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葛士浚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葛士浚
塔尔巴哈台界约第三条
此次两国建立牌博大臣各立塔尔巴哈台交界牌博十处理应遵照旧章每年两国派员会同往查一次惟塔尔巴哈台尚未克复不能照章往查一俟塔尔巴哈台克复后仍照旧章每年两国派员会同往查一次
科布多界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同治八年科布多立界大臣奎昌会同俄国立界大臣巴布阔福各遵照同治三年九月十六日两国大臣议定图约分划限道界址地名建立科布多所属西北边疆界牌鄂博今两国立界大臣会同自赛留格木山适中之布果素克达巴哈起至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止建立界牌鄂博完竣为此将两国互相建立界牌地名起止处所及牌博数目并拟章程开列于后
科布多界约第一条
自科布多东北边界赛留格木适中之布果素克达巴哈起向西南顺赛留格木山岭至奎屯鄂拉即往西行沿大阿勒台山至海留图两河中间之山转往西南顺此山直至察奇勒莫斯鄂拉转望东南沿斋桑淖尔边顺喀喇额尔齐斯河岸至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止分为两国交界计此一段共已建立牌博二十处首起即于布果素克达巴哈建立牌博一处次接于杜尔伯特达巴哈建立牌博一处于塔布图达巴哈建立一处博勒奇尔建立一处察干布尔噶苏建立一处乌兰达巴哈建立一处巴喀那斯达巴哈建立一处萨尔那开建立一处巴尔哈斯达巴哈建立一处拜巴尔塔达巴哈建立一处库尔楚木建立一处特勒克梯建立一处固洛木拜建立一处萨拉陶建立一处萨勒钦车库建立一处特勒斯爱哩克建立一处鄂里雅布拉克建立一处奇音克里什建立一处察奇勒莫斯建立一处末至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建立一处共计建立牌博二十处
科布多界约第二条
自同治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起扣足三百六十六日两国各派能干员弁查勘新建牌博一次乌里雅苏台委员自赛留格木山东行至沙滨达巴哈科布多委员自玛呢图噶图勒干往东至赛留格木山适中之布果素克达巴哈每年应照此查办俄国派官二员一员至赛留格木山会同乌里雅苏台委员查勘新立界牌一员起玛呢图噶图勒干会同科布多委员查勘新建牌博永远遵行其新立牌博倘有损坏之处仍应照旧各自修补
科布多界约第三条
同治八年七月初六日中国大臣奎昌与俄国立界大臣巴布阔福等自布果素克达巴哈至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新建界牌鄂博二十处其间疏密不一有行人不能越往之处即以山为界限所建定界址东面南面为中国科布多地西面北面为俄国地两国各以此次新定边界为凭永远遵守不得混淆其余一切悉照同治三年九月两国分界大臣在塔尔巴哈台议定原约办理今经两国大臣会同建定科布多边界牌博各将界址起止处所牌博名目写约各四分两国建界大臣各于图约上钤印画押互换为凭共画地图二张两国立界大臣会同画押钤印俄国立界大臣分取一张中国科布多立界大臣分取一张永昭信守可也
乌里雅苏台界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同治九年乌里雅苏台大臣荣全遵照同治三年九月塔城和约拟定乌里雅苏台西北俄国所属各处总图内红色之界今自萨留格穆斯克山岭之柏郭苏克山至沙滨达巴哈俱设有界牌立牌后两国分界大臣即抄录地册界牌数目及建立界牌处所名目一并开列于后
乌里雅苏台界约第一条
