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钦定国子监志
钦定国子监志
御制仲丁亲祭诗【雍正六年】
皇上御制临雍纪事碑【乾隆三年】
御制平定金川碑【乾隆十四年】
御制平定准噶尔碑【乾隆二十年】
御制平定囘部碑【乾隆二十四年】
御制重修
文庙碑【乾隆三十三年】
御制平定两金川碑【乾隆四十一年 碑文俱恭载 御制门】殿东西掖各十楹南向髙二丈五尺一寸中一楹广一丈九尺五寸深如之余各广一丈二尺七寸深一丈九尺五寸东西庑各十九楹髙三丈一尺八寸各广一丈二尺五寸深二丈九尺两庑之南东西列舍各十二楹北向东为祭器库西为乐器库中一楹广一丈九尺五寸余各广一丈二尺二寸深如之均覆绿琉璃瓦西庑南燎炉一西北瘗坎一殿后长垣一有门在西掖后北向通
崇圣祠
【谨案大成殿向称】
【先师庙二门统称庙门盖始于明臣张璁非礼也乾隆三十三年】
【皇上因饬工修庙之时特颁明诏増庙门额曰】
【先师庙改殿额曰大成殿二门额曰】
【大成门云】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崇圣祠在
大成殿后正殿五楹髙三丈一尺八寸五分中广一丈六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三尺三寸深二丈六尺基髙五尺七寸前有月台一髙五尺五寸广四丈九尺深二丈五尺三寸三出陛前及左右各一阶十有一级东西庑各三楹髙二丈四尺四寸中一楹广一丈三尺五寸次二楹各广一丈一尺五寸深二丈五尺五寸东南燎炉一周缭以垣中为门三楹髙二丈六尺八寸中广一丈三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一尺五寸深一丈八尺左右门各一门外西折有门一楹西向正殿正门均覆绿琉璃瓦两庑防瓦门楹丹艧
【谨案崇圣祠本名】
【启圣祠明嘉靖九年建国朝雍正元年加封】
【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合祀祠中奉勅易名】
【崇圣祠皇上御极之三年】
【特命崇圣祠易盖緑琉璃瓦三十二年】
【大发帑金与先师庙并事鼎新焉】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土地祠在
崇圣祠后迤西正祠三楹南向髙一丈七尺五寸广一丈一尺深一丈八尺左右掖房各一楹髙一丈四尺一寸广九尺深一丈四尺前抱厦一楹髙一丈一尺三寸又前左右厢房各二楹髙一丈三尺九寸广一丈八尺四寸深一丈二尺均覆以版瓦周缭以垣前为大门髙七尺九寸广一丈深五尺左右小门各一
【谨案祠之始立无考明太学志云土地祠五间在馔堂门之右疑即此也】
【国朝康熙戊辰丙戌乾隆己巳甲申节经丹艧三十二年附先师庙大工一体庀材加焕饰焉】
图说附
元
文宣王庙在东北纬涂之南北东经涂之东殿四阿崇十有七仭南北五寻东西十筵者三左右翼之广亦如之衡达于两庑两庑自北而南七十步中门崇七仞有四尺修半之广十有一步门东门西之庑各广五十有二步外门左右为斋宿之室以间计各十有五神厨神库南直殿之左右翼以间计各七殿而庑庑而门外至于外门内至于厨库凡四百七十八楹【吴澄文正公集谨案此即今国子监先师庙址也元初都城庙学燬于兵宣抚王檝请以金枢宻院地创之于是置学城南并建立宣圣庙世祖至元四年迁都北城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庙为大都路学庙廷议营立庙学久而未成至成宗大徳间始克集事前代殿宇之制可考见者盖始于此云】
明
先师庙正殿七间初称
大成殿后题曰
先师庙髙三丈六尺广十三丈一尺深七丈一尺露台东西八丈八尺南北四丈五尺基髙六尺上有石阑前有石阶级左右石阶级各一殿之东掖为祭器库十一间髙一丈五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三尺基髙一尺八寸西掖为乐器库十一间髙广深入与祭器库同东西庑各十九间髙一丈六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八尺基髙二尺当庑门之中有小阶级内墀东碑亭一座正统新建太学碑树焉西井一口石甃两墀杂植松桂槐栢共六十一株两庑之南折而北向为东西序各十一间门各一髙一丈五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三寸基髙一尺八寸两序之中为大成门后题曰庙门五间中门三东西各列防十二门髙二丈六尺广七丈九尺前后深四丈八尺基髙五尺周环石阑前后各石阶级三门内石鼓各五西石鼓文音训碑一通门外东神厨五间宰牲亭三间井亭一座井一口石甃西神库五间持敬门一间致斋所一间外墀东元加封
