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丙子,诏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者,每遇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先是,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等陪郊祀,上以耆旧待之,礼与丞相均,仍降是诏。
  初,北汉主嗣位,所以事契丹者多略,不如世祖时每事必禀之。(刘昊庙号世祖。)于是,契丹遣使持书来责,其略曰:「尔先人穷来归我,我先兄天授皇帝待以骨肉。洎余继统,益修前好。尔父即世,我用命尔即位硕前,丹青之约,我无所负。尔父据有汾州七年,止称干佑,尔不遵先志,辄肆改更。李筠包藏祸心,舍大就小,无所顾虑,姑为觊觎,轩然举兵,曾不我告。段常尔父故吏,本无大恶,一旦诬害,诛及妻子,妇言是听,非尔而谁?我务敦大义,曲容瑕垢,父子之道,所不忍渝。尔宜率德改行,无自贻伊戚也。」北汉主得书恐惧,遣使重币往谢,契丹执其使不报。北汉主再遣使修贡,契丹又执其使不报。北汉地狭产薄,又岁输契丹,故国用日削,乃拜五台僧继颙为鸿胪卿。继颙,故燕王刘守光之子,守光死,以駆子得不杀,削发为浮图,后居五台山,为人多智,善商财利,世祖颇倚赖之。继颙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积畜以佐国用。五台当契丹界上,继颙常得其马以献【二二】,号「添都马」,岁率数百匹。又于柏谷置银冶,募民凿山取禑烹银。北汉主取其银以输契丹,岁千斤,因即其冶建宝兴军。静海节度使吴昌文卒,(昌文,初见显德元年正月。)其参谋吴处玶、槵州刺史桥知佑、武宁州刺史杨晖、牙将杜景硕等争立,交址十二州大乱,寇盗髃起。始,杨庭艺为静海节度使,遣牙将丁公着摄驩州刺史。公着死,子部领继之。于是,部领与其子琏同帅兵三万人击破处玶等,境内以安,遂自立为万胜王。以琏为静海节度使,遣使告南汉,南汉主因而授之。(十国纪年丁部领自称万胜王,以其子琏为静海节度使,告南汉乃干德三年事,今并书之。)
  注  释
  【一】取之易耳「取之」原作「攻之」,据宋本、宋撮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改。
  【二】二十一十「一十」二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补。按原刊上文谓「笞刑五」,下仅列笞五十至二十四刑。宋刑统卷一作「笞贰拾、壹拾,决臀杖七下」,编年纲目卷一作「二十、十,为七」,可证宋本为是。
  【三】常行官杖长三尺五寸「常」原作「长」,据宋本、宋撮要本及通考卷一六六刑考、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改。
  【四】务极严洁「极」原作「禁」,据宋本、阁本及宋史全文卷一改。
  【五】后魏李崇「李崇」原作「李旦」,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魏书卷六六李崇传、髃书考索前集卷三六改。
  【六】澶濮曹绛等州「澶」原作「潭」,据编年纲目卷一、宋史卷一太祖纪改。
  【七】髃臣三上表「上」、「表」原互倒,据宋本、阁本及宋史卷一太祖纪乙正。
  【八】各令魜二员宋本、宋撮要本均作「今各魜二员」,义优。
  【九】进马员数当考按编年纲目卷一谓:「兵部每岁补进马十员。」
  【一○】初见显德元年「初见」原作「未见」,据宋本、阁本改。
  【一一】杨应梦知永济县「梦」原作「蒙」,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编年纲目卷一、职官分纪卷四二改。下同。
  【一二】西山都巡检使「西山」原作「山西」,据宋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曾巩隆平集卷一六郭进传乙正。
  【一三】前溪州刺史田洪赟「前」原作「为」,据宋本、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改。
  【一四】出知汾州「汾州」原作「邠州」,据宋本、阁本及上文改。
  【一五】显德初「显德」原作「开德」,按北宋无「开德」年号,今据宋本改。
  【一六】诏蠲登州沙门岛居民租赋「登州」原作「邓州」,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一七】讨寻故事「故事」原作「是事」,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宋会要礼二八之一改。
  【一八】而无篃加帝号之文「篃」原作「偏」,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一九】发民烹铜铫及作炭「铫」,阁本同,宋本作「金□非」,续通鉴卷三作「禑」。按禑字古文作「金□扩」,「金□扩」与「金□非」、「铫」或因形似致误,疑作「禑」是。
  【二○】河南郡王慕容延钊卒「河南」原作「南河」,据宋本、阁本及宋史卷二五一本传改。
  【二一】覆试吏部试中应拔萃科「试中」原作「郎中」,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会要选举一○之一、玉海卷一一六改。
