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


  姚姬传文录序   
姚谌

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后世学圣人者。得其一端。皆足以名其家。于是有训诂道理词章三者之分。而极其流。各不胜其敝也。有救其敝者操学之本。而剂其过不及。择三者之善用之。而不胶于一端。斯为善学圣人者矣。六经更秦火之后。汉儒抱残守缺。各为专门。使圣人微言大义不泯于后世。而三代典章制度名物故训亦得仅存。其用力甚勤。而其功可谓至矣。然说者犹病其迂滞。于圣人之意未能尽明。晋宋六朝之间。清谈兴而实学废。唐立九经义证。而经师专门之学亡。其时士第以词章相尚而已。虽问有志于道者。而孤立无助。其言不用于世。圣学之不明垂数百年。至宋儒出。始毅然以斯道自任。寻求圣人之遗意于千载之上。其言名为救汉之敝。然以性命之说教人。非圣人切近为学之指。而及其敝也。空不学之徒。亦可以自附于圣学。夫三者之舛。驰而不能合久矣。夫三者之学。其始固各原于圣人之一端。而其敝至使圣人之意不明。而便于空不学者。此亦儒者之忧也。能操其本而救其敝。会三者之归而出于一。于世不数觏。若桐城姚先生。庶其有志于此者乎。先生当汉学盛行之日。独宗尚宋儒。未尝言性命。其说经博而捷。深而通。通汉宋之学而择其善。以余力为文章。深醇渊懿。自成一家言。如先生者。岂非不善择术者乎。世但以词章称之。非知先生者也。予生晚。不得见先生。独深好其文。录尤工者为若干卷。又之如此。使世知先生之学不惟词章而已。后之学者苟由其言而学焉。虽不必皆合。其犹庶几无敝者与。

  施均父文集序   
姚谌

文章之原。出于六经。六经非一人一世之书也。更易三四圣人而后成书。及春秋成于众史。礼之记为诸儒所传录。而诗三百篇作者尤多。盖古者上无异教。下无私学。学成即掌其官而世其家。故恒有专治。治之既精。而后着于言。则其言足以垂天地古今而不敝。而圣人因得合之以为经。使诸经者必出于一人所为。则虽圣人亦有不暇矣。史称仲尼之徒。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二人。然考子木传易。子夏传诗。子舆子游传礼。则既各为专家。而文学之科。一称游夏。余子无闻焉。自是而降。文惟西京为盛。贾生之学。出于左氏。仲舒深于公羊。史迁则春秋之别子也。相如词赋。为古诗流裔。而子政奏事。通知远。得于书教为多。其学术文艺。各有渊原本末而不相兼。盖皆专精于一艺。以极其至而名其家。不肯苟为泛博。而非其才有所不及也。后世文士。闲有兼之者。考其所作。往往得失相半。甚者皆失而无一得焉。嗟乎。今人与古人非匹俦也。才不可强而致。学不可跂而及也。无古人之才。又未始为其学。而苟欲兼所不能。则力绌才竭。而迄无一就。固其所矣。乃吾观于施子所为文。而叹其才之不可测也。施子少工为诗。学子美而得其深意。既又学为退之之文。工如其诗。庶几能兼之者。年二十余。所造已如此。更数十年为此不已。吾恶乎测其所至哉。抑吾闻退之之论。文必推本于经。而又言凡为文者宜识字。然则六经为文章之原。而小学者又治经之始事也。昔者子夏既传诗。又作尔雅而传之。毛氏经义训略具于是。施子诚即是而求。当有以异于今之所为。而信吾言之不诬也。

