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录

  唐吕諲表【上元二年】
  右吕諲表元结撰顾诫奢八分书景祐三年余谪夷陵过荆南谒吕公祠堂见此碑立庑下碑无趺石埋地中势若将踣惜其文翰遂得斯本而入于地处字多缺灭今世传元子文编亦有此文以碑考之集本首尾不完中间时时小异当以石本为是然石本亦自多亡缺可不惜哉【右集本】
  又
  景祐三年余谪夷陵过荆南谒吕公祠堂见此碑立庑下碑无趺石埋地中势若将踣惜其文翰遂得斯本而入于地处字多缺灭今世传元子文编所载首尾不完中间时时小异当以石本为是集录实不为无益矣然石本亦自多亡缺可不惜哉书者顾诫奢也余得此碑三十年矣暇日因偶题之嘉祐八年五月中旬休日书【右真迹】
  唐元结洼鐏铭【永防二年】
  右洼鐏铭元结撰瞿令问书次山喜名之士也其所有为惟恐不异于人所以自传于后世者亦惟恐不竒而无以动人之耳目也视其辞翰可以知矣古之君子诚耻于无闻然不如是【集本有人字】之汲汲也【右真迹】
  唐元结阳华岩铭【永防二年】
  右阳华岩铭元结撰瞿令问书元结好竒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竒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集本无此九字】君子之欲着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顔子萧然卧于陋巷人莫见其所为而名高万世所谓得之自然【集本有者字】也结之汲汲于后世之名亦已劳矣嘉祐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书【右真迹】
  唐元结峿台铭【大厯二年】
  右斯人之作非好古者不知为可爱也然来者安知无同好也邪【右真迹】
  唐张中丞传【嵗月阙】
  右张中丞传李翰撰呜呼【集本无此二字】张廵许逺之事壮矣秉笔之士皆喜为之称述也然以翰所记考唐书列传及韩退之所书皆互有得失而列传最为踈畧虽云史家当记大节然其大小数百战屡败贼兵其智谋材力亦有过人可以示后者史家皆灭而不着甚可惜也翰之所书诚为太繁然广记备言所以备史官之采也【右真迹】
  唐李阳冰城隍神记【乾元二年】
  右城隍神记唐李阳冰撰并书阳冰为缙云令遭旱祷雨约以七日不雨将焚其祠既而雨遂徙庙于西山阳冰所记云城隍神祀典无之呉越有尔然今非止呉越天下皆有而县则少也【右集本】
  唐李阳冰忘归台铭【乾元二年】
  右忘归台铭唐李阳冰撰并书铭及孔子庙城隍神记三碑竝在缙云其篆刻比阳冰平生所篆最细瘦世言此三石皆活嵗久渐生刻处防合故细尔然时有数字笔画特伟劲者乃真迹也【右集本】
  唐缙云孔子庙记【上元二年】
  右缙云孔子庙记李阳冰撰并书孔子庙像之制前史不载开元八年国子司业郭瓘奏云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顔子配其像为立侍配享宜坐弟子十哲虽得列像而不在祀享之位按祠令何休范等二十二贤犹防从祀十哲请列享在何休等上于是诏十哲皆为坐像据阳冰记云换夫子之容貎増侍立者九人盖独顔回配坐而闵损等九人为立像矣阳冰修庙在肃宗上元二年其不用开元之诏何也【右集本】
  唐裴虬怡亭铭【永防元年】
  右怡亭在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谓其地为呉王散花滩亭裴鶠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集本作怡亭铭李阳冰篆裴虬撰李莒书铭在武昌江水中有小岛亭在其上人谓其地为呉王散花滩铭刻于岛石】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鶠【集本以鶠字作亭裴公作】不知何人虬代宗时【集本有为字】道州刺史韩愈【集本作退之】为其子复墓志云虬为諌议大夫有宠代宗朝屡諌诤数命以官多辞不拜然唐史不见其事李莒华弟也治平二年正月十日孟春荐飨摄事致斋中书东阁书【右真迹】
