贪鄙积货,为三军帅,不知其政也。
○杜牧曰:盖谓礼度法,今自有军法从事,若使同于寻常治国之道,则军士生惑矣。至如周亚夫见天子不拜,汉文知其勇不可犯。魏尚守云中,上首级,为有司所劾,冯唐所以发愤也。
○杜佑曰:夫治国尚礼义,兵贵于权诈。形势各异,教化不同,而君不知其变,军国一政,以用治民,则军士疑惑,不知所措。故《兵经》曰:“在国以信,在军以诈也。”
○陈皥曰:言不知三军之事,违众沮议,《左传》称晋彘季不从军师之谋而以偏师先进,终为楚之所败也。
○梅尧臣曰: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则众惑乱也。曹公引《司马法》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是也。
○何氏曰:军国异容,所治各殊,欲以治国之法以治军旅,则军旅惑乱。
○张预曰:仁义可以治国,而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而不可以治国。理然也。虢公不修慈爱而为晋所灭,晋侯不守四德而为秦所克,是不以仁义治国也。齐侯不射君子而败于晋,宋公不擒二毛而衂于楚,是不以权变治军也。故当仁义而用权谲,则国必危,晋虢是也。当变诈而尚礼义则兵必败,齐宋是也。然则治国之道,固不可以治军也。]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杜牧曰:谓将无权智,不能铨度军士各任所长,而雷同使之,不尽其材,则三军生疑矣。黄石公曰:“善任人者,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
○陈皥曰:将在军,权不专制,任不自由,三军之士自然疑也。
○杜佑曰:不得其人也。君之任将,当精择焉,将若不知权变,不可付以势位。茍授非其人,则举措失所,军覆败也。若赵不用广武君而用成安君。
○梅尧臣曰:不知权谋之道而叅其任用,其众疑贰也。王晳曰:政也,权也,使不知者同之,则动有违异,必相牵制也。是则军众疑惑矣。裴度所以奏去监军,平蔡州也。此皆由君上不能专任贤将,则使同之,故通谓之三患。
○何氏曰:不知用兵权谋之人,用之为将则军不治而士疑。
○张预曰:军吏中有不知兵家权谋之人而使同居将帅之任,则政令不一而军疑矣。若邲之战,中军帅荀林父欲还,禆将先縠不从,为楚所败是也。近世以中官监军,其患正如此。高崇文伐蜀,因罢之,遂能成功。】
三军旣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李筌曰:引,夺也。兵权道也,不可谬而使。处赵上卿,蔺相如言赵括徒能读其父书,然未知合变。王今以名使括,如胶柱鼓瑟,此则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赵王不从,果有长平之败,诸侯之难至也。
○杜牧曰:言我军疑惑,自致扰乱。如引敌人使胜我也。
○孟氏曰:三军之众,疑其所任,惑其所为,则邻国诸侯因其乖,错作难而至也。太公曰:“疑志不可以应敌。”
○梅尧臣曰:君徒知制其将,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众疑惑,故诸侯之难作,是自乱其军,自去其胜。
○王晳曰:引诸侯胜巳也。
○何氏曰:士疑惑而无畏则乱,故敌国得以乗我隙衅而至矣。
○张预曰:军士疑惑,未肯用命,则诸侯之兵乗隙而至,是自溃其军,自夺其胜也。】
故知胜有五,
【李筌曰:谓下五事也。
○张预曰:下五事也。】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李筌曰:料人事逆顺,然后以《太一遁甲》筭三门遇奇,五将无关格,迫愶主客之计者,必胜也。
○杜牧曰:下文所谓知彼知巳是也。
○孟氏曰:能料知敌情,审其虚实者,胜也。
○梅尧臣曰:知可不可之宜。
○王晳曰:可则进,否则止,保胜之道也。
○何氏曰:审己与敌。
○张预曰:可战则进攻,不可战则退守,能审攻守之宜,则无不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李筌曰:量力也。
○杜牧曰:先知敌之众寡,然后起兵以应之,如王翦伐荆,曰:“非六十万不可”是也。
○杜佑曰:言兵之形,有众而不可击,寡或可以弱制强,而能变之者,胜也。故《春秋传》曰“师克在和,不在众”,是也。
○梅尧臣曰:量力而动。
○王晳曰:谓我对敌兵之众寡、围攻、分战是也。
○张预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胜众者,有以多而胜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则善,如《吴子》所谓“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是也。】
上下同欲者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李筌曰:观士卒心,上下同欲,如报私仇者胜。
○陈皥曰:言上下共同其利欲,则三军无怨,敌可胜也。《传》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也。”
○杜佑曰:言君臣和同,勇而战者胜。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梅尧臣曰:心齐一也。
○王晳曰:上下一心,若先縠刚复以取败,吕布违异以致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
○何氏曰:《书》云:“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得,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商灭而周兴。
○张预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
以虞待不虞者胜,
【李筌杜牧曰:有备预也。
○孟氏曰:虞,度也。《左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待敌之可胜也。
○陈皥曰:谓先为不可胜之师,待敌之可胜也。
○杜佑曰:虞,度也。以我有法度之师,击彼无法度之兵。
○梅尧臣曰:慎备非常。
○王晳曰:以我之虞待敌之不虞也。
○何氏曰:春秋时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于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自鄢巳来,晋不失备而加之以礼,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加晋。又周末荆人伐陈,吴救之,军行三十里,雨十日夜,不见星。左史倚相谓大将子期曰:“雨十日夜,甲辑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而吴人至,见荆有备而反。《左史》曰:“其反复六十里,其君子外,小人为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克。”从之,遂破吴军。魏大将军南征,吴到积湖,魏将满宠帅诸军在前与敌隔水相对。宠令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营,宜豫为之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来焼营,宠掩击破之。又《春秋》,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
○张预曰:常为不可胜以待敌。故吴起曰:“出门如见敌。”士季曰:“有备不败。”】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李筌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胜,眞将军也。吴伐楚,吴公子光、弟夫槩王至,请击楚。子常不许。夫槩曰:“所谓见义而行,不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败之。审此,则将能而君不能御也。晋宣帝拒诸葛于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节军门曰:“敢问战者斩。”亮闻笑曰:“茍能制吾,岂千里请战。假言天子不许,示武于众,此是不能之将。”
○杜牧曰:《尉缭子》曰:“夫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故兵者凶器也,将者死官也。”
○杜佑曰:将旣精能暁练兵势,君能专任,事不从中御。故王子曰:“指授在君,决战在将也。”
○梅尧臣曰:自阃以外,将军制之。
○王晳曰:君御能将者,不能絶疑忌耳。若贤明之主,必能知人,固当委任,以责成効,推毂授钺,是其义也。攻战之事,一以专之,不从中御,所以一威且尽其才也。况临敌乗机,间不容发,安可遥制之乎。
○何氏曰:古者遣将于太庙,亲操钺,持其首,授其柄,曰:“从是以上至天者,将军制之。”乃复操柄授与刃曰:“从是以下至渊者,将军制之。”故李牧之为赵将,居邉,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御也。周亚夫之军细柳,军中唯闻将军之命,不闻天子之诏也。盖用兵之法,一歩百变,见可则进,知难而退。而曰“有王命焉”,是白大人以救火也。未及反命而煨烬乆矣。曰“有监军焉”,是作舎道边也,谋无适从而终不可成矣。故御能将而责平猾虏者,如绊韩卢而求获狡兎者,又何异焉。张预曰:将有智勇之能,则当任以责成功,不可从中御也。故曰:“阃外之事,将军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