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续编
皇朝经世文续编
再覆赵晋斋书
曹肃荀
阁下手书。承教良多。论学谈心。出自躬行心得之口。倍令神悚。而其间有鄙意所未喻者。不得不反复叩之。以发阁下之洪钟也。物则民彝。生人皆有。圣贤非有余。庸愚非不足。所赋于天者同也。而上达下达。卒判天渊者。师道不立民不兴行。君子少而小人多也。古今学术之患。不在真小人。而在伪君子。真小人不惜声名。不顾廉耻。所求者富贵利达。人皆知之。若伪君子。则欺世盗名。文过饰非。方且借孔孟之言为藏身之固。间袭取其近似者。以博廉让之名。孔子所谓色取行违邦家必闻者。正谓此耳。夫伪学之弊。今古同之。阳明之致良知。提其真心也。念台之必慎独。防其伪念也。明之中叶。世道人心。江河日下。王刘二子忧深虑远。始终讲学。诚欲以遏人欲。存天理。是以大声疾呼。不忽斯世斯民之陷溺。不避庸夫俗子之毁伤。不惧宵小憸壬之忌。虽以身冒不韪而不辞也。尤西川私淑阳明。得薪传于刘晴川。而力肩斯道。孟云浦吕豫石皆继述西川志事。月有会。日有讲。提唱正学。不避人言。今其书俱在可覆按也。而阁下乃曰讲学之名。古今所忌。蜀洛东林。怕其前鉴。毋乃异于仆之所闻乎。君子之为学也。内以事其身心。而外以备天下国家之用。非讲学无以淑身。非讲学无以善世。伊尹曰。予将以斯道觉斯民。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今以中下之资。勉强力行。犹恐不逮。而顾曰课心之法。即求即得。主敬存诚。无所谓难。则是以从容中道望学者。揆诸孔孟先难之旨。列圣其难之心。恐不若是易耳。且夫讲学者亦讲明此大学而已。古者十五入大学。明德新民。皆所以修身。齐治均平。何一非性分中事。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胥本此真实无妄之心。以纳人己于大道耳。只知成己。何暇为人。只知成物。何虑招谤。勤勤恳恳。以求此心之安而已。若恤人言而废讲学。则是以孔孟之所忧。伊尹之所任者。皆因人言而止。而谓此心能安乎。夫三代所谓小学者。六书之类是也。古之大学。粗之在礼乐射御之文。而精之在天地民物之大。近之在日用饮食之内。而推之在天下家国之间。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终始本末。一以贯之。学无大小。功分先后。服而习之。优而饫之。践形即所以尽性。穷理亦可以至命。故周官为天理烂熟之书。而六官分职率属。大小巨细。罔弗毕赅。三物六行。皆大人之事。即皆大人之学。自子朱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与洒扫应对并隶于小学。今人遂轻六艺为末文。而以礼乐射御书数为粗节。此三代以后之学术治术所由分也。今阁下乃以小学较性理尤为亲切易从。庸讵知性天为皇降之衷。而物则民彝。与夫日用伦常。皆由此而出焉者乎。主敬存诚。洛闽所以接洙泗也。尽性达天。孔孟所以衍羲文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千古圣贤。未有不灼见其大原。而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参赞天地化育。以优入于大学之道。由是观之。则五子之性理。乃大人终身由之而不能尽者乎。若以小学较性理为亲切。则是得其粗而遗其精。吾不知大学之所谓明新止至善者。果安在耶。至谓讲学必致启人言。且自课心。此言自修则可耳。自古修己治人。本属一贯。课心者必征诸事。事亲从兄。皆有节文。入孝出弟。非徒默而成之也。今曰绝口不谈。吾不知门内子弟。与列吾门墙者。果尽高明。而能恪遵无言之教乎。抑听其自为。即能相与有成乎。诗曰。诲尔谆谆。孔子曰。诲人不倦。韩子曰。君子不得位则思修其词以明其道。某深有惭于斯言。而欲以古人之自书者。揭诸坐右。时自勉以勉人耳。不独高立崖岸。俯视一切。则吾岂敢。即好名一念。又岂仆之所存心者乎。大道为公。赖讲而明。累累数千言。非敢以渎阁下。亦欲共明此道而已。详说反约。是所望于博雅君子。
