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
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
其二为教习之人今之为教习者或凭情面或凭干谒几以学堂之中为位置私人计其以书院改之者则总教必旧有之山长分教必旧有之上舍其筹欠而添设者则总教一席上焉者必工于大卷白摺之翰林次焉者亦必精于制艺试帖之举人进士甚有学之数年而所教仍不出于诵读经书占毕文字且扬扬自诩谓为根本之学不知如此教法中国固优为之何必学堂又何必爬罗抉剔百计筹欠而后兴学堂故就今日之学堂而核其实则谬种流传脑瘟相染势必驱此后聪颖之生徒而坑之于愚陋之域而尤可虑者学堂大兴后学生功名之途君羊出于是则月课季课年终课卒业课教习品评之权亦特重倘以营私舞弊者行之则其弊又十倍于今日太皿关防之严密莫乡试若矣而买誊买荐关节枪递之弊犹不绝书有财无才者不惜以数千金数万金博一举人之荣名况教习之修脯岁数百金学堂之关防断不能如乡试而转欲弊绝风清焉恐未必可期之于中国也似宜令此后之学堂准学生之父兄常时查课每岁则集议一次教习之辞与聘以父兄毁誉之多少为依违则弊之所至或不至过甚耳 其三为经理之人其权又重于教习凡学堂之衰旺教习之贤愚皆视经理为转移故向者学堂之弊其关乎教习者尚浅其关乎经理者实深也经理之人约分二大类曰官曰绅夫中国之官其为中外人士之所诟病也久矣凡一切生利分利之政其属于官办者无不敷衍因循成为例行之文告甚至惩前毖后改为官督商办而其利仍不能兴其弊仍不能革今欲以培材之重任责之此中人是北辙而南其辕却行而求其前也然近时积习苟有一差一缺之可以希冀者无不请托纷至暮夜乞怜为大吏者迫于情面又不能不为位置间员计于是总办也提调也舆马也薪水也无一事事之人而糜费则十倍于教习中饱则数倍于正欠且拘牵文义抑压诸生复不可以口舌争情理喻故苏垣某学堂开办未一年而有奴隶学堂之名及总办易人而人言愈甚则一切官办者可类推也至于绅办虽较愈于官办然其人类由官场来一切官派官气与官办亦无甚异窃谓既编课程后更宜取东西国学堂之法律学堂之章程就其最精密而可以恪守者译为专书颁为定例而经理教习等人皆须常川住宿更不准摄他差兼他事则志无他鹜责无旁贷精力无异耗或可冀其胜任耳 办理学堂者既有其人而后可以言教育不然本实先拨吾恐课程将徒编钜欠亦徒筹也 课程编矣钜欠筹矣经理得人矣学堂可大兴乎曰未见其必然也士子之求名等于商人之谋利束发授书后凡夫昕夕之所钻研师友之所磋磨父兄之所培植无不为置身通显计有能较易于学堂且可幸获于学堂者则舍学堂而趋之固意中事也 有二门于此必严阖其一而后可君羊出一门有两途于此必杜塞其一而后可君羊由一途此其故不待智者知之则夫为学堂之大阻力孰有如科举之甚者乎 夫去年 谕旨令各省以书院改设学堂后复优予出身作为举人贡生其由大学堂考取者作为进士一体殿试量加擢用不拘庶吉士部属中书等项成例其鼓舞学堂者亦可为不遗余力矣而中国之人若知之若不知之于创办则因循焉于筹欠则推诿焉非必无子弟也而必为是之徘徊审慎者非以科举不废则虽无学堂不患无求名之地乎创办时如此则他日之就学者可知行见学堂虽设将徒以敷衍塞责终也 试以学堂科举互勘其求名之难易者计有四事 一则学堂就学之年较多于科举也由小学中学以至省学京学非二十年不能卒业若科举则但求其文理条畅即可涉猎君羊书冥心考索虽科举已改门径较制艺试帖为多然假以就[傅](传)之资为购书之费则临时查阅究易于学堂之循班按部也 二则学堂就学之额较少于科举也筹欠之难在今日已成弩末除中学大学由小学推升外就各州县小学堂之力都其中数每一州县不过养学生一百名耳而就学之人何啻千百倍若科举则听其自为行止自为多少但设额以待之耳虽考费较多然以学堂往返之资作应试之费则游行自如又易于学堂之缺额招考也
三则学堂就学之费较多于科举也自小学以至大学之卒业就刘张覆奏摺约二十年此二十年中无日不学即无日不费虽公家学堂不取修膳然薙洗衣服日用及僮仆之赏赐每年之费即至俭亦不下二三十千倘成室之后寒俭之家有仰事俯育之烦势不得不因而中绌其余私家学堂则费更数倍若但应科举则十八九岁后课徒自课亦足以自给亦可以求名势必视学堂为畏途也 四则学堂之事较繁于科举也小学卒业后必去其父母远离乡土以就学于中学中学卒业后又必就学于省学于京学问其年则甫成童耳弱冠耳益以州县之偏僻室家之贫瘠虽有亲友之佽助亦苦其难继若科举则惟应试时有此而时不过月许又非若学堂之穷年累月也 