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唐太宗御撰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后载唐处士何超音义杨齐宣音义序
  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乔等撰乔以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上所自为故曰制防又总称御撰焉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夹漈郑氏曰古者修书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学班马之徒是也至唐始用众手晋隋二书是矣然亦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如李淳风于志宁之徒则授之以志顔师古孔颖达之徒则授之以纪传以顔孔博通今古于李明天文地理图籍之学所以晋隋二志独为详明也此书版式尺寸与前所载史记相类其字画纸墨亦同皆一时摹仿宋椠之本
  古史【二函十二册】
  宋苏辙撰本纪七卷世家十六卷列传三十七卷共六十卷前自序后自志
  朱子古史余论曰近世之言史者惟此书为近理其序言古帝王为善不为不善之意非近世论者所能及而论史迁以为浅近而不学疎畧而轻信亦中其病又云苏氏之学大抵横邪曲直惟其意之所欲少公资禀静厚故此书于一时正见颇明若长公之志林不逮逺矣陈振孙书録解题曰其书因马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録为本纪世家列传葢汉世古文经未出战国诸子各自著书或増损故事以自伸其説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説故为此史以正之云云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是书后有雁湖李氏跋今此本无之其非宋椠无疑卷七后别行刋左迪功郎衢州司戸防军沈大防同校勘卷十六后别行刋右修职郎衢州録事防军蔡宙校勘兼监镂版宙无考两浙名贤録载沈大防字元简瑞安人宋建炎进士歴迁枢密院计议官绍兴更化拜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顾望给事中周葵中书舍人凌景夏相继罢斥大防俱力言之不报自以不得其言求外补时论翕然重之
  阙补卷十八【二十九之三十九】卷二十【十八】卷二十一【三】卷三十六【三】卷三十七【一】卷四十【四】卷四十一【二四】卷四十九【十】卷五十九【六】卷六十【三之五】
  资治通鉴【二十八函二百八十册】
  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胡三省音注前三省序后光进表神宗奬谕诏书并尚书省奉防下杭州镂版剳子校定刋进诸臣衔名又附三省释文辩误十二卷并跋
  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司马温公自谓精力尽于此书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御制序以冠其首云云今此书不载神宗序三省序称史汉自服防应劭至三刘注解多矣章懐注范史裴松之注陈夀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备以示博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着辩误十二卷云云是三省此序系専为音注而作故释文别有跋也通鉴后列光进表并诏书剳子及诸衔名葢存杭州初刻之旧其释文辩误之作以史炤本公休本费氏龙爪通鉴皆譌谬相传公休本刻于海陵亦非公休所作不可不辩故名之曰辩误考台州府志三省字身之宁海人宝祐间进士终朝奉郎因资治通鉴音义释文各本乖异刋正为广注九十七卷著论十卷以荐参贾似道军言辄不用归而遇乱失前书复购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著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别注辩误十二卷又有行素稿一百卷按宋史贾似道以徳祐元年乙亥免官今书中三省之序作于乙酉年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其跋作于丁亥则二十四年也秘阁之印无考


  阙补序文【三】卷十二【六 十一十四】卷十四【二十】卷十五【十】卷五十三【二十四】卷六十四【五六】卷六十七【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六十八【三十三】卷七十一【三】卷七十二【十七十八】卷七十六【十九】卷八十五【九】卷一百二【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四之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十九】卷一百七十六【十八】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四【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二十八】卷二百八【三十一】卷二百十【十五十六】卷二百十四【十五十八】卷二百十八【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一【三十三三十四】卷二百二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二百三十一【一】卷二百四十四【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八【五】卷二百五十八【十一十二】卷二百六十五【九】卷二百七十四【五】卷二百八十【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八十三【二十五】卷二百九十三【十四】卷二百九十四【三十二】
  资治通鉴【二十函一百六十册】
  篇目同前有元王磐序
  此书即前版而字画清朗纸质亦较明浄葢摹印稍先也书首多王磐一序考元史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至大四年擢经义进士第累官翰林学士迁太常少卿以年老屡乞骸骨进资徳大夫致仕年九十二卒赠瑞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洛国公諡文忠其序称朝廷于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厚给禄廪召集良工剡刻诸经子史版本流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可为识时事之缓急而审适用之先务云云按元史载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兴文署掌经籍版磐序所言与史脗合则知此书乃元时官刻本也
  武陵顾従徳藏本従徳见前












