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志稿

  万厯十二年续定凡公侯伯掌府坐营总兵加太子太保以上者必查前项官衔因何加授果以勲劳进秩方许照防典公侯祭十六坛伯祭十五坛之例如系因事加恩功业未副者止照勲臣二等事例与祭七坛其有不愿坐营管府恳疏乞休者查其平生有功无过俱照见任优卹 凡三品以上致仕官其雅负时望恳疏乞休者照见任例给与应得祭葬如被劾致仕及考察自陈致仕者二品曾经考满祭葬准全给未经考满者祭照旧葬价减半三品曽经考满祭照旧半葬未经考满者有祭无葬四品虽经考满亦不准祭其被劾自陈官员有日久论定原无可议者仍照例给与祭葬父母妻曽授本等封者应得卹典亦视本身致仕縁由以为差等不得滥给 凡三品已上被劾听用听调官员祭葬俱照今拟被劾自陈致仕官递减之例如公论已明人品无玷仍准全给听勘未明官员有陈乞卹典者仍行原勘抚按衙门查明无碍应否量给临时题请定夺如果有显过为公论所不容无论听用听调听勘径照闲住例俱不准给其父母祭葬亦稽其子功过以为差等凡京官三品陞四品者不拘四品已未考满俱照三
  品未考满例祭一坛半葬父母曽授三品封者与同授四品封者止祭一坛其原以三品降调后歴陞四品者止照四品例不得妄行陈乞 凡三品父母曾授本等封者无论亡故先后一视其子以为差等其已经考满者祭葬全给未经考满者祭一坛减半造葬 凡文官二品三品共歴三年以上者虽未考三品满其父母曽授四品五品封准与三品祭葬三品四品共歴三年以上者虽未考四品满其父母曽授五品封准祭一坛其未经受封及止授六七品封者不得援以为例 凡三品官本生父母有値覃恩乞以本身应得诰命移封者身后量给祭一坛其授二品封者量给半葬 凡二品三品文臣曽经赐葬者妻故在后俱准祔葬惟授封夫人者例给开圹工价其余不给若妻先故者除已封夫人照例祭葬外其余俟夫故之日祔葬 凡营府及总兵都督佥事止与祭四坛照品造葬其陞署都督同知者如之若由署都督佥事陞署都督同知者祭二坛减半造葬 凡留守正副亲军衞分都指挥使等官赠都督同知者于本级上加祭一坛减半造葬 凡三品以上文官父母曽授本等封而子先亡故者万歴元年题准若无违碍仍与应得卹典若被罪削籍本身原无祭葬父母虽经授封亦不准给 凡大臣父母先后病故者万厯三年题准如父先以三品封给祭葬其母后封一品夫人开圹合葬者准行工部量给増造工价以足一品之数 凡公侯袭爵未谢恩病故者万厯二年议准照伯袭爵未久例与祭一坛葬 凡奏请卹典万厯元年题准两京大臣病故应得卹典如见任公差于外者许各差抚按官勘明具奏其在家致仕养病给假等项病故者各地方有司具本官履歴縁由及病故日期申报抚按衙门覈实季终类奏中间果有行业超卓公论共推及罪过昭彰公论共弃者据实开列听礼部议覆若大臣见在不拘见任致仕其父母妻曽授本等封病故者许照例自行陈乞其致仕在家等项子孙微弱官司一年之外不为代奏者亦许子孙自行陈乞礼部仍行抚按勘明议覆若抚按官并所属留难者听礼部及该科叅究【以上丧葬】
  赐諡
  凡议諡洪武初俱礼部奉防施行二十五年令礼部行翰林院拟奏请防 凡亲王諡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治十五年奏准亲王行巡抚巡按等官覆勘郡王行本府亲王及承奉长史等官覆勘善恶得实明白结报具奏定諡
  隆庆四年题准凡冐袭王爵奉防改正者不许一槩请諡 凡文武大臣赐諡亦用二字与否取自上裁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劳以死勤事特恩赐諡者不拘常例治四年令凡乞恩赐諡者礼部斟酌可否务合公论不许一槩比例滥请十五年奏准文武大臣有请諡者礼部照例上请得防行吏兵二部备查实迹礼部定为上中下三等以行业俱优者为上行实颇可者为中行实无取者为下开送翰林院拟諡请防
  万厯元年题准大臣应得諡者礼部仍广加咨询稽覈名实间有应諡而未经题请及曽题请而未防赐諡者不论逺近许各该抚按及科道官从公举奏礼部酌议题覆补给若不系公举子孙自陈乞补諡者不行十二年题准凡遇文武大臣应得諡号者备查本官生平履歴必其节槩为朝野具瞻勲猷系国家休戚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槩与【以上赐諡】
  丧服
  国初大明令依古礼父服斩衰母齐衰报服如之庶母服缌三殇降等洪武七年始加折衷着为孝慈録父母俱斩衰而减报服省殇礼定丧母服以杖期又列图于律至今遂为定制
  斩衰三年
  子为父母 庶子为所生母 子为继母 子为慈母【母卒父命他妾养己者】 子为养母【谓自防过房与人】 女在室为父母女嫁反在室为父母【谓已嫁被出而归在父母家者】 嫡孙为祖父
  母承重及曽高祖父母承重者同【父故嫡孙为祖承重服若父祖俱亡而子孙为曽高祖后者同】 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 为人后者为所后祖父母承重 为人后则妻从服 妇为舅姑【即公婆】庶子之妻为夫之所生父母 妻妾为夫
  齐衰杖期
  嫡子众子为庶母【谓父之妾】 嫡子众子之妻为夫之庶母为嫁母出母【即亲生母因父卒改嫁及父在被出者】 父卒继母改嫁
  而已从之者 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
