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毛诗释文》二卷

  唐陆德明撰。

  △《韩诗外传》十卷

  汉常山太搏燕韩婴撰。案《艺文志》有《韩故》三十六卷,《内传》四卷,《外传》六巷,《韩说》四十一卷,今皆亡。所存惟《外传》,而卷多於旧,盖多记杂说,不专解《诗》。果当时本书否也?

  “故”者,通其指义也,作诗非。

  △《诗谱》三卷

  汉郑康成撰,欧阳修补亡。其序云:庆历四年至绛州得之,有注而不见名氏。《谱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取孔氏《正义》所载补足之,因为之注。自此以下即用旧注。考《春秋》、《史记》,合以毛、郑之说,补《谱》之亡者,於是其书复完。

  △《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二卷

  题吴郡庶子陆玑撰。案《馆阁书目》称吴中庶子乌程令,字元恪,吴郡人,据陆氏《释文》也。其名从“玉”,固非晋之士衡,而其书引郭璞注《尔雅》,则当在郭之后,亦未必为吴时人也。孔《疏》、吕《记》多引之。

  △《诗折衷》二十卷

  皇祐中莆田刘宇撰。凡毛、郑异义,折衷从一。盖仿唐陈岳《三传折衷论》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诗本义》十六卷、《图谱》附

  欧阳修撰。先为论,以辨毛、郑之失,然后断以己见。末二卷为《一义解》、《取舍义》、《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而补亡郑《谱》及《诗图总序》附於卷末。大意以为毛、郑之已善者皆不改,不得已乃易之,非乐求异於先儒也。

  △《新经诗义》三十卷

  王安石撰。亦《三经义》之一也。皆雱训其辞,而安石释其义。

  △《诗解集传》二十卷

  门下侍郎眉山苏辙子由撰。於《序》止存其首一言,余皆删去。

  △《诗学名物解》二十卷

  知枢密院莆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壻,故多用《字说》其目自《释天》至《杂释》凡十类,大略如《尔雅》,而琐碎穿凿,於经无补也。

  △《诗物性门类》八卷

  不著名氏,多取《说文》。今考之,盖陆农师所作《埤雅》稿也,详见《埤雅》。

  △《广川诗故》四十卷

  董逌撰。其说兼取三家,不专毛、郑,谓《鲁诗》但见取於诸书,其言莫究,《齐诗》尚存可据,《韩诗》虽亡缺,犹可参考。案逌《藏书志》有《齐诗》六卷,今《馆阁》无之。逌自言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传何所从来,或疑后世依托为之。然则安得便以为《齐诗》尚存也。然其所援引诸家文义与毛氏异者,亦足以广见闻、续微绝云耳。

  △《毛诗补音》十卷

  吴棫撰。其说以为《诗》韵无不叶者,如“来”之为“釐”,“庆”之为“羌”,“马”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始定为《释文》。《燕燕》以“南”韵“心”,沈重读“南”作尼心切。德明则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扬之水》以“沃”韵“乐”,徐邈读“沃”郁缚切,德明亦所不载。颜氏《纪谬正俗》以傅毅《郊祀赋》“禳”作而成切;张衡《东京赋》“激”作吉跃切。今之所作大略仿此,其援据精博,信而有证。朱晦翁注《楚辞》亦用棫例,皆叶其韵。棫又有《韵补》一书,不专为《诗》作也。要之古人韵缓之说,最为确论,不必一一改字,详见《韵补》。

  △《夹漈诗传》二十卷、《辨妄》六卷

  郑樵撰。《辨妄》者,专指毛、郑之妄。谓《小序》非子夏所作,可也,尽削去之而以己意为之《序》,可乎?樵之学虽自成一家,而其师心自是,殆孔子所谓不知而作者也。

  △《毛诗详解》三十六卷

  长乐李樗迂仲撰。博取诸家说,训释名物文意,末用己意为谕以断之。樗,闽之名儒,於林少颖为外兄。林,李出也。

  △《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

  朱熹撰。以《大》、《小序》自为一编,而辩其是非。其序《吕氏读诗记》,自谓少年浅陋之说,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胡泳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几什一云。

  △《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吕祖谦撰。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翦裁贯穿,如出一手。已意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详正,未有逾於此书者也。然自《公刘》以后,编纂已备,而条例未竟,学者惜之。

  △《岷隐续读诗记》三卷

  戴溪撰。其书出於吕氏之后,谓吕氏於字训章已悉,而篇意未贯,故以《续记》为名。其实自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黄氏诗说》三十卷

  黄度撰。叶适正则为之序。

  △《毛诗前说》一卷

  项安世撰。考定《风》、《雅》篇次,而为之说。其曰“前说”者,末年之论有少不同故也。

  △《诗解》二十卷

  陈鹏飞撰。不解《商》、《鲁》二颂,以为《商颂》当阙,而《鲁颂》可废。

  △《王氏诗总闻》三卷

  不知名氏及时代。其自序言丁丑入吴,见谢君士燮;丙戌入蜀,见陈君彦深;庚寅再入蜀,见杨君左车。所称甲子,不著年号。而谢、陈、杨三君,亦竟莫详为何人也。当俟知者问之。其书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闻,每篇为总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等,其说多出新意,不循旧传。

