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


一曰减捐纳以肃官方。科甲人员。虽未必尽属廉洁。而自念读书考试。历数十年之辛苦。偶得一官。一旦因贪去职。则所得不若所失之大。即不肖者偶萌贪念。亦有所顾忌而不敢为。若捐纳州县。不过费一二千金。得之原易。一旦出膺民社。无不肆其掊克之谋。以为取偿之计。迨官囊既饱。即以其余。捐升府道大员。较之为循吏。而以卓异待升。不更便捷乎。纵令发觉严参。而彼已为富家翁矣。从前军饷浩烦。 朝廷实为不得已之举。刻下军需稍减。厘金可以补苴。地方既平。京饷渐能全解。似宜权轻重而酌去留。且查近年铜局。一岁所入。统计不过百余万两。其间报捐道府州县者。尚不及半。少此数十万金。于库当无所损。可否请  旨饬部核议。将道府州县之最关吏治者亟行停止。其余事例不妨暂留。所去者止一时之小利。所持者实图治之大原。关系实非浅鲜也。一曰综厘局以征实数。恭阅邸钞厘金一项。曾蒙  谕令各督抚体察情形酌留大宗。撤去分局。零星杂贩。概免抽厘。此诚  圣主体恤商民之至意。惟 恩必期于实逮。政不可以虚行。可否请  旨饬令有厘金省分。将从前所设之局。悉数开陈。奉  旨后。已撤者某局。共计若干处。暂留者某局。共有若干处。报部以便稽察。所有应捐应免之货物。亦必详细开列。刊刻告示。贴各局之前。俾商民共见共闻。以免委员差役含混私收之弊。仍不得分卡于外。避其名而存其实。庶善政可期广被矣。一曰省差徭以纾民困。河南直隶山东等省。差费甚重。尝有税钱一两。而差费派至制钱五六串者。缘军兴已久。所有过境兵车。及协济车辆。为数烦多。地方官不得不借资民力也。乃查河南等省陋习。凡州县官之子弟亲友。无不擅用差车。上站出一印帖。或发溜单。下站即如数应付。甚至家丁之丁幕友之友。俨然乘传来。相习成风。实属不成事体。相应请  旨饬令各督抚严行禁革。如地方官有发印帖溜单擅用差车者。滥发滥应之员。均科以应得之罪。至于正项差事。应用车辆。亦必严禁丁役。藉端多索。讹诈勒掯等弊。官减一分之扰。民即受一分之恩。是即培植地方之一端也。以上六条。臣愚昧之见。未必有补高深。而用人行政察吏安民。实目前之急务。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谨奏。

  慎用牧令疏   
王道墉

窃维治世莫要于安民。安民必先以察吏。察吏之方。自州县始。州县之贤否。天下治乱之基也。迩来时事艰难。盗匪充斥。固由督抚之措置乖方。将弁之攻剿不力。而追溯酿乱激变之由。未尝不起于州县。今之州县流品混杂。一曰捐班。其中非无干员也。然多有市井之徒。借报之美名。售贪婪之巧计。报捐只千余金耳。所捐者少。而所愿者奢。一旦握篆。遂以为商之法为官。侵牟渔夺。有难盈其溪壑者矣。一曰军功。其中非无能吏也。然亦有武健之夫。勇于戎行。未必长于吏治。一旦得缺。遂以治盗之法治民。束缚驰骤。有妄行其严酷者矣。更有幕友一流。揣摩最工。窥捐输之径捷。则附入捐输。伺保举之途。宽则钻营保举。一旦得志。遂乃串通各署。把持多方。大吏受其欺朦。小民遭其凌虐。此则捐班军功之中。为害滋甚者矣。由是吏治日坏。民志日漓。抗官之举。从贼之谋。固有激之使然者。而发匪苗匪。教匪回匪。遂致勾结蔓延。而天下几无完地。臣愚以为方今时务。如久病然。剿贼以治其标。尤必安民以培其本。安民之道。非牧令之得人不可。欲牧令之得人。非澄清流品不可。相应请  旨饬令。京外各捐输。非举贡文生。概不准以州县请奖。以杜幸滥而重民社。其州县以外。凡非亲民之官。均听其照常捐纳。于捐例仍不相妨。至于军功劳绩。非举贡文生。亦不准保举州县。如有实在出力。宜膺厚赏者。尽可保以同通等官。何必予以州县。始为优奖。臣窃思州县与教职其秩皆不崇。而一则职司民牧。一则表率士林。于天下之吏治民风。皆大有关系。谨查捐例教职。非廪生不能捐。即论军功教职。非文生不能保。独至州县则漫无限制。岂教职重而州县反轻乎。且州县案牍烦多。吏胥朦混。事事皆须稽查。岂不必读书明理者。亦可茫然为之乎。臣不敢谓举贡文生之为州县。果皆贤才也。但念 国家慎重。名器之心。与鼓励人材之意。必当澄清流品。而后人思自奋。或可收保障茧丝之效也。