圣号诏书碑一通【大徳十一年七月建】西元加封
先圣父母妻并顔曾思孟制祠碑一通【至顺二年九月建】东西各有南北对廊树歴科进士题名碑杂植松栢共五十七株櫺星门三间隔衢为屏墙外地一方东西广七丈五尺深四尺为木栏以防焉【明太学志】
【谨案此即元大徳时所建庙址也明正统间以故学卑隘命有司撤而修之左庙右学于是始备矣】
启圣祠南向正堂五间髙三丈广七丈八尺深二大五尺前有露台髙五尺五寸长二丈五尺广五丈前有石阶级东西従祀堂各三间髙二丈广三丈七尺深一丈三尺祠门三间髙二丈广三丈深二丈六尺基髙一尺五寸前有石阶级两旁为周垣各有门以通拜谒外由西出大门一间髙二丈六尺广一丈八尺深二丈八尺门外即广储门之通路【同上】
土地祠五间在馔堂门之右缭以垣中为门折而西一门即由广储门之路而入者旧名小广储门【同上】
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十
庙制二
建葺
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以武功耆定文教诞敷将于明年
视学释奠
特谕礼部缮修
圣庙
顺治十四年以西庑稍圯
特发帑金三万两鸠工兴作至十六年吿成
康熙六年
圣祖仁皇帝将举
临雍释奠大典
谕礼部修
先师庙俟工成日诹吉以闻
康熙十八年修
先师庙西庑及
启圣祠
康熙四十二年
特发内帑修
先师庙
命和硕理亲王董其事至四十四年吿成
先师神位移奉顺天府学
康熙五十二年祭酒【臣】徐日暄奏请修葺庙庑奉
防交广善库动帑办理
先师神位移奉敬一亭中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缵承丕绪将举
临雍释奠大典
特谕礼部暨工部修葺
文庙
雍正八年国子监奏请修葺
先师庙
诏太常寺委员经理
雍正十一年太常寺奏请修葺
先师庙东西庑
诏从之
乾隆二年
皇上初登大寳将以明年二月举
临雍释奠大典
特饬太常寺预修
文庙
又
特命
大成殿
大成门易黄瓦
崇圣祠易绿瓦
【谨案先是世宗宪皇帝命阙里】
【圣庙殿庑门垣易用黄琉璃瓦至是皇上以国子监为首善观瞻之地辟雍规制宜加崇饰特命】
【大成殿门易黄瓦崇圣祠易緑瓦礼部覆奏】
【先师庙大门外屏垣均用黄瓦崇圣祠前中门均用緑瓦】
【诏従之】
乾隆三十二年
皇上以太学
圣庙自改用黄瓦鼎新后阅年已乆宜重加修葺以昭美备
特发帑金二十余万敬谨缮葺
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恒等总理其事
先师神位移奉彛伦堂中
又
命
先师庙碑亭并易黄瓦
【谨案大成殿墀】
【国朝建立碑亭九座凡骏烈鸿功勒石太学者并覆黄瓦其康熙二十五年】
【圣祖御制先师孔子赞又二十八年】
【御制四贤赞雍正六年世宗御制丁祭诗碑亭三座均用緑瓦至是监臣陆宗
楷等言三亭旧覆緑瓦者皆圣徳渊深鸣谦协吉以尔时】
【文庙尚用绿瓦不欲特示尊崇也今自乾隆三年特命至圣殿庭改覆黄瓦列祖谟典自应益着辉煌宜并用黄瓦以符体制】
【诏从之】
乾隆三十三年
先师庙工成
皇上以门题殿榜向沿明臣张璁陋议
特命详考彛章宣示厘正改殿额为
大成殿二门额为
大成门增庙门额为
先师庙并
亲书颁掲焉
【谨案凡先师庙工程由太常寺及国子监奏】
【闻者或交内务府或交工部命下之日发帑兴修至毎年丁祭先时整饬止由国
子监于祀前一月移太常寺经理】
建葺附
元
至元四年作都城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程钜夫雪楼集】
【谨案时迁都北城营立庙学廷议纷杂功用弗成】至元二十四年设国子监命立
孔子庙【吴澄文正公集】
【谨案元史成宗纪云大徳十年正月营国子学于】
【文宣王庙西据此则立庙应在建学之先然是时特设官以立教而未有定所故虽有立庙之命而规模亦未具也】
元贞元年诏立
先圣庙久未集【程钜夫雪楼集】
大徳六年建
文宣王庙于京师【元史成宗纪】
十年
庙成【同上】
至正十六年命修葺
孔子庙宇【王圻续文献通考】
明
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明史礼志】
【谨案永乐九年庙成至十八年乃迁都】
宣徳四年修北京国子监
大成殿前两庑【明宣宗实録】
正统八年修国子监
先师庙【明太学志】
【谨案孙承泽学典正统元年吏部主事李贤请以佛寺之费修举太学从之明史英宗纪正统九年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孔子盖是役创议于元年下诏于八年工成于九年也】