有此四者之比较窃恐士子之求名父母之爱子无不愿舍学堂而就科举夫学堂之造士论其为学之翔实诚愈于科举矣然有子弟者岂能真知培植通材之理彼但欲猎取科名以增荣于戚党耳今学堂出身之贡生举人进士既同于科举而难易乃如此则徘徊于岐路而就其便且捷者殆人情之公理而未可以诟病加之也 然而为国家计为人才计与其听学堂之敷衍以塞责则无心冉废科举而后劬学之士始可以无他[鹜](骛)太皿科举不废则学堂不可得而兴也 然当今之世学堂之建尚止萌芽经理之人复难尽善使科举顿废青青子衿有室家妻子累者岂能舍餬口之业以求不可知之名窃恐其议论蜂起君羊事阻挠将并学堂而不可建学堂之成效既未可知而先使亿万成才咸伤废弃不惟环球各国无此政体而揆诸政府诸公之用心内外诸公之条奏其势亦必不能行也 为今之计惟有照刘张覆奏原摺按科递减之法两科之内姑仍其旧两科之后就各省之中额而分为八每阅一科则裁其额八分之一以十科为裁尽之期倘十科之中间有 恩科则视其上届正科之额如是则年岁已长者既不患无出路而少年英俊者亦可以无他歧似宜先期晓谕垂为定制者也 惟刘张覆奏摺乡试之额按科递减可也以递咸之额移而为学堂之额则东西各国又无如此之办法太皿科名定额最为中国之弊政不问其应试之多少人才之贤否而惟额之求额已满则佳艺亦从而割爱额不足则平庸亦可以滥[竽](竿)就各省院试论有多至百取一二者有少至十取五六者而定额多少之故类以捐输之衰旺为准揆诸辟门吁俊得人分治之初心似不可解是科举之定额为应酬捐欠计非为拔擢人材地也 然大小考试凭一时之目光定通场之优劣虽向隅负屈不乏其人幸制艺帖括本无裨于实用糊名摸索又无由为定评犹之可也今乃移祸于学堂亦知学堂之取士较之科举差为有据乎人之才质相悬者无几小学中学大学既概能卒业则教法既同聪颖而不自暴弃者应无甚高下可以额限之乎况门类繁多学有根柢又非若科举之仅事抄袭发为空论之可以私意为轩轾也使仍限以定额则偏瘠之省因陋就简孤寒之士缄口裹足矣 是以西国于学堂之考试类以百人为一场其人而才则百人可取百人焉其人而不才也则百人可不取一人焉今不惜爬罗抉剔以兴学堂而独断之于中额未始非学堂之阻力也 然不限以额则京都大学之卒业生可授以进士举人之荣名者将十百倍于旧有之额使取之而不能用则向隅者仍多且恐夤缘奔走之风因之而炽似不若限之以额使无希冀心也曰无用之才固患其多而有用之才则患其少苟量才授职何患其多大学之卒业者似宜设大员以专司之或立文部省或隶今之礼部或司以管学大臣务使通国京外内政外交各员咸取资于是其以外交学卒业者则使任外务部司员及出洋钦使之参随领事翻译与各省各埠之会审交涉等官其以内政卒业者则使任吏部司员及州县等官其以理财学卒业者则使任户部司员及外省之厘卡路矿邮币农商等官其以兵学卒业者则使任兵部司员及各省之都司守备千把总等官其以法律卒业者则使任刑部司员及各省之鞫狱律师等官其以格致工艺卒业者宜使任工部司员及各省之制造局厂等官各学卒业之较次者则充当本省之总教分教等事 务使学成而用用当其才出身之途舍学堂无他径合各学而顿宽则艳羡者多无不争自磨濯行见十年之后人才将不可胜用也
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摺
奏为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恭摺仰祈 圣鉴事窃世变日棘庶政维新事务万端非人莫任中外臣僚与夫海内识时务之俊杰莫不以用西制兴学树人为先务之急臣于光绪二十二年冬间附 奏请设达成舍官片内曾经陈明在上海地方筹立南洋公学嗣以捐欠难集而达成舍官之请已奉总理衙门王大臣等议覆应由户部拨欠办理钦奉 谕旨饬遵又经臣奏明将原拟捐设达成舍官之欠还充南洋公学经费在案臣惟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原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中外古今教学宗旨本无异同特中土文明之化开辟最先历世愈远尚文胜质遗实采华而西人学以致用为本其学校之制转与吾三代以前施教之法相闇合今日礼失而求诸野讲西学延西师学堂之规模近似矣然臣前年创设天津头二等学堂旁求教习招选学徒大抵通晓西文者多懵于经史大义之根柢致力中学者率迷于章句呫哔之迂途教者既苦乏才学者亦难精择窃喟然于事半功倍之故太皿不导其源则流不可得而清也不正其基则构不可得而固也初议筹设南洋公学拟照天津分设头二等两学堂继念京师达成舍官未有开办之期沪舍官虽无所依仿不可不先行设法筹办况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查有奏调