  阙补卷二百二十九【二 五二十七】卷二百四十二【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四十六【十二】卷二百八十一【三十七】
  资治通鉴纲目【三函十八册】
  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元王幼学撰集览前载朱子及幼学序例各一篇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宋时庐陵刋本已载前矣此为幼学作集览既成刻梓以行于世者序例后有嵗在上章敦牂孟夏魏氏仁实书堂新刋分书木记魏仁实应是当时书贾姓字幼学序称编始于大徳己亥迄于延祐戊午积二十年七易稿而编甫成以其荟萃丛集颇可省览因题之曰通鉴纲目集览云云是幼学之作是书用心良苦考安庆府志幼学字行卿望江人博览经史宗程朱之学至元间躬耕慈湖之坂与学者讲道不辍时称为慈湖先生
  明厉文晖藏本凌迪知万姓统谱载文晖名升无锡人性狷介与人不苟合以嵗贡入胄监授浙江青田知县持公秉防孜孜爱民去二十年邑人犹懐慕其徳立生祠祀之
  本朝泰兴季氏亦经收藏




  资治通鉴纲目【六函五十九册】
  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前自序
  是书纲目并列系照宋庐陵本刋梓然版之尺寸较缩字画纸墨亦逺不相及此宋椠所为可宝也
  明顾仁效藏本考王鏊震泽集有阳山草堂记云顾仁效结庐阳山之下弃去举子业独好吟咏兼工绘事坐对阳山拄颊搜句日不厌或起作山水人物悠然自得人无知者
  本朝泰兴季氏亦经收藏余印无考








  阙补卷四之卷七【全】卷五十九【三十四三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六函六十册】
  篇目同前
  此书与第一部同版而墨色少差橅印在其后也施愈收藏印记无考


  通鉴总类【四函四十册】
  宋沈枢撰二十卷前楼钥序
  安吉州志沈枢字持要举进士调彭泽丞用叶义问荐赐对首论君子小人之辨高宗嘉之除监察御史坐不附杨邦彦获谴端州寻起温州终太子詹事諡宪敏楼钥序称故詹事光禄沈宪敏公取司马公所着各以事类编之为二百七十一门首曰治世曰知人终曰辩士曰烈妇公之季子欲锓版以广其传俾钥序之钥晚出试郡永嘉实守萧规以自免于戾荷公忘年定交又与公之子游为书卷首云云按宋史楼钥传于孝宗淳熙间出知温州以枢起官时考之正不相逺其序作于宁宗嘉定元年距官永嘉之日已二十余载是在枢既殁之后也明文徴明文伯仁王宠藏本有玉兰堂五峯樵客王履吉诸印皆见前
  本朝季振宜亦经收藏其用宋本印葢因楼钥序中有公之季子守潮阳欲锓版以广其传之语然书之字体结搆与宋椠本不同且印工墨色亦欠精朗其为优绌固不能自掩耳余印俱无考


















  阙补卷一【五十一】卷三【四十四】
  十七史详节【十二函九十六册】
  宋吕祖谦撰二百七十三卷
  宋史艺文志载吕祖谦大事记二十七卷宋通鉴节五卷通鉴节要二十四卷又祖谦传大事记之外载读诗记考定古周易书説阃范官箴辨志録欧阳公本末诸书皆不及十七史详节宋鼂氏陈氏马氏书目亦均不録惟明焦竑经籍志有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二百八十三卷较此本又多十卷今观书中标题或称东莱先生増入或称东莱校正而两汉书及新唐书则标为诸儒校正体不画一是此书即为东莱所作亦属未完之本其版仿宋巾箱本式而刻印草草似是书贾所为故前后俱无序跋不知焦竑何所据也
  明周伯器藏本考嘉兴府志伯器名鼎嘉善人正统中官沐阳典史有桐村疑舫斋土苴集余印无考






  阙补史记卷八【九】卷九【六八】西汉书卷二十【十二十四】卷二十一【十三十五】卷二十三【十六】卷二十五【十九】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一函六册】
  前集十七卷元胡一桂撰子昌祖校正音注后集三卷元董鼎撰前集载元汪良臣序一桂自序并歴代帝王国都疆理统系传授三图
  一桂见前此书始三皇终五代未载宋金之事董鼎因续纂以成之其大防皆本朱子纲目而间采先儒论防附以已意考江西志董鼎字季亨饶州徳兴人自幼力学受业于黄干得其端绪尝著书传纂疏以行于世汪良臣无考其序后结衔为承务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张南伯藏本南伯呉人金赉画史防要南伯工墨梅