治十四年诏
文庙櫺星门外修屏墙以蔽之【同上】
【谨案时礼部侍郎谢铎言櫺星门外有小巷横沟积秽宜髙筑屏墙以为障蔽乃贸地东西广七丈五尺深四尺筑屏墙上覆青色琉璃瓦两傍筑小红墙覆以筒瓦防以栏】嘉靖九年改称
大成殿为
先师庙
大成门为庙门【明史礼志】
【谨案时大学士张璁縁帝意言先圣祠宇宜称庙不称殿下诸臣议乃改称庙并易去大成之名】
万厯二十八年
文庙易以琉璃瓦【春明梦余録】
【谨案两京孔子庙皆用靑瓦至是従司业傅新徳请始易以琉璃瓦】
钦定国子监志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一
祀位
【臣】等谨案国学自唐开元中庙祀
孔子册赠王爵始正南面之位用宫悬之乐被衮冕之服较之晋备三牲四时致祭宋齐崇奉秩比上公典綦重矣逮宋迄明并用王者之礼嘉靖中始改庙像为木主易王爵称
先师
国朝因之尊崇之典斟酌修明益臻美备至于厯代贤儒祔飨时进时退或増或减迄无定议我
世宗宪皇帝特封
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又
命廷臣详考贤儒行事罢者复之缺者増之
皇上厘正位次复吴澄之从祀升有子于哲位诚万
年不易之隆规已谨志
圣位一卷配飨从祀一卷为祀位门而以元明来尊奉之典暨诸贤儒进退沿革各附卷末云
祀位一
圣位
先师庙大成殿中奉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南向木主髙二尺五寸五分广六寸五分厚一寸朱地金书小座髙四寸五分大座髙一尺四寸五分龛二重内龛连座髙九尺四寸广六尺深三尺七寸外龛髙一丈七尺四寸广一丈五尺六寸深八尺一寸均安黄琉璃大座上座髙三尺广一丈七尺二寸深九尺七寸
【谨案先圣神位】
【国初监明旧制用木主称至圣先师孔子】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国子祭酒李若琳言圣人賛乾坤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曰大成曰至圣洵非孔子之德配乾坤者莫能当之今称至圣而遗大成乾坤之义未备又谥法经天纬地曰文圣善周闻曰宣洵非徳兼君师莫能当之今称】
【先师而遗谥号如英君谊辟止曰某君某王而去圣神文武之谥可乎惟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庶至徳隆名倍为阐扬礼科给事中龚鼎孳是若琳言下诸臣议行加孔子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给事中张文光又言圣至】
【孔子賛美难以形容曰至圣则无所不该曰】
【先师则名正而实称顺治初年仍元旧谥而不称王窃意追王固属诬圣即加大成文宣四字亦不足以尽孔子宜改主为】
【至圣先师孔子诏从之通行直省学宫遂为定制节奉】
【谕防 俱恭载圣谕门】
崇圣祠中奉
肇圣王木金父
裕圣王祈父
诒圣王防叔
昌圣王伯夏
啓圣王叔梁纥神位皆南向木主髙一尺七寸寛四寸五分厚五分赤地金书正位五龛中独座左右両龛合座龛髙七尺广六尺一寸深三尺七寸木座髙二尺三寸五分广七尺二寸深四尺八寸石座髙二尺六寸五分中座广八尺五寸东西连座广一丈四尺四寸深五尺九寸【谨案明嘉靖中张璁始请于大成殿后别立】
【启圣祠祀圣父叔梁公】
【国朝世宗宪皇帝雍正元年】
【命诸臣议封孔子先世五代廷臣以应封公爵议上】
【诏诸臣复议由是定封木金父公为肇圣王】
【祈父公为裕圣王防叔公为诒圣王】
【伯夏公为昌圣王叔梁公为啓圣王合祀五代更名】
【啓圣祠为崇圣祠详见】
【圣谕门】
圣位【附】
元
大徳十一年秋七月辛巳加封
至圣文宣王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武宗纪】
【谨案汉平帝元始元年始追諡孔子曰褒成宣尼公魏太和十六年改諡】
【文圣尼父北周大象二年封邹国公唐干封元年赠太师天授三年封隆道公神龙元年諡曰文宣开元二十七年封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諡】
【元圣文宣王五年改諡至圣文宣王至元武宗始加】
【大成之称考是时武宗即位尚未改元祭祀志作至大元年七月者非今从元史本纪载八】至顺元年秋閠七月戊申加封
孔子父齐国公为启圣王母鲁国太夫人为启圣王夫人【元史文宗纪】
【谨案宋大中祥符中追封圣父为齐国公】
【圣母为鲁国太夫人至是始晋王爵从孔思晦请也】至顺三年春正月壬午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