  唐李阳冰庻子泉铭【大厯六年】
  右庻子泉铭李阳冰撰并书庆厯五年余自河北都转运使贬滁阳屡至阳冰刻石处未尝不裵回其下庻子泉昔为流谿今为山僧填为平地起屋于其上问其泉则指一大井示余【集本无此二字】曰此庻子泉也可不惜哉【右真迹】
  唐李阳冰阮客旧居诗【嵗月阙】
  右唐李阳冰阮客旧居诗云阮客身何在僊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阮客者不见其名氏盖缙云之隠者也彼以遁俗为高而终以无名于后世可谓获其志矣然圣人有所不取也阳冰欲称其人而不显其名字何哉岂阮客见称于当时而阳冰不虑于后世邪夫士固有显闻于一时而泯没于万【集本作后】世者矣顾其道何如【集本作如何】也阳冰篆字世传多矣此磨灭而仅存尤可惜也治平元年四月二十有六日书【右真迹】
  唐裴公纪徳碣铭【嵗月见本文】
  右裴公纪徳碣铭唐越州刺史王宻撰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李阳冰篆裴公儆为明州刺史宻代之为作此文其文云皇唐御神器一百四十二年天下大康海隅小冦结乱瓯越因言明州当出兵之冲民物残儆抚绥有恵爱而人思之尔按唐自戊寅武徳元年受命至己亥乾元二年乃一百四十二年是时肃宗新起灵武上皇自蜀初还史思明僣号于河北是嵗洛阳汝郑等州皆陷于贼不得云天下大康而海隅小冦也考于史传又不见其事惟台州贼袁晁攻陷浙东州郡乃寳应元年当云一百四十五年又据宻代儆为明州刺史至大厯十四年移湖州则儆宻相继为刺史宜在代宗时然宻当时人推次唐年不应有失余友王回深父曰唐自武徳至大厯八年实一百五十六年中间除则天称周十四年则正得一百四十二年是时天下初定文人着辞以为大康理亦可通是嵗广州哥舒晃作乱海隅小冦岂谓此欤余以谓晃之乱唐命江西路嗣恭讨平之不当自明州出兵深父曰然兵家出竒明州海道去广不逺亦或然也故并着之【右集本】
  又
  右裴公纪徳碣王宻撰裴公名儆代宗时为明州刺史宻代之碣文云皇唐御神器一百四十二载天下大康而海隅小冦结乱瓯越按唐自武徳元年至乾元二年实一百四十二年是时肃宗新起灵武上皇自蜀初还史思明僣号于河北是嵗洛阳汝郑等州皆陷于贼不得云天下大康而海隅小冦考于史传又不见其事然宻当时人推次唐年不宜有失王回曰大厯八年广州哥舒晃作乱此所谓海隅小冦者也自武徳元年至是嵗实一百五十六年中间则天称周者十四年去之正得一百四十二年矣岂谓此欤以事考验理宜如此又不知宻意为如何也姑志其语以俟知【集本有之字】者嘉祐八年十月三十日书【右真迹】
  唐静先生碑【大厯七年】
  右静先生碑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唐世工书之士多故以书知名者难自非有以过人者不能也然而张从申以书得名于当时者何也从申每所书碑李阳冰多为之篆额时人必称为二絶其为世所重如此余以集录古文阅书既多故虽不能书而稍识字法从申所书弃者多矣而时录其一二者以名取之也夫非众人之所称任独见以自信君子于是慎之故特录之必待知者【右真迹】
  唐龙兴寺四絶碑首【大厯八年】
  右四絶碑首者李阳冰篆法慎律师碑额也在扬州龙兴寺唐李华文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律师者淮南愚俗素信重之谓此碑为四絶碑律师非余所知华文与从申书余亦不甚好故独录此篆尔【右集本】
  唐滑州新驿记【大厯九年】