议定俄国交界以乌里雅苏台西北为界自萨留格穆斯克山岭之柏郭苏克山东北顺萨留格穆斯克山岭至塔奴额拉山岭西末处再顺萨杨斯克山岭往北往东直至沙滨达巴哈界牌俱经两国分界大臣定立为界柏郭苏克界牌经俄国分界大臣会同科布多分界大臣于柏郭苏克山岭西设立为界即名柏郭苏克中国界牌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中间之柏郭苏克山设立为界乌里雅苏台界牌由科布多界牌往北经俄国分界大臣会同乌里雅苏台分界大臣往东至塔斯客哩山岭上设为第二界牌即名塔斯客哩自塔斯客哩往东北至珠卢淖尔由珠卢淖尔东南至哈尔喀山岭设为第三界牌即名哈尔喀自哈尔喀山岭顺珠卢淖尔北岸至塔奴额拉南察布产设为第四界牌即名察布产从此顺拉塔奴额山岭西南逾莫多图扎拉都纶乌尔图查罕扎克喀图四河再顺他苏尔亥山从沙克鲁河往东北至库色尔山设为第五界牌即名库色尔自库色尔山往西北至塔奴额拉山末处逾哈拉毕拉河靠该山角迤西初哩查河口设为第六界牌即名初哩查自初哩查河往东北顺萨阳山逾玛奴胡穆奴克霍额拉什三河由哈拉淖尔至索尔山设为第七界牌即名索尔自索尔山往东北至沙滨达巴哈附近乌里雅苏台设为第八界牌即名沙滨达巴哈此处原因雍正六年恰克图所定和约内业经建立界牌此次俄国毋庸再行建立其附近乌里雅苏台界上俄国所属各处界牌俄国设立有六中国设立有八今即以此定立为界其余难逾之峻岭早经两国分清遂援此岭为界即总图红限是也自沙滨达巴哈起至柏郭苏克山岭按现定交界顺山岭一西一北即岭之右归俄国属辖山岭一东一南至乌里雅苏台即岭之左归中国属辖照现定地册俄国与乌里雅苏台接壤之地界牌数目建立处所名目并山名河名一并备图注明永遵勿替至其余各界仍遵同治三年塔城和约办理
乌里雅苏台界约第二条
为重整查阅界牌事应由两国分界大臣另派员弁自同治八年五月十五日起扣至三百六十六日该员弁等应按照拟定处所会齐前往查阅俄国所派员弁会同乌里雅苏台所派员弁查阅俄国与乌里雅苏台接壤之地应按照定期于萨留格穆斯克山岭之柏郭苏克界牌会齐自此前往东北查至现定沙滨达巴哈界牌为止乌里雅苏台分界大臣派员查阅界牌时亦应照此办理此章既定应行永守勿更俾免界牌迁移损坏是以两国分界大臣将地册录清书写俄国字四分满洲字四分共八分并将现定交界绘为地图二页其内将界牌数目用俄满文字注明该大臣等画押用印后各持四分地图一页于同治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昌吉斯台互换永持为凭
附乌里雅苏台界约记略
乌里雅苏台立界大臣伊犁将军荣全筹议建立乌属界牌鄂博遵照定约于同治八年四月十一日在乌克克卡伦会议各议所属牌博以定两国交界五月初四日中国科布多立界大臣奎昌俄国立界大臣巴布阔福穆噜木策傅等公同酌议往原图所绘之赛留格木地方为乌科交接之处会同建立牌博以便两处分立议定后于五月二十七日顺赛留格木山岭同至柏郭苏克坝上适中之地乌城立第一牌博于北科城立牌博于南俄国立鄂博于西立毕科城大臣会同俄官向西南立界至玛呢图噶图勒干为止乌城大臣同俄官穆噜木策傅向东北立界至沙滨达巴哈为止此坝并无树木亦无大河地势洼湿系科属之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东北边末处即系乌属唐努乌梁海西南边境由此坝向东北行约八十里至塔斯启勒山于山顶同立第二座牌博此处并无树木山泥淖山下有塔斯启勒小河一道水向东南流山东南为中原地山西北为俄国地又向东北行约九十里至原图所绘之珠卢淖尔东南岸约十数里哈尔噶小山上同立第三座牌博其东南为中原地其西北接连珠卢淖尔为俄国地又顺珠卢淖尔北岸约二十余里至唐努山南察布齐雅坝上同立第四座牌博山北为中原地山南接连珠卢淖尔为俄国地此两界间横直并无树木大河均系泥淖乱石沿唐努山南向西过莫多吐河扎勒都伦河乌尔吐河察罕扎克苏吐河顺哈喇塔苏尔海山至沙克鲁河转向东北约二百五十余里至库色尔坝系唐努乌梁海西方边界同立第五座牌博坝上无树巨石崱屴其东为中原地其西为俄国地由此向西北约九十余里至原图所绘之唐努鄂拉达巴哈末处过哈喇河偏西山下楚拉察水流之处同立第六座牌博此地泥淖太大树木无多迤东迤南为中原地迤北为俄国地由此向北