*原书页码标为十之十一,疑错简

  考试月课分别劝惩以清吏治疏   
吴元炳

为州县以上侯补各官统行考试。并拟月课章程分别劝惩。以清吏治。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于光绪元年五月初三日。奉到  寄谕该督抚等。当以整饬吏治为急。于地方各官贤否。认真考察。分别劝惩。用示激劝等因。钦此。仰见  圣主孜孜求治之怀。莫名钦佩。臣维安民之要。察吏为先。自兵兴以来。军营以保举为奖进。则劳绩倍多于正途。筹饷以捐输为大宗。则捐纳更多于劳绩。其中固不乏才能出众之员。而学识颛愚文理不通之辈。亦或滥厕其间。仕途大杂。以至流品不齐。且今日在省候补之员。即异日有身膺民社。表率属僚之责。亟应先清其源。以别其流。现在江苏停止分发。业已期满。到省人员续复不少。查升任前抚臣张之万任业。将正途出身人员。按月考试酌给奖赏。佐杂人员。由藩臬两司。轮流调考。分别给奖。现任循旧办理外。至在省候补同通州县直隶州同州判。自应一律按月考课甄别。此外劳绩捐纳知府。并同通以下。候补各员。不愿与考月课者。亦应另行考试一次。其实任人员。虽有政绩可稽。苟非正途出身。而从前未经考试者。一体调考。俾昭公允。以上考课各员。分别等第。量加劝惩。倘有文理荒谬。及不能文字者。拟将课卷送部。一面将该员咨送回籍。学习三年后。再行由籍请咨到省考。臣现与藩臬两司公同酌议章程。拟俟明年开印后。按月照章。陆续调考。认真校阅。破除情面。秉公甄别。庶真才不致湮没。而庸流无从滥竽。以期仰副  圣朝。澄官方。

*原书页码标为十,疑错简

至意除将现拟章程咨送吏部查核外。所有考试候补各员及拟月课缘由。理合恭折具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原书缺页十二

  请饬部变通辨理班次以重正途折   
彭世昌

窃惟 朝廷取士首重科甲。多士幸入词垣。重以散馆考试。高等则授职编检。次则分用部属。次则铨选知县。求才实用。内外分司。法至善也。乃近日各部候补司官多则数百。少则亦不下百数十员。加以保举捐输。插补插选。以致正途到部者。求补一缺。动需一二十年。吏部虽有选班。亦非一二年不能轮到。壮年通籍。则白首为郎。暮齿分曹。则半途求去。人才抑塞。欲进无由。似不如援例变通。俾得及时自。考唐宋制科得士。必先授以丞佐判官等职。使之练习吏事。洞悉民情。诚以士人学古入官。必须民社躬膺。周知利病。庶他日为有用之才。今进士榜下分部者。淮其改就知县归班。铨选者亦淮其呈请分发省分。而独散馆部属一途。尚未变通辨理。可否 饬下吏部。议定章程。散馆归部人员。准其呈请改就知县。附于本年散馆郎选班末。依次铨用。每科不过数人。于选班不致窒。而正途日见疏通。于求才寔用之道。不无裨益耳。