  唐国史补【一函一册】
  唐李肇撰分上中下三卷前肇自序
  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唐李肇撰国史补起开元止长庆间事初刘餗记元魏迄唐开元事名曰国朝传记故肇续之考崇文总目于肇国史补外又载林恩补国史六卷高若拙后史补三卷而鼂氏读书志中皆不载是当时所重者惟肇所补之书此本密行小字制甚工整虽墨光稍逊而刋手印工咸出上选目録后有董氏万卷堂本篆书木记较元椠他书木记独精此书贾中不苟于刻梓者
  御题是书采摭开元至长庆故事以补国史之遗凡三百有六节轶事方言颇资观览其间采取各条亦间有载入正史者是序文所云虑正史之或阙非尽阙也其字迹刻画精能当推为元本之冠乾隆御识钤
  宝二曰几暇临池曰稽古右文之玺
  钱谦益藏本有牧翁防叟如来真子天子门生二印



  唐杜佑撰二百卷前唐李翰序佑自序
  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唐宰相杜佑撰先是刘秩采经史自黄帝迄天宝末制度沿革仿周礼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为未尽因广之防以新礼为二百篇徳宗时上之考唐书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以防补济南防军事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司徒封岐国公卒赠太傅諡曰安简李翰赵州賛皇人擢进士第调衞尉张巡死节媢其功者以为降贼肃宗未及知翰传巡功状表上之帝由是感悟累迁翰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以病免此书系仿宋刋亦颇得其形似而纸质墨香则逊矣
  收藏诸印无考内京口某氏收藏一印嵗久纸蚀并阙其姓




  阙补卷三十三【九】卷四十一【十四】卷五十三【九】卷五十四【七】卷九十三【七】卷一百四十二【九】卷一百四十六【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七十二【三】卷一百九十一【二】卷一百九十四【六】卷一百九十八【六】
  通志【二十函二百册】
  宋郑樵撰二百卷前樵自序元呉绎序并进书疏马端临文献通考云按此书刋本元无卷数止是逐畧分为一二耳中兴四朝艺文志别史类载通志二百卷其后叙述云中兴初郑樵采歴代史及他书自三皇迄隋为书曰通志仿迁固为记传而改表为谱志为畧则其为书似是节抄删正歴代之正史如髙峻之小史苏辙之古史而非此二十畧之书也但二十畧序文后言于纪传即其旧文従而损益制诰书疏寘之别録唐书五代史本朝大臣所修非微臣敢议故纪传及隋若礼乐刑政务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则亦畧言其作书之意岂彼二百卷者自为一书亦名之曰通志而于此序附言其意耶或并二十畧共为一书耶云云今以歴代刋本通志考之系并二十畧为一书共成二百卷并非别有所谓通志者端临所见刋本葢仅有二十畧耳是书呉绎序作于元英宗至治二年绎元史无传其结衔为福州路总管考江西志呉绎字思可信都人泰定间曽守吉州序称是集梓于三山郡庠北方学者犹未之见乃募僚属捐已俸摹印五十部散之江北诸郡云云疏后别行载至治三年九月印造则知此本亦非呉绎所刋当属元初开雕于闽中者也
  阙补卷五上【二十一四十七】卷五下【三十二】卷六下【二十七】卷七【六十四】卷十上【七十九】卷十五下【三十九】卷六十三【三十八】卷六十五【二十六】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六十九【五十二】卷七十七【七十四】卷八十一【三十六】卷八十二【十三】卷八十三【三十一 三十二 九十二】卷八十五【八十一八十二】卷八十八【四十三】卷九十二【二四】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六十一】卷一百五【三十三四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八【五 六四十九】卷一百十【九 三十三 三十五 四十四 五十二 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卷一百十一下【一百二】卷一百十五【五十九】卷一百十八【十三 四十一四十二】卷一百二十七【六十四】卷一百三十三【四十八】卷一百三十四【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五【十三】卷一百三十八【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十一】卷一百四十六【十八 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九 六十三】卷一百五十一【七十五】卷一百五十三【八】卷一百五十五【十二】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二十四】卷一百五十七【七十五】卷一百六十【二十六】卷一百六十五【十七】卷一百七十三【二】卷一百七十七【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六十六】卷一百八十七【三十九】卷一百九十二【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五【三十】
  通志【三十二函三百二十册】
  篇目同前前樵自序
  此书即前版而阙呉绎之序与疏或是书贾去之以伪充宋椠也
  阙补目録【一百十一】卷六上【八十三八十四】巻七【七十四】卷十上【六】卷十下【六十五六十六】卷十八【三十一三十二】卷二十三【十六】卷四十【三十二】卷四十二【三十九】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七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卷七十九【十五】卷九十三【八十一八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百八【五 六 三十四三十五】卷一百十【九 十三十三三十四 七十五七十六】卷一百十五下【五十五】卷一百十八【八十三 九十五一百十二】卷一百二十九【七十】卷一百三十三【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卷一百四十七【六十三】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  二十四】卷一百六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卷一百八十六【四十八】卷一百八十七【八十】卷一百九十五【三十】卷一百九十六【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