向东顺原图所绘之萨彦山过玛纳胡河蒙纳克河浩拉什河由喀喇淖尔至苏尔大坝约共一百五十里同立第七座牌博此坝并无树木泥淖其东南为中原地其西北为俄国地由此向北向东约三百六十余里崇山绵木石丛杂山脉连贯直至沙滨达巴哈堆立第八座牌博其东南为中原地其西北为俄国地以上乌里雅苏台共立牌博八座有牌博处以牌博为界其不能越往山岭即以山岭为界均以图内红线定两国交界自东北沙滨达巴哈起至西南赛留格木山柏郭苏克坝止红以左均为中原地红以右均为俄国地今将立定牌博数目地名山河形势绘图作记为凭并将现增议定条款开列于后其余应办事宜均照从前议定条款酌量遵办自同治八年五月十五日起算足三百六十六日两国各派妥靠官兵将新立牌博查看一次乌里雅苏台委员等由赛留格木向东至沙滨达巴哈查看科布多委员等由玛呢图噶图勒干向东至赛留格木查看按年均应照此查办俄国派官二员一由托木斯盖省派出往赛留格木由新立牌博起会同乌里雅苏台委员等查看一由斜米省派出往玛呢图噶图勒干由新立牌博起会同科布多委员等往查永远遵行其新立牌博如有损坏仍照旧式即各补修将此图记钤印画押互换为凭
中俄改订条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大俄国大皇帝允将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即同治十年俄兵代收伊犁地方交还 大清国管属其伊犁西边按照此约第七条所定界址应归俄国管属
中俄改订条约第五条
两国特派大臣一面交还伊犁一面接收伊犁并遵照约内关系交收各事宜在伊犁城会齐办理施行该大臣遵照督办交收伊犁事宜之陕甘总督与土尔吉斯坦总督商定次序开办陕甘总督奉到 大清国大皇帝批准条约将通行之事派委妥员前往塔什干城知照土尔吉斯坦总督自该员到塔什干城之日起于三个月内应将交收伊之事办竣能于先期办竣亦可
中俄改订条约第七条
伊犁西边地方应归俄国管属以便因入俄籍而弃田地之民在彼安置中国伊地方与俄国地方交界自别珍岛山顺霍尔果斯河至该河入伊犁河汇流处再过伊河往南至乌宗岛山廓里扎特村东边自此处往南顺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旧界
中俄改订条约第八条
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斋桑湖迤东之界查有不妥之处应由两国特派大臣会同勘改以归妥协将两国所属之哈萨克分别清楚至分界办法应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尔岭画一直由分界大臣就此直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
中俄改订条约第九条附光绪七年中俄卡伦单
以上第七第八两条所定两国交界地方及从前未立界牌之交界各处应由两国特派大员安设界牌该大员等会齐地方时日由两国商议酌定俄国所属之费尔干省与中国喀什噶尔西边交界地方亦由两国特派大员前往查勘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附光绪七年中俄卡伦单
中国卡伦 俄国卡伦
一胡柏里志呼 一斯他罗粗鲁海图斯基
二则林图 二查罕额罗业甫斯基
三毛葛子格 三克留车甫斯基
四乌梁图 四库鲁苏他业甫斯基
五多罗洛克 五查苏车业甫斯基
六霍林纳拉苏 六杜鲁勒古业甫基斯
七呼拉查 七托克托尔斯基
八巴杨达尔噶 八
九阿深嘎 九阿深金斯基
十鸣孳 十们森斯基
十一乌阿勒嘎 十一沙拉郭勒斯基
十二库达拉 十二库达林斯基
十三恰克图 十三恰克图
十四哈拉呼志尔 十四博齐斯基
十五治尔格台 十五热勒都林斯基
十六鄂尔托霍 十六哈拉采斯基
十七伊勒克池拉穆 十七哈木聂斯基
十八乌尤勒特 十八克留车甫斯基
十九贝勒特斯 十九欢金斯基
二十赛郭鄂拉 二十额庚斯基
二十一金吉里克 二十一
二十二攸斯提特 二十二
二十三苏鄂克 二十三
