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编年
- 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辑证
七年,晋成公卒于扈。(《春秋经·宣九年》:‘晋侯黑臀卒于扈。’《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定王七年,晋成公薨。)
八年。(原注:壬戌,晋景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定王八年,晋景公据元年。)
十八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
二十一年,王陟。(《春秋经·成五年》:‘十一月己酉,天王崩。’《史记·周本纪》:‘二十一年,定王崩。’)
简王(《史记·周本纪》:‘定王崩,子简王夷立。’)
元年丙子。
五年,晋景公卒。(《春秋经·成十年》:‘晋侯獳卒。’《史记·晋世家》:‘十九年,景公卒。’《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尽简王五年。)
六年。(原注:辛巳,晋厉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六年,晋厉公寿曼元年。)
十三年,晋厉公卒。(《春秋经·成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三年,栾书、中行偃弑厉公。)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泚水注》引《纪年》:‘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不云何年。)
十四年。(原注:己丑,晋悼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元年。)
王陟。(《春秋经·襄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史记·周本纪》:‘十四年,简王崩。’)
灵王(《史记·周本纪》:‘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
元年庚寅。
十四年,晋悼公卒。(《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灵王十四年,晋悼公薨。)
十五年。(原注:甲辰,晋平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甲辰,灵王十五年,晋平公彪元年。)
二十七年,王陟。(《春秋经·襄二十有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史记·周本纪》:‘二十七年,灵王崩。’)
景王(《史记·周本纪》:‘灵王崩,子景王贵立。’)
元年丁巳。
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左·昭十年传》:‘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
十月,晋平公卒。(《春秋经·昭十年》:‘秋七月戊子,晋侯彪卒。’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十月,晋平公卒。)
十四年。(原注:庚午,晋昭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四年,晋昭公夷元年。)
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
十九年,晋昭公卒。(《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九年,晋昭公卒。)
冬十二月,桃杏华。(《御览》九百六十八引《纪年》:‘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华。’)
二十年。(原注:丙子,晋顷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景王二十年,晋顷公弃疾元年。)
二十五年,晋顷公平王室乱,立敬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景王二十五年,周室乱,顷公平乱,立敬王。)
敬王(《史记·周本纪》:‘晋人立丐,是为敬王。’)
元年壬午。
八年,晋顷公卒。(《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敬王八年,晋顷公薨。)
九年。(原注:庚寅,晋定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敬王九年,晋定公午元年。)
十四年,汉不见于天。(《御览》八百七十五引《纪年》:‘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
二十六年,晋青虹见。(《御览》十四引《纪年》:‘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
二十八年,洛绝于周。(《水经·洛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
三十六年,淇绝于旧卫。(《水经·淇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一作‘十八年’。)
三十九年,晋城顿丘。(《水经·淇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
四十三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丹水壅不流。(《水经·获水注》引《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本是二事,此误合为一,又本不系年,此据《左·哀十七年传》定之。)
四十四年,王陟。(《史记·周本纪》:‘四十二年,敬王崩。’《十二诸侯年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崩。’惟《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此元壬午,崩乙丑,盖在位之年从皇甫谧,而岁名则从《史记》也。)
元王(《史记·周本纪》:‘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年丙寅,晋定公卒。(《史记·六国表》元王二年,晋定公卒。时岁在丙寅。此以元王元年为丙寅,故以下皆递差一年。)
二年。(原注:晋出公元年。《史记·六国表》元王三年,晋出公错元年。)
四年,于越灭吴。(《史记·六国表》元王四年,越灭吴。)
六年,晋浍绝于梁。(《水经·浍水注》引《纪年》:‘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
丹水三日绝不流。(《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
七年,齐人、郑人伐卫。(《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
王陟。(《史记·周本纪》:‘元王八年崩。’《六国表》同。此于敬王增一年,故元王减一年。)
贞定王(《史记·周本纪》:‘元王崩,子定王介立。’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作‘贞定王’。)
元年癸酉,于越徙都琅玡。(《吴越春秋》十:‘句践二十五年,霸于关东,从琅玡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四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晋出公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又引‘次鹿郢立,六年卒’。)
六年,晋河绝于扈。(《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
七年,晋荀瑶城南梁。(原注:一本‘晋出公二十年’。《水经·汾水注》:‘晋出公三十年,知伯瑶城高梁。’案出公无三十年,据伪此书者所见之本,当作‘十三年’。)
十年,于越子鹿郢卒,不寿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句践卒,次鹿郢立,六年卒。’又云:‘不寿立。’)
十一年,晋出公出奔齐。(《史记·晋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齐,道死。’)