  父母为嫡长子及众子 父母为女在室者虽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亦同 继母为长子及众子 慈母为长子及众子 孙为祖父母女虽适人不降 为伯叔父母【即伯伯姆姆叔叔婶婶】 妾为夫之长子及众子为所生子为兄弟 为兄弟之子及兄弟之女在室者【即侄男及侄女】为姑及姊妹在室者虽适人而无夫与子者同 妾为嫡妻 嫁母出母为其子 女在室及虽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为其兄弟及兄弟之子姊妹及侄女在室者同继母改嫁为前夫之子从己者 为继父同居两无
  大功之亲者【谓继父无子孙伯叔兄弟已身亦无伯叔兄弟之类】 妇人为夫亲兄弟之子 妇人为夫亲兄弟之女在室者 女出嫁为父母妾为其父母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即本生父母】女适人为兄弟之为父后者 祖为嫡孙 父母为长子妇
  齐衰五月
  为曾祖父母女虽适人不降
  齐衰三月
  为高祖父母女虽适人不降 为继父先曽同居今不同居者 为继父虽同居而两有大功以上亲者
  大功
  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 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 父母为众子妇 为女之出嫁者 祖为众孙女在室同 为兄弟之子之妇【即侄妇】 妇人为夫之祖父母【即夫之公婆】 妇人为夫之伯叔父母【即夫之伯伯姆姆叔叔婶婶】 妇人为夫之兄弟之子妇【即侄妇】 妇人为夫兄弟之女嫁人者 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父母【即伯伯姆姆叔叔婶婶】 女出嫁为本宗兄弟及兄弟之子 女出嫁为本宗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 为人后者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 夫为人后者其妻为夫本生父母 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小功
  为伯叔祖父母【谓祖之兄弟即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为同堂伯叔父母【谓父之伯叔兄弟】 为再从兄弟及再从姊妹在室者【谓同曽祖兄弟及父伯叔兄弟之子女】 为同堂兄弟之子【即堂侄】 为从祖祖姑在室者【谓祖之亲姊妹即姑婆】 为从祖姑在室者【即堂姑是父之同堂伯叔姊妹】 为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即堂侄女】 为兄弟之妻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适人者 为嫡孙妇 为同堂姊妹之嫁者 为孙女适人者 为兄弟之孙及兄弟之孙女在室者【即侄孙】 为外祖父母【即外公外婆】 为母之兄弟姊妹【即舅舅姨姨】 为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 为姊妹之子【即甥】 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在室出嫁同 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 为夫兄弟之孙及夫兄弟之孙女在室者 母出为继母之父母兄弟姊妹 为夫同堂兄弟之子及夫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 庶子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母死则不服
  缌麻
  为族曽祖父母【谓曽祖之兄弟及妻即太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为族伯叔祖父母【谓祖之同堂兄弟及妻即堂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为族父母【谓父之再从兄弟同曾祖者即族伯伯姆姆叔叔婶婶】 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谓三从兄弟姊妹同髙祖者】 为族曽祖姑在室者【谓曽祖之姊妹即太姑婆】 为族祖姑在室者【即祖之同堂姊妹即堂姑婆】 为族姑在室者【谓父之再从姊妹即族姑】 为兄弟之曽孙女在室同【即曽侄孙】 为曽孙孙为同堂兄弟之孙女在室同出嫁则无服 为再从
  兄弟之子女在室同【即同曽祖兄弟之子】 为从祖祖姑及从祖姑及从祖姊妹之出嫁者【从祖祖姑谓祖之亲姊妹从祖姑父之同堂姊妹从祖姊妹己身再从姊妹】 为兄弟之孙女出嫁者 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堂侄女】 为乳母 为舅之子 为姑之子为两姨兄弟 为外孙男女同 为妻之父母妻亡而别娶亦同妻之亲母虽嫁出犹服 为婿 为兄弟孙之妇 为同堂兄弟子之妇 为同堂兄弟之妻 为外孙妇 为甥妇 妇人为夫之曽祖髙祖父母 为夫之从祖祖父母【即夫之祖亲兄弟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为夫之从祖父母【夫之堂伯叔】 为夫兄弟之曽孙 为夫之同堂兄弟为夫之同堂兄弟之孙孙女同 为夫再从兄弟之