二十四查罕鄂博自此卡伦以下两国同名
二十五布尔噶苏台
二十六哈巴尔乌苏
二十七巴克图
二十八喀普他盖
二十九阔克苏山口
三十霍尔果斯
三十一别叠里山口
三十二帖列克第山口
三十三图鲁噶尔特山口
三十四苏约克山口
三十五伊尔克什唐
单内所开过界各卡可俟中国边界官及俄国领事官体察情形报明后由中国总理衙门会同俄国驻京大臣商议酌改将查明可裁之处分别删减或以便商之处酌量更易亦可
美续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江总督李宗羲
寻绎钧函以吴淞涨沙之案洋人哓渎不已几有万难罢休之势而荩虑所及仍以该处究竟应否挑挖经费如何筹画并是否地居险要有无安设位等事分别下询此数言中固已明示以轻重权衡之要而行止之机宜已不待踌躇而可决矣宗羲于该处水道地势商船进出情形未曾亲身阅历而考证图志询众论参酌本案事理乃知此段涨沙实难开挖而其所以不可行者约有数端请为缕晰陈之卷查同治四五年间洋人请挖吴淞海口当经上海道查复略云该处尚无须挑浚若为不甚经意以姑置之此亦办理之一法迨上年绘送沙图并由沈道指称沙随潮涨人力难施亦不过塘塞一时今觊觎未绝外则十四国领事合词挟制内则英俄各使相继要求而来函复询及是否地居险要一层尤为虑远思深独见其大现查此段淤沙坐落黄浦江与大海相接口门之内西岸为宝山东岸为川沙实为由海入苏松等处要道自北而南入此口门不数里许其西即有内河来通此江名吴淞口亦名胡巷口今人俱以黄浦口为吴淞口其实吴淞口即在黄浦口内该淤沙自口门东偏隐伏水底南至江心沙始露出水面凡华洋大船初入口必沿西岸而行见此沙露出水面西岸水底又有淤沙各船必改依东岸行驶至此沙尽处方能畅行口门向有台对设东西两岸滨临海口江心沙虽在台之南数里其实台相对之处水底已伏此沙各船行驶之处与西岸台尤相近也黄浦口内浅处每逢冬令潮涨之时深二丈四五尺不等潮涸之时尚深一丈五六尺不等重载洋轮吃水二丈余者到此偶有停泊候潮之事并非各船皆然亦非通年皆然洋人现欲挖长一千七百码宽一百码外国四码合中国一丈而弱则是长四百二十余丈宽将二十五丈其意只欲为重载洋船开一船道并不全挖殆谓此事尚无所损耳孰知其所损已多乎此沙在口内数里多伏水底自成险阻外国大轮船有时畏浅不敢闯然而入彼之所忌正我之所利也黄浦口外水底积沙咸以为拦门之限口内复有此沙明明宽平江面而大船到此只有屈曲一可行之路亦可谓天险矣岂可曲徇一时之请有短垣而自毁之哉夫居今日而言设险诚不足为外人道然自通商以来外国初未尝阻我之修武备设防汛也各局厂制造军火轮船皆问津于西国盖与和约本两不相妨若仿天津办法则上海内外炮台正不妨随时修葺复我旧规此案尽可以该处淤沙形势所关未便轻动正色与言推诚相告使彼心折而语塞似属正办若隐忍不露彼转烦聒不休即略事兴挑彼必再求深浚而我已自失其险矣是不可行者一也查英约第二十款载明英国船只有在中国沿海地方搁浅地方官查知即设法妥为料理等语并无将搁浅处之淤沙设法挑浚之说足见中外只能各就港口之深浅酌行船载之轻重在洋商不应尽贪重运以尝试天生之挺沙在中国岂能特辟新途以招徕无限制之洋载非但条约章程无此办法即万国公法亦无似此破格之故事若置约不问惟外国重载商船是利遽强中国以骤兴大役此端一启则效尤者皆将于约外求开方便之门即如长江之九江以上亦多浅阻冬间重载轮船颇难行驶必须用小轮船剥至汉口他如大沽海口之拦港沙台湾鹿耳门之七鲲牙轮船到彼皆难畅行若准挖此沙万一彼复援例请挖长江大沽及鹿耳门又将何以应之是不可行者二也沈道议令此项经费华船大者一体捐助其意盖谓该处挑浚总于行船有益华洋均无二致此说亦未尽然黄浦为东南第一繁盛之口内地帆樯林立究之大船少而小船多畏奔洪不畏搁浅往往停泊浅处榜人高卧船头徐待潮至鸣榔自在而行今若于海口骤添中洪之险则避之惟恐不及当进出口岸之时转增一番戒心且中洪既宽洋船破浪进出较前更速而无算华民小船首承其敝夫吴淞者中国之海口也以中国无算民船之不利为外国数轮船之利不已喧宾夺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