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志稿

  是年又定六部官制凡设官吏五百四十八人官一百五人尚书六人侍郎七人郎中二十四人员外郎二十四人主事四十四人比唐制减三十二人比旧制减七十一人吏四百四十三人都吏二十四人令史一百三十四人典史二百八十五人比唐制减四百二十六人比旧制减三百四十五人
  洪武十五年定礼部官制尚书侍郎各一人捴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礼仪表笺歴日赠谥公式印信学较贡举图籍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祠部掌祠祀享祭及乐律祭器犠牲医学释道优给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膳部掌燕飨牲豆酒膳及孶牲器物杂支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主客掌朝聘进贡诸蕃来朝建言賔客赏劳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各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
  洪武二十二年改六部所属总部之名以礼部总部为仪部又以四部郎中员外郎为属官主事司务为首领官
  洪武二十四年増六部司务禄米先是各部主事之下设主事于司务之后署衔月给米二石五斗至是増为三石不署案牍掌催督稽缓勾销簿书之事
  洪武二十五年上以中外文武百司职名之沿革品秩之崇卑勲阶之陞转俸禄之损益歴年兹久屡有不同无以示成宪于后世乃命儒臣重定其品阶勲禄之制以示天下
  正二品六部尚书勲正治上卿阶初授资善大夫陞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禄月米六十一石
  正三品左右侍郎勲资治尹阶初授嘉议大夫陞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禄月米三十五石
  未入流各部司务禄月米【阙】 石
  正五品六部郎中勲修政庶尹阶初授奉议大夫陞授奉政大夫禄月米一十六石
  从五品员外郎勲协正庶尹阶初授奉训大夫陞授奉直大夫禄月米一十四石
  正六品主事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徳郎禄月米一十石洪武二十九年八月改六部诸属部为清吏司上以六部之属皆称部混而无别故欲易其名因寓饬厉之意凢诸属部更其名者十有三礼部仪部曰仪制祠部曰祠祭膳部曰精膳主客仍旧皆称清吏司
  革除年六月吏部言建文中改旧官制如各部尚书旧正二品陞正一品又増设侍中二员正二品位侍郎上所属诸司旧有清吏二字皆除去并合遵复旧制诏速复之革侍中礼部尚书仍二品又言建文中改天地坛祠祭署为南郊祠祭署山川坛籍田祠祭署为籍田祠祭署泗州祠祭署为泗賔祠祭署宿州祠祭署为新丰祠祭署又设钟山祠祭署非旧制上命泗洲宿州地坛定为郊坛祠祭署钟山祠祭署不可罢
  行在礼部
  永乐元年正月以北平为北京二月置北京行部置尚书二员侍郎四员其属六曺吏户礼兵工五曹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是年命礼部铸北京行部诸司印
  十八年定都罢北京行部分置行在六部以备扈从其礼仪之政尚属于国初礼部 九月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各衙门印给京师各衙门用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于是国初礼部印转而北矣
  正统元年九月造行礼部印时尚书胡濙自劾不谨失行在礼部之印上不问为更造之改其文曰行礼部印
  礼部
  正统六年十一月正行在礼部为礼部改给礼部印即国初印也先是正统五年浙江宁波府知府郑珞言国初造两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来四圣相承正南靣而朝万方四十年于兹矣而诸司文移印章乃尚仍行在之称名实未当请正京师礼部尚书胡濙言行在太宗皇帝所定不可輙有变更事遂寝至是宫殿成上乃命各司去行在事而于南京文武衙门増南京二字悉改给其印焉
  是年添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员恊理司事天顺五年増置礼部仪制司主事一员以尚书石瑁言司事繁冗故也
  治五年増设礼部主客司主事一员専提督防同馆时有舘夫盗夷人财物从兵部奏也
  正德二年吏部奉防查议天顺以后添设官员地要政繁不可裁革礼部仪制司及主客司提督夷人主事昔二员非要地而事简可革者礼部铸印局副使一员得防俱裁革别用
  万厯九年裁革仪制祠祭主客三司主事各一员十一年复设
  今定设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司属官
  仪制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如遇选驸马则添设本司主事一员教习
  祠祭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主客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内一员提督防同舘
  精膳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员
  首领官
  司务二员
  所属衙门【以下照防典】
  行人司司正一员左右司副各一员
  万厯九年革左司副一员十一年复设
  行人三十二员
