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唐六典
唐六典
著作局:著作郎二人,从五品上;(《续汉书》称班固、传毅以兰台令史,陈宗以洛阳令,尹敏以长陵令,孟冀以司隶校尉,并著作东观。然皆佗官兼著作之名,而未正其官。至魏明帝太和中,置著作郎,隶中书省。晋惠帝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别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后又别自名省,曰著作省,而犹隶秘书。魏、晋著作郎一人,俗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亦或为兼官。《晋令》:“著作郎品第六,进贤一粱冠,绛朝服。”《晋书》称陈寿作《益部耆旧传》,武帝善之,以为著作郎;张载作《创阁铭》,世祖以为能,除著作郎;孙楚自佐著作郎转著作郎,此皆谓大著作也。又:荀勖以中书监,干宾、虞预、徐广以敬骑常侍,孙绰以给事中,伏滔以游击将军,孙盛以秘书监,并兼领著作。又:陈郡王隐待诏著作,毕衣介帻,朝朔望于著作省,亦其任也。宋、齐并同晋氏。《宋书》云:“何承天除著作郎,撰国史。承天已老,诸佐郎并名家年少,荀伯子嘲之,常呼为你母焉。”梁著作秩六百石,品第六。陈依梁。后魏正第五品上。《后魏书》:崔浩学究精微,宗钦好学不倦,并并为著作郎。北齐二人,从五品上。后周春官府置著作上士二人,即其职也。隋秘书省领著作郎曹,置著作郎二人,从第五品上;炀帝三年增为正五品,其后又降为从第五品。皇朝秘书省领著作局,置著作郎二人。龙朔二年改为司文郎中,咸亨元年复故。)著作佐郎四人,从六品上;(著作佐郎修国史。宋百官春秋云:“《常道乡公咸熙百官名》有著作佐郎三人。”晋定员八人;哀帝兴宁二年,大司马桓温表省四人;孝武帝宁康元年复置八人。《晋令》:“著作佐郎品第六,进贤一梁冠,绛朝服。”孝武太元四年诏:“秘书监自选著作佐郎,今并无监,使吏部选,有监复旧焉。”宋、齐并问。晋制:著作佐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宋氏之初,国朝始建,未有合撰者,此制这替矣。际秩四百石,品第七。陈令、仆子起家为之,品制同梁。后魏正第七品上,北齐正第七品下。后周春官府置著作中士四人,即著作佐郎之任也。隋置八人,正第七品下;炀帝三军,置十二人,增品从第六。皇胡置四人。龙朔二年改为司文郎,咸亨元年复故。开元二十六年减置二人。)书令史一人;(自晋以来,秘书著作皆有令史,史阙其员、品。)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后魏著作省置校书郎,史阙其员、品。北齐著作省置校书郎二人,正第九品上,隋及皇朝因之。开元二十六年减置一人。)正字二人,正九品下。(隋著作曹置正字二人,从九品上。皇朝因之。) 著作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
太史局:令二人,从五品下;(《左传》云:“昔少昊氏以鸟纪官。凤鸟氏,历正也。”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羲氏、和氏绍重、黎之后,掌天地四时之官,并太史之任也。《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正岁年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左传》曰:“天子有日官。”郎太史也。《汉书百官》表太史属太常。《茂陵书》称:“司马谈为太史令。”后汉太史令一人,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祥瑞、妖灾,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而已。魏因之。晋太史令品第七,秩六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江左,高莹以侍中、隙卓以义熙守、吴道欣以殿中侍却史兼领太史。宋、齐、粱、陈并同晋氏,后魏、北齐亦然。后周春官府置太史少大夫一人,掌历家之法。隋秘书省太史曹置太史令二人,从第七品下;炀帝三年,改太史曹为太史监,进令阶为从五品。皇朝因之,改监为局。龙朔二年,改为秘书阁局,令改为秘阁郎中;咸亨元年复旧。久视元年为浑天监,不隶麟台,其令监置一人,加至正第五品上,因加副监及丞、主簿、府、史等员;其年又改为潭仪监,长安二年复为太史局,还隶辚台,缘监置官及府、史等并废,其监依旧为令,置二人。景龙二年,又改太史局为太史监,令名不改,不隶秘书。开元二年,又改令为监;三年,加从第四品下,其一员改为少监。十四年,又改为局,复为太史令二员,隶秘书。)丞二人,从七品下;(司马彪《续汉志》云:“太史丞一人,秩二百石。”魏、晋、宋、齐皆同汉氏。梁、陈太史丞三品蕴位。后魏、北齐,史失其品第。隋太史丞置二人,正第九品下。炀帝三年减一人。皇朝不置丞。久视元年改为浑仪监,始置丞二人,从七品上。长安二年又省,景龙二年复置。)令史二人,书令史四人。(太史不隶秘书郎为府、史,开元十四年复为令史也。) 太史令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焉。其属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其任,不得与焉。(观生不得读占书,所见徵祥灾异,密封闻奏,漏泄有刑。)每季录所见灾祥送门下、中书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史馆。每年预造来岁历,颁于天下。
