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唐集贤院学士长城徐坚元固撰。
△《六帖》三十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撰。《唐志》作《白氏经史事类》,一名《六帖》。《醉吟先生墓志》云:又著《事类集要》三十部,时人目为《白氏六帖》。
△《金钥》二卷
唐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义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职官》、《岁时》、《州府》。大略为笺启应用之备。
△《玉屑》十五卷
无名氏。
△《蒙求》三卷
唐李翰撰。本无义例,信手肆意杂袭成章,取其韵语易于训诵而已。遂至举世诵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事有甚不可晓者。余家诸子在褓,未尝令诵此也。△《戚苑纂要》十卷唐刘扬名撰。皆集内外宗族姻亲故事。
△《戚苑英华》十卷
唐仙居令袁悦撰。唐志云重修,盖因扬名之旧而广之。
△《太平御览》一千卷
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修纂。本号《太平总类》,太平兴国二年受诏,八年书成,改名《御览》。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余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
△《鹿门家钞诗咏》五十卷
鸿胪少卿襄阳皮文璨撰。以群书分类事为诗而注释之。其祖旧休,有书名《鹿门家钞》,故今述其名。
△《册府元龟》一千卷
景德二年命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忆修历代君臣事迹,八年而成。总五十部,部有总序,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序。赐名制序。所采正经史之外,惟取《战国策》、《国语》、《韩诗外传》、《吕氏春秋》、《管》、《晏》、《韩子》、《孟子》、《淮南子》及《修文殿御览》。每门具进,上亲览,摘其舛误,多出手书,或诏对,揩示商略。
△《天和殿御览》四十卷
侍读学士临川晏殊等天圣中受诏,取《册府元龟》,掇其要者,分类为二百十五门。
△《类要》七十六卷
晏殊撰。曾巩为序。
△《事类赋》三十卷
校理丹阳吴淑正仪撰进并注。
△《韵类题选》一百卷
朝奉大夫知处州鄞袁毂容直撰。以韵类事纂集,颇精要。世所行《书林韵会》,盖依倣而附益之者也。毂,嘉祐六年进士。东坡守杭时为倅,“风月平分”之词,为毂作也。其后累世登科。絜斋燮,其四世孙也。
△《本朝蒙求》三卷
端明殿学士成都范镇景仁撰。
△《十七史蒙求》一卷
题王先生。不著名氏。或云王令也。
△《书叙指南》二十卷
任广撰。崇宁中人。皆经传四字语,备尺牍应用者也。
△《实宾录》三十卷、《后集》三十卷
高邮马永易明叟撰,蜀人句龙材校正,文彪增广。其三十卷者,本书也。义取“名者实之宾”为名。
△《史韵》四十九卷
嘉禾钱讽正初撰。附韵类事,颇便检阅。
△《后六帖》三十卷
知抚州孔传世文撰。以续白氏之后也。传袭封衍圣公。
△《海录碎事》三十三卷
知泉州建安叶廷珪撰。
△《皇朝事实类苑》二十六卷
知吉州江少虞撰。绍兴中人。其书亦可入小说类。
△《两汉蒙求》十卷
枢密吴兴刘珏希范撰。绍圣中所序。
△《补注蒙求》八卷
徐子光撰。以李翰《蒙求》句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人他事。
△《群书类句》十四卷
三山叶凤撰。以《群书新语》增广。自五字以至九字,为七百五十一门,各以平仄声为偶对。
△《书林韵会》一百卷
无名氏。蜀书坊所刻,规模《韵类题选》而加详焉。
△《幼学须知》五卷
余姚孙应符仲潜撰次。此书本书坊所为,以教小学。应符从而增广之。
△《两汉博闻》二十卷
无名氏。或云杨侃。
△《班左诲蒙》三卷
程俱致道撰。
△《左氏摘奇》十三卷
给事中吴郡胡元质长文撰。
△《诸史提要》十五卷
参政吴越钱端礼处和撰。泛然钞录,无义类。
△《汉隽》十卷
括苍林越撰。以《西汉书》,分类为十五篇。皆句字之古雅者。“隽”者,取隽永之义也。
△《文选双字类要》三卷
苏易简撰。摘取双字,以类编集。
△《选腴》五卷
天台王若撰。以五声韵编集《文选》中字。淳熙元年序。
△《晋史属辞》三卷
永嘉戴迅简之撰。用《蒙求》体,以类晋事。元祐癸酉岁也。
