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吴越春秋》十二卷
  右后汉赵晔撰。吴起太伯,尽天差;越起无余,尽勾践。内吴外越,本末咸备。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右唐李延寿撰。延寿父太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南北分隔,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欲改正,拟《吴越春秋》编年,未就而卒。延寿后预修《晋》、《隋书》,因究悉旧事,更依马迁论体,总叙八代。北起魏尽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尽陈,百七十年,为二史。删烦补阙,过本史远甚,至今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独阙本志而《隋书》有之,故《隋书》亦传于世。
  △《西京杂记》二卷
  右晋葛洪撰。初序言:“洪家有刘子骏《汉书》百卷,乃当时欲撰史录事,而未得缔思,无前后之次,杂记而已。从学者始甲乙之,终癸为十卷。以其书校班史,殆全取刘书耳。所馀二万许言,乃钞撮之。析二篇以裨《汉书》之阙,犹存甲乙裒次。”江左人或以为吴均依为之。
  △《五代新说》二卷
  右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分三十门纂次。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右唐高峻撰。以司马迁《史》至《陈》、《隋书》,附以唐实录,纂其要,分十例,为六十卷。后其子<辶向>析而倍之。
  △《南部烟花录》一卷
  右唐颜师古撰。载隋炀帝时宫中秘事。僧志彻得之于官阁┺笔中。一名《大业拾遗记》。
  △《大业杂记》十卷
  右唐杜宝撰。起隋仁寿四年炀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贞观政要》十卷
  右唐吴兢撰。兢以唐之极治,贞观为最,故采时政之可备劝戒者,上之于朝。凡四十篇。
  △《大唐新语》十三卷
  右唐刘肃撰。辑唐故事,起武德止大历,分为三十类。
  △《明皇杂录》二卷
  右唐郑处晦撰。记孝明时杂事。别录一卷,题《补阙》,所载十二事。
  △《开元传信记》一卷
  右唐郑撰。纪开元、天宝传闻之事,故曰“传信”。
  △《国史补》二卷
  右唐李肇撰。起开元,止长庆间事。初,刘饣束记元魏迄唐开元事,名曰《国朝传记》,故肇续之。
  △《幸蜀记》三卷
  右唐李匡文、宋巨、宋居白撰。初,匡文《记》尽孝明崩,巨《记》止于归长安,叙事互有详略。居白合二《记》,以宋为本,析李为注,取二序冠篇,复掇遗事增广焉。
  △《次柳氏旧闻》一卷
  右唐李德裕撰。上元中,史臣柳芳与高力士同窜黔中,为芳言开元、天宝年中事,乃论次,号《问高力士》。李吉甫与芳子冕,真元中俱为尚书郎,尝道力士之说,吉甫每为其子德裕言。岁祀既久,遗藁不传,但记十七事。后文宗访力士事于德裕,德裕编次上之。多同《明皇杂录》。
  △《开成承诏录》二卷
  右唐李石撰。石与郑覃、李固言相文宗,录当时延英奏对事。开成乃其时年号。
  △《两朝献替记》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德裕相文宗、武宗,录当时奏对论。
  △《开元升平源记》一卷
  右唐吴兢载姚崇以十事要明皇。
  △《金銮密记》一卷
  右唐韩撰。,天复中为翰林学士,从昭宗西幸。朱温围岐三年,因密记其谋议及所见闻事,止于贬濮州司马。予尝谓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崔胤门生,独能弃家从上,一也;其时绅无不交通内外,以取爵位,之谓矣。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天复二年、三年各为一卷,首尾详略颇不同,互相雠校,凡改正千有馀字云。
  △《大和辨谤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录周、秦迄隋忠贤罹谗谤事,德宗览之不悦。后,宪宗以为善,命令狐楚等广之,成十卷。至大和中,文成上之。
  △《南部新书》五卷
  右皇朝钱希白撰。记唐故事。
  △《晋公谈录》三卷