司历二人,从九品上;(《汉官仪》太史吏员有理历六人。至晋,太史令吏员有典历四人。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有典历,并史阙其员、品。至隋,改典历为司历,置二人,从九品下,取左传司历为名。皇朝为从九品上。)保章正一人,从八品上;(《周礼》春官太史属有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辩其吉凶”。自秦、汉已来无其职。至后周,春官府置太史,其属有保章上士、中士之职,即其任也。至隋,置历博士一人,正九品上。皇朝因之。长安四年省历博士,置保章正以当之,掌教历生。)历生三十六人,(隋氏置,掌习历。皇朝因之,同流外,八考入流。)装书历生五人。(皇朝置,同历生。) 司历掌国之历法,造历以颁于四方。有《戊寅历》,(武德初,东郡道士傅仁均所造,拜太史令。)《辚德历》,(麟德中,太史令李淳风所造。)《神龙历》,(神龙中,太史令南宫说所造。)《大衍历》。(开元十四年,嵩山僧一行承制旨考定,最焉详密,今见行焉。)凡天下测景之处,分、至表毕,其详可裁,故参考星度,稽验晷影,各有典常。(南至之影,京兆长一丈二尺九寸二分,蔚州长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分中影,洛城长五尺二寸五分,京兆长五尺三寸四分,太原长六尺,蔚州长六尺四寸四分半。北至之景,京兆表北长一尺四寸二分,安南则表南三寸。开元十二年于京丽正院定表样,并审尺寸,差太史官驰驿分往测侯。)
监候五人,从九品下;(魏、晋太史令吏员有望候郎二十人、候部吏十五人,掌候天文,并监候之任也。隋初,置监侯四人,从九品下;炀帝三年,增监候为十人。皇朝因隋,置监候五人。)天文观生九十人。(隋氏置,掌昼夜在灵台伺候天文气色。皇朝所置从天文生转补,八考入流也。)
灵台郎二人,正八品下;(掌习知天文。周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所以观象,察气之妖祥也。《诗》云:“经始灵台。”郑玄曰:“观台而曰‘灵’者,言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也。”《春秋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亦其制也。其在《周官》,则冯相氏世登高台,以掌其事;汉则杂候上林情台。后汉又作灵台,掌候日月星气,而属太史;太史有二丞,其一在灵台。汉官云:“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魏太史有灵台丞,主候望、颁历。晋、宋、齐,梁,陈太史皆有灵台丞。隋太史置天文博士,掌教习天文气色。皇朝因隋,置天文博士二人,正八品下。长安四年省天文博士之职,置灵台郎以当之。)天文生六十人。(隋氏置,皇朝因之。年深者,转补天文观生。) 灵台郎掌观天文之变而占候之。凡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卯为大火,宋之分;(自氐五度至尾九度。)辰为寿星,郑之分;(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巳为鹑尾,楚之分;(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午为鹑火,周之分;(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未为鹑首,秦之分;(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申为实沈,魏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酉为大梁,晋之分;(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戌为降娄,鲁之分;(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亥为嫁訾,卫之分;(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子为玄枵,齐之分;(自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丑为星纪,吴、越之分;(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所以辨日月之缠次,正星辰之分野。凡占天文变异,日月薄蚀,五星陵犯,有石氏、甘氏、巫咸三家中外官占。凡瑞星、袄星、瑞气、袄气,有诸家杂占。凡测候晷度,则以游仪为其准。
