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琉球国志略
琉球国志略
叶壁山(土名伊平屋岛):在国西北三百里。「夏录」云:『俗呼禹臣马』。产米、五谷、棉花、蕉丝、海胆、毛鱼。
硫磺山(一名黑岛;多鸟,又名鸟岛):在国西北三百五十里,与姑米山相对。不生草木。置采硫磺户数十家,岁运米廪食之;统以二酋长,泊府官遥领之。其人目为硫气熏灼,皆如羊,不精明。相近有灰堆、尤家埠、移山奥。
东北八岛(国人皆曰乌父世麻。过此,为土噶喇、七岛。土噶喇,亦作度加喇)
由论:在国东北五百里。产芭蕉果、□木。
永良部(讹为伊兰埠):在国东北五百五十里。有温镇。
度姑(译曰「德岛」。土音读「德」字为「度」「姑」二音):在国东北六百里。
由吕(一作由路):在度姑东北三十八里。
乌奇奴(又曰浮野):在度姑东北四十里。
佳奇吕麻(吕一作「路」,又作加喜吕麻):在国东北七百七十一里。
大岛(土名乌父世麻):在国东北八百里。水行,三日可达。其岛长一百三十里。自称小琉球,分七间切;有西间切、东间切、笠利、名濑、屋喜、住用、古见等,分属二百余村,大酋长十二员、小酋长一百六十余员领之。有「四书」、「五经」、「唐诗」等书。产米、粟、麦、豆、薯、木棉、芭蕉、棕、桑、竹、栌、罗汉松,杂畜禽鸟多有。海鲜有草鳣鱼、海爪、蛏类——小似瓜子。果有槠子。烧酒、米肌、黑糖、苏铁皆有之。
奇界(亦名鬼界):在国东北九百里。人多黑。产樫木。
臣按汪楫「录」:『七岛者,口岛、中岛、诹访濑岛、恶石岛、卧蚆岛、平岛、宝岛也;人不满万,惟宝岛较大。国人统呼之曰土噶喇;或曰即倭也。然国人甚讳之,殊不知有日本者』。
臣间览其国所置经书,悉系日本所刻;仍用汉文,旁印钩挑字母。且有宝历、永禄、元和、宽永、天和、贞亨、元禄诸名色,又皆日本僭号:则与日本素相往来,明矣。一说七岛本国属,尚宁王被袭,割地与之,王乃归;即七岛也。今非所属,故不详。前使臣汪楫至时,适七岛人在其国,欲仰觐天朝使者,因得一见。至,问之,则书手版曰「琉球国属地」;是未免国人诳之耳。汪又云:『北山寂无人来。或云倭常执王,割地乃得返,即北山』;实则非也。
南七岛(国人皆曰太平山)
太平山(始为宫古,后为迷姑,今为麻姑):在国南二千里。「夏录」云:『俗呼苗恭』。用艮寅针至中山。福州自东涌开洋,至钓鱼台;北风,用单卯并乙辰针,可达。周围五、六十里,颇富饶。每年五月归,贡税于中山』。
臣按汪楫「录」里:『太平山,去国甚近』。岂二千里可里近耶?殆未之详考也。
伊奇麻(译曰「伊喜间」。一作伊计间):在太平山东南。
伊良保(一作惠良部):在太平山西南。
姑李麻(译曰「古里间」。一作来麻,土名来曰「姑李」):在太平山正西。
达喇麻(一作太良末):在太平山正西。
面那(一作水名。土音水曰「而子」名曰「那」):在太平山西南。
乌噶弥(一作宇间味):在太平山西北。
西南九岛(国人皆曰八重山)。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彝师加纪):在太平山西南四百里,去中山二千四百里。由台湾彭家山用乙辰针,可达。察度王当洪武时,二大岛来贡——即八重山、太平山也。较太平尤饶给,多木、黑木、黄木、赤木、草席。产牛、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参、红酒(名蜜林酒)、五谷、渠、玳瑁、珊瑚、羊肚、松纹、海芝、海松、海柏等石。每年五、六月,与太平山来贡中山。
乌巴麻(二岛。译曰「宇波间」。一作小滨):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译曰「波渡间」。一作鸠问):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译曰「与那国」):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岛,皆近台湾。
姑弥(一作西表):产异兰,名西表兰。在八重山西,较诸岛为大。
达奇度奴(译为「富武」。一作武富):在八重山西、姑弥东。
姑吕世麻(译为「久里岛」。一作黑岛):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译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吕麻(译曰「波照间」):在八重山极西北。
臣按「隋书」:『大业四年,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浮海,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句上黾下〉鼊屿:又一日,至流求』。「明一统志」亦云『鼋鼊屿,在国西,水行一日;高华(一作英)屿,在国西,水行三日』。今皆无其名。又「元史」:『瑠求,境与澎湖诸岛相对』。「明一统志」亦云『澎湖岛,在国西,水行五日』。然考澎湖与台湾相近,实非国之属岛也。至郑若曾所著「琉球图」,以针路所取,去国都二、三千里之彭家山、钓鱼台、花瓶屿、鸡笼、小琉球等山错列在那霸港左近,去国都二千里之太平山误置于中山欢会门之前;前人则既详辨之已。
形胜
中山雄踞东溟,土硗地险;三十九府碁列于中,三十六岛星罗于外:洵海表之巨藩也。北恃叶壁尾闾控其后,敌虞落漈;南凭那霸马加镇其前,舟惧冲礁。处则以逸待劳,如长蛇之阵,挚首则尾应;出则因臂使指,若捕鹿之形,扼吭而角掎。宜乎倭酋不敢侵、大岛不复贰,长为天家之屏翰,世守瀛峤之金瓯欤!