△《观史类编》六卷
吕祖谦撰。初辑此篇为六门,曰“择善”、曰“儆戒”、曰“阃范”、曰“治体”、曰“论议”、曰“处事”。而“阃范”最先成,既别行,今惟五门,而“论议”分上、下卷。
△《帝王经世图谱》十卷
著作佐郎金华唐仲友与正撰。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政、阴阳、度数、兵农、王霸,本之经典,兼采传注,类聚群分。凡百二十二篇。
△《经子法语》二十四卷
△《左传法语》六卷
△《史记法语》十八卷
△《西汉法语》二十卷
△《后汉精语》十六卷
△《三国精语》六卷
△《晋书精语》五卷
△《南史精语》十卷
洪迈撰。自《博闻》、《诲蒙》、《汉隽》、《摘奇》、《提要》及此《法语》诸书,皆所以备遗忘。而洪氏多取句法,《汉隽》类例有伦,余皆随笔信意钞录者也。
△《迁史删改古书异辞》十二卷
倪思撰。以迁《史》多易经语,更简严为平易体,当然也。然易辞而失其义,书事而与经异者多,不可以无考,故为是编。经之外与他书异者,亦并载焉。
△《马班异辞》三十五卷
倪思撰。以班史仍《史记》之旧而多删改,大抵务趋简严,然或删而遗其事实,或改而失其本意。因其异,则可以知其笔力之优劣,而又知作史述史之法矣。
△《杜诗六帖》十八卷
建安陈应行季陵撰。用《白氏》门类,编类杜诗语。
△《锦绣万花谷》四十卷、《续》四十卷
序称淳熙十五年作,而不著名氏。门类无伦理,序文亦拙。
△《赵氏家塾蒙求》二十五卷、《宗室蒙求》三卷
赵彦絟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
○楚辞类
△《楚辞》十七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集,后汉校书郎南郡王逸叔师注,知饶州曲阿洪祖兴庆善补注。逸之注虽未能尽善,而自淮南王安以下为训传者今不复存,其目仅见于《隋》《唐志》,独逸《注》幸而尚传,兴祖从而补之,于是训诂名物详矣。
△《离骚释文》一卷
古本,无名氏。洪氏得之吴郡林虙德祖。其篇次不与今本同。今本首《骚经》,次《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辨》、《招魂》、《大招》、《惜誓》、《招隐》、《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释文》亦首《骚经》,次《九辨》,而后《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哀时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注》云“皆解于《九辨》中”,则《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序之耳。朱侍讲按:天圣十年陈说之序以为旧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余按:《楚辞》刘向所集,王逸所注,而《九叹》、《九思》亦列其中,盖后人所益也欤。
△《楚辞考异》一卷
洪兴祖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以勤矣。
△《重定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
礼部郎中济北晁补之无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续楚辞》,定著十六卷,篇次亦颇改易,又不与陈说之本同。《续》、《变》二篇皆《楚辞》流派,其曰“变”者,又以其类《离骚》而少变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详,然其去取之际,或有不可尽晓者。
△《楚辞赘说》四卷
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隐撰。尝为《哀湘累赋》,以反贾谊、扬雄之说;又为此书,颇有发明。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