挈壶正二人,从八品下;(掌知漏刻。《周礼》有夏官挈壹氏、秋官司寤氏、春官鸡人氏,凡三职,咸掌其事。自汉已后,太史掌之。皇朝长安四年始置。)司辰十九人,正九品下;(掌漏刻事。隙置司辰二人,从第九品下;炀帝改为司辰师,本属武候府,大业三年隶于太史局。皇朝因之。久视元年除“师”字。)漏刻典事十六人,(皇朝置,掌伺漏刻之节。)漏刻博士九人,(隋置,有品、秩,掌教漏刻生。皇朝降为流外也。)漏刻生三百六十人,(隋置,掌习漏刻之节,以时唱漏。皇朝因之,皆以中、小男为之,转补为典钟、典鼓。)典钟二百八十人,(皇朝置,掌击漏钟。)典鼓一百六十人。(皇朝置,掌击漏鼓。) 挈壶正、司辰掌知漏刻。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之候焉。(箭有四十八,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冬至,日南为发,去极一百一十五度,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日北为敛,去极六十七度,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发敛中,去极九十一度,昼、夜各五十刻。秋分已后,减昼益夜,九日加一刻;春分已后,减夜益昼,九日减一刻。二至前后则加减迟,用日多;二分之间则加减速,用日少。凡侯夜漏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卷十一 殿中省
殿中省
监一人 少监二人 丞二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十二人 亭长八人 掌固八人
尚食局
奉御二人 直长五人 书令史二人 书吏四人 食医八人 主食十六人 主膳七百人 掌固八人
尚药局
奉御二人 直长四人 书令史二人 书吏四人 侍御医四人 主药十二人 药童三十人 司医四人 医佐八人 按摩师四人 咒禁师四人 合口脂匠二人 掌固四人
尚衣局
奉御二人 直长四人 书令史三人 书吏四人 主衣十六人 掌固四人
尚舍局
奉御二人 直长六人 书令史三人 书吏七人 掌固十人 幕士八千人
尚乘局
奉御二人 直长十人 书令史六人 书吏十四人 奉乘十八人 习驭五百人
掌闲五千人 医七十人 掌固四人
尚辇局
奉御二人 直长四人 书令史二人 书吏四人 掌扇六十人 掌翰三十人 掌辇二人 主辇四十三人 奉举十五人 掌固六人
殿中省:监一人,从三品;(魏氏初置殿中监,品第七,晋、宋因之。齐有内殿中监八人,外殿中监八人。梁初,位不登七班者别署蕴位、勋位,殿中外监为三品蕴位,内监为三品勋位。陈因之,然其官甚微。后魏殿中监从五品下。北齐门下省属官有殿中监四人,掌驾前奉引行事,东耕则进耒耜。隋改为殿内局,监二人,品正第六下。大业三年,分门下省尚食、尚药、御府、殿内等局,分太仆寺车府、骅骝等署,置殿内省,监正四品,少监从四品,丞从五品,各一人,掌诸供奉;又有奉车都尉十二人,掌进御舆马;统尚食、尚药、尚舍、尚衣、尚乘、尚辇等六局。皇朝因改曰殿中省。龙朔二年改为中御府,监为中御大监;咸亨元年复旧。)少监二人,从四品上;(隋炀帝置一人,从四品。皇朝加至二人,龙朔、咸亨随省改复。)丞二人,从五品上;(隋炀帝置一人,从五品。皇朝加至二人。龙朔二年改为中御大夫,咸亨元年复故。)主事二人,从九品上。(隋炀帝置,皇朝因之。) 殿中监掌乘舆服御之政令,总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六局之官属,(旧属官又有天藏府,开元二十三年省。)备其礼物,而供其职事;少监为之贰。凡听朝,则率其属执伞扇以列于左右。凡大祭祀,则进大、镇于谴门之外;既事,受而藏之。凡行幸,则侍奉于仗内;若游燕、田阅,则骖乘以从焉。(今内别置闲厩使,其务多分殿中及太仆之事。至于舆辇、车马,则使掌其内,监知其外,游燕侍奉,皆不与焉。)若元正、冬至大朝会,则跪而进爵。若和合御药,则监视而尝之。丞掌判监事,兼勾检稽失,省署抄目。主事掌印及知受事发辰。
尚食局:奉御二人,正五品下;(《周礼》有膳夫、内饔。秦置六尚,有尚食之名,如淳以为主天子物曰“尚”。叹因之,后遂省并共职于太官、汤官。至北齐,门下省统六局,尚食局有典御二人,丞、监各四人;又有集书省,统三局,有中尚食局典御二人、监四人,品与尚食同。后周有内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凡进食必先尝之。至隋开皇初,门下省统尚食局,有典御二人、直长四人、食医四人;大业三年分属殿内,改典御为奉御,员二人,正五品。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膳大夫,咸亨元年复故。)直长五人,正七品上;(隋开皇初,置直长四人,从七品下,大业三年,加置六人,增品为正第七。皇朝因之,减置五人。)食医八人,正九品下;(《周礼》有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隋尚食局有食医四人,皇朝加至八人。后周置主食、主膳等,皇朝因之。)主食十六人。(后周内膳有主食十二人。) 尚食奉御掌供天子之常膳,随四时之禁,适五味之宜,(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季之月脾,皆时王不可食。五味:酸、咸、甘、苦、辛。)当进食,必先尝。凡天下诸州进甘滋珍异,皆辨其名数,而谨其储供。直长为之贰。凡元正、冬至大朝会飨百官,与光禄视其品秩,分其等差而供焉。其赐王公已下及外方宾客亦如之。若诸陵月享,则于陵所视膳而献之。(诸陵须上食,陵别殿中省主膳三十人分番上下,每季差官相监,于陵所造食供进。)食医掌和齐所宜。主食掌率主膳以供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