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契封于商十二传而至主癸【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防防生振振生防防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履是为成汤【帝王世纪主癸之妃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汤】
  【壬申】三十有一嵗王崩子臯立
  王好事鬼神肆行滛乱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诸侯化之夏政日衰
  后臯
  【癸酉】元嵗
  【癸未】十有一嵗王崩子发立
  后发【路史作敬发亦曰发惠】
  【甲申】元嵗
  【壬寅】十有九嵗王崩子癸立【是为桀】
  后癸
  【癸夘】元嵗
  王淫虐有殊力能伸钩索鐡生裂兕虎负恃其勇不务徳而武伤百姓有赵梁者教为无道劝以贪狠百姓弗堪
  【甲子】二十有二嵗公刘【路史公刘去后稷葢十余世】迁于豳【今陜西邠州三水县有豳城公刘所居】
  初舜封后稷于郃【注见前】子孙实世稷官服事虞夏传至不窋【史记以不窋为后稷之子谯周引国语辩之以为不合事情张守节罗泌等亦言其非辞繁不具载】值夏道衰去稷弗务用失其官窜于戎狄之间【程大昌曰庆州有不窋城庆州今甘肃庆阳府是】再世至公刘【不窋生鞠鞠生公刘】乃徙于豳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乙亥】三十有三嵗伐山有施氏进妺喜【韦昭国语注有施喜姓国妹其女也】自孔甲之后王室徳政日衰诸侯或不朝王伐防山有施氏有施氏进女妹喜王嬖之所言皆听妹喜好闻裂缯声王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为琼室象廊瑶台玉牀行淫纵乐政事怠废又为肉山脯林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以为戏剧
  【丁丑】三十有五嵗商汤嗣为诸侯始居亳【周书立政三亳皇甫谧曰防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谷熟为南亳汤初所都偃师为西亳汤后所都盘庾徙此 北亳今归徳府商邱县之薄县故城是南亳今商邱县之南亳城是西亳今河南府之亳城是】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邱汤居亳孔頴逹曰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余未详闻】汤始居亳【即南亳】
  【戊寅】三十有六嵗商汤征葛【今归徳府宁陵县有葛乡夏葛伯国】
  汤为方伯得専征伐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书序汤征葛伯作汤征今其篇亡】
  【己夘】三十有七嵗商汤进伊尹
  伊尹名摰【皇甫谧曰力收之后生于空桑 今开封府杞县西有空桑城寰宇记伊尹生于此】耕于有莘【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北有莘城古莘国】之野汤三使往聘之尹乃就汤汤荐尹于王自亳凡五适夏告以尧舜之道王终不听
  【壬午】四十嵗伊尹复归亳
  王与羣臣俱沈湎于酒羣臣相持而歌曰盍归于薄【即亳】薄亦大兮伊尹闻之进告于王曰天命之亡有日矣王哑然笑曰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耳于是伊尹接履而趋复归于亳【书序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金氏履祥曰孟子伊尹五就汤桀之説或本此书惜其篇亡不可考矣】
  【苏氏辙曰伊尹以处士从汤及其适夏汤与知之其君臣之心以为伐桀以济斯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乱虽使夏不亡啇不兴无恨也及其不可复辅于是舍而归商耳其后文王事纣亦为之三公至将囚而杀之然后弃之而西葢汤之于桀文王之于纣其不欲遽取之者如此此所以为汤文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与】
  【甲申】四十有二嵗囚商汤于夏台【即钓台】既而释之
  汤出见人张网四面汤解其三面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惟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徳及禽兽归之者四十余国王疾其大得诸侯和也召之囚于夏台已而得释
  【壬辰】五十嵗防诸侯于有仍氏【注见前】有缗氏【今山东兖州府金乡县有东缗故城夏有缗国】叛攻克之
  王肆其侈心为有仍之防有缗氏见王汰侈弗善也引师先归王怒率诸侯攻克之愈自矜肆诸侯韦氏【今卫辉府滑县有韦城废县古豕韦氏国彭姓】顾氏【今曹州府范县有古顾城夏顾国】昆吾氏【今直隶大名府开州有昆吾故城夏昆吾国与顾国俱已姓】助王之恶以虐其民
  【癸巳】五十有一嵗太史令终古犇商
  王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朝终古执图法泣谏不听遂奔商
  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
  谏者曰泄天气发地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王杀之耆老或谏王又杀之王见箓书云亡夏者桀于是大诛豪杰大费【即伯益】之后曰费昌徙族以归于汤