  右皇朝丁谓撰。多皇宋事。每章之首,皆称“晋公言”,不知何人为润益。初,董志彦得之于洪州潘延之家。延之,晋公甥,疑延之所为。
  △《建炎日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彦撰。记太上皇帝登极时事。
  △《五代史阙文》一卷
  右皇朝王禹撰。录五代史笔避嫌漏略者,以备阙文,凡一十七事。
  △《英宗朝诸臣传》三卷
  右不知何人于《英庙实录》中摘出,凡四十二人。
  △《元和朋党录》一卷
  右唐马永易记牛、李朋党始末,自牛僧孺试贤良,迄令狐去位。
  △《东观奏记》三卷
  右唐裴廷裕撰。昭宗时,长安寇乱相仍,自武宗以后,日历、起居注散轶不存,诏史臣撰宣、懿、僖三朝《实录》。廷裕次《宣宗录》,特采大中以来耳目闻见,撰次此书,奏记于监修杜让能以备史阁讨论云。
  △《桂苑丛谈》一卷
  右题云冯翊子子休撰。杂记唐朝杂事僖、昭时,当是五代人,李邯郸云姓严。
  △《耳目记》二卷
  右题云刘氏,未详何时人。杂记唐末五代事。
  △《入洛记》一卷
  右蜀王仁裕撰。仁裕随王衍降,入洛阳,记往返途中事并其所著诗赋。
  △《中朝故事》二卷
  右伪唐尉迟撰。记唐懿、昭、哀三朝故事,故曰“中朝”。
  △《唐馀录》六十卷
  右皇朝王奉诏撰。芟《五代旧史》繁杂之文,采诸家之说,仿裴松之体附注之。以本朝当承汉、唐之盛,五代,则闰也,故名之曰《唐馀录》。宝元二年上之。温公修《通鉴》,间亦采之。
  △《唐末闻录》一卷
  右皇朝阎自若纂。干德中,王普《五代史》成。自若之父观之,谓自若曰:“唐末之事,皆吾耳目所及,与史册异者多矣。”因话见闻故事,命自若志之。
  △《五代补录》五卷
  右皇朝陶岳撰。祥符壬子,岳以五季史书阙略,因书所闻,得一百七事。
  △《吕夏卿兵志》三卷
  右皇朝吕夏卿撰。公武得之于宇文时中,季蒙题其后云:“夏卿修《唐史》,别着《兵志》三篇,自秘之,戒其子弟勿妄传。鲍钦止吏部好藏书,苦求得之。其子无为太守恭孙偶言及,因恳借抄录于吴兴之山斋。
  △《建隆遗事》一卷
  右皇朝王禹记太祖事十。按太祖开宝九年十月癸丑,崩于万岁殿。先是,赵普以六年罢为河阳节度使,卢多逊至太平兴国元年始除平章事,太祖崩时,宰臣盖薛居正、沈伦也。今此云:“上将晏驾,前一日,召宰臣赵普、卢多逊入宫。”其缪甚矣。世多以其所记为然,恐不足信也。
  △《祖宗独断》一卷
  右皇朝陆经记祖宗独断凡十事。
  △《龙飞日历》一卷
  右皇朝赵普撰。记显德七年正月艺祖受禅事。是年改元建隆,三月,普撰此书。普时为枢密学士。
  △《圣宗掇遗》一卷
  右皇朝余靖撰。记国初至仁宗君臣美事,以备史阙。
  △《景命万年录》一卷,《艺祖受禅录》一卷
  右皆未详撰人。记赵氏世次,艺祖历试,迄受禅事。
  △《三朝政录》二十卷
  右皇朝富弼上言,欲选官置局,将三朝典故,编成一书。即命王洙、余靖、孙甫、欧阳修编修,分别事类,成九十六门。
  △《仁宗政要》四十卷
  右皇朝张唐英撰。
  △《温公纪闻》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撰。记宾客所谈祖宗及当时杂事。
  △《笔录》一卷
  右皇朝王曾撰。皆国朝杂事。
  △《嘉时政记》一卷
  右皇朝吴奎、赵、欧阳修记立英宗事,并贾易《论韩琦定策疏》附于后。
  △《隆平集》二十卷
  右皇朝曾巩撰。记五朝君臣事责。其间记事多误,如以《太平御览》与《总类》为两书之类。或疑非巩书。
  △《碧》一卷
  右皇朝梅尧臣圣俞撰。昭陵时,有御马名“碧”,以旋毛贵;用以名书者,诋当时鼎贵之人,然其意专在范文正也。顷年获拜赵氐姑于恭南,因质此事之诞信。答曰:“异哉!圣俞作谤书以诬盛德,盖诛绝之罪也。”
  △《神宗宝训》二十卷
  右皇朝林ж撰。ж,希之至也,剽闻神宗圣政,辄私记录,分一百门,以续五朝《宝训》。崇宁上于朝。
  △《曾相手记》三卷
  右绍圣初,元党祸起,曾布知公论所在,故对上之语多持两端,又辄增损以着此书云。
  △《濮王申陈》一卷
  右记治平中,对濮安懿王时宰相奏状及台谏言章。
  △《欧阳濮议》四卷
  右皇朝欧阳修撰。其序云:“武之作,人皆谓君可伐,濮议之兴,人皆谓父可绝。盟津之会,夷、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世未之知也,后五百年得孔子而后显。然则濮议其可与庸人以口舌争一日耶?”熙宁初,永叔知亳州日,书成上之。苏子瞻,永叔客也,亦以台谏之论为直云。