  子 为夫兄弟孙之妇 为夫同堂兄弟子之妇 为夫同堂兄弟之妻 为夫同堂姊妹在室出嫁同 为夫之外祖父母 为夫之舅及夫之姨 为夫之从祖祖姑及从祖姑在室者【从祖祖姑是夫之姑婆从祖姑是夫之堂姑】 女出嫁为本宗从祖祖父母【即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女出嫁为本宗从祖父母【即堂伯堂叔】 女出嫁为本宗同堂兄弟之子女【即堂侄堂侄女】 女出嫁为本宗从祖祖姑及从祖姑在室者【从祖祖姑即姑婆从祖姑即堂姑】 女出嫁为本宗同堂姊妹之出嫁者 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 古礼有三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长殇中殇降正服一等下殇降长殇中殇一等即生三岁至七岁者为无服之殇其已娶已嫁则服之如成人具较大明令今省
  厯日
  国家治厯明时以赐百官颁行天下属钦天监官推算而事于祠部每岁十月朔钦天监奏进明年厯式颁行各布政司刋布例以九月朔进呈颁赐嘉靖十九年改用十月朔
  洪武二十六年定进颁厯日仪
  前期一日尚寳设御座于奉天殿【今为皇极殿】教坊司设中和乐于殿内其日陈设如常仪仪礼司设御厯案于殿中设厯案于丹陛中道设百官厯案于丹陛下鼓初严引礼引文武官进厯官入诣侍立位鼓三严执事文武官诣华盖殿【今为中极殿】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传制受厯侍从等官各就位皇帝服皮弁服出乐作陞座卷帘乐止鸣鞭讫引礼引进厯官就位赞礼唱鞠躬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典仪唱进厯引礼引进厯官由东阶陞诣丹陛案前赞跪搢笏取厯由殿东门靠东入至殿中内赞唱跪外赞唱众官皆跪唱进厯监官以厯进于案内赞唱出笏俯伏兴外赞亦唱俯伏兴平身内赞唱复位引礼引进厯官由百官门出乐作引至拜位乐止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进厯官退执事举百官厯案于丹墀中道鸣赞唱排班班齐鞠躬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殿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东西向立称有制赞礼唱跪众官皆跪宣制曰钦天监进某年大统厯其赐百官颁行天下赞礼唱俯伏兴乐作赞四拜平身唱颁厯颁厯官取厯散于百官散毕驾兴百官以次出
  东宫进厯仪
  钦天监官捧厯于左顺门奉天殿礼毕由文华殿左门入于殿东门外西向立陞座鸿胪官赞四拜导引钦天监正官陞至文华殿外搢笏捧厯由东门入至殿中赞跪赞进厯监正官启钦天监进某年大统厯启讫置于案出笏俯伏兴仍导引出至拜位赞四拜兴退立侍班百官排班行礼毕嘉靖十八年后俱钦天监官捧至文华殿左门司礼监官捧进不行礼
  凡颁行厯日
  洪武十三年令诸王及在京文武百官直府州俱钦天监印造颁给十三布政司则钦天监预以厯日及印分授之使刋印以授府县颁之民间 嘉靖七年令各布政司查照递年解京厯数量将四分之二解赴礼部内将一分送各衙门分散官吏一分发顺天府散各衞分散军民其所减二分尽发各府州县颁给小民祥异
  祖宗克谨天戒后祥瑞而先灾异洪武元年勑天下有司凡遇灾异具实奏闻二年令灾异即奏无论大小四年又令天下勿奏祥瑞二十六年遂着为令凡各处献来祥瑞礼部准其事收下如有非时灾异即时奏闻若遇日月交蚀预行诸司救防
  洪武二十六年定日食救防仪
  前期结防于礼部仪门及正堂设香案于露台上向日设金鼔于仪门内两傍设乐人于露台上下俱向日立至期钦天监官报日初食百官具朝服典仪唱班齐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跪执事捧鼓诣班首前班首击鼓三声众鼓齐鸣钦天监官报复圆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礼毕月食仪同前但百官青衣角带于中军都督府救防
  凡日月食
  洪武六年奏定若遇雨雪翳则免行礼 永乐十一年正旦日食罢朝贺燕会礼 隆庆六年大丧方成服遇日食百官先行哭礼后赴礼部青素衣黒角带向日行四拜礼不用鼓乐 万厯四年题准月食救防遇日出之刻即止不待复圆
  凡祈祷雨雪及晴
  礼部题请行顺天府率所属人员于都城隍等庙行香禁屠宰三日百官就各衙门致斋青衣角带办事凡各处雨泽有无干溢霑足俱要依期备细造册申报礼部查考 凡一切祥瑞应称贺者正统四年勑谕止行在京衙门不必行移各王府在外文武官及土官衙门凡各处地震山川异常雨旸愆期等项奏到礼部案候年终类奏通行在京大小衙门及南京礼部并各被灾地方一体脩省或有异常灾变不在类奏之例者即行具题一应祭告寛恤脩省事宜照灾轻重议拟上请防施行 凡民间一产三男令有司给米养赡
  艺术
  洪武二十六年着令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在外行术占卜之人听于本乡不许越境兴造妖妄等事 凡卜筮者旧有禁惟瞽目卜筮及隂阳人凭此生理许开卦肆凡天文生医生有缺各尽世业代补外仍行天下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