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已易》一卷
杨简撰。
△《慈湖遗书》三卷
杨简撰。前二卷杂说:末一卷遗文。慈湖之学,专主乎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其诲人惟欲发明本心而有所觉。然其称学者之觉,亦颇轻于印可。盖其用功偏于上达,受人之欺而不疑。窃尝谓诚明一理,焉有诚而不明者乎?当淳熙中,象山陆九渊之学盛行于江西,朱侍讲不然之。朱公于前辈不肯张无垢,于同流不肯陆象山,为其本原未纯故也。象山之后,一传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贤知者过之也!
△《明伦集》十卷
高安涂近止撰。取经传言行之要,以孝为本,推而广之为十篇。涂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经法语》一卷
参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圣贤论心格言。
△《三先生谧议》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华父为潼川宪,奏请赐周、程谧。宝庆守李大谦集而刻之,并及诸郡祠堂记文。
△《言子》三卷
言偃,吴人,相传所居在常熟县。庆元间,邑宰孙应时季和始为立祠,求朱晦翁为记。近新昌王爚伯晦复裒《论语》诸书所载问答为此书。邑中至今有言氏,亦买田教养之。
○道家类
△《老子道德经》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伯阳撰。昔人言谧曰“聃”,故世称老聃。然“聃”之为训,耳漫无轮也,似不得为谥。
△《御注老子》二卷
徽宗皇帝御制。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魏、晋之世,玄学盛行,弼之谈玄,冠于流辈,故其注《易》,亦多玄义。晁说之以道曰:“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未也。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迹可见矣。”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老子道德论述要》二卷
司马光撰。太史公曰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
△《老子新解》二卷
苏辙撰。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老子解》二卷
叶梦得撰。其说曰:“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本《韩非子解老》之说。
△《易老通言》十卷
程大昌撰。其序言名为训《老》,而实该《六经》,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经》皆在矣。盖以《易》为《六经》之首也。
△《列子》八卷
郑人列御寇撰。穆公时人。
△《列子注》八卷
晋光禄勋张湛处度撰。
△《列子释文》二卷
唐当涂县丞殷敬顺撰。
△《庄子》十卷
蒙漆园吏宋人庄周撰。案《史记》与齐宣、梁惠同时,则亦当与孟子相先后矣。
△《庄子注》十卷
晋太傅主簿河南郭象子玄撰。案本传,向秀解义未竟而卒,颇有别本迁流,象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然向义今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
△《庄子音义》三卷
唐陆德明撰。即《经典释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庄子疏》三十卷
唐道士西华法师陕郡成玄英子实撰。玄英隐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唐艺文志》云。
△《鬻子》一卷
鬻熊为周文王师,封于楚,为始祖。《汉志》云尔。书凡二十二篇,今书十五篇。陆佃农师所校。
△《鬻子注》一卷
唐郑县尉逢行珪撰。止十四篇,盖中间以二章合而为一,故视陆本又少一篇。此书甲乙篇次。皆不可晓,二本前后亦不同。姑两存之。
△《关尹子》九卷
周关令尹喜,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著书言道德者。案《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藏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类向文。
△《亢仓子》三卷
何粲注。首篇所载与《庄子·庚桑楚》同。“亢仓”者,“庚桑”声之变也,其余篇亦皆依托。唐柳子厚辨其非刘向,班固所录,是矣。今《唐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注云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冲虚》、《文子》《通玄》、《亢仓子洞灵真经》。然《亢仓子》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乃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然则今之《亢仓》,士元为之也。宗元唐人,岂偶不之知耶?