地形狭长,海水环注;井极深,多咸苦。然在处山隈窦岩,有甘泉涌出。
王城高峙中山绝,俯视南北,遥瞩群岛,四海面顶洋皆在眉睫中。左耸龙冈,右蹲虎崒,当诸间切孔道,有居重驭轻、由中制外之势。自万岁岭东至王府,衢路太直;特结圆墩一所,琢砺石砌成。上植凤尾蕉十余丛籍之,以上培国脉、下阜民生;亦堪舆家罗星水口补凑之法所不可缺者。
久米村,旧为普门寺地。明洪、永问,赐闽人三十六姓,因以居之。奥山作案,辻阜为屏;泉崎水萦带其间,中岛石卓立如印:真所谓天马行空,鬼乐相生。但帷幛重迭,毡褥未备。乃港堤突出,园广如唇;加以木石分植,宛似龙形,有文明之象。允宜簪缨甲诸村而俊髦辈出,崭然见头角也。
臣按汪楫「录」称:『那霸港口礁石岝崿,左右筑炮台,实无一人、一物,土人谓无险可守。惟港口数里皆铁板沙,非生长斯土者不能引舟入港。大海中既不得泊,近山又虑触礁,且遥望雉堞翼如也,有望而返耳;以故恒不设备。然万历间,萨洲岛倭猝至,王被执去;所谓铁板沙者,亦不足恃』。据此,则与莒人城小而恶,又不设备,卒无救渠邱之溃;古今同诮。「书」所以云「有备无患」也。倘恃险而骄,虐用其民;虽金城汤池,无所用之。是知保邦之胜算,又在德、不在险矣。
城池(炮台附)
王城:在首里中山绝顶,累砺石为垣,高四、五丈,广四、五里。四门,前欢会门,西向——即国门也;后继世门,东向;左水门,南向;右久庆门,北向。进欢会门,为瑞泉门,左右二掖门。有刻漏楼,仿中国丽谯,为内城:皆无雉堞。
臣按外间切及各岛以城名者,甚众;要皆不立城郭,徒有其名。故不录。
炮台:有三,俱在那霸港口。中流有巨石,名马加;四围皆铁板沙,沙坚逾铁,嵌空嵯岈,沿海皆是。潮长则没,舟误触辄碎:国人恃为金汤。南北跨海筑长堤,两炮台并峙;皆琢砺石砌成,极坚整。方广亩许,环以埤堄。北堤中作桥门三,以通潮。桥西有临海寺,门外有「重修临海桥碑」一;康熙三十五年程顺则立,五十二年再刻「碑阴」。桥东迎恩亭前,有「修堤碑」一;康熙五十五年蔡温立。南炮台堤中有番字石碑一,额曰「了揽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国王尚清时立,余皆番字;石剥蚀,不可读。又一石题一梵字「■」,下有小字云「书法华经」,一石一字。漫湖中别有小炮台突起小屿,四面临水,上狭下广,方长可亩许,无雉堞。近奥山□属岛姑米山、马齿山,俱有炮台,亦曰烟台;为往来舟楫举号火处。
琉球国志略卷四下
翰林院侍讲臣周煌恭辑
风俗
风俗形质气候习尚仪节节令服饰(舍宇附)
形质
气候
习尚
仪节
节令
服饰
舍宇
琉球国俗,臣至日所见,如席地危坐、盘盂依仿俎豆、行酒必主人先饮而后酌客之类,皆为近古。闻曩时世家大族,始创瓦屋;迩乃栋宇渐兴,颇知营造。要之,初犹俭啬朴野,几与雕题凿齿、反踵贯胸、裸袒涅颜者埒。今历染华风,顿除蛮习。诚有如夏子阳所云「■〈翕〉蹄■〈女带〉主之陋,浸为王化所移,不可尽诋杜氏之谬也」。志风俗。
「隋书」:『深目长鼻,亦有小慧』。
「朝野佥载」:『人形短小,似昆仑』。今亦有魁梧俊伟者;首里、久米、泊、那霸四村,秀美尤多。姑米山所见,间有丰颐修髯,殊异常夷』。
胡靖「录」:『国中无名利萦心之累,民间无有余不足之忧。人无所事事,亦不群然嬉聚;或一二静对,清言茹烟而已。是以人无劳心,多致天年』。「夏录」云:『迩来渐有机械,浑沌日雕琢矣』。
「集事渊海」:『其人骁健』。「夏录」云:『但能耐饥寒、任劳苦、尚血气;不平则露龈裂■〈耳此〉相忿争,或持刀剚之。旋自引刀,自剖腹死』。
——以上形质。
谢杰「使录补遗」:『地无木棉;隆冬亦衣苎,较闽加密,用以御寒。富贵者或衣丝棉;贫子衣苎五、六斤重,即过一冬。我众十月西归,身犹衣葛;由气候之暖也』。
