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访书志

  按:序称以“鼓吹”命名,本于宋高宗之“幽间鼓吹”,《提要》驳之,谓本于《世说》“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之语,其说良是。独怪姚氏既尝与遗山论诗,何以有此附会语?至郝天挺之为遗山门人,以材武世家,由陕西宪长宣抚河南,则燧序中明明言之。而陆敕先补注此书,乃以为遗山师之郝天挺当之,反嗤赵松雪之误,可谓疏矣。又未详考《元史》,且元有两“郝天挺”,明陈霆《两山墨谈》已辨之,敕先以藏书名一时,而补注此书曾未见姚氏此序,宜其所补注无足取也。
  ○《精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朝鲜刻本)
  元于济、蔡正孙同篇。济与正孙事迹,无所考见。顾嗣立《元诗选》亦无其人。王渊济为谢叠山门人,曾刻《文章轨范》。据序,于济初编仅三卷,正孙乃增为二十卷,凡三百类,千有馀篇,附以评释。按:其书皆选七言绝句,唯前三卷为“绝句要格”,以下皆拈诗中一、二虚字以相比校,颇嫌繁碎,稍远大雅。然其中逸篇秘句,为诸家全集及选本之所不见者,往往而在。是固当与《瀛奎律髓》共珍也。其注,据后序,为明成化间朝鲜达城徐居正所撰。后朝鲜国王又命其臣安琛及成亻见、蔡寿、权健、申徒濩就徐注重加补削,亦颇详赡。于宋诗则多载逸闻逸事,尤有资于考证。而日本之重刻是书者,皆失载后跋,遂不知增注为何人。此本为弘治壬戌朝鲜刊本,前有“弘前医官涩江氏藏书”印,又有森氏“开万册府之印”。按:涩江氏。、森氏《经籍访古志》不载此书,当以得此在成书之后也。
  ○《万首绝句刊定》四十卷(明万历刊本)
  洪容斋《唐人万首绝句》,前人议其多谬误,此本为明赵光与黄习远重订,凡去其谬且复者二百十九首,补入六百五十九首,总得一万四百七十七首。诗以人汇,人以代次,较原书实为精整。盖凡夫富藏古籍,见闻广博,与他有窜乱古书掩为己有者有间。书刻于万历丙午丁未间,而《四库》不著录,《存目》亦无之,想当时未见其本也。
  ○《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三卷
  元刊本。首裴庾序,次方回序,次纲目,次《唐十道图》,次凡例,次诸家世系纪年。首题“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卷之一”,次行题“汶阳周弼伯弜选”,三行题“高安释圆至天隐注”,四行题“东嘉裴庾季昌增注”。
  ○《唐诗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明初刊本)
  首虞集序,杨氏自序,题“唐诗始音卷之一”,次行题“襄城杨士弘伯谦编次”,三行题“新途张虞文亮辑注”。注文弇陋,《提要》疑为明人,今观其注中有“河南布政司”语,则为明人无疑。顾其所据之本,当是杨氏原书。后来嘉靖间顾璘刻本,则《始音》一卷,《正音》十三卷、《遗响》一卷,通为十五卷,多有删除。《遗响》中并削长孙佑辅、令狐楚、元微之三人之诗,与首所录姓氏不相应,则此本犹可贵也。
  ○《明诗选》十三卷(明崇祯刊本)
  明陈子龙、李雯、宋征舆同辑。前有三人自序,各一首。自明初迄万历、天启,分体汇选,各以时代相次。书成于崇祯癸未,去明社之亡只一年矣。每人各有小传,各有总评,其出于子龙者,称“卧子曰”;出于雯者,称“舒章曰”;出于征舆者,称“辕文曰”。然则三人虽合选,其所见尚不相乱。明启、祯间,公安、竟陵之焰甚炽,卧子出,始极力辟之,而风气又一变,宗旨具于此选中。大抵演太仓、历下之说,于前后七子所录为多。然卧子本自工诗,亦具有别裁。其《凡例》称阅文集四百一十六部,名家诗选三十七部,而所录仅十三卷,虽未必一一皆精,然芜秽者少矣。此书入国朝甚有名,而《四库》不存其目,不应其时亡佚,想偶失之耳。