  右新驿记李阳冰篆碑在今滑州驿中其隂有铭曰斯去千载冰生唐时冰今义去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吾不知之后千年无人当尽于斯呜呼郡人为吾寳之不知作者为谁然贾躭尝为李腾序説文字源盛称阳冰此记躭为滑州刺史因见斯记而称之耳阳冰所书世固多有可爱者不独斯记也嘉祐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书【右真迹】
  唐王师干神道碑【大厯十三年】
  右王师干神道碑张从申书余初不甚以为佳但怪唐人多称之第录此碑以俟识者前嵗在亳社因与秦玠郎中论书玠学书于李西台建中而西台之名重于当世余因问玠西台学何人书云学张从申也问玠识从申书否云未尝见也因以此碑示之玠大惊曰西台未能至也以此知世以鍳书为难者诚然也从申所书碑今絶不行于世惟予集录有之者呉季子碑隂记崔圆颂徳碑并此才三尔熈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书【右真迹】开元金箓斋颂【元第七百二十七】姓氏【一作名氏】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一有此九字】
  七祖堂颂【元第三十三】
  明禅师碑【元第五百二十五】
  隠塔铭【元第五百九十】
  东方朔画賛【元第五十九】
  画賛碑隂【元第六十】
  顔鲁公题 【元第一名百二】
  麻姑坛记【元第四十】
  小字麻姑坛记【元第三百】
  唐中兴颂【元第四十八至五十】
  干禄字様【元第二百三十七】
  干禄字様模【本元第二百三十八】
  欧阳琟碑【元第七百七十六至七百七十七】
  杜济神道碑【元第四百五】碑已【一作以】
  杜济墓志铭【元第三百七十七】
  射堂记【元第五百三十】为余【二字上一有数字】诸书【一作本】治平元年七月二十二日中书东閤书【一有此十五字】
  或问余曰何谓六一居士余曰吾家有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十卷棊一局琴一张常置酒一壶问者曰此五一也奈何余曰以吾一翁老于五物之间岂非六一乎治平丙午秋飨摄事斋于东閤书【跋后一有此七十五字】
  张敬因碑【元第四十二至四十三】
  顔勤礼碑【元第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六】彦将皆当为名【此下一有也字】字乎【一作否】治平元年二月二十八日书【一有此十一字】
  顔氏家庙碑【元第五十二至五十三】
  顔鲁公书残碑【元第三百九十七】
  又弃之【一作也】
  湖州石记【元第二百七十七】后世【此下亦有而字】不朽【此下一有也字】亦有【一作其】治平元年正月二十日书【一有此十字】
  顔鲁公帖【元第一百八十】罄乏【石本作罄竭】
  顔鲁公二十二字帖【元无卷第】
  顔鲁公并虞世南帖【元无卷第】
  元次山铭【元第二百四十三】
  吕諲表【元第一百五十五】
  洼鐏铭【元第三百一十八】
  阳华岩铭【元第二百二】见于【此下一有其字】
  峿台铭【元第一百七十六】
  张中丞传【元第二百八十二至二百八十三】最为【一无为字】
  城隍神记【元第一百三】
  忘归台记【元附一百四】
  缙云孔子庙记【元第一百四】郭瓘【一作郭元瓘或作李元瓘案唐志李元瓘为是】嘉祐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一有此十字】
  怡亭铭【元第一百一十二】
  庻子泉铭【元第七十】裵回【一作徘徊】
  阮客旧居诗【元第五百九十五】
  裴公纪徳碣【元第一百一十八】
  静先生碑【元第五百二十七】之必【二字作以】