侍讲建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迂滞而远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义理,遂别为之注。其训诂文义之外,有当考订者,则见于《辨证》,所以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其于《九歌》、《九章》,尤为明白痛快。至谓《山海经》、《淮南子》殆因《天问》而著书,说者反取二书以证《天问》,可谓高世绝识、毫发无遗恨者矣。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归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讬者也。其生平于六经皆有训传,而其殚见洽闻、发露不尽者,萃见于此书。呜呼伟矣!其篇第视旧本益贾谊二赋而去《谏》、《叹》、《怀》、《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而宋玉以下则曰《续离骚》。其言“《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尤名言也。
△《楚辞后语》六卷
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续》、《变》二书刊定,而去取则严而有意矣。
△《龙冈楚辞说》五卷
永嘉林应辰渭起撰。以《离骚》章分段释为二十段,《九歌》、《九章》诸篇亦随长短分之。其推屈子不死于汨罗,比诸浮海居夷之意,其说甚新而有理。以为《离骚》一篇辞虽哀痛而意则宏放,与夫直情径行、勇于踣河者,不可同日语;且其兴寄高远,登昆仑、历阆风、指西海、陟升皇,皆寓言也,世儒不以为实,顾独信其从彭咸葬鱼腹以为实者,何哉?然沉湘之事,传自司马迁,贾谊、扬雄,皆未尝有异说,汉去战国未远,决非虚语也。
△《校定楚辞》十卷、《翼骚》一卷、《洛阳九咏》一卷
秘书郎昭武黄伯思长睿撰。其序言: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既以诸家本校定,又以太史公《屈原传》至陈说之序附以今序,别为一卷,目以《翼骚》。《洛阳九咏者》,伯思所作也。
○总集类
△《文选》六十卷
粱昭明太子萧统德施撰。唐崇贤馆学士江都李善注。北海太守邕之父也。
△《六臣文选》六十卷
唐工部侍郎吕延祚开元六年表上,号“五臣集注”。五臣者:常山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男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也。以李善注惟引事,不说意义,故复为此注,后人并与李善原注合为一书,名“六臣注”。东坡谓五臣乃俚儒之荒陋者,反不及善,如谢瞻诗“苛慝暴三殇”,引“苛政猛于虎”,以父与夫为殇,非是。然此说乃实本于善也。
李善注此句,但云“苛犹虐也”,初不及三殇。不审直斋之说何所本。
△《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孝穆集。且为作序。
△《古文苑》九卷
不知何人集。皆汉以来遗文,史传及文选所无者。世传孙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之,唐人所藏也。韩无谷类次为九卷,刻之婺州。《中兴》《书目》有孔逭《文苑》,非此书。孔逭晋人。本书百卷,惟存十九卷尔。又梁孝王忘忧馆诸士之赋,据题尚欠《文鹿》、《酒》、《几》三赋,家有《秦汉遗文》七赋,皆在常州,有板本。
△《古文章》十六卷
会稽石公辅编。与前书相出入而稍多,亦有史传中钞出者。首卷为《武王丹书》,其末蔡琰《胡笳十八拍》也。《馆阁书目》又有《汉魏文章》二卷,集宋玉以下文八十八首,未见。
△《西汉文类》四十卷
唐柳宗元之弟宗直尝辑此书,宗元为序,亦四十卷,《唐艺文志》有之,其书不传。今书陶叔献元之所编次。未详何人。梅尧臣为之序。
△《三国文类》四十卷
不知何人所集。
△《三谢诗》一卷
集谢灵运、惠连、玄晖。不知何人集。《中兴书目》云唐庚子西。
△《谢氏兰玉集》十卷
吴兴汪闻集谢安而下子孙十六人诗三百余篇。闻熙宁六年进士。序称新天子即位丙寅之岁,盖元祐元年也。
△《梁词人丽句》一卷
唐李商隐集梁明帝萧巋而下十五人诗并鬼诗、童谣。
△《玉台后集》十卷
唐李康成集。
△《箧中集》一卷
唐元结次山录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于逖、王李友七人诗二十四首,尽箧中所有次之。荆公《诗选》尽取不遗。唐中世诗高古如此,今人乃专尚季末,亦异矣。《馆阁书目》以为结自作,入别集类,何其不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