  ●日本访书志卷十四
  ○《陈思王集》四卷(明刊本)
  仅存赋及诗四卷,杂文以下无之,无目录、后跋,与《江文通集》合为一函。赋四十一篇,诗六十三篇。按《思王集》原书三十卷,久佚。后人从类书选本中钞出为此集。《提要》所称嘉定癸酉宋刊本,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自张燮、汪士贤以下渐有增入,无复减少者。此本赋四十一篇,所原似更在嘉定本之前,故所载反略。其中往往有缺字,又如《矫志》诗题下注:“‘作孚’之下脱二句。”《三家集》则仅于字下注一“阙”字,陈朝辅本则并不注阙脱。其馀异同,更难悉数,大抵皆出后来臆改,则此本可贵也。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中缝在横线下题“陈集”,其刊当在嘉靖间,其款式实源宋本。按明朱之蕃有《唐百家集》,其版式字体略与此同,而所载唐人集亦唯存诗、赋,此本或亦朱氏所刊与?
  ○《蔡中郎集》十卷(明刊本)
  明万历元年东阳王乾章刊本,凡十卷。首《故太尉乔公碑》,与别本异。元和顾涧薲以黄笔校兰雪堂活字本,以薲笔校旧钞本,以墨笔校《后汉书》、《文选》及各本,精审之至,聊城杨氏重刻《蔡集》,即此本也。
  此本原初陈仲鱼征君旧藏,目录前有鱼图像印,又有“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监我”方印。后为唐端甫仁寿所得,有“唐仁寿读记”印。端甫多藏古本,余得其手校《晋书》,其宋板《晋书》为李木斋所得,并附记之。
  ○《孟浩然诗集》三卷(元禄庚午刻本)
  前有元禄庚午可昌序称:“得《襄阳集》三集,不问字画善否,篇什多寡,遽命剞劂氏以刻诸板,其所讹缺,姑仍旧本,以俟智者校焉。”书分下、中、下三卷,凡《游览》五十七首,《赠答》三十一首,《旅行》三十首,《送别》四十首,《宴乐》十七首,《怀思》十五首,《田园》十九首,其二百九首。首题“孟浩然诗集卷上”,次行题“须谿先生批阅”,三行题“吉安元鼎校正”,(当是日本人。)中缝题“襄阳集”。按《四库》著录为明人刊本,有王大源、韦滔二序,此本皆脱。余所见须谿批点名家诗集,多不载旧序,是其陋也。或坊贾删之。又士源序称,集其诗二百一十七首,分为四卷。此本卷数皆不合,知非唐人缀辑之旧。须谿评语类伤佻儇,亦无所发明。唯据《众妙集》云:“《除夜有怀》一首为崔途诗”。颇见考证。校之明本分体编诗,以近体为古诗,又窜入他人之诗者,相去天渊矣。
  案明闵齐伋及汲古阁刊本作三卷,知箧无此二书,未识与此本异同若何。惟有明朱謦所刊《唐百家诗》本亦作三卷,亦分类编诗,而《赠答》类《宿庐江寄广陵旧游》之下,《荆门上张丞相》之上,多出诗十二首。又下卷《田园》类之后有《美人》类七首,《时节》类三首,《拾遗》三首,此本亦无之。然《游览》类既有《春晚诗》,不应《初秋九日》等诗又别出《时节》一类。《美人》类之诗亦大半可入《怀思》类中。余疑朱本为、后人缀拾浩然佚诗,而妄立名目以附于后。至《清镜叹》、《凉州词》、《庭橘》三首,又分三类。故题为《补遗》。其实宋本至《田园类》而止,别无《美人》、《时序》二类为此本所佚也。
