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访书志

  唐临《冥报记》,《唐书》本《传》及两《唐志》并云“二卷”,唯日本藤原佐世《现在书目》作“十卷”,宋以下不著录,盖亡佚久矣。余于日本得古钞本三卷,首题“吏部尚书唐临撰”,有临自序。上卷十一条,中卷十一条,下卷十六条,相传是三缘山寺保元间写本,首缺四十三行,以高山寺藏本补之。上卷前七条皆僧尼事,当是日本释子所节钞,而又臆分为三卷也。余因检《法苑珠林》及《太平广记》所引《冥报记》,溢出于此钞本者甚多,而此钞本亦有为二书所无者。又有《冥报拾遗》,见于《珠林》、《广记》颇多,此钞本“董雄”、“释僧彻”二条,亦《拾遗》之文,而著录家皆不及,亦不详撰人名氏。“据《唐书》本《传》:临,京兆人。官至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然则古钞本题“吏部尚书”者,在临未贬之前。而《广记》引《冥报记》“尼修行”一条,在龙朔元年:(恐是《拾遗》之文,误注《冥报记》也。)《拾遗》所载,亦至龙朔而止。其“释僧彻”一条明云:“临尝患肿,僧彻遗癞病人禁咒有验。”是《拾遗》亦为临作无疑,又可知临卒在龙朔后也。今合古钞、《珠林》、《广记》所引,辑为一书。计《冥报记》八十四条,厘为六卷;《冥报拾遗》四十二条,厘为四卷,以合《现在书目》之数。盖此百馀条以唐卷子本计之,必非二卷所能容,知《见在书目》为得其实。本《传》、两《唐志》所题皆误也。又《珠林》、《广记》往往以《冥报记》误作《冥祥记》。按,《冥祥记》王琰撰,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临此书序。据《万岁通天帖》,琰为齐太子舍人。《隋志》有《宋春秋》二十卷,梁吴兴令王琰撰。是琰乃齐、梁间人,安能下及隋、唐间事?今划所引言唐事者为《冥报记》,其《广记》“梁元帝”条引《韵对》,“严恭传”引《独异志》,“京兆狱卒”条引《古今五行记》,“傅奕”条引《地狱苦记》,盖又因展转传录而未溯其源,今皆据古钞及《珠林》订正焉。
  《冥报记》卷上(吏部尚书唐临撰)
  夫含气有生,无不有识而有行,随行善恶而受其报,如农夫之播植,随所植而收之,此盖物之常理,固无所可疑也。上智达其本源,知而无见,下愚暗其踪迹,迷而不返,皆绝言也。中品之人,未能自达,随缘动见,遂见生疑,疑见多端,各怀异执,释典论其分别,凡有六十二见,耶倒于是平生者也。临在中人之后,幸而误其万一。比见众人不信因果者,说见虽多,因谓善恶无报。无报之说,略有三种:一者“自然”,故无人因果,唯当任欲,待事而已。二者“灭尽”,言死而身灭,识无所住。身识却尽,谁受苦乐。以无受故,知无因果。三者“无报”,言见今人有修道德,贫贱早死;或行凶恶,富贵灵长。以是事故,知无因果。临窃谓儒书论善恶之报甚多,近者报于当时,中者报于累年之外,远者报于孙之后。当时报者,若楚子吞蛵,痼疾皆愈;宋公不祷,妖星多■〈辶昃〉,掉齿凶逆,旋踵伏诛;赵高或俄而灭族之类是也。累年报者,如巍颗嫁妾,终以济师;孙叔埋蛇,竟多福汉;幽鸩如意,苍苟成交;齐煞彭生,立豕而祟之类是也。子孙报者,若弗父恭于王令,广宣尼之道;邓训岁活千人,遗□熹之庆;陈平阴计,自知无得;栾黶忲侈,盈被其殃之类是也。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周文以仁贤受命,桀纣以残忍亡国,幽厉以淫纵祸终。三代功德,卜祚长久;秦皇骄暴,及子而灭。若斯之比,触类寔繁。虽复大小有殊,亦皆善恶之验。但事法王道,理关天命。常谈之际,非所宜言。今之所录,盖唯取其微□细验,冀以发起同类,贻告子孙,徵于人鬼之间,若斯而已也。释氏说教,元顺因果。因即是作,果即是报。无一作而非因,无一因而不报。然其说报,亦有三种:一者“现报”,于此身中,作善恶业,即于此而受报者,皆名“现报”,二者“生报”,谓此身作业,不即受之,随业善恶,生于诸道,皆名“生报”。三者“得报”,谓过去身作善恶业,能得果报,应多身受,是以现在作业,未便受报,或次得得生受,或五生十生方始受之,是皆名“得报”。于此三报,操一切法,无所不尽,是今诸见,复然大悟。然今俗士,尚有或之,多习因而忘果,疑耳而信目。是以闻说得报,则若存若亡。见有□验,则惊嗟信眼习晋高士谢敷、宋尚书令傅亮、太子中书舍人张演、齐司徒从事中郎陆杲,或一时令望,或当代名家,并录《观世音应验记》。及齐竟陵王萧子良作《冥验记》、王琰作《冥祥记》,皆所以徵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悟。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仍具陈所受及闻见缘由,言不饰文,事事扬礭,庶人见者,能留意焉。(古钞。)