  △《白石诗传》二十卷

  宗正少卿乐清钱文子文季撰。所居白石岩,以为号。

  △《诗古音辨》一卷

  从政郎信安郑庠撰。

  ○礼类

  △《古礼经》十七卷、《古礼注》十七卷

  汉大司农北海郑康成撰。相传以为高堂生所传者也。

  △《古礼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古礼疏》五十卷

  唐弘文馆学士临洛贾公彦等撰。初有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彦据以为本而增损之。

  △《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识误》三卷

  永嘉张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贡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录一卷,载大、小戴、刘向篇第异同,以古监本、巾箱本、杭细本、严本校定,识其误而为之序,谓高堂生所传《士礼》尔,今此书兼有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决非高堂所传,其篇数偶同,自陆德明、贾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据也。

  △《古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集传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为主而取《大》、《小戴礼》及他书傅所载系於礼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书,缺《书数》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删改,曰《集传集注》者,盖此书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旧云。

  △《古礼经传续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长乐黄榦直卿撰。榦,朱侍讲之高弟,以其子妻之。自号勉斋,因妇翁荫入仕,为吏亦以材称。始晦庵著《礼书》,丧、祭二礼,未及论次,以属榦续成之。然亦有未备者。

  △《集释古礼》十七卷、《释宫》一卷、《纲目》一卷

  庐陵李如圭宝之撰。淳熙癸丑进士。尝为福建抚干。《释宫》者,《经》所载堂室、门庭,今人所不晓者,一一释之。

  △《周礼》十二卷、《周礼注》十二卷

  汉郑康成撰。案《艺文志》,《周官经》六篇,本注云“王莽时刘歆置博士”。颜师古曰:“即今之《周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愚尝疑《周礼》六典与《书周官》不同。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职,则己然矣。今《地官》於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乡遂、稼穑之事,殆皆司空职耳。《周官》初无邦事之名,今所谓事典者,未知定为何事?书缺亡而以《考工记》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书者,若林存孝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甚者或谓刘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郑康成博览,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学遂行於世。愚案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驳杂,与夫刘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乱天下,犹未论也。康成之学,出於扶风马融,而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子春河南缑氏人,生汉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余。郑众、贾达皆受业焉。大夫者,河南郑兴少赣也;司农者,郑众仲师,兴之子也。融字季长。

  △《周礼释文》二卷

  唐陆德明撰。

  △《周礼疏》五十卷

  唐贾公彦撰。其序《周礼》废兴起於成帝刘歆,而成於郑康成。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於《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邦事之不同也。《馆阁书目》案《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者是也。《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云尔,乃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邵《异同评》及沈重《义疏》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周礼新义》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於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也。”新法误国,於此可推其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其解止於《秋官》,不及《考工记》。

  △《周礼中义》八卷

  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礼说》三卷

  中书舍人永嘉陈傅良君举撰。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各四篇。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陈止斋为之序。休有《破礼记》二十卷,未见。

  △《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项安世撰。

  △《周礼说》五卷

  黄度撰。不解《考工记》。叶水心序之。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

  枢密临邛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条列经文,附以传注。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於《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礼》十三卷

  汉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圣次君皆受《礼》於后苍,所谓《大、小戴礼》者也。汉初以来,迄於刘向校定中书,诸家所记,殆数百篇。戴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相传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书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载卷数,皆与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当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复出一篇,实存四十篇。意其缺者,即圣所删耶?然《哀公问》、《投壶》二篇与今《礼记》文不异,他亦间有同者。《保傅传》世言《贾谊书》所从出也。今考《礼詧篇》汤武、秦定取舍一则,尽出谊疏中,反若取谊语剿入其中者。《公符篇》全录汉昭帝冠辞。则此书殆后人好事者采获诸书为之,故驳杂不经,决非戴德本书也。题九江太守,乃戴圣所历官,尤非是。

  △《礼记》二十卷

  即所谓《小戴礼》也。凡四十九篇。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驳而不纯。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专为《礼》作也。唐魏徵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盖有以也。

  △《礼记注》二十卷

  汉郑康成撰。

  △《礼记释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礼记正义》七十卷

  唐孔颖达等撰。旧有《义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皇胜於熊,故据皇氏为本,有不备则以熊氏补焉。

  △《芸阁礼记解》十六卷

  秘书省正字京兆吕大临与叔撰。案《馆阁书目》作一卷,止有《表记》、《冠》、《昏》、《乡》、《射》、《燕》、《聘义》、《丧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礼》上下、《中庸》、《缁衣》、《大学》、《儒行》、《深衣》、《投壶》八篇。此晦庵朱氏所传本,刻之临漳射垛,书坊称《芸阁吕氏解》者,即其书也。《续书目》始别载之。

  △《礼记解》二十卷

  新安方悫性夫撰。政和二年表进,自为之序。以王氏父子独无解义,乃取其所撰《三经义》及《字说》,申而明之,著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义亦明白。

  △《礼记解》七十卷

  马希孟彦醇撰。未详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司马光撰。

  △《中庸大学说》各一卷、《少仪解》附

  张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学》二卷。

  △《兼山中庸说》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