  时艺论   
朱克敬

今世学者。多以时艺为小道。夫时艺之视古文。诚有莛楹之别。然在高人名士言之则可。有政教之责者不当言也。有明以来。以此取士。一代之公卿大夫名臣循吏。皆由此出。乌可目为小道而不讲乎。且 朝廷所以悬此取士者。非真谓时艺能得人而工时艺者即可以治平天下也。任事者必有专精之志。强国之气。又明于圣人之理。详于先王之制度文为。然后充之以阅历。施展其才能。而后能泛应不穷也。应科目者。其志气期于必得。而又求理于四子。考名物于六经。苟如是矣。授之以官。使之阅历而展施焉。虽不中不远矣。 国朝制艺。康雍以前。宏厚精醇。故其时名儒辈出。理学昌明。干嘉之际。博大光昌。故其时才杰奋兴。百废具举。道光一朝。专尚清真。敛才就范。故其时士大夫多恪守典型。洁身勤事。咸同以降。理法寖微。然其时考墨虽无精义。尚有才华。故一时将相。亦能任才使气。宏济艰难。至于今日则专取圆滑之调。填砌芜烂之词。冀幸弋获。非特四子之义理。六经之典章。绝不宜究。即讲章之章旨节旨。八铭塾钞之规矩准绳。亦复束之高阁。是国家例取不明理不读书之人。以为公卿大夫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外夷之服。不亦难乎。方今国势寖衰。强邻偪伺。老臣勋旧。窃窃忧之。然内不求之于人才。外不求之于吏治军政。而徒汲汲于机器轮船。予则以为强国莫先于吏治军政。而吏治军政之修。莫先于求才。造就人才。莫切于振兴时艺。使应试者非读书明理。不得科名。则人才奋兴。吏治清而民安。民安而财阜矣。将帅得人。则兵精器利。外患自消矣。或者以为时艺空言。其于治国安边。膈膜已甚。不知法具文也。待人而行。器死物也。待用而利。无奉法之吏用器之人。则机器之膈膜。犹之时艺也。或者曰。时艺空而难稽。机器显而易考。此洋人所以强也。不知洋人之强。在用器之得人。非仅以其器也。以外国证之。贺兰土耳其皆有机器。不免于败亡。即以中国证之。方今之精通夷务者。无过李郭沈丁诸公。之数人者。皆由时艺致身。初无膈膜之患。岂其性之独异哉。夫亦道光以前之科目不废读书耳。然则时艺何尝不可得人也。以讲求夷务之心挽回风气。以制造机器之费造就书院之生童。则人才出。而内安外攘矣。



 
卷六 学术六师友

  座师门生辩   
康乃心

南海梁药亭先生佩兰。中丁酉解元。与京师一巨公号同学。兄弟交好甚笃。梁自丁酉至戊辰。绝意仕进已三十余年。巨公恳招之入都。令载试礼部。是岁巨公适典试事。梁成进士。登科后。梁以门生礼来谒。巨公徘徊微顾曰。吾辈老兄弟。奈何。既而曰。否者。当先拜故人。遂彼此为四拜礼。若断前好者。拜已。受梁拜如师生仪。河山氏曰。君臣之道重于朋友。万古之通义也。然所谓君臣者。经礼曲礼。[纲](网)常名教之大闲耳。若夫受爵公朝。而拜恩私室。则私也。非公也。至是友谊为重矣。国家之制。以座师门生称者例有禁。非有必不可解与夫万不可逃之议也。方巨公之招梁也。何为乎。以其故人宿儒也。而恳之试。同学之雅。以人事君之诚也。出其门而弟子之。是以朝廷之爵位为一己之德。名利之媒也。且二人之不为好友也无论矣。如曰布衣同学数十年。而四拜者尽之。弃置若骛焉。则其为友也。亦仅矣。安坐而受拜。以故人为弟子。是戕友也。是欺名也。有所为而招之以试。是以故人为名。而植党朋比以为实也。无一而可者也。且夫巨公之所以重梁者。岂仅以门人弟子为贵哉。巨公之为门人也。亦已名矣。必曰彼名士也。而吾能录之。夫与其以名士而弟子之之为荣也。无以名士而友之而兄弟之之为尤重且大也。汲长孺曰。使大将军有揖客。顾不重耶。嗟夫。世风之降也。罔上行私。一以富贵利达为归。巨公故称雄杰。而亦不免焉。则流俗之卑鄙。古道之无存也。抑已久矣。