  《冥报记辑本》目录
  卷一
  晋王范妾(《广记》一百二十九。)
  宋沙门僧规(《珠林》八十三。)
  宋司马文宣(《珠林》六。《广记》三百二十五。)
  宋王胡。(《珠林》六。《广记》三百二十二。)
  宋李旦。(《珠林》六。《广记》三百八十二。)
  宋郑鲜之。(《珠林》六。)
  梁武帝(古钞卷上。)
  梁元帝(古钞卷中。《广记》一百三十一。)
  后魏崔浩(古钞卷下。)
  东魏邺下人(古钞卷上。)
  卷二
  北齐冀州人(古钞卷上。《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
  周武帝(古钞卷下。《珠林》九十四。)
  陈严恭(古钞卷中。《珠林》十八。《广记》一百十八。引《独异志》作“严泰”。)
  隋释信行(古钞卷上。)
  隋冀州小儿(古钞卷下。《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一。)
  隋宝室寺(《珠林》十八。)
  隋释慧云(《珠林》九十七。)
  隋崔彦武(《珠林》二十六。)
  隋王将军(古钞卷下。《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隋姜略(古钞卷下。《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卷三
  隋皇甫兄弟(《珠林》七十四。)
  隋赵文若(《珠林》九十四。)
  隋大业客僧(《珠林》十八。《广记》九十九。)
  隋萧(古钞卷中。)
  隋河南人妇(古钞卷下。《珠林》四十九。《广记》一百六十二。)
  隋京兆狱卒(古钞卷下。《广记》一百二十。作《广古今五行记》。)
  隋洛阳人王隋释智苑(古钞卷上。《珠林》十八。《广记》九十一。)
  隋孙宾(古钞卷中。)
  隋卞士瑜(古钞卷下。《珠林》五十七。)
  隋庾抱(古钞卷下。)隋李宽(古钞卷下。)
  卷四
  唐柳检(《珠林》十八。)
  唐谢弘敞(《珠林》九十四。《广记》三百八十六。)
  唐临邛人韦(古钞卷下。《珠林》七十五。《广记》一百二十。)
  唐孔恪(《珠林》七十一。《广记》三百八十一。)
  唐释惠如(古钞卷上。《珠林》五十二。)
  唐尼法信(古钞卷上。《珠林》二十七。《广记》一百九。)
  唐李山龙(《珠林》二十。《广记》一百九。)
  唐毕仲珪(古钞卷中。)
  唐苏长(《珠林》十八。《广记》一百九。)
  唐岑文本(古钞卷中。《广记》一百六十二。)
  唐李大安(古钞卷中。《珠林》十四。《广记》九十九。)
  唐赵文信(《珠林》十八。)
  唐刘弼(《珠林》十八。)
  唐柳智感(《珠林》七。《广记》三百二十五。)
  唐李寿(《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卷五
  唐窦轨(《珠林》七十三。《广记》一百二十六。)
  唐修州佛迹(《珠林》十四。)
  唐殷安仁(古钞卷下。《珠林》七十三。)
  唐贾道羡(《珠林》十八。)
  唐张公瑾妾(《珠林》六十五。《广记》一百二十五。)
  唐戴文胄(古钞卷中。《珠林》六十四。)
  唐方山开(《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张法义(《珠林》八十九。《广记》一百十五。)
  唐元大宝(古钞卷中。)
  唐孙回■〈王業〉(《珠林》九十四。《广记》三百七十九。误作《冥祥记》。)
  唐傅奕(《珠林》七十九。《广记》一百十六。引作《地苦记》。)
  唐兖州人(《珠林》二十八。)
  唐眭仁蒨(《珠林》六。《广记》二百九十七。作“睦仁蒨”。)
  唐潘果(古钞卷下。《珠林》七十三。)
  卷六
  唐李知礼(《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薜孤训(《珠林》九十五。《广记》一百十六。误作《冥祥记》。)
  唐陆怀素(《珠林》十八。《广记》一百三。)
  唐杨师操(《珠林》七十六。《广记》三百八十二。误作《冥祥记》。)
  唐顿丘李氏(《珠林》九十四。《广记》一百九。)
  唐雟州令(《广记》一百十六。误作《冥祥记》。)
  唐韦庆植(《珠林》七十四。)
  唐王璹(《珠林》七十九。《广记》三百八十。)
  唐徐王任(《珠林》六十五。)
  唐卢文厉(古钞卷中。)
  唐郑师辩(古钞卷中。《珠林》九十四。《广记》七十九。)
  唐僧义孚(《广记》一百十六。)
  唐长安市里(古钞卷下。《珠林》七十四。)
  唐明相寺(《广记》一百二十六。误作《冥祥记》。按凤州始置于唐今订。)