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焜学术湛深不求闻达臣与纵论西学为用必以中学为体考核程功次序极为精邃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惰当经派委该员总理南洋公学事务即于上年二月间考选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设师范院一学堂延订华洋教习课中以各学要于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指归复仿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别选年十岁内外至十七八岁止聪颖幼童一百二十名设一外院学堂令师范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师范诸生且学且诲颇得知行并进之益外院生亦多颖异之姿能力于学今年复将二等学堂先行开办名曰南洋公学中院以次续开头等学堂名田南洋公学上院上中两院之教习皆在师范院则驾轻就熟轨辙不虑其纷歧外院之幼童荐升于中上两院则入室升堂途径愈形其直捷师范院诸生挑充教习至速以一年后为准外院生分四班满三年挑充升中院之四班中上两院各分四班岁转一班阅八年而卒业夫人才盛衰之机全视在上之取舍伏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安徽抚邓华熙奏建二等学堂总理衙门议覆摺内有云所称头等学堂教习诱掖生徒精益求精应如何优以仕途各节查同文舍官学生每届二年大考一次择其学业精进考取前列者量予保奖或分部学习或分发省分或由出使大臣调充参赞繙译等官近且有径请 简派出使大臣者仕途不为不优又各教习殷勤讲校应照新疆设立俄文舍官章程分别有无官职奏请奖余又各等语均经核准钦遵今 皇上复准总理衙门礼部议奏经济特科岁举之制俾天下新设学堂书院所教有用之学皆得学成而各尽其用宇内学生莫不争自濯磨窃维时事之艰大无穷君子以致远为重环球各国学校如林大率形上形下道与艺兼惟法兰西之国政学堂专教出使治政理财理藩四门而四门之中皆可兼习商务经世大端博通兼综学堂系士绅所设然外部为其教习国家于是取才臣今设立南洋公学窃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 钦定专科实核内政外交理财嗣后每年年终大考后当将学生各籍及考定等级详细造册咨送各该省学政存候乡试年分调取录送惟各教习不乏体用兼赅之选职在课徒调取不及施教至劳荣途转隘拟请将此次教习内应经济岁举者由臣出具切实考语咨请学政录送其本系举人准与经济科举人一体应经济科会试此外拟仍请援照新疆设立俄文舍官章程同文舍官学生大考前列章程三年期满由臣会同南洋大臣江苏抚择教诲有才造就最广者分别保奖以仰副 皇上甄陶才俊之至意至公学四院常年经费以轮电两局岁捐银十万两量入为出仅可相当虽初办两年内上院未开约可节存银五六万两惟开办之费除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外其余建造房屋置备仪器图书以及一切器具共需十数万金初拟劝捐办理近来商民交困物力艰难似兹钜欠未易集腋而成只能先将节存余欠动用计不敷之数尚多而将来如办理译书之费既在常年经费之外卒业学生出洋游学之费亦当预储于八年之内始有设措之方也谨将现画公学章程缮具清单恭呈 御览所有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缘由理合恭摺具陈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谨 奏 谨将南洋公学章程恭呈 御览
第一章设学宗旨共二节 第一节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今上海学堂之设常费皆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故定名曰南洋公学 第二节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而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则于公学内已通算化格致诸生中各就质性相近者令其各认专门田各通门径即挑出归专门学堂肄习其在公学始终卒业者则以专学政治家之学为断 