  寄裕鲁珊同年   
俞德渊

分承另示胡公一事。节相言之最早。亦不解其何由得知。节相耳目甚宽。有常情所不能及者。渊辈虽日聆其言。而亦莫名其妙想天分高人数倍。不仅好问周谘已也。再闻楚北传言。称阁下有胆有识。风骨棱棱。此语节相早知之。极为称赏。渊再三诵说。钦佩实深。顾有一言。窃思奉质秉正嫉邪。固吾人之本性。藏锋敛锷。亦处世之微权。昔韩魏公务容小人。善恶黑白。不大分明。故忌之者少。范富欧尹尝欲分君子小人。故忌怨日至。朋党亦起。宦本属险途。近世人情尤多叵测。我辈自守宜严。不妨如乔松孤立。待人则当居和与介之间。不宜大着象。窃愿阁下为韩公。不欲其为范公也。渊戆直性成。有言必尽。前在长洲四年。径情直行。幸所遇皆君子。未至蹉跌。自道光五年首邑卸事后。回思前事。动触危机。因改号默斋以自儆。不意此番复出。又居首郡。欲默不能。去岁摘取吕子呻吟语。刻图记二方。一曰浑涵不露圭角最妙。一曰只气盛而色浮便浅。对病之言也。然虽知自省。究亦不能自克。常隐痛于厥心。阁下英材卓越。固非促促辕下者可比。然渊以夙夜之针砭为良友之药石。殆不啻以自爱者爱阁下耳。若论形之疏。本不当谬附知己。第叨居谱末。又自揣气味略同。不觉率臆陈之。以自托于古人神交之列。阁下闻之应笑。作吏十年。尚未脱书生之气。则渊之为幸多矣。敢祈采择。无尽驰思。

  潘四农手札书后   
朱琦

叶润臣中翰。裒其师手札十余通。出以示琦。且曰。此吾曩昔所谓潘四农先生者也。先生山阳人。名德舆。博学有挚行。犹长于诗。其与手书署曰生。曰生云者。今时师于其弟子之称也。初先生随计北上。润臣与论诗。长安风雪中纵酒歌呼。相乐十余年。来往复不厌。其后先生归淮上。不复出。润臣遂拜书。执弟子礼。先生退然不敢居。既而曰吾以存师弟子之真也。昔昌黎有感于李蟠。作师说贻之。谓近世士大夫于相师。呜呼。其果于相师耶。今之时去古人之时又远矣。士大夫汲汲有求于人。自座主及仕宦。有荐拔之恩者。皆谓之师。其为师也多矣。曰师曰弟子云者。以势而已矣。彼座主犹以文字知者也。谓之师可也。仕宦有官守者也。而强名曰师。何为者也。且今之人既以官达矣。于其少所执业者无加礼焉。其它有毫毛轻重。礼之过其分。岂其厚于古人哉。盖古人耻于相师。而师之实犹存。今之人不于相师。而师之实亡。故曰势而已矣。传云。学不称师曰悖。吾未见以势者之果能不倍也。先生一诗人之穷者耳。今其没也有年矣。人之知之。且或寡矣。而润臣独惓惓于此。其异于世之以势交而终倍之者与。余既重润臣能行古道。又尝读先生养一斋诗。知先生之不仅为诗人也。乃为之记。

  复曾制军书   
胡林翼

天下惟左右近习不可不慎。左右近习无正人。即良友直言。亦不能进也。危乎微乎。宫中府中之事。大抵以此为消长否泰之关。昔年在黔。与黄心斋魏将侯纵谈。凡官自督抚司道至于牧令。均应岁奉千余金或数百金。敦请道德忠鲠之儒以为师友。匡正其心。思增益其耳目知虑之所不及。必如是而后德可修。名可保也。黄公魏公均韪其言。祖庚寄耳目于抚标弁兵。寄爪牙于卢袁。寄心腹于杨恩绂。未有不溃败裂者。近年颇举此义以戒鄂中友朋。质之高明。以为何如。国是进兵之路。此机不失。秋冬战功。必有伟绩。不仅有益于浙江之兵事。兼可大慰朝野之人心。此地不守。则处处为坚城坚垒所阻。功效稍迟耳。皖南吏治。必以佳者来助。善守竟者。守于竟外。林翼早知此义矣。近事非从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涤肠荡胃。必难挽回。斯言也。其平吴之第一功乎。丈已得其纲领。游夏不复赞词。