△《文子》十二卷
题默希子注。案《汉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又案《史记货殖传》徐广注:“计然,范蠡师,名钘。”裴駰曰:“计然,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默希子引以为据。然自班固时已疑其依托,况又未必当时本书乎?至以文子为计然之字,尤不可考信。柳子厚亦辨其为驳书,而亦颇有取焉。默希子不著名氏,晁公武曰唐徐灵府自号也。
△《鹖冠子》三卷
陆佃解。案《汉志》,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书十九篇,韩吏部称十有六篇,故陆谓非其全也。韩公颇道其书,至柳柳州则曰尽鄙浅言也,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鵩赋》以文饰之。其好恶不同如此。自今考之,柳说为长。
△《抱朴子》二十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洪所著书,《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外篇》驳难通释。此二十卷者,《内篇》也。《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
△《坐忘论》一卷
唐逸人河内司马承祯子微撰。言坐忘安心之法凡七条,并《枢翼》一篇,以为修道阶次。其论与释氏相出入。
△《天隐子》一卷
司马子微作序,言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修炼形气,养和心灵,长生久视,无出此书。今观其言,殆与《坐忘论》相表里。岂“天隐”云者,托之别号欤?
△《玄真子外篇》三卷
唐隐士金华张志和撰。《唐志玄真子》十二卷,今才三卷,非全书也。既曰《外篇》,则必有《内篇》矣。志和事迹,详见余所集碑传。
△《无能子》三卷
不著名氏。《唐志》云光启中隐民间,盖其自序云尔。
△《庄子义》十卷
参政清源吕惠卿吉父撰。元丰七年,先表进《内篇》,其余盖续成之。
△《庄子十论》一卷
题李士表撰。未详何人。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
○法家类
△《管子》二十四卷
齐相管夷吾撰。唐房玄龄注。案《汉志》,《管子》八十六篇,列於道家。《隋》、《唐志》著之法家之首。今篇数与《汉志》合,而卷视《隋》、《唐》为多。管子似非法家,而世皆称管、商,岂以其操术用心之同故耶?然以为道则不类。今从《隋》、《唐志》。
△《商子》五卷
秦相卫公孙鞅撰。或称商君者,其封邑也。《汉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
△《慎子》一卷
赵人慎到撰。《汉志》四十二篇,先於申韩称之。《唐志》十卷,滕辅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案庄周、荀卿书皆称田骈、慎到。到,赵人;骈,齐人,见於《史记》列传。今《中兴馆阁书目》乃曰浏阳人。浏阳在今潭州,吴时始置县,与赵南北了不相涉,盖据书坊所称,不知何谓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
△韩子二十卷
韩诸公子韩非撰。《汉志》五十五篇,今同。所谓《孤愤》、《说难》之属,皆在焉。
○名家类
△《公孙龙子》三卷
赵人公孙龙为白马非马、坚白之辨者也。其为说浅陋迂僻,不知何以惑当时之听。《汉志》十四篇,今书六篇。首叙孔穿事,文意重复。
△《邓析子》二卷
郑人邓析。《左氏传》郑驷歂嗣子太叔为政,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即此人也。《列子》、《荀子》以为子产所杀,颜师古辨之矣。
△《尹文子》三卷
齐人尹文撰。《汉志》齐宣王时人,先公孙龙。今本称仲长氏撰定,魏黄初末得於缪熙伯;又言与宋钘、田骈同学於公孙龙,则不然也。龙书称尹文乃借文对齐宣王语,以难孔穿,其人当在龙先。班《志》言之是矣。仲长氏,即统也耶?熙伯名袭。
△《人物志》三卷
魏散骑常侍邯郸刘劭孔才撰。梁儒林祭酒燉煌刘昺注。《梁史》无刘昺,《中兴书目》云尔。晁氏云伪凉人。
△《广人物志》十卷
唐乡贡进士京兆杜周士撰。叙武德至贞元选举荐进人物事实,凡五十五科。
○墨家类
△《墨子》三卷
宋大夫墨翟撰。孟子所谓邪说诐行,与杨朱同科者也。韩吏部推尊氏,而《读墨》一章,乃谓孔、墨相为用,何哉?《汉志》七十一篇,《馆阁书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讹脱,不相联属。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当是此本也。方杨、墨之盛,独一孟子讼言非之,谆谆焉惟恐不胜。今杨朱书不传,《列子》仅存,其余墨氏书传於世者亦止於此。《孟子》越百世益光明,遂能上配孔氏,与《论语》并行,异端之学,安能抗吾道哉!