  唐豆庐寺(《珠林》十八。)
  唐释道英(古钞卷上。)
  唐尼修行(《广记》一百三。)
  《冥报拾遗辑本》目录
  卷一
  北齐仕人梁(古钞卷下。《珠林》三十六。)
  隋耿伏生(《珠林》七十三。)
  隋贺悦(《珠林》七十三。《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任义方(《珠林》三十六。《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姜滕生(《珠林》七十九。《广记》一百十六。作“胜生”。)
  唐王千石(《珠林》四十九。)
  唐张亮(古钞卷中。《珠林》三十一。)
  唐邢文宗(《珠林》七十。《广记》一百二十一。)
  唐杜通达(《珠林》七十。《广记》一百二十一。)
  唐陆孝政(《珠林》七十三。《广记》一百二十八。)
  唐董雄(古钞卷中。《珠林》二十六。《广记》一百十一。)
  唐咸阳妇人梁氏(《珠林》七十六。《广记》三百八十六。)
  唐李义琰(《珠林》七十三。《广记》一百二十七。)
  卷二
  唐清禅寺(《珠林》十四。)
  唐李思一(《珠林》九十一。)
  唐杜智楷(《珠林》四十六。《广记》一百十一。)
  唐齐士望(《珠林》七十三。《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刘善经(《珠林》二十六。)
  唐卢元礼(《珠林》六十四。)
  唐僧玄高(《珠林》二十六。)
  唐裴则男(《珠林》九十七。《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石壁寺(《珠林》五十。《广记》一百九。)
  唐阳武妇女朱(《珠林》五十七。)
  唐释僧彻(古钞卷上。《珠林》九十五。《广记》一百九十二。)
  唐路伯达(《珠林》五十七。)
  唐韦知十(《珠林》九十四。《广记》九十九。)
  唐王怀智(《珠林》三十三。)
  唐夏候均(《珠林》八十九。)
  唐王会师(《珠林》五十二。)
  卷三
  唐刘摩儿(《珠林》六十四。《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馆陶主簿周(《珠林》七十四。《广记》一百二十七。)
  唐李虔观(《珠林》十八。)
  唐信都元方(《珠林》七十二。)
  唐封元则(《珠林》七十三。)
  唐李信(《珠林》五十二。《广记》一百三十四。)
  唐孙寿(《珠林》十八。《广记》一百三。)
  唐童子寺(《珠林》十四。)
  唐任五娘(《珠林》九十四。《广记》一百三。)
  唐姚明解(《珠林》七十九。)
  唐谢氏(《珠林》九十四。)
  唐济阴县(《珠林》十八。)
  唐渔阳县(《珠林》十四。)
  唐倪氏妻皇甫氏(《珠林》六十二。)
  唐司马乔卿(《珠林》十八。《广记》一百三。)
  唐彻禅师(古钞卷上。《珠林》九十五。《广记》一百九。)
  ○《大唐新语》十三卷(明刊本)
  《新唐志》注云:“元和中,江都主簿刘肃撰。”此本为冯梦祯序,潘元度刻。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疑《唐志》为传写之误。唯自《唐志》以下诸家著录皆称《大唐新语》。此本刘肃自序首题“唐世说新语序”,文中亦有“世说”二字,最为谬妄。冯序又称是弇州校定。窃意开之、元美皆一时之杰,未必至此,当是潘氏子所为。卷首标“玉峰青霞馆重摹宋板”。今以《稗海》本校之,则互有讹字,各为正订。其有二本并误者,则据《广记》等书校之。至“《政能》第八”标目,此本亦误刻于第四卷《持法篇》“韦陟”条尾,而以第五卷《忠烈篇》为第八,与《稗海》本同。唯卷首自序及卷末《总论》一篇为《稗海》本所无,或是从宋本出耳。
  自序
  自庖牺画卦,文字聿兴。立记注之司,以存警诫之法。《传》称“左史记言,《尚书》是也;右史记事,《春秋》是也”。洎唐虞氏作,木火递兴,难戢干戈,质文或异。而《九丘》、《八索》,祖述莫殊。宣父删落其繁芜,丘明捃拾其疑阙;马迁创变古体,班氏遂业前书。编集既多,省览为殆。则拟虞卿、陆贾之作,袁宏、荀氏之录,虽为小学,抑亦可观。迩来记注,不乏于代矣。圣唐御宇,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百王,辉映于前古。肃不揆庸浅,辄为纂述。备书微婉,恐贻床屋之尤;全采风谣,惧招流俗之说。今起自国初,迄于大历,事关政教,言涉文词,道可师模,志将存勒,成十三卷,题云《大唐世说新语》。聊以宣之开卷,岂敢传诸奇人。时元和丁亥岁有事于圜丘之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