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集古录
集古录
唐于夐神道碑【元和中】
右于夐神道碑卢景亮撰其文辞虽不甚雅而书事能不没其实夐之为人如其所书盖笃于信道者也碑云司马迁儒之外五家班固儒之外八流其语虽拙盖言其【集本作夐】学不驳杂也然则非徒贬去释老而已自儒术之外余皆不学尔碑又云其弟可封好释氏夐每非之夐于頔父也然可封之后不大显而夐之后甚盛以此见释氏之教信向者未必获福毁贬者未必有祸也碑言夐笃于孝悌守节安贫不可动以势利其所履如此足以兴其后世矣治平元年八月十一日书【右真迹】
唐昭懿公主碑【元和中】
右昭懿公主碑孟简撰皇甫鏄书公主代宗女也号升平公主嫁郭氏公主之号自汉以来始有谓天子之女礼不自主婚【集本作壻】以公主之因以为名尔后世号某国公主者虽实不以国公为主而名犹不失其义唐世始别择佳名以加之如升平之类是也已失其本义矣今此碑乃云讳升平公主字升平公主【集本无此五字】斯莫可晓也治平元年八月八日书【右真迹】
唐李光进碑【元和中】
右李光进碑杨炎撰韩秀实书唐有两李光进其一光顔之兄其一光弼之兄弟也此碑乃光弼弟也唐史书此两人事多误新书各为传以附顔弼遂得其正【右集本】西墉记【元附三十一】
禹庙碑【元第九十七】
崇徽公主手痕诗【元第三百六十八】
懐素法帖【元第九百十六】
重摹呉季子墓铭【元第二百五十一】已有本【一作自有真本】未尝过呉【一作无过呉之理】其名传之久【一作其传也久】嘉祐八年五月晦日书【一有此九字】
海涛志【元第九百】志【一作志篇内同】治平元年七月二十日书【一有此十字】
盐宗神祠记【元第九百六十九】故唐【一无故字】官遂【一无官字】为然【一作利】不独为传记正讹缪亦可为朝廷决疑议也【一作为传记正讹缪多矣为朝廷决有司疑议独斯记尔】治平元年八月十二日书【一有此十字】鴈门王田氏神道碑【元无卷第】
李憕碑【元第四百六十九】而又【一作乂两】六人【一作子】孩提【一作提孩】众孙【此下一有提字】升堂之庆【一作升堂之爱】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三日书【一有此十一字】
甘棠馆题 【元第四名百二】治平元年清明前一日书【一有此十字】汾阳王庙碑【元第九百二十九】治平甲辰七月十三日以服药家居书【一有此十五字】
郭忠武公将佐略【元第八百五至八百六】谋谟【一作谟谋】
济渎庙祭噐铭【元第八百】所记【一作闻】
神女庙诗【元第一百四十三】嘉祐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书【一有此十字】
马寔墓志铭【元第九十】同前
钟山林下集序【元第九百八十九】而洪【一无而字】
房太尉遗爱碑隂记【元第四百三】
贺兰夫人墓志【元第三十二】
陆文学传【元第五百四十七】茶之【此下一有载字】号陆鸿渐【此下一有至饮茶客稀则烹茶沃之云可祝利市十五字】鸿渐以茶【四字上一有盖字】考其【此下一有自字】潮
州【一作湖州】其 【多】如此【一无此四字】不传【此下一有独茶经着于世宜其自传于此名也治平九年七月二十日书二十四字】
又别本右陆文学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魏晋以来有之而后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矣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呉兴厯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夣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他书皆不传独茶经着于世尔
辨正禅师塔院记【元第二百六十二】徐岘【此下一有所字】柳笔【此下一有法字】盘谷诗序【元第三百八十九】当时【一作盖时】世防【一作既防】治平元年中元日书【一有此八字】
韩退之题名【元第四百七十】记遇【一无记字】试也【试一作诚】
田正家庙碑【元第三百七十六】尤甚【此下一有焉字】知其【一作为】为【一作云】
南海神庙碑【元第八百九十二】
罗池庙碑【元第五十七】碑言【一作云】荔子【一作枝】加子【一作叶】黄陵庙碑【元第四十五】余事【二字一作字】本言【一作云】
胡良公碑【元第七百二十】
韩文公与颠师书【元第三百一十五】
高闲草书【元无卷第】草书【一无草字】
武侯碑隂记【元第八百七十五】
祷聪明山记【元第五百八十六】
复黄陂记【元无卷第】 又【一作祭樊仲文复黄陂记附元第八百九十五】般舟和尚碑【元第四百六十二】