  请饬议保案疏   
郭从矩

窃臣前奏玉牒馆保举太优。曾经降旨令惇亲王等妥议具奏。已于十五日钦奉  上谕。照所拟给奖矣。但臣近闻宗人府知照各衙门。则仍系保举。无论题选咨留。傅说原议。乃系援照道光二十七年咸丰七年两案为据。臣查道光咸丰年间所保前案。并不闻部员捐班中曾有何人同保。无论题选咨留。是前案原不至如此之滥。况即成案在前。何不可变通于后乎。又闻以分别字数为劳绩。臣查誊录写字。劳绩几何。何至破格奖赏乎。又闻照铜局分缺先间银数从优议。臣查分缺先间之上。从优则有分缺间前。再优则有分缺先前。再优则有遇缺尽数。即优而又优。何遽至无论题选咨留乎。此事似小。臣言似微。然关于用人行政之道则甚大。不敢不为   皇太后 皇上再陈之。 国家之开捐非得已也。但官职可捐。举劾断不可捐。今无论题咨留。乃保举非官职也。若保举可捐。岂贤劳才能尚可捐乎。从来士气屈而学术卑。学术卑而政事坏。此乃不易之理。 国家设科取士。必以庶常进士。分部学习。所以重政事也。自推广捐输以来。各部选咨留缺。已全归捐班占补。庶常进士。或至二十余年不能题升郎中。独赖题缺一项定例。专补科甲。一线之防犹为今日通经致用之路。今查各部汉额郎中等官。题缺少者。止有两缺。一旦而令投效捐生。抢补者至有数十人。不知正途人员。尚有何缺可以补用。 朝廷以此优奖捐生。独不当慎重部务。而为正途计乎。且实缺郎中二年俸满。截取知府。既补题缺。照例可于京察一等。应得  简放。京卿道府。是部曹乃清要之秩。一转即为崇班。致治之道。全在用人。今内而公卿外而督抚偶出一缺。 朝廷临轩而择。未尝不叹人才之难。顾今日之大员。即从昔日之五六品官而来。苟不端其始进。则人才何由而得。总之用人行政。事无大小。言无先后。但宜从长。而断不宜迁就为安也。

  疏通甲班谨拟量为变通折   
李璠

为进士知县壅滞。拟请 饬部于内选酌加抵班。外补酌改分班。以敦吏治。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以知县为亲民之官。欲得其人。必先读书明理。故内选班次。莫优于散馆知县。而归班知县。何竟至杳无选期。外补班次。莫优于即用知县。而即用本班。何复令压班迟滞。臣查吏部铨选则例。内开双月知县用进士五人。如无人。将进士教习抵选。新进士二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举人五人。如无人。将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俸满教职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  恩诏荫生一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殉难荫生一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捐纳四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推升三人。二十三人为一班等语。核计双月抵选之数。进士之抵班四。已较少于举人之抵班六矣。又查定例。单月知县。用服满应补四人。如无人。将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开复应补二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亲老改近终养服满病痊引  见。不必坐补原缺。或仍以原官用者二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捐纳四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进士四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新进士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举人四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俸满教职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盐期满保题一人。如无人。将应补抵补。京升俸满副指挥一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其应用拟抵之进士新进士举人班次。如再无人。俱以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等语。核计单月抵班。其数二十有六。而以举人抵者十二。以应补抵者十四。其间遇举人应抵无人。复以应补抵者。其数八。其间遇应补抵无人。俱以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者。其数十。是应补一项。均各有抵班。又各有彼此无人互抵之班。而进士一项。单月则全无抵班也。又查吏部铨选章程内。知县升调遗病故休选缺。轮用进士即用班前。候补班前时。将银捐候补班前尽先前进士即用班前尽用。合为一班。统按接到过班部文日期。及到省先后。请补一人。其减成报捐之员。有所区别也。臣思乡会试为抡才大典。而读书通籍者。多半寒畯之士。其以归班知县铨选。以即用知县分发者。类皆中年以后之人。正宜使之及时自。俾得早展百里之才。从前选轮抵数。十人一周。到班甚易。近因各项插班甚多。一轮须一二百人一周到班甚难。而捐纳人员。一经上兑。便可得官。甚有未及岁者。先行纳资。豫为服官地步。劳绩人员。一二年投。一两次保奖。即成正印一官。而归班知县。即用知县。计其得官年岁。较之庶吉士部属等官。固已有伤老大。又复选补无期。欲归银捐。则苦于寒素。仅归即用。则苦于压班。徒使晚成之器。几成废弃之材。于设科取士之意。殊未洽也。臣愚以为内选定例。进士正班。未可议增。而抵班似可酌加。外补定章。进士即用正班。既系分班。则银捐进士即用班前。与银捐候补班前。可毋庸合为一班。如于双月进士。四抵班加为六抵班。则双月多二抵班矣。至外补班次。如轮用进士即用班前。候补班前时。将银捐候补尽先。进士即用班前尽先。各按各班。分别请补一人。银捐即用。如无人。用常捐即用班前。如无人。用劳绩即用班前。如无人。用即用正班。其轮用候补班前时。亦各按各班办理。则即用与候补两不侵占矣。臣为疏通甲班。慎重亲民之官起见。谨拟内选酌加抵补。外补酌改分班。量为变通。仍不致有各途。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谨 奏。