覆郭筠仙中丞书
曾国藩
前得惠书。猥以老年抱孙见贺。稍稽裁复。顷舍沅弟钞寄尊函。痛陈自宋以来言路之蔽。读之乃正搔痒处。船山先生宋谕。如宰执条列时政。台谏论宰相过失。及元佑诸君子等篇。谈之特甚。咎之特深。实多见道之言。尊论自未以来。多以言乱天下。南渡至今。言路持兵事之长短。乃较之王氏之说。尤为深美。仆更参一解云。性理之说愈推愈密。苛责君子愈无容身之地。纵容小人愈得宽然无忌。如虎飞而鲸漏。谈性理者。熟视而莫敢谁何。独于一二朴讷之君子。攻击惨毒而已。国藩自临淮遭风后。抱病月余。请假两次。十月具疏请开各缺。蒙 恩准释兵符。交少荃接办。而令鄙人仍回两江本任。贱恙标证虽除。本原已亏。说话稍多。舌端蹇涩。不能多见宾客。多阅文牍。断难胜两江繁杂之任。顷已两次疏辞。如不获 命。仍当再四渎陈。得请而后已。受 恩深重。义难以置身事外。祗可留营调养。去岁所示北陌东阡。扶杖观稼。势诚有所不能。又闻吾乡俗日奢靡。百物昂贵。保至提镇副参者。不甘家食。跃然有鹰隼思秋之意。而哥老会人数太多。隐患方深。阁下细察物理。桑梓不至别罹恶劫否。后进中有好学笃志之士否。便中示及一二。
答倭艮先生书
吴廷栋
承谕刚柔得中。本于光大。而始于居敬穷理之功。非反躬实践真有所得者。不能见及此。愿相与共勉之而已。至仕风之敝。期于专心职守。继以激劝。自是整理以渐之道。此种颓俗。到处皆然。而东省尤觉肆无顾忌。大抵锢习日深。全由人心陷溺。非振聋启瞶。直从人心挽回。先能激发其愧耻之隐。恐终无望于转移耳。某自愧诚不能动物。牵制甚多。惟是坦怀相示。存与人为善之心。开以自新之路。而兼听并观。不敢一毫自是。不敢一念忿激。谆谆告诫。犹复狃于故习。然后去其太甚。庶几有所劝惩而共奋于功名之路耳。然不能自践其言。实只虚愿也。何能遽望丕变乎。岂意此心不能取信于属吏者。而竟有谅于道途。遂谬加以无实之誉。反之此心。愈觉夙夜难安矣。兰泉因在籍与黄矩卿办团练。为新制军所劾革职。此不过为抚安回民之计。非论是非也。
与许海秋书
程庆燕
士君子一经通籍。当多读官书。博询掌故。凡制度法令。其宏纲巨目。委曲详明。必一一经心过目。使条理贯通。巨细毕举。储之以备一日之用。若历一职而考其旧章。授一官而求其成式.徒知钩贯稽榷。巧为趋避。常格之外。毫发之举动。皆将沮格而不能行。盲叟历阶。任人牵持。拾级聚足。栗栗然且惧颠越之不暇。而何暇能有所树立哉。 国家县法布令所以敷治。非以使人隳其治。分职而司。所以使人展其才。非以挫抑人之才。能者举吾之所欲为以奉吾之职。举吾之职以奉 国家之法令。而不能者束于法令以自小其职。局于职守以自没其志。唐宋以来名臣。往往生当叔季。考其时世。处其朝者。几如羝羊之触籓篱。而彼二三伟岸不之人。与众同朝。与众同禄。独其昌言谠论。丰功伟业。卓然自表于当时。非独经史湛深。胸臆浩落。亦其留心于当世之务者切也。方今典章该备。揽大势于一统志。总大局于会典。则六辔在手矣。则例观其通。而律复精其变。则控御有方。而无衔橛之变。陷淖之灾矣。八旗通志。开国方略。及朔漠准噶尔大小金川临清诸。推究其作用而神明之。虽遇太行之高。孟河之险。而驰峻。勒悬。如行平地矣。尊卑有礼。农桑有时。文之鉴。器之式。宫之史。官之表。职则之图。博收而广取之。可以备鸾和之节。佐鞭策之施矣。 列圣之训谕。并所刊为要览格言。成宪荟说者。细绎其大体。存录其实际。 祖宗之明训。当切于前哲之陈言。时其适而奉扬之。