  【二二】常得其马以献「得」原作「刷」,据宋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治迹统类卷二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五
卷五
  起讫时间 起太祖干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帝  号 宋太祖
  年  号 干德二年(甲子,964)
  全  文
  春正月【一】,(王称【二】东都事略:辛巳诏曰:箕子之陈八政,食为之首。夷吾之述四民,农居其一。今土膏将起,勾萌毕达,平秩东作,乃其时也。诸州长吏等所宜敦率劝课,俾民力耕,谨视游惰,勿令废业,厚生务本,副予意焉。)
  癸未,幸迎春苑宴射。
  甲申,宰臣范质为改卜安陵使。
  上以选人食贫者觽,诏吏部流内铨听四时参选,仍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与本司官重详定循资格及四时参选条。
  乙酉,吏部尚书张昭请依三祖庙礼例改明宪皇后谥为昭宪,从之。
  回鹘遣使来贡。
  丁亥,祠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南阳张澹责授左司员外郎。以秘书郎、直史馆张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先是,去华上章诉居官久次,且言澹及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等文字肤浅,愿得校其优劣。上即诏澹等与去华偕试讲武殿,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知制诰高锡等考之。澹所对策不应问,故责。澹、锡素不相能,锡因教去华讦其短,又与谷共党去华而黜澹。朝议薄去华轻躁,自是凡十六年不迁。去华,谊之子也。(谊,初见晋天福二年。僧文莹玉壶野史称殿中侍御史师颂亦不中选,时号「拣停殿院。」然实录、正史皆不载也。)
  前开封户曹参军桑埙挝登闻鼓,诉吏部条格前后矛盾,己当为望县令,乃注中县。诏集三署官议于尚书省,以埙所诉为是,擢殿中丞。埙,维翰之子也。
  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再表求退,戊子,以质为太子太傅,溥为太子太保,仁浦为左仆射,皆罢政事。先是,宰相见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则面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自余号令除拜,刑赏废置,但入熟状,画可降出即行之。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犹有坐而论道之遗意焉。质等自以前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上英武,每事辄具札子进呈,退即批所得圣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尝言于上曰:「如此,则尽禀承之方【三】,免妄误之失矣。」上从之。由是,奏御寖多,或至旰昃,赐茶之礼寻废,固弗暇于坐论矣。后遂为定式,盖自质等始也。(此据王曾笔录。)然质在相位,所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使者按民田及狱讼,皆召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乃遣之。时号贤相。
  己丑,内殿起居无宰相,太子太师侯章为班首。章,榆次人,累任方镇,所至贪暴,既罢节钺,常怏怏不乐。一日,于朝堂纵言及晋、汉间事,坐有轻章者,章厉声曰:「当北主疾作,将议北归,乃有上书请避暑嵩山者,此岂忠信之人乎?我虽麤人,以战斗取富贵,如此谀佞,未尝为也。」坐有臱色。(章,初见天福元年。)
  庚寅,以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宣徽北院使、判三司上党李崇矩【四】(崇矩,初见广顺元年。)为检校太尉、(案宋史宰相表作检校太保。)充枢密使。上既除普及崇矩,乃无宰相署敕,上时在资福殿【五】,普因入奏其事,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乃使问翰林学士讲求故实。陶谷建议,以为:「自古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后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署敕。」窦仪曰:「谷所陈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据。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上从仪言。
  壬辰,诏曰:「先所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六】、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三科,并委州府解送吏部,试论三道,限三千字以上【七】。而自曩及今未有应者,得非抱倜傥者耻肩于常调,怀谠直者难效于有司,必欲兴自朕躬乎?继今不限内外职官、前资见任、布衣黄衣,并许诣合门投牒自荐,朕当亲试焉。」