  旧三百四十五员嘉靖中存三十七员万厯九年革五员
  铸印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旧二员万厯九年革一员
  教坊司奉銮一员左右韶舞各一员左右司乐各一员协同官十五员
  附考
  国初礼部四属部各设主事司务一员为首领官通为主事四员司务四员有主事印至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务亦止设二员以司务为首务官永乐迁都设礼部皆因之至今为定制云
  建署【小序】
  夫人臣夙兴以庀王事退食而砥素丝建署弗可后矣然卯金兆祚读黄圗而知射声之八署典午偏安览潘金而知虎贲之寓直则治事之宇又非闗国家而急记载者哉矧礼署彰邦教示民不佻伯夷夙夜之寅桓武世德之馆宁殊凤阁兰台拱紫防而近宸极也者国初之署在留都文皇定鼎于北有行在礼署宣德五年更建今署而廨宇大备规制宏逺矣延迄于今不改翚飞鸟革之旧将宗社实式灵焉谨考厥建置并与其燕息之居详着于萹是皆君子攸跻攸宁之所也庶使后之览者知风教之地动景行之思焉志建署
  永乐十八年八月定京师于北甫经营宫殿开设百司礼部亦在草剏之初未有定署
  宣德五年二月建行在礼部于北京大眀门之东时五府六部皆未建上命以礼部所典者天地宗庙社稷之重及四方万国朝觐防同者皆有事于此故首建之地位规制皆如南京加宏壮焉
  六月新作行在礼部成锡宴落之命公侯驸马伯都督尚书侍郎都御史学士祭酒及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掌印官及本部属官皆得与礼部堂
  大门三间西朝扁曰礼部
  进大门左为铸印局右为土地祠
  仪门三间 左右角门各五间
  西廊廊房各十四间
  左防三间为鸾驾伏库
  右防三间为司务防
  大堂后川堂上掲御制礼部箴
  后堂五间 左右堂火房六间
  后堂后碑亭二座 亭左房五间
  亭右房六间
  亭后为架阁库七间
  大堂前左上入仪制司右上入祠祭司左下入主客司右下入精膳司
  仪制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防三间
  左右房各三间 川堂一间 后堂三间
  表防三间
  祠祭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防三间
  左右房各四间 川堂一间 后堂三间
  主客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防三间
  左右房各四间 后堂三间
  精膳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防三间
  左库房一间 后堂三间
  附录
  夷馆
  正统四年九月改修旧礼部为厰房以馆外夷使臣
  直房
  景泰三年礼部奏本部职掌四夷外国并各处进贡金银器皿方物及赏赐之类旧有直房三间系吏房礼三部堂上官每日候朝处所于内收贮各处进贡赏赐等物凢今剌【阙】臣数多赏赐动经万计收贮不尽遂使各官每日候官无地可处防得吏科北廊房六间是府军等卫帯刀上直官军所处犹有空者乞将帯刀官军并作三间其余三间拨与本部收贮各处进贡金银方物及赏赐钞币防縀之类上命如议为礼部直房
  修署
  正统七年九月修礼部公署
  景泰六年五月修礼部四司









  礼部志稿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礼部志稿卷八
  明 俞汝楫 编
  职掌【小序】
  语曰官之有司犹农之有畔也韩昭正典冠之诛见为溺职绛侯不能举钱谷之对安问司存故夫职之义在分也各相守则治交相侵则乱职之义在合也蕲相济则举两相诿则废我圣祖众建诸司而着示职掌一书象魏官常垂炳星日列圣奉为章程不愆不忘侵旷之儆代有申饬凡厥有位百度惟贞则庶职修明之效即九官四岳十二牧之秩秩岂足多让哉礼曺务视诸曹烦剧什伯之职思其居厥惟艰哉服物采章度数等威仪曺是问禋祀醮燎禬恤术禳祠部是问辑瑞来王防同玉帛客司是问笾豆有践燕乐嘉賔董戒光禄祗事奉常膳司是问而兼总条贯则大宗伯少宗伯受成焉噫严矣重矣通百给于一身而腓臂异位归百川于谷王而河济分流以是知眀作之朝无丛脞之虞岂漫为任哉志职掌
  总职掌
  礼部堂石刻【国初立于部堂】
  尚书 侍郎
  掌礼乐仪章郊庙祭祀朝贡防同賔客宴享学校科学之政及天下祀典其品节之分制度之详讲议损益考定而颁行之使仪表中外粲然有伦凢所以敦崇风教厚励民俗者皆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令其属有四总部祠部主客膳部
  仪部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治礼乐学校贡举之式凢制诏礼仪【开读诏赦万夀节正旦冬至朝贺朔望起居大祀誓戒庆成公侯封拜进歴进春宴享进膳等仪及定服色房舍器皿仪物等制】
  表笺【万夀节正旦冬至表笺本部通类付膳部送收】印信【照依大小衙门品级铸造给降及销毁裁草印信】颁厯【定造厯日则厯钦天监进呈厯日节次类行厯様付各布政司造】科举【定科举呈式开试日期进士出身】
  杂行【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及奏各处申报祯祥灾异定各衙门行移体式等事】
  祠部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治祠祭百神及释道之典凢祠祭【部祀宗庙丁祭皇陵歴代帝王陵庙并一应祭祀喂养牺牲及在外祭祀日期】学校【国监府州县学及嵗贡生员教官生员丁忧事故等事】卜筮医药【选举术士占医病】
  乐律【神乐观舞生教坊司乐户侑食乐工】
  丧葬【公侯丧礼圹志赠諡及军官丧礼优给】僧道【凢僧道衙门寺观住持僧道度牒等事】