  四絶碑首【元第一百七十九觉寂碑首附】嘉祐八年夏至日书【一有此八字】
  觉寂碑首亦阳冰篆也【跋后又有此九字】
  滑州新驿记【元第二百一十】
  王师干碑【元第七百五】














  集古录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集古录卷八
  宋 欧阳修 撰
  唐徐方回西墉记【宝应缺年】
  右西墉记唐徐方回撰方回云寳应中为南阳令得崔子玉所作平子铭末二十一字陷于防之西墉按今西鄂石本末句见在方回所得乃南阳半石之末也今又亡矣惜哉【右集本】
  唐禹庙碑【大厯三年段李展书】
  崔巨文传于今者絶少皆不及此碑季展他所书亦不伟于此治平二年上元日书【右真迹】
  唐崇徽公主手痕诗【大厯四年】
  右崇徽公主手痕诗李山甫撰崇徽公主者仆固懐恩女也懐恩在肃宗时先以二女嫁回纥其一嫁毗伽可汗少子后号登里可汗者是也其一不知所嫁何人唐书懐恩传及回纥传皆不载惟懐恩所上书自陈六罪有云二女逺嫁为国和亲以此知其又尝嫁一女尔此所谓崇徽公主者懐恩防女也懐恩既反引羌浑奴刺为邉患永泰中病死于灵武其从子名臣以千骑防唐大厯四年始以懐恩防女为【集本有崇徽二字】公主又嫁回纥即此【集本有公主二字】也治平元年三月八日书【右真迹】
  唐僧懐素法帖【大厯十二年】
  右懐素唐僧字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而尤见珍于今世予尝谓法帖者乃魏晋时人施于家人朋友其逸笔余兴初非用意而自然可喜后人乃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事业至终老而【集本无此字】穷年疲精神而不以为苦者是真可笑也懐素之徒是已治平元年八月八日书【右真迹】
  唐重摹呉季子墓铭【大厯十四年】
  右呉季子墓铭自前世相传以为孔子所书据张从绅疑记云旧石堙灭开元中宗命殷仲容摸搭其书以传然则开元之前已有本矣至大厯中萧定又刋于石则转相传模失其真逺矣按孔子平生未尝至呉以史记世家考之其歴聘诸侯南不逾楚推其嵗月踪迹未尝过呉不得亲铭李子之墓又其字特大非古简牍所容第以其名传之久不可遽废故录之以俟博识君子【右集本】
  又
  右古篆文曰呜呼有呉延陵季子之墓自前世相传以为孔子所书据张从绅【疑】记云旧石堙灭开元中宗命殷仲容搨本遂传于世然则开元以前已有刻石矣其后贞元中郑播又为记卢国迁建堂树碑则今本又非仲容所模者字亦竒伟莫知何人所书按孔子未尝至呉以史记世家考之其歴聘诸侯南不逾楚推其嵗月踪迹无过呉之理不得亲铭季子之墓又其字特大非简牍所容惟博物君子必能辨之【右真迹】
  唐窦叔蒙海涛志【大厯中】
  右海涛志窦叔防撰其书六篇一曰海涛志二曰涛厯三曰涛日时四曰涛期五曰朔望体象六曰春秋仲月涨涛解余向在扬州得此志甚爱之张于座右之壁冀于朝夕见也已而夜为风雨所壊其后求之凡十五年而复得斯本以示京师好事者皆云未尝见也【右集本】
  唐盐宗神祠记【大厯中】
  右盐宗神祠记钱义方撰近时有尚书郎张席自言家寓解州为余言安邑解县两池盐事云夏月盐南风来池面紫色湏防凝结如雪土人谓之漫生盐而两池嵗役畦夫数百种盐公私耗而州县吏縁以为奸利弃漫生盐不取诬其苦不可食席博学能言汉唐事尤详为余复言前世盐皆自生开元中姜师度为河中尹而盐池涸始置盐屯故唐格自开元后遂有畦夫营种之课席因上书论盐漫生之利官遂罢畦夫而公私皆以为然而议者或害其事乃云漫生盐味苦不可食或云暂结复销不可畜聼者方惑其事余因读义方所记乃云若隂阳调和鬼神驱造不劳人而擅其利与夫凿泉煮海不相为谋由是知唐世盐非营种为决可信义方大厯时为盐使余家集录古文不独为传记正讹缪亦可为朝廷决疑议也【右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