十二年,河水赤三日。(《通鉴外纪》:‘定王十二年,晋河水赤三日。’)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初学纪》八、《御览》六十四引《纪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皆不云何年。)
十三年,晋韩庞取秦武城。(《水经·洛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
十六年。(原注:晋出公二十二年。)
十七年,晋出公薨,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
十八年。(原注:己丑,晋敬公元年。)
二十年,于越子不寿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
二十二年,楚灭蔡。(《史记·六国表》定王二十二年,楚灭蔡。)
二十四年,楚灭杞。(《史记·六国表》定王二十四年,楚灭杞。)
二十八年。(原注:晋敬公十一年。)
王陟。(《史记·周本纪》:‘二十八年,元王崩。’)
考王(《史记·周本纪》:‘定王崩,哀王立。三月,思王立。五月,少弟嵬立,是为考王。’)
元年。(原注:晋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当作‘十二年’。)
魏文侯立。(《史记·晋世家》索隐:‘《纪年》:“魏文侯初立在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乃‘六年’之讹,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年,楚灭莒。(《史记·六国表》考王十年,楚灭莒。)
十一年,晋敬公卒。(案:据此,敬公在位二十二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出公错十八年,晋哀公忌二年,晋懿公骄十七年,[此据《史记》正义说,今本并夺懿公。]《晋世家》出公十七年,哀公骄十八年,以懿公为哀公,皆无敬公。)
十二年。(原注:晋幽公柳元年。《史记·六国表》考王四年,晋幽公柳元年。)
鲁悼公卒。(《史记·六国表》考王十二年,鲁悼公卒。)
十四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晋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太平寰宇记》引作‘幽公十三年’。)
十五年,王陟。(《史记·周本纪》:‘考王十五年崩。’)
威烈王(《史记·周本纪》:‘考王崩,子威烈王午立。’)
元年丙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威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辰。’)
三年,晋大旱,地生盐。(《书钞》一百四十六引《纪年》:‘晋幽公七年,大旱,地长生盐。’)
五年,晋丹水出,反击。(《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晋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
六年,晋大夫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魏文侯立幽公子止。(《史记·六国表》威烈王六年,盗杀幽公。《晋世家》索隐引《纪年》:‘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晋世家》:‘十八年,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案:《史记》幽公在位十八年,此仅十年,盖缩幽公之年以为敬公之年。如‘丹水出,相反击’,《水经注》引古《纪年》以为幽公九年事,而《通鉴外纪》系之考王十年,据此,则刘恕所见《纪年》敬公仅得十二年,此以敬公为在位二十二年,乃不得不减幽公以补之矣。)
七年。(原注:壬戌,晋烈公元年。《史记·六国表》威烈王七年,晋烈公元年。)
赵献子城泫氏。(《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汾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
八年,赵城平邑。(《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八引《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
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引《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于越灭滕。(《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路史·国名纪》引作‘朱句三十年’。)
十二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鸪归。(《水经·沂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史记》索隐引‘朱句三十五年,灭郯’。)
十四年,于越子朱句卒,子翳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引《纪年》:‘朱句三十七年卒。’)
十六年,齐田□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郃阳。(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六国表》略同,皆在威烈王十八年。惟《水经·河水注》云:‘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郃阳。’此本之。)
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氏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师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水经·汶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翟员伐齐,入长城。’)
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王陟。(《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四年崩。’)
安王(《史记·周本纪》:‘威烈王崩,子安王骄立。’)
元年庚辰。(《史记·六国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广曰:庚辰。’)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韩非子》作‘桓侯’。《史记·晋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晋桓公顷元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年,晋孝侯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六年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于十五年,计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纪年》载文侯、武侯在位年数,均与《史记》不同。《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当在安王五年 。)
大风,昼昏。(见下。)
晋太子喜出奔。(《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烈公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击元年。《史记·六国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缓。(《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此以为安王二十一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