更有以范我驰驱矣。心术者制车之式。智量者相马之方。车既攻。马既同。而复能师事造父。友事王良。不惮烦问涂于已经。则虽负载千钧。日行千里。结驷连骑。方轨并驾不难也。凡所陈书目。不下千卷。日览一二卷。二三年可毕。即有断续。五六年可毕。及此闲曹。毋苟过时日。上以副 朝廷畜养人才之本意。下以行桑弧蓬矢丈夫之志。所恶于吏事者。逢迎巧宦耳。然不可惩噎废食。所宜惩者邀功树名。任意武断耳。武断则偾矣。然亦不可壹意避谤。畏懦蹙缩。箝口结舌。而惕息不能自振也。凡人立身处世。不必高言道德。道德虚位。何者为道。何者为德。未详其实。浑举其名。近似者足以乱之。作伪者且以坏之。不如就人情物理着实求之。人情有是非。物理有顺逆。事事留心。必有实济。夫推诚布忠。十失九得。机智相御。十实九虚。足下其欲避失就得。取实舍虚乎。则吾此言。尤阅世之实据。 辇毂之下。四方贤杰戾止。足下得所戚藉。引而近之。就而询之。亦一身体用得失之林也。惟流品既杂。黑白须辨。辨黑白须平好恶。我虽善。而人之好我誉我者。未必皆善也。我虽无不善。而人之恶我毁我者。未必皆不善也。况我之未能有善无不善乎。时存此念。好恶自平。好恶傥乖。邪正参错。他未遑论。而扰扰风尘之中。潜濡暗浸。素衣化缁。先不免矣。足下裁之。
上制府曾公书同治元年
杨德亨
客岁五月间。过不自度。奉书上渎。乡人自省垣来。乃知今二月间。始获上尘清鉴。近者洋夷猖獗于外。粤匪蹂躏于内。剿捕之宜。日烦 庙算。攻守之策。时劳帅衷。而亨之所奉以上闻者。顾乃一语不及时事。盖不敢遽及也。夙昔既无相知之素。资望复无动听之阶。遽及之。将或言以人废。而亨之所欲及而不敢遽及者。又非可以不废可以废之言也。兹栖迟江右。帡幪宇下。已逾年余。读书之暇。侧闻二三父老。歌颂德政数大端。不禁狂喜鼓舞。谓古大臣固自有真。而非可以寻常意度也。亨布衣穷居。环顾时事。每尝歔欷兴叹。盖有痛心疾首。积十余年而无可告诉者。以为不得其人。虽矢诚再三无益。徒自辱耳。今幸得遇执事。请尽布其区区之忱。窃以为世道之治乱。由于吏治。吏治之纯驳。由于人心。而人心之邪正。由于学术。学术者。人才所由以成。风俗所由以美。拨乱反正之功。所由以建也。方今天下之患多端。其关系重大。受病在本原之地者。无过学术不明。议者以洋夷粤匪之为祸。日苦乏才矣。亨以为不救转学术。则人才无由以成。日患饷缺矣。亨以为不救转学术。则良吏无从而得。富民因以富国之术。无从而知。今有病证于此。为热也而投之凉剂。为寒也而投之温剂。此医道之常。无足异者。良医则不然。不拘拘于寒热外见之迹。必深探其寒热之所由致。与其所终极者。因以得其本原所在而治之。则病愈可以收全功。可以无后祸。今天下洋夷粤匪。寒热外见病证也。学术不明。则寒热所由致。与其所终极。盖本原所在也。贼来而剿之。贼去而抚之。今日复某城。明日杀某贼。盖热而投之凉剂寒而投之温剂也。济急则在一时。除患则在外见。是岂可谓非劳绩。亨以为不得本原所在而治之。则扶东倒西。无以收全功。止乱生乱。不能无后祸。夫士子所读。乃四子书。所为文。号为代圣贤立言。而亨顾以为学术不明。且以为此盖洋夷粤匪之乱所由致。与其祸所由终极。则何也。书同学同。而所以学之志不同也。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成。则推吾之所以自成者以及乎人。志者。志此而已。今则不然。志不存乎圣贤。而存乎科举。如此虽日读圣贤书。要之只是名场而已。利薮而已。以此求名利之心。居家为子弟。必逆必傲。以此求名利之心。在朝为官吏。必贪必污。欲求不负国家得乎。不祸斯民能乎。古今之念切饥溺者。皆古今之尘视轩冕者也。古今之得失心热者。皆古今之蟊贼内讧者也。天下如是其广。仁人义士英才大略如是其多。即如粤匪煽乱以来。所在杀身成仁者。不可枚举。岂尽名利之徒。而亨顾以为学术不明。且以为此盖洋夷粤匪之乱所由致。与其祸之所终极。又何也。书同学同。志亦或同。而所以为学之功则大不同也。夫能广人才扩人心者。古圣贤实学也。其为体也。则仁义礼智。其为用也。则修齐治平。实尽其心于戒慎恐惧之中。实践其事于日用行习之地。处则纯儒。出则名臣。天下有身践其事而心昧其理者。未有不身践其事而能心通其理者也。今民间构宅舍。进良工而授之任。良工直任之不辞。无难色。然逾数日。宅舍告成。一一如初约。良工胡乃竟能如是。今日所任。乃平日所素习。有定程有定守故也。