  △《王氏日录》八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撰。绍圣间,蔡卞合曾布献于朝,添入《神宗实录》。陈莹中谓安石既罢相,悔其执政日无善状,乃撰此书,归过于上,掠美于己,且历诋平生所不悦者,欲以欺后世,于是着《尊尧集》及《日录不合神道论》等十数书。此书起熙宁元年四月事,盖安石攻吕惠卿时。莹中谓蔡卞除去安石怒骂惠卿之语,其事当在此际也。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右皇朝邵伯温子文撰。记国朝杂事,迄绍兴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亲接前辈,得前言往行为多,类之成书。其父雍也。
  △《传信录》十卷
  右皇朝鲜于绰大受撰。记国朝杂事,多言元丰后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贤否也。
  △《金人背盟录》七卷,《围城杂记》一卷,《避戎夜话》一卷,《金国行程》十卷,《南归录》一卷,《朝野佥言》一卷
  右皇朝汪藻编。记金人叛契丹,迄于宣和乙巳犯京城。《围城杂记》等五书,皆记靖康时事也。
  △《顺昌录》一卷
  右绍兴十年刘破女真于顺昌城下,其徒纪其功云。
  △《绍运图》一卷
  右未详何人所撰。自伏羲迄皇朝神庙五德之传及纪事,皆着于篇云。
  ●卷七
  ◎伪史类
  △《华阳国志》十二卷
  右晋常璩撰。华阳,梁州地也。纪汉以来巴蜀人物。吕微仲跋云:“汉至晋初四百载间,士女可书四百人,亦可谓盛矣。复自晋至周显德仅七百岁,而史所纪者无几人,忠魂义骨,与尘埃同没,何可胜数,岂不重可叹哉!”
  △《蜀桂堂编事》二十卷
  右伪蜀杨九龄撰。杂记孟氏广政中举试事,载诗、赋、策题及知举登科人姓氏,且云:“科举起于隋开皇前,陋者谓唐太宗时,非也。”
  △《九国志》五十一卷
  右皇朝路振子发撰。杂记吴、越、唐、前蜀、后蜀、东汉、南汉、闽、楚,凡九国。
  △《十国纪年》四十二卷
  右皇朝刘恕道原撰。温公序云:涣之子也。博学强记,同修《通鉴》,史事之纷错难治者,以诿恕。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往借观之,目为之瞀。性刚介。初与王安石善,及改新法,言其非,遂与之绝。卒年四十九。所谓“十国”者,一王蜀,二孟蜀,三吴,四唐,五吴越,六闽,七楚,八南汉,九荆南,十北汉。温公又题其后,云: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以予考之,长于考异同,而拙于属文。其书国朝事,皆曰宋,而无所隐讳。意者各以其国为主耳。
  △《外史杌》十卷
  右皇朝张唐英次公撰。序称:王建、孟知祥父子四世八十年,比之公孙述辈,最为久远。其间善恶,有可为世戒者,路振之书未备。治平中成此书,以补其遗。凡《五代史》及皇朝日历所书皆略之。温公修《通鉴》,搜罗小说殆遍,未尝取此书,盖多差舛,如光天至二年之类是也。
  △《江南录》十卷
  右皇朝徐铉等撰。铉等自江南归朝,奉诏撰集李氏时事。王介甫尝谓:铉书至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其于《春秋》、箕子之义为得也。虽然,潘佑以直见杀,而铉书佑死以妖妄,殆与佑争名。且耻其善不及佑,故匿其忠,污之以罪耳。若然,岂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世多以介甫之言为然。独刘道原得佑子华所上其父事迹,略与《江南录》所书同,乃知铉等非欺诬也。
  △《江南别录》四卷
  右皇朝陈彭年撰。伪吴、伪唐四主传也。
  △《南唐近事》二卷
  右皇朝郑文宝编。记李氏三主四十年间杂事。
  △《江南野史》二十卷
  右皇朝龙衮撰。凡八十四传。
  △《戴斗奉使录》二卷
  右皇朝王曙撰。景德三年为契丹主生辰使、祥符三年为吊慰使所录也。
  △《生辰国信语录》一卷
  右皇朝寇撰。与康德舆天圣六年使契丹,贺其主生辰,往返语录,并景德二年至天圣八年使副姓名及杂仪附于后。
  △《乘轺录》一卷
  右皇朝路振子发撰。振,大中祥符初使契丹,撰此书以献。事见其传。
  △《富公语录》一卷
  右皇朝富弼使虏时所撰。
  △《张浮休使辽录》二卷
  右皇朝元甲戌春,张舜民被命为回谢大辽吊祭使,郑介为副,录其往返地里及话言也。舜民字芸叟,浮休居士,其自号云。
  △《匈奴须知》一卷
  右契丹归朝人田纬编次。
  △《北辽遗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