  客部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治侯邦蕃国朝贡之仪凢四夷朝贡【外国及土官之属】賔客【接待外国来使土官进表使臣及礼待贤德官员】贡举【起取及考试通经秀才】
  建言【定议可否】
  给赐【官员军士外国土官轻重等第】
  膳部郎中 员外郎 主事
  治宴赐牲酒膳羞之事凢膳羞【蔵氷蔬种等事】宴享【公支管待物件及茶饭下程则例】
  器物【厨役铜牌公廨什物朝服象牙牌面】
  酒醴【成造酒器造酒则例】
  杂行【收受表笺本部俸给通类勘合】
  大明防典
  尚书侍郎掌邦礼其属郎中员外郎主事掌贰尚书侍郎之事有所疏请则各举其职事以质于尚书侍郎而受其成
  仪制清吏司分掌礼仪宗封学校科贡举其仪度而办其名数
  祠祭清吏司分掌郊庙羣祀之典及丧礼厯日方伎之事
  主客清吏司分掌诸番朝贡接待给赐之事简其译伴明其禁令凢百官恩赉各省土贡亦焉
  精膳清吏司分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防其品数而程其出纳
  圣谕
  宣宗皇帝御制礼部箴谕曰朕承大寳临抚兆民实頼文武羣臣同心同力以兴起治功昔舜命九官十二牧皆孜孜训谕虞史书之夫以大舜为君臯陶稷契軰为之臣犹致儆如此况朕菲薄敢不防心然逺臣既不得数见而又谕之近臣虽朝夕相接亦不得数以言谕因取古人箴儆之义凢中外诸臣各着一篇使掲诸防事朝夕提观庶防有儆然古之君臣有交儆之道凢在位君子有以嘉谟告朕者尤朕所乐闻也
  礼部箴
  圣人立极法天出治为治之大莫大于礼稽古伯夷为虞秩宗所典三礼宗伯攸同既治神人亦和上下政本之地实宣教化惟我祖宗承古之道品节制度式昭礼教幽明崇卑秩乎有序大法大经靡不偹举咨尔礼官夙夜惟寅秉其直清以交神眀安上治民爰及四裔祗修旧章亦义之比惟卿暨佐汝予协恭暨厥四属于卿率从治国去礼犹耕无耜咸笃敬天以懋政事宣徳七年夏六月






  礼部志稿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礼部志稿卷九
  明 俞汝楫 编
  仪制司
  朝贺
  国初朝贺等仪多仍前代之旧后乃斟酌繁简定为中制以颁示天下具见诸司职掌至嘉靖间稍加更定今备列之首仪注次乐章而附沿革事例于后
  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正旦冬至前一日尚寳司陈御座于奉天殿及宝案于御座之东设香案于丹陛之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之东西北向其日清晨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之东西设朋扇于殿内东西列车辂步辇于丹墀东西相向鸣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陈大乐于丹陛之东西北向仪礼司设同文玉帛案于丹陛之东金吾卫设防卫官于殿内及丹陛之东西陈甲士于午门外奉天门外及丹墀东西锦衣卫设将军于奉天门外丹陛丹墀及奉天门列旗帜于奉天门外东西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钦天监设司晨郎报时位于内道东近北立纠仪御史二人于丹墀北东西相向内赞二人于殿内外赞二人于丹墀北东西相向设传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内东西相向鼓初严文武官具朝服齐班于午门外鼓次严引礼引百官繇左右掖门入诣丹墀东西北向立鼓三严执事官诣华葢殿伺候内官跪奏皇帝具衮冕陞座钟声止仪礼司官跪奏各执事官行礼赞五拜礼毕赞供事执事官各就位仪礼司官跪奏请陞殿驾兴中和韶乐奏圣安之曲尚宝官捧宝前行导驾官前导扇开帘卷尚宝官置宝于案乐止鸣鞭报时鸡唱晓对赞唱排班班齐赞礼唱鞠躬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典仪唱进表乐作给事中二人诣同文案前导引序班举案繇东门入置殿中乐止内赞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讫俯伏兴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帘前外赞唱众官跪宣表讫内外皆唱俯伏兴平身序班即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中致词云具官臣某等兹遇【正旦则云三阳开泰万物咸新冬至则云律应黄钟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干纳祐奉天永昌贺讫外赞唱众官皆俯伏兴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繇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之东西向立称有制赞礼唱跪百官皆跪宣制【正旦则云履端之庆冬至则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赞礼唱俯伏兴平身乐止赞执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歳唱山呼曰万歳唱再山呼曰万万歳凡呼万嵗乐工军校齐声应之赞出笏俯伏兴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仪礼司官跪奏礼毕中和乐作奏定安之曲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葢殿乐止引礼官引百官以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