天下一大宅舍。今天下乱矣。起而任事者。能如良工之必告成乎。能如良工之直任不辞无难色乎。生才足济大事者。千万人中间或偶得一二。然不充之以学。能如良工之一一如初约不爽毫厘乎。是岂我士子之聪明睿智。反不如良工耶。又岂天下之成。其难易之故。困非成宅舍比耶。无他。平日所为悉心力以图之者。求名求利之文。而家国天下之实用。未尝一刻入其心。以为稍入其心。则文不工。而名利不可复得。夫一技一艺之末。犹不可以幸成。家国天下之大。经济之重。而猥欲以不事事者坐收成功。亦见其惑矣。一旦任之家国天下之事。固宜其茫然失措而不知所守也。农夫也。一旦而授之女红。闺女也。一旦而授之农务。心手两穷。仓皇四顾。情景殆复类此。昔楚汉之际乱极矣。高祖得三杰而天下平。汉之中叶乱极矣。光武得邓禹诸君子而天下平。隋末乱极矣。太宗得王魏房杜而天下平。此真成宅舍之良工也。后世震其功业之赫赫。必曰此盖天生异人。而孰知其晦养时。学问成就。固不可诬也。诸君子学业所由。今虽不可复。然历代名臣集具在。如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公韩魏公王文成公。其学术底蕴可覆按也。皆非无本之学而能成功者也。文成以三千散卒。破宸濠十万精兵于鄱阳湖中。如操左券。其时兵将调遣之后。铳声震远迩。阳明与其徒讲学中军帐下。俨如常时。心定故也。事习故也。我 朝开国之初。大儒辈出。其尤著者。汤潜庵陆稼书李厚庵张清恪诸大儒。后先继美。德业功业。卓然可师。一时风动。士知实学。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二百年间。士风吏治。比隆三代。迨道光以后。渐陆替矣。士不知以体用为学。吏不知以君民为心。而洋夷之毒。乃遂乘之以入。毒已入。谋之不得其术。用之不得其人。而镇江宁波之祸。乃遂因之以作。然祸犹在洋夷也。迨至外祸作。而粤匪伺间。嚣然内变矣。然变犹在岭外也。迨至内变起。而奸民乘利。纷然从乱矣。吴楚之地。乃遂渐以糜烂矣。东南至此。可胜痛哉。江河之成也。起于细流。斧斤之寻也。起于毫末。洋夷粤匪之煽乱也。起于士不以体用为学。吏不以君民为心。然则前所谓方今大患。在学术不明者。不信然与。 国家科岁试。乡会试。率以四子书课士。辅之以五经。佐之以策论。而又以十二年一拔其萃。而又不时特选其优。每逢 圣主登极。复又重之以孝廉方正之举。品学兼崇。才德录。其法不为不备。 国家所以收多士之庆者以此。今之取士之法。犹是盛时之法。而学术乃至不明者。又何也。法具令具。而所以鼓舞于法令之外者不具也。古圣贤之陶镕天下士也。不恃法令而恃精神。其或好或恶进退荣辱之间。常有以鼓舞天下。使之其相乐于为善而不自知。盖在上者好上之所注。即为在下士子风化之所趋。此中感孚之故。固非俗吏拘拘法制中者所及知也。今天下士大夫。吾见其以科甲为荣矣。不闻其以圣贤为荣。父兄师友。闻其以科甲相劝勉矣。不闻其以圣贤相劝勉。凡以朝廷之所好。草野之所荣。在此而不在彼也。如此而犹能一以圣贤为学。绝不为世俗荣辱所摇夺。此惟生有圣质者能之。大臣之有风化之责者。岂宜尽以生有圣质。概期之天下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