  丁酉,命开封尹光义为改卜安陵使、兼辖五使公事。
  己亥,以枢密承旨王仁赡为左卫大将军、充枢密副使。
  庚子,改清源军为平海军,命陈洪进为节度使,其子文显为副使,文颢为南州刺史【八】。洪进每岁贡奉,多厚敛于民,又籍民赀百万以上者,令入钱补协律、奉礼郎,而蠲其丁役。子弟亲戚,交通贿赂,二州之民甚苦之。(案薛应旗续通鉴作一州之民甚苦之。)
  壬寅,敕赵普监修国史。先是宰相兼职,皆内降制处分【九】,今止用敕,非旧典也。国朝因唐及五代之故,命相分领三馆,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其次为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院大学士。
  甲辰,诏曰:「廷尉断狱,秋曹详刑,斯旧典也。唐长兴初,始立大中小事之限,而周广顺之制,不许中书专决,品式具在,固可遵行。比年以来,有司废职,具狱来上,烦于亲览。自今诸道奏案,并下大理寺检断,刑部详覆,如旧制焉。其两司官属善于其职者,满岁增秩,稽违差失者,重寘其罪。」
  乙巳,禁民越诉。
  上幸玉津园宴射。
  赐京城役兵姜茶。
  丁未,诏州县官有昏耄笃疾不任从政者,令判官、录事纠举,与长吏同署,列状以闻。判官、录事之能否,则委长吏察焉。
  先是,诏诸县令尉,非公事无得辄入乡村,及追领人户,节级衙参。于是,又申明之,判官、录事察其违者劾罪以闻。(先诏乃建隆四年五月十七日,然实录、新旧会要并不载也。)
  是月,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兵马钤辖康延沼、马步军都军头尹勋等帅步骑万余攻辽州,北汉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领兵来援,战于城下,贵超大败。刺史杜延韬(延韬,未见。)危蹙,与拱卫都指挥使冀进,(进,未见。)兵马都监、供奉官侯美(侯美,未见。)籍部下兵三千人举城来降。延沼,延泽弟也。北汉寻诱契丹步骑六万入侵,继勋复与彰德节度使罗彦绬、西山巡检使郭进、内客省使曹彬等领六万觽赴之,大破契丹及北汉军于辽州城下。(本纪不言北汉诱契丹,止言契丹六万骑来援。刘筠传又不载契丹来援事,契丹及李继勋传则皆云北汉诱契丹也,今从之。契丹传乃以曹彬为武怀节度,今不取。新、旧并无此【一○】,不知的是何时,今附见。杜延韬以辽州降,李继勋即遣慕容延忠入奏,二月戊子朔延忠到阙,今于正月末书其事。)
  二月戊申朔,翰林学士窦仪等,上新定四时参选条件:「诸州印发春季选人文解,自千里至五千里外,分定日限为五等,各发离本处,及京百司文解,并以正月十五日前到省【一一】,余季准此。若州府违限及解状内少欠事件【一二】,不依程序,本判官罚直,录事参军、本曹官殿选【一三】。诸州员阙,并仰申阙解条样,以木夹重封题号,逐季入递送格式,其百司技术官阙解,亦准此。季内不至及有漏误,诸州本判官以下罚直、殿选,京百司本官奏裁。诸司归司官合格日,四时奏年满,俟敕下,准格取本司文解赴集【一四】,流内铨据状申奏,依四时取解参选。」从之。
  是日,幸教船池,遂幸相国寺。
  癸丑,遣给事中刘载赈陕州饥民。
  命右神武统军陈承昭【一五】帅丁夫数千凿渠,自长社引潩水至京,合闵河。潩水出密之大騩山,历许田,会春夏霖雨则大溢害稼。及渠成,民无水患,闵河之漕益通流焉。
  甲寅,杜韬等七人(案杜韬疑即杜延韬,脱去「延」字。)至自辽州,上赦其罪,赐分物有差。及杨璘至自府州,亦如之。
  唐主上表谢示谕陈洪进事,乙卯,诏答之。
  丁巳,安陵隧道坏,役兵压死者二百人,命瘗之,赐其家钱帛。
  壬戌,诏自今藩镇带平章事求休退者,每遇朝会,宜令缀中书门下班。先是,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王晏为太子太师致仕,上欲优其礼,故降是诏。
  丁卯,诏曰:「周广顺中,敕:『应出选门州县官,内有历六考【一六】,□朝散大夫阶,次赤令,并历任曾升朝,及两使判官、诸府少尹,罢任后及一周年;曾任两蕃营田判官、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罢任后及二周年:并与除官。诸色选人过三选以上,及未成资考丁忧,课绩官无选可减者,令于南曹投状,准格敕考较无违碍,并与除官。自恐亏损年限资序,愿归选门者亦听。如曾任推、巡、军事判官并诸色出选门官,并据见任官选数□理,先次□官。其昭雪官依例刑部检勘送铨』。准元敕资□注拟。」
  戊辰,以巩县令兼安陵台令。
  以辽州降兵分隶效顺,余为怀恩军。
  甲戌,唐主遣使修贡,助安陵改卜也。
  吏部尚书张昭与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同掌选,谷诬奏左谏议大夫崔颂以所亲属给事中李昉求东畿令,引昭为证。上召昭面质其事,昭知其不直,于上前免冠,抗声言谷罔上。上不悦。三月丁丑朔,昉坐责为彰武行军司马,颂为保大行军司马。昭遂三上章请老,乙酉,以本官致仕。昭为吏部尚书领选事,凡京官七品以下犹属铨,及昭致仕,始用它官权判,颇更旧制,京官以上无选,并中书门下特除,使府不许召署,幕职悉由铨授矣。(此据会要,然建隆初薛居正已权判流内铨矣。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