夏子阳「录」:『气候常热,以海岛卑湿而近于东。隆冬时,间有霜雪』。又云:『田多瘠硗,谷亦丰歉不齐。俗传受封之后,必大有年。顷驻节日验之,果岁丰时和。雨露之泽,良不偶耳』。
徐葆光「录」:『多暖、少寒,无冰,霜雪希降。草木常青,蚊至冬不收声。十一月,秧田插莳(徐葆光「冬耕诗」:『寒风飒飒却为霖,高下连山耕事深;十月芋田叶未老,隔棱已透绿秧针』。『菊含英处已寻梅,六月收田十月栽;有稻常闻两番熟,无花不是一年开』。
——以上气候。
「隋史」:『无文字』。「徐录」称:『舜天时,依日本国书,制字母四十七,名「依鲁花」:ィ,依;ロ,鲁;ハ,花;ホ;义;ニ,夫;ヘ,挥;ト,都;テ,痴;リ,利;ヌ,奴;ル,禄;ラ,乌;ヮ,哇;カ,喀;ョ,夫;タ,达;レ,力;ソ,苏;ツ,即;ネ,你;ナ,那;ラ,口;ム,某;ヴ,务;ヰ,依;ノ,奴;ォ,乌;ダ,姑;ャ,耶;マ,马;ケ,其;フ,夫;コ,库;ェ,而;テ,梯;ア,牙;サ,沙;キ,基;ュ,夭;メ,霉;ミ,米;シ,志;ヱ,意;ヒ,蜚;モ,毛;セ,世;ス,使;ソ(音妈。此另是一字,以联属诸音者;合之,共四十八字)。有一字可作二、三字读者,有二、三字可作一字读者:略仿中国切音三十六字母意。或借以反切,或取以连书。如「春色」二字,琉人呼春为「花鲁」二音,则合书「ハロ」二字,即为「春」字;「色」为「依鲁」二音,则合书「ィロ」二字,即为「色」字。若有音无字,则合书二字,反切行之。如村名泊,与泊舟之「泊」并读作「土马伊」,则一字三音矣。村名喜屋武,读作「腔」字,则又三字一音矣。语言,亦多以五、六字读作一、二字者。得中国书,多用钩挑旁记,逐句倒读;实字居上,虚字倒下逆读。语言亦然。文移中,亦参用中国一、二字,上下皆国字也。据元陶宗仪云:「琉球国进贡中华表文,用木为简,高八寸许、厚三分、阔五分,饰以髹、扣以锡、贯以革;而横行刻字于其上,字体科斗书」。又云:「日本国中自有国字,字母四十有七;能通识之,便可解其音义。其联辏成字处,彷佛蒙古字法。以彼中字体写中国诗文,虽不可读;而笔势纵横,龙蛇飞动,恍有颠、素之遗」。今表疏皆中国书;如陶所云,或其未通中国以前字体如此。但今国中字母亦四十有七,以国书写中国诗文,果与颠、素无异。「汪录」云:「皆草书,无隶字」;信然。国僧多游学日本,归教其国中子弟,则其为日本国书无疑』。臣尝见其国中「四书」,悉照中国官板印刷装钉;两旁字母,钩挑疏密分明,细如丝发。询之,云「自福州购回」;福州殊无是也。偶见有宝历、宽永日本诸僭号,始信「徐录」不谬。夏子阳「录」:『僧识番字,亦识孔氏书。以其少时尝往倭国,习于倭僧;陪臣子弟十三、四岁,皆从之习字读书。若三十六姓,复从旧时通事习华语,以储他日长史、通事之用。作诗,惟僧能之;然颇晓音韵而已,许以效唐,则过也』。
杜氏「通典」:『妇人产,必食子衣;以火自炙,令汗出。食皆用手;偶得异味,先进尊者』。今俱不然。
谢杰「补遗」:『俭而不勤、贫而不盗,浑朴而有等。职官之家,有弥旬茹蔬者。女力织作,男反坐而食之』。
夏子阳「录」:『男子多仰给于妇人;司牝鸡之晨者,十室而九』。
汪楫「录」:『农习于惰,纴妇较耕男为勤。家织蕉布;非是,则无以为衣也。负薪、运水,亦妇人为之』。
张学礼「录」:『小心畏法,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臣兹役见道旁有以竹枝夹物件,插置墙隙者;问之,云系「见遗失者拾而插之,以俟本人来取;即他人亦无冒取之也」。后又闻有窃盗者;则黠夷乘随封人众、番官难于稽察,故间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