○纵横家类
△《鬼谷子》三卷
战国时,苏秦、张仪所师事者,号鬼谷先生,其地在颍川阳城,名氏不传於世。此书《汉志》亦无有,《隋》、《唐志》始见之,《唐志》则直以为苏秦撰,不可考也。《隋志》有皇甫谧、乐一二家注,今本称陶弘景注。
○农家类
农家者流,本於农稷之官,勤耕桑以足衣食。神农之言,许行学之,汉世野老之书,不传於后,而《唐志》著录,杂以岁时月令及相牛马诸书,是犹薄有关於农者。至於钱谱、相贝、鹰鹤之属,於农何与焉?今既各从其类,而花果栽植之事,犹以农圃一体,附见於此,其实则浮末之病本者也。
△《齐民要术》十卷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凡九十三篇。其曰“治生之道,不仕则农”,盖名言也。
△《山居要术》三卷
称王■〈日攵〉撰。《馆阁书目》作王旻。皆莫知何时人也。
△《四时纂要》五卷
唐韩谔撰。虽曰岁时之书,然皆为农事也。《蚕书》二卷孙光宪撰。光宪事迹,见小说类。
△《秦少游蚕书》一卷
见少游《淮海集》第六卷。序略曰: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徐篚玄缎缟,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织纩,青篚檿丝,皆茧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於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此屋詈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
△《禾谱》五卷
宣德即温陵曾安止移忠撰。东坡所为赋《秧马歌》也。谓《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不谱农器,故以此歌附之。安止,熙宁进士,尝为彭泽令。右丞黄履安中誌其墓。
△《农器谱》三卷、《续》二卷
未阳令曾之谨撰。安止之侄孙也。追述东坡作歌之意为此编。周益公为之序,陆务观亦作诗题其后。
△《农书》三卷
称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撰。未详何人。其书曰《田》、曰《牛》、曰《蚕》。洪庆善为之后序。
△《耕桑治生要备》二卷
左宣教即通判横州何先觉撰。绍兴癸酉序。
△《耕织图》一卷
於潜令鄞楼璹寿玉撰。攻愧参政之伯父也。
△《竹谱》一卷
武昌戴凯之庆预撰。皆四字语。
△《筍谱》一卷
僧赞甯撰。
△《梦溪忘怀录》三卷
沈括存中撰。自称梦溪丈人。括坐永乐事閒废。晚岁乃以光禄卿分司卜居京口之梦溪,有水竹山林之适。少有《怀山录》,可资居山之乐者,辄记之。自谓今可忘于怀矣,故名《忘怀录》。
△《越中牡丹花品》二卷
僧仲休撰。其序言:越之所好尚惟牡丹,其绝丽者三十二种,始乎郡斋,豪家名族,梵宇道宫,池台水榭,植之无间。来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泽国此月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里语曰,弹琴种花,陪酒陪歌。末称丙戌岁八月十五日移花日序。丙戍者,当是雍熙三年也。越在国初繁富如此,殆不减洛中。今民贫至骨,种花之风遂绝。何今昔之异耶?其故有二:一者镜湖为田,岁多不登;二者和买土著,数倍常赋。势不得不贫也。
△《牡丹谱》一卷
欧阳修撰。少年为河南从事,目击洛花之盛,遂为此谱。蔡君谟书之,盛行於世。
△《冀王宫花品》一卷
题景祐元年沧州观察使记。以五十种分为三等九品,而“潜溪绯”、“平头紫”居正一品,“姚黄”反居其次,不可晓也。
△《吴中花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