第二章分立四院共二节 第一节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二曰外院即日本师范学校附属之小学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学堂也四曰上院即头等学堂也 第二节师范院高才生四十名外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中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上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 第三章四院学生班次等级共二节 第一节师范生分格五层第一层之格曰学有门径材堪造就质成敦实超绝卑陋志慕远大性近和平第二层之格曰勤学诲劳抚字耐颊猝就范围通商量先公后私第三层之格曰善诱密稽察有条理能操纵能应变第四层之格曰无畛域计较无争无忌无骄矜无吝啬无客气无火气第五层之格曰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大心虚气静外中上三院学生各分四班每班三十人 第二节师范生合第五层格准充教习外院生至第一班递升中院第四班中院生至第一班递升上院第四班上中下三院学生皆岁升一班 第三章按三字似误因传蒿禾本如是姑仍之学规学课一节 日本学校规则及授读之书皆由交部后酌定颁行但其初亦屡试屡改然后定为合式公学课程参酌东西之法惟其中层累曲折之利弊必历试而后能周匝师范院外院课程一年之内已屡有更定应由总理与华洋教习逐细再加考核厘为定式 第四章考试共三节 第一节每三月小试总理与总教习以所业面试之 第二节周年大试督办招商电报两局之员会同江海关道员亲试之 第三节上中外三院学生未卒业之日均不应学堂外各项考试惟师范院及上中两院高等学生经学政调取录送经济科岁举者不在此例 第五章试业给据共三节 第一节师范院生考取后给试业白据进院试业两月察其合第一层格换给第一层蓝据第二层绿据第三层黄据第四层紫据第五层红据递进递给 第二节外院生考取进院试业两月去其不可教者质性可造者给予分院生肄业据递升中院给中院肄业据递升上院给予上院生肄业据 第三节上院生四年学成给予卒业文凭 第六章藏书译书共二节 第一节公学设一图书院调取各省官刻图籍其私家所刻及东西各国图籍皆分别择要购置庋藏学堂诸生阅看各书照另定收发章程办理 第二节师范院及中上两院学生本有繙译课程另设译书院一所选诸生之有学识而能文者将图书院购藏东西各国新出之书课令择要繙译陆续刊行 第七章出洋游学一节 上院学生卒业后择其尤异者资送出洋照日本海外留学生之例就学于各国大学堂以扩才识而资大用 第八章教习人役名额共四节 第一节南洋公学总理一员华总教习一员洋总教习一员管图书院兼备教习二名医生一名 第二节师范院并外院洋教习二名华人西文西学教习二名汉教习二名司事四名斋夫杂役二十名 第三节中院华人洋文教习四名洋文邦巾教习四名汉教习四名邦巾汉教习四名稽察教习二名司事二名斋夫杂役十六名 第四节上院专门洋教习四名华人洋文教习四名汉教习四名稽察教习二名司事二名斋夫杂役十六名 再时事方殷需才至亟学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层累而进拔茅连茹势当期以十年欲速副 朝廷侧席之求必先取资于成名之人盛才之彦臣是以有达成馆之议也顾非能读西国之籍不能周知四国之为而西国语言文字殊非一蹴可几壮岁以往始行学习岂特不易精娴实亦大费岁月日本维新之后以繙译西书为汲汲今其国人于泰西各种学问皆贯串有得颇得力于译出和文之书中国三十年来如京都同文馆上海制造局等处所译西书不过千百中之十一大抵算化工艺诸学居多而政治之书最少且西学以新理新法为贵旧时译述半为陈编将使成名成才者皆得究极知新之学不数年而大收其用非如日本之汲汲于译书其道无由矣现就南洋公学内设立译书院一所广购日本及西国新出之书延订东西博通之士择要繙译令师范院诸生之学识优长者笔述之他日中上两院隽才亦可日分晷刻轮递有可以当学堂繙译之课获益尤多译成之书次第付刻倘出书日多即送苏浙各局分任刊印以广流传所需译书院经费即在公学捐欠内通融拨用并归总理公学之员一手经理以专责成臣谨附片陈明伏乞 圣鉴谨 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