  量交   
王柏心

巽而正。恭而无失。处上交之道也。肃而不慢。惠而不昵。处下交之道也。虚而有容。和而不流。处泛爱之交也。善则相劝。过则相规。处同心之交也。敬以远狎。厚以远薄。处故旧之交也。开之而后达其衷。测之而后入其言。处新集之交也。交必信。未有己不信。而能孚于人者也。交必慎。未有始不慎。而能固其终者也。信矣。慎矣。择之以明。推之以恕。而交之道得矣。易合者必易睽。好誉者必好毁。多同者必多异。怨莫大于恃望深。隙莫大于求无已。衅莫大于广攀援。殃莫大于痛绳人。尚其公无尚其通。交乃有功。执其贞无执其情。交乃可成。贵元黄之适于色也。不贵琴瑟之胶于一也。贵淄渑之呈其味也。不贵甘醴之湛于醉也。贵椒兰之袭于久也。不贵荃茅之变于后也。易着三人之损。复占二人之同。诗陈伐木之仁。复戒阴雨之薄。百尔君子。敬哉敬哉。交而后量则必败。量而后交则旡悔。

 
卷七 治体一原治上

  论课良吏   
舒化民

山东曹邑沂济各属。界近江南。捻匪最多。大聚则盈千累百。小聚亦数十成。无非以劫掠裹胁勒索为生计。加以连年黄水淹浸。虫伤岁歉。济东武临各属偏隅。波及者不下数十处。幸而高塽之地尚有收成。其被淹而未涸者。村庄卢舍荡。然父子夫妻离散。自经沟壑者。不一而足。万一再遇荒歉。此种无业无食穷民。既不能易子析骸。坐以待毙。能不聚而为匪。结而成枭。所以捻徒或不尽有。而土匪则无地无之。设一处有借口之端。不免各处有招呼之举。爝火燎原。蚁穴溃川。不敢谓无其事也。此非有实心为民父母者。如星罗碁布。参错其间。悯百姓之疮痍。拯闾阎之疾苦。而又为之分别缓急。寓抚字于催科。俾民生国计。两不相妨。其何以靖叵测之心思。消丑之观望哉。则惟有慎课良吏一着。使之鼓舞奋兴而已。昔郝雪海中丞抚广西。尝读其统筹国用全局一疏。中有何必仗节拥旄。而后为讨贼之人。陷阵冲锋。而后为讨贼之事。中外大小文武各官。其所行合理。不合理。皆足以讨贼。皆足以致贼也。此实探本之论。然则有韬者。纵使声威并着。足以斩杀生擒。固超迈众之才。尚非正本扶元之上策也。夫治盗贼。如治痰涎。养良民如养津液。善医者。不能使痰涎化为津液。当无使津液尽化痰涎。蔽痼甚者。不事攻。则痰涎之凝结阻隔。无由而开。既攻之后。元气无不受伤。则或滋或补。相其体之虚实轻重。而调养扶持。斯病可日就痊愈。良吏为治。何莫不然。然则所谓合理者何也。当此之时。迂远之治。缓不济矣。蔡梁村有云。大约亲民之官。以廉为基。以仁为本。引而进之欲其亲。格而禁之欲其严。虑民之不给也。为之保富室。劝赒。崇节俭。严保甲。勤守望。遇有故或请赈贷。或发仓廪。又加详焉。虑民之不戢也。为之教孝弟。端士习。息争讼。除盗贼。惩诬黠。讲团练。寓勇于农。以事至者。随时剀切诲谕。如家人妇子。又加详焉。根于中而不循于外者。贤守令也。自恃无他。不体下情。张弛不协者。诚不足。识不充也。视为传舍。因为利薮。无才如木痹昏庸。有才如巧伪柔邪贪酷之类。本心既失。为民之。殃及其身者也。呜呼。由前之说。则为合理。由后之说。则为不合理。为之上者。准此以权衡黜陟。为地方造一分福即为地方宽一分忧。于以挽回元气而感召天和。能无望于大人君子之鸿裁匡济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