  【甲午】五十有二嵗杀諌臣关龙逢【音尨】
  王不道愈甚闗龙逄进諌曰古之人君爱民节用享国之日长今王用财若无穷杀人若弗胜亡无日矣盍少悛乎不听龙逄立而不去王怒遂杀之
  两日鬬五星错行泰山崩伊洛竭【伊水出陜州卢氏县熊耳山至河南府偃师县入洛洛水注见前】
  【乙未】五十有三嵗汤伐昆吾遂攻鸣条【今山西解州安邑县有鸣条冈】王师败王奔南巢【今江南卢州府巢县有桀王城桀奔此】夏亡
  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相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誓师攻鸣条【书序伊尹相汤伐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师败绩王奔南巢因放焉【书传王出太行渉河奔南巢汤纵而不迫故称放】后三年卒于亭山【淮南子作歴山即今江南和州歴阳山】王灭徳任威弃义听谗诸侯危其位大夫隠其道举事戾于天发令逆其时遂至于亡自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合计共四百三十有九年【邵子经世书夏起自禹丁巳葢统摄政之年而纪之也系夏亡于桀之甲午葢以乙未嵗为汤革命之年也今自禹丙子即位至桀乙未奔南巢总而计之其乙未嵗两系于夏商之代】
  商【起汤乙未至纣戊寅凡二十八王十六世六百四十四年其纣之己卯两系于商周之代纪数则属于周】商王成汤
  子姓名履一曰天乙契之十三世孙【系见前】以有武徳亦曰武王【诗商颂武王载斾史记汤号曰武王】
  【乙未】十有八祀【即夏桀五十三年】春三月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王归自克夏诸侯咸推王为天子王再拜而让者三乃即位于亳【帝王世纪汤归于亳再拜而从诸侯之位曰天下惟有道者宜处之三让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以水德王
  【金氏履祥曰古史不载汤改元刘道原载之非其实也汤之元已立于桀之三十六嵗又可改乎】
  都亳【史记正义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
  改建丑月为嵗首嵗曰祀
  十二月建丑得地之正是为地统【以鸡鸣为朔】
  色尚白
  牲用白牡戎事乘翰【白马】朝燕服冔【音许取覆饰之义】冠而缟衣
  大诰诸侯【书序汤既黜夏命作汤诰】
  诸侯来朝乃作诰与天下更始
  以伊尹仲虺【即莱朱奚仲之后】为相
  伊尹为左相仲虺为右相虺因王放桀有惭徳乃作诰以释之【书序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传大坰地名】
  立禹后及古圣贤之裔封孤竹【今直隶永平府古孤竹国神农之后史记索隠孤竹君商汤所封应劭曰姓墨胎氏】等国有差
  告羣臣曰古禹臯陶久劳于外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禹之后封杞后为东楼公周再封稷之后公刘居豳臯陶之后咎单为司空伯益之后费昌亦为诸侯奚仲之后仲虺为相】
  制爵禄
  制爵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皆五十里不能五十里曰附庸】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亦五等天子之三公视诸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制禄凡国之君皆十卿禄卿四大夫禄【次国三大夫小国倍】下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视上农夫庶人在官者【府史胥徒之属】其禄视农夫上【食九人次食八人】中【食七人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之次为差
  【金氏履祥曰王制与周礼不同旧説以为殷礼故依胡氏采録以见成汤纪纲天下之大规】
  立助法
  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尽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故曰助
  建学
  国学曰学大学为右学在西郊小学为左学在国中乡学曰序
  养老
  养国老于右学飬庶老于左学俱以食礼【有饭有殽设酒而不饮以饭为主】
  制官刑
  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歌常舞若巫觋然】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过而无度】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逺耆徳比顽童时谓乱风【悖礼曰乱】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防士
  始作囿
  取禽兽以奉宗庙
  作器用之铭
  诸器用皆作铭以自警戒其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大濩乐
  命伊尹作乐曰大濩【吕氏春秋汤放桀黔首安宁乃命伊尹作为大濩】
  【丙申】十有九祀大旱
  祀弃以配稷
  旧以农【炎帝子柱】配稷至是大旱易以弃配
  【戊戌】二十有一祀铸金币
  伊尹言于王发庄山【盐鐡论作严山考汉书蜀严道有铜山后汉避讳改庄为严此庄山葢即严道之铜山也】之金铸币以赈民