弥陁和尚碑【元第一百一十二】惟韩【一作称韩】今余【一无余字】其文【一作书】修桐栢宫碑【元第一百一十】为碑【一作于碑】
虞城李令去思颂【元第三百八】
阳公旧隠碣【元第五百七十三】当世【一作时】
于夐神道碑【元第九百六十八】
昭懿公主碑【元第九百八】义矣【一无矣字】
李光进碑【元第七百六十三】兄弟【一无兄字】治平元年夏至日书【一有此八字】
集古录卷八
<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集古录>
钦定四库全书
集古录卷九
宋 欧阳修 撰
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长庆三年】
右绛守居园池记唐樊宗师撰或云此石宗师自书呜呼元和之际文章之盛极矣其怪竒至于如此【右集本】
唐张九龄碑【长庆三年】
右张九龄碑按唐书列传所载大节多同而时时小异传云夀六十八而碑云六十三传自左补阙改司勲员外郎而碑云迁礼部传言【集本作云】张説卒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碑云副知至后作相迁中书令始云知院事其载张守珪请诛安禄山事【集本无此字】传云九龄判守珪状碑云守珪所请留中不行而公以状諌然其为语则略同碑长庆中立而公薨在开元二十八年至长庆三年实八十四年所传或有同异而至于年夀官爵其子孙宜不缪当以碑为是也治平元年二月十日书【右真迹】
唐田布碑【长庆四年】
右田布碑庾承宣撰布之事壮矣承宣不能发于文也盖其力不足尔布之风烈非得左丘明司马迁笔不能书也故士有不顾其死以成后世之名者【集本有犹字】有幸不幸【集本有焉字】各视其所遭如何尔今有道史汉时事者其人伟然甚着而市児俚妪犹能道之自魏晋以下不为无人而其显赫不及于前者无左丘明司马迁之笔以起其文也治平甲辰秋社日书【右真迹】
唐沈传师游道林岳麓寺诗【长庆中】
右岳麓寺诗沈传师撰并书题云酬唐侍御姚员外而二人之诗不见不知为何人也独此诗以字画传于世而诗亦自佳传师书非一体此尤放逸可爱也【右集本】
唐崔能神道碑【长庆三年】
右崔能神道碑李宗闵撰能弟从书碑云拜御史中丞持节观察黔中仍赐紫衣金印按唐世无赐金印者官制古今【集本作古今官制】沿革不同而其名号尚或相袭自汉以来有银青金紫之号当时所谓青紫者绶也金银者乃其所佩印章尔绶所以繋印者也后世官不佩印此名虚设矣隋唐以来有随身鱼而青紫为服色所谓金紫者乃服紫衣而佩金鱼尔宗闵谓赐金印者缪也今世自以赐绯银鱼袋赐紫金鱼袋结入官衔【集本有矣字】而【集本作今有】阶至金紫光禄大夫者遂于结衔去赐紫金鱼袋皆流俗相承不复讨【集本作计】正久矣故因宗闵之失并记之治平元年七月二十日书【右真迹】
唐李徳裕茅山三像记【寳厯二年】
右茅山三像记李徳裕撰徳裕自号上清都大洞三景弟子上为九庙圣主次为七代先灵下为一切含识敬造老君孔子尹真人像三躯此固俚巷庸鄙人之所常为徳裕为之有不足怪然以孔子与老君为伍而又居其下此岂止徳裕之独可罪耶今史记载孔子问礼于老【集本作下同】戒孔子去其骄【集本作骄】气多欲而孔子叹其道【集本无此字】犹龙之语着于【集本作于】耳目自汉以来学者未有以为非者岂止徳裕之罪哉治平元年八月八日书【右真迹】
唐李徳裕平泉草木记【开成五年】
【已下三篇同是李卫公撰故不与别碑嵗月为叙】
右平泉草木记李徳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説诸侯之国必视其为人材性贤愚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隂塞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其説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盖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亦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圣贤之高致也其次简其所欲不溺于所好斯可矣若徳裕者处富贵招权利而好竒贪得之心不已至或疲精神于草木斯其所以败也其遗戒有云壊一草一木者非吾子孙此又近乎愚矣【右集本】
唐李文饶平泉山居诗【开成五年】
读山居诗见文饶夣寐不忘于平泉而终不得少偿其志者人事固多如此也余闻释子有云出家是大丈夫事盖勇决者人之所难也而文饶诗亦云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者诚哉是言也熈宁壬子正月二十九日书【右真迹】
唐李徳裕大孤山赋【会昌五年】