  遵  旨整顿吏治缘由折      
岑毓英

为遵  旨整顿黔省吏治、拟请将不合例之冗员、先行裁遣、其合例之员、容再随时甄别、以肃吏治而清仕途、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臣因黔省人员拥挤、流品混杂、请仿照前福建抚臣王凯泰条奏酌量裁遣一折、已于光绪五年九月二十日、准兵部火票递回原折、后开军机大臣、奉  旨览奏已悉、该省吏治营伍、即妥定章程认真整顿、务须斟酌尽善、实事求是、以期经久可行等因、钦此、伏查贵州额设府厅州县七十三缺、佐贰杂职九十三缺、现在黔省人员、凡实缺候补府厅州县合例人员、连正途出身、暨劳绩捐纳两途、共有三百五十一员、合例之佐贰杂职连实缺、共有三百零七员、其未经引  见不合例之府厅州县、共有一百三十八员、又未奉部核准看不合例之佐贰杂职、共有三百五十七员、以瘠苦之省、聚千余之员、不但人浮于事、位置无从、抑且各员在省守候坐困终年、稍不自爱者、因处约既久、一旦得差得缺、难免朘削于民、是欲整顿吏治、必先遣散冗员、俾仕途清而考察亦易、臣往返咨商督臣、兼与藩臬两司筹划、拟请先将不合例之府厅州县、暨佐贰杂职、概停差委、其先有差使者即行撤换、勒限半年内、饬令各员、自行禀请给咨赴部引  见看、或赴部掣签分省补用、如有逾限、即饬遣回籍、俟需员时、咨明原籍督抚、给咨送部引  见看后、方准来黔补用、概不得逗遛黔省、希冀差委、至于实缺候补各员中、有本宗外姻同官一省、与曾经游幕经商置买房产、及有身家不清者、本系例应回避斥革、亦限一月内自行检举、禀明办理、若隐匿不报、别经发觉、分别参办、统计裁遣冗员已将及五成、而合例留省连实缺人员、亦只有五成、以缺而论、虽形拥挤、而较之从前已去一半、且留省各员中、如有官声平常、贪鄙浮躁、及才具庸劣、文理不通者、容臣再行随时察看甄别、断不敢徇情姑容、以期仰副 朝廷、澄官方之至意、除饬司将已未合例正佐各员、造具简明履历清册咨部查核外、所有臣拟请先行裁遣不合例冗员、随时察看分别缘由、是否有当、谨会同督臣刘长佑恭折具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部议覆施行、谨 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