  【辛丑】二十有四祀祷于桑林【地名吕氏春秋周封汤后于宋以奉桑林据此桑林当在宋地】
  大旱七年王祷于桑林之野祝曰毋以予一人之不敏伤民之命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防夫昌与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胡宏大纪汤祷桑林而雨天下讙洽遂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濩前编载之考左传宋公享晋侯于楚邱请以桑林注桑林殷天子乐孔頴逹疏曰汤乐大濩其曰桑林先儒无説唯皇甫谥云殷乐一名桑林然亦无文可凭今依孔疏大纪之説不取】
  【丁未】三十祀王崩葬汾阴【成汤陵在今山西蒲州府荣河县文献通考宋太祖初给守陵户】庙号烈祖孙太甲立
  王天锡智勇用集大命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旁求俊彦子惠困穷克寛克仁兆民允怀立十八祀而革夏正践天子位十三祀而崩年百嵗子太丁早卒外丙二年【言止二嵗】仲壬四年【止四嵗】伊尹奉太丁之子太甲即位【考孟子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史记以为即位二年四年而崩赵岐孟子注并同程子则谓古人谓嵗为年汤崩时外丙二嵗仲壬四嵗惟太甲差长故立之大纪亦言成汤必不舍孙而立子且经世书亦无外丙仲壬名世辨之尤详今以程子为据不从史记】
  王太甲
  【戊申】元祀伊尹奉王见于祖【书序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凡三篇其二亡】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只见厥祖百官总已以听冡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徳以训于王
  王居于桐宫【书传枬汤葬地元和志闻喜县桐乡故城在县西南旧以为伊尹放太甲之所今考其地与荣河汤陵近】
  王习与性成欲败度纵败礼防念闻伊尹之戒伊尹乃营桐宫而居之曰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己酉】二祀王在桐宫
  【庚戌】三祀伊尹奉王归于亳
  王居桐三年处仁迁义伊尹以冕服奉王归亳复政于王【书疏太甲自初立至放而归伊尹毎进言以戒史叙其事作太甲三篇】
  以伊尹为保衡【书疏汤时伊尹为阿衡至太甲改为保衡言为天下所取安所取平也】伊尹告归
  伊尹既复政将告归又陈戒于王【作戒有一徳】王益修厥徳诸侯咸服百姓以宁
  【庚辰】三十有三祀王崩庙号太宗子沃丁立
  商代祖有功而宗有徳王克终汤业故号曰太宗
  王沃丁
  【辛巳】元祀
  【戊子】八祀保衡伊尹薨
  王亲吊临祀以太牢以三公礼葬之于亳【皇览伊尹冡在已氏平利乡 已氏故城在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县东南有伊尹墓】
  以咎单为相
  咎单训伊尹之事作书以告于王【篇名沃丁今亡】
  【己酉】二十有九祀王崩弟太庚立
  王太庚
  啇世兄终弟及者自太庚始
  【庚戌】元祀
  【甲戌】二十有五祀王崩子小甲立
  王小甲
  【乙亥】元祀
  【辛夘】十有七祀王崩弟雍已立
  王雍已
  【壬辰】元祀
  王居位不能纲纪庶政号令不行诸侯或不朝商道始衰
  【癸夘】十有二祀王崩弟太戊立
  王太戊
  小甲之弟太庚之子
  【甲辰】元祀以伊陟臣扈为相巫咸佐之【巫咸臣姓名天文家谓殷宣夜之法巫咸为之】
  陟尹之子也与扈及咸辅王大修成汤之政商道复兴
  桑谷共生于朝【书序伊陟赞于巫咸作咸又四篇今亡】
  时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书传祥妖怪二木共生不恭之罚】一暮大拱王惧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徳王其修徳王从之三日而祥桑枯死
  【丙午】三祀诸侯毕朝
  王修先王之政明飬老之礼早朝晏退问疾吊丧三年逺方慕义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
  【戊午】七十有五祀王崩葬河北【中宗陵在今河南彰徳府内黄县宋开寳间树碑】庙号中宗子仲丁立
  王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只惧不敢荒宁成汤之后至王而中兴焉
  王仲丁
  【巳未】元祀
  【甲子】六祀迁都于嚣【史记作隞即敖山在今开封府荥泽县西北水经注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辛未】十有三祀王崩国内乱弟外壬立
  王外壬
  【壬申】元祀
  【丙戌】十有五祀王崩弟河亶甲立
  王河亶甲
  【丁亥】元祀徙都于相【今彰徳府内黄县南有殷城括地志河亶甲所都】
  嚣有河决之患故迁相商复衰
  【乙未】九祀王崩子祖乙立
  王祖乙
  【丙申】元祀徙都耿【今山西蒲州府河津县有耿城水经注商祖乙徙此】
  时相又有河决之患爰自相而迁于耿
  【甲辰】九祀耿圮徙邢【今直顺徳府邢台县通典商祖乙迁邢即此】
  耿复为水所圮乃徙邢而都焉【书序仲丁迁嚣作仲丁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圯于耿作祖乙今其篇皆亡】
  以巫贤为相
  贤咸之于也为相任职诸侯宾服天下大和
  【乙夘】十有九祀王崩子祖辛立
  王祖辛
  【甲寅】元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