  《提要》又引《容斋随笔》疑其《示孟郊诗》时代不能相及,此本及朱本皆有之。又谓《长安早春》一首《文苑英华》作张子蓉,而《同张将军蓟门看灯》一首亦非浩然游迹之所。唯朱本有《长安早春》一首在《时节》类,此本则二首皆无之。然则此本于孟诗虽有所佚,尚无宋以后人窜入之弊,固校孟诗者之标准也。至朱本与此本字句异同互有长短,则当参校而得之。
  余归后,闻黄荛圃所藏宋本尚存吴中,则此本未足奇也。
  ○《须溪先生校本韦苏州集》十卷(元刊本)
  首有王钦臣序,次目录。首行题“须溪先生韦苏州集卷第一”,次行题“苏州刺史韦应物”。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卷中多校录异同之字间有评语。末有何湛之两跋,须溪此本多据何本补入者。其第二卷《呈崔郎中》之上补入三“篇”,《雪夜下朝》之下补入四篇。第五《答棐处士》下补入十八首。第七《秋景诣瑯琊精舍》之下补入三首。第八末补入一首。共补入二十九首,皆低一格。《拾遗》八首,则云:“熙宁丙辰校本添四首,绍兴壬子校本添三首,乾道辛卯校本添一首。”则是《韦集》自嘉祐本以至何湛之本凡六本矣。原序五百七十一首,按目录除补遗外,只五百五十五首;以何本补入二十九首,则当为五百八十四首,其数皆不相应,未知其故。昔人云“独怜幽草涧边生”,宋板作“涧边行”,以“生”为误。此诗在第八卷,“幽”下注云:一作“芳”;“生”下注云:一作“行”。则知作“生”、作“行”皆宋板所有矣。今世行者,康熙中项絪以北宋本翻雕,称即王钦臣本。又毛晋所刻王、孟、韦、柳四家本,行箧中无此二书,未知何如。然须溪据六本以校定此本,则所得多矣。
  后序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间柳,偏入幽寺。二人趣意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采色,不有轻盈之意。德祐初秋看二集并记。(此不著人名,当即须溪总评也。)
  又按:《提要》云:“项本分十四类,原篇云‘分类十五’,殊不可解。”此本亦十四类,而序亦作“十五”,则非误也。然则此与项本分类皆非钦臣之旧。
  陶韦合刻跋(按此则何湛之并有《陶集》刻本,此在须溪跋后。)
  《诗》三百十一篇,所为美刺,要皆抒于性情,止于理义,无所为而为,不求工而工也。后之为诗者,以为一秇而竞趋之。至于唐,且以为制科之羔雁已。嗟乎!以诗而博名高取世资,必且为快目艳心之语,惊魂动魄之谈,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安在?其抒情而止理义,说者谓诗盛于唐,予谓至唐而漓也。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唐刺史作,不亏情理,少涉浓郁,未必与处士雁行。乃效陶潜诸作,可称逼肖,盖似者,其模仿之工,不尽似者,则时尚所移也。虽然,旷代希声,寥寥寡和,若刺史者,亦处士之后一人也。倘褅尼立而并袷二祖,则陶几入室,韦渐升堂,意味风流,千秋并赏。予因合刻之,聊以存古人三百十一篇之遗意云。 园居士何湛之书。(按此序不著年月,当再考。)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三十卷(明郭云鹏本)
  此本《诗集》,首先标杨齐贤、萧士贇名,次标“吴会郭云鹏校刻”。《文集》首卷则标“郭云鹏编次”,不列齐贤、士贇名,盖以《文集》无两家注故也。其目录后有“嘉靖癸卯春元日宝善堂梓行”篆书木记。
  《天禄琳琅》亦载此本,以郭氏不自为序跋,疑云鹏为书估。今按:此本于杨、萧二注删削过半,又增以徐祯卿之说,当非书估所能为。然杨、齐二注正以详赡为贵,云鹏意取简约,而学识不足以定去取,适形甚陋。特以抚刻差精,为《天禄》所收耳。