賛皇文辞甚可爱也其所及祸或责其不能自免然古今聪明贤智之士不能免者多矣岂独斯人也欤【右集本】
唐大孤山赋【嵗月未详】
右字画颇佳而伤于柔媚世传□工小篆此岂其笔耶【一作 右见绵本拾遗也】
唐辨石钟山记【大和元年】
右辨石钟山记并善权寺诗游灵岩记附览三子之文皆有幽人之思迹其风尚想见其人至于书画亦皆可喜盖自唐以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书其残篇断槀为世所寳传于今者何可胜数彼其事业超然高爽不当留情于此小艺岂其习俗承流家为常事抑学者犹有师法而后世媮薄渐趋苟简久而遂至于废絶欤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至于荒林败塜时得埋没之余皆前世碌碌无名子然其笔画有法往往今人不及兹甚可叹也石钟山记字画在二者间颇为劣而亦不为俗态皆忘忧之佳玩也【右真迹】
唐法华寺诗【大和八年】
右法华寺诗唐越州刺史李绅撰其后自序题云大和甲寅嵗逰寺刻诗于壁详自序所言似绅自书然以端州题名较之字体殊不类甲寅大和八年也【右集本】
唐薛苹唱和诗【大和中】
右薛苹唱和诗其间冯宿冯定李绅皆唐显人灵澈以诗名后世皆人所想见者【集本有而宿元有诗名六字】然诗皆不及苹岂唱者得于自然和者牵于强作邪【右真迹】
唐僧灵澈诗【元和四年】
右灵澈诗云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曽见一人世俗相传以为俚谚庆厯中天章阁待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因修江岸得斯石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灵澈诗也澈以诗称于唐故其与相唱和者皆当时知名之士包侍郎者佶也徐广州者浩也代宗时为岭南节度使【右集本】
唐李藏用碑【大和四年】
右李藏用碑王源中撰唐度书度以书自名于一时其笔法柔弱非复前人之体而流俗妄称借之尔故存之以俟识者【右真迹】
唐度十体书【嵗月未详】
右唐度十体书前本得于苏氏后本得于李丕绪少卿丕绪长安人名家子喜收碑文二家之本大体则同而文有得失故竝存之览者得以自择焉【右集本】
唐郑澣隂符经序【开成二年】
右隂符经序郑澣撰柳公权书唐世碑碣顔柳二家书最多而笔法往往不同虽其意趣或出于临时而模勒镌刻亦有工拙【集本无此十八字】公权书高重碑余特爱模者不失其真而锋铓皆在至【集本有于字】隂符经序则蔡君谟以为柳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与余之説正相反然君谟书擅当世其论必精故为志之治平元年二月六日书【右真迹】
又【已下七篇同是柳诚悬书或撰故不与别碑嵗月为叙】
余自皇祐中得公权所书隂符经序遂求其经云石已亡矣常意必有藏于人间者求之十余年莫可得治平三月有镌工张景儒忽以此遗余家小吏遽录之信乎余所谓物常聚于所好也【右真迹】
唐山南西道驿路记【开成四年】
公权书往往以模刻失其真虽然其体骨终在也【右见绵本拾遗】
唐何进滔徳政碑【开成五年】
右何进滔徳政碑唐翰林学士承防兼侍书柳公权撰并书进滔唐书有传开成五年立其高数丈制度甚闳伟在今河北都转运使公廨园中【右集本】
唐李聼神道碑【开成五年柳公权书】
右李聼神道碑李石撰聼父子为唐名将其勲业昭彰故以碑考传少所差异而史家当着其大节其防时所厯官多不书于体宜然惟其自安州刺史迁神武将军史不宜略而不书者盖阙也【右集本】
唐李石神道碑【会昌三年】
右李石碑柳公权书余家集录顔柳书尤多惟碑石不完者则其字尤佳非字之然也譬夫金玉埋没于泥滓时时发见其一二则粲然在目特为可喜尔熈宁三年季夏既望书【右真迹】
唐高重碑【防昌四年】
右高重碑元裕撰柳公权书唐世碑刻顔柳二公书尤多而字体笔画往往不同虽其意趣或出于临时而亦繋于模勒之工拙然其大法则常在也此碑字画锋力俱完故特为佳矧其墨迹想宜如何也治平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书【右真迹】
唐康约言碑【大中七年】
右康约言碑柳公权撰并书约言宦者为河东监军唐自开元以后职官益滥始有置使之名厯五代迄今多因而不废世徒知今之使额非古官袭唐旧号而不知皆唐宦者之职【集本有也字】约言在大和开成间尝为鸿胪礼賔使又为内外客省使以此见今之使名自枢宻宣徽而下皆唐宦官职也又以见鸿胪卿寺亦以宦者为使于其间约言又为宣徽北院副使又见当时南北院宣徽皆有副使也治平甲辰秋社前一日书【右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