  ○《集千家注杜诗》二十卷、《文集》二卷(元椠元印本)
  首有元大德癸卯刘将孙序,次目录,前题“须溪先生刘会孟评点”,次附录各家序跋及须溪《总论》,次年谱。以下唯卷一题“会孟评点”,(《文集》卷一亦有此题。)馀卷并无之。据将孙序(将孙系会孟之子。)知此本为高楚芳所编,盖楚芳删次各家之注,而附以会孟评点也。其诗亦分类编次,而与鲁訔、黄鹤本皆不甚合。明代白阳山人、金鸾、许自昌等所刻,皆从之出;而并遗刘将孙序,遂不知编此本者为何人。朱竹垞竟谓出之蔡梦弼,尤失考矣。《四库》著录本但称前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四序,知其所见亦明刊本。盖此四序原在《附录》中,明刊本删存此四序,并刘会孟《总评》十一则尽删之,篇中评语竟不题“会孟”名,其为庸妄何可胜言!《提要》引宋荦谓杜村评点自刘辰翁始,刘本无注。元大德间有高楚芳者,删存诸注及刘评附之,此本疑楚芳所编也。是则国朝唯宋牧仲得见此本。(《天禄琳琅》所收亦白阳山人本。)今又二百馀年,余始从日本得之,以印证牧仲之说,亦一快也。《提要》称篇中所集诸家之注,直赝错杂,盖指伪东坡注而言;不知此编绝不载东坡注,刘将孙□已明言之。《提要》未见刘序,又未暇细核全书,故意此千家注中必有东坡注,遂漫为此说也。
  余又藏一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亦二十三字。序文每行减一字,版幅亦略缩小,亦为元刊,而摹印在后,且涂抹满纸,远逊是本,附记于此。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二十卷、附《别集》、《外集》、《附录》(南宋刊本)
  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首乾道三年陆之渊序,次刘禹锡《柳先生文集序》,又次诸贤姓氏,曰:“中山刘禹锡编,河南穆修叙,眉山苏轼评论,胥山沈晦辩,南城童宗说音注,新安张敦颐音辩,新安汪藻记,张唐英论,云间潘纬音义。”其书分类编次与穆修本合,惟彼以《非国语》为四十四、四十五两卷,此则合并诗文为二十卷,而以《非国语》为《别集》。其《外集》则采自沈晦本,《附录》下逮绍兴,当为潘纬所定。考《柳集》有四十五卷者,为刘禹锡所编,(禹锡本附《墓志》、《祭文》于第一卷,穆修本则不附之,卷数与禹锡本同。)有三十三卷者,为元符间京师开行。又有曾丞相晏元献二本,而无二十卷之本。据陆之渊序,似潘纬所据本亦三十二通,则此二十卷为坊贾所合无疑。《四库》著录麻沙本,系四十三卷,是又据穆修本分之。余亦藏有此本,每半叶亦十三行,行二十三字。然分合虽殊,实无盈缺,唯其卷一下题“南城先生童宗说注释,新安先生张敦颐音辩、云间先生潘纬音义”,故《提要》据以为说,其实此宋本无此题也。《提要》称书中所注,各以“童云”、“张云”、“潘云”别之,不似潘纬自撰之体例,疑本各自为书,而书贾合之,其说诚是。盖五百家注本有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此本无之,则知其于张说有删削矣。又此本注中多详音训,而略于事实,唯童宗说颇徵史传,而与韩氏诂训本多同。其不著姓名之注,则又与五百家注相出入,疑其互有攘取也。编中所载“一本”与五百家悉合,疑魏仲举即以此为蓝本也。今穆修四十五卷之原刊既不传,麻沙四十三本亦为难觏,明代翻刻,讹谬宏多,然则以此当《柳集》之祖本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