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石经考

  字 三十年蔡景侯为太子般娶于楚娶误作聚 单公子愆期期误作旗 驷带追之驷误作四 昭元年今武犹是心也今误作令 二年齐使上大夫送之送误作逆 二年少姜有宠而死姜误作齐 知而复从复误作弗 四年恃险与马马误作焉 五年娶于子尾氏娶误作聚 君若驩焉好逆使臣若误作苦 九年无囿犹可囿误作宥 十三年隠太子之子庐归于蔡庐误作卢 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宗误作宋 二十年余不忍其訽訽误作询 取人于萑苻之泽苻误作符 二十一年心是以感愤感实生疾感误作咸 二十二年士平出奔楚士误作氏边邛为大司徒邛误作印 二十五年季公鸟生申申误作甲 二十七年入于堀室堀误作 定元年荣驾鵞驾误作驾 三年及邾子盟于防防误作技 八年子姑使溷代子代误作伐 十年驷赤谓侯犯曰赤误作亦 哀四年盗杀蔡侯申杀误作弑 蔡昭侯将如呉蔡误作葬 十六年与晋人谋袭郑晋误作为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产马马误作焉 二十六年四方其训之训误作顺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宣二年以视诸朝视作示哀十六年此事克则为卿事下有也字
  其续添者 昭二十二年辛丑伐京毁其西南下添子朝奔郊四字
  春秋公羊传 隠元年何以名字也字上多一不字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嫁误作稼 三年曷为或言崩或言薨脱上一或字 生毋相见死毋相哭毋字并误作母死毋误作毋死 六年吾与郑人末有成也末误作未下同 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载载误作戴 桓二年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脱一有字 隠贤而桓贼也贼误作贱 庄十九年此其言遂何脱其字 二十五年求乎隂之道也隂误作隠 三十二年狄伐邢邢误作刑 僖四年南夷与北狄交误作北夷 六年此其言围何围下多一者字 二十六年乞师者何脱师字三十年归恶乎元咺也乎误作于 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百误作伯 文四年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何误作河 宣十五年然后归尔尔误作耳 成十五年成公幼防误作忧 臧宣叔者相也叔误作公 襄十四年邾娄人于戚脱人字 十七年春王二月二误作三 十九年为其骄蹇为误作或 二十九年许人子者必使子也人下脱子字 昭九年其言陈火何脱陈字 定元年立炀宫误作公 四年而忧中国而误作其 哀四年盗杀蔡侯申杀误作弑 六年齐国夏及高张来奔高上多一齐字 十四年颜渊死子曰子上多一孔字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隠四年隠公曰否作隠曰吾否 桓六年简平徒也徒作马 淫乎蔡乎作于十一年蔡仲者何郑相也相上有之字 文六年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是月下更有是月二字 宣六年此非弑君而何而误作如 十年未絶于我也于作于 十二年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下于作于成二年得一贬焉尔一作壹 襄十二年春王正月
  正作三 二十九年尔杀吾君杀作弑 三十一年于是负孝公之周愬天子愬作诉 十四年有麏而角者麏作麕
  其先误而后改者 桓二年此其目言之何目误作月闵元年盍弑之矣使弑子般弑并误作杀 僖十三
  年葬陈宣公宣误作桓 成二年及齐侯战于鞌侯误作师 昭二十五年庆子免君于大难矣脱矣字皆即其误改之
  春秋谷梁传 隠元年父者何傅也傅误作传 四年弑而代之也代误作伐 九年所侠也侠误作挟 庄七年则是雨説也雨误作两下同 僖五年天子世子世天下也误作士子 二十二年春秋三十有四战脱有字 二十八年晋侯齐师宋师秦师误作齐侯 文二年内大夫可以防外诸侯脱外字 三年王子虎卒误作壬子 宣八年以讥乎宣也讥误作饥 襄元年晋侯使荀防来聘防误作婴 二年三年同 三年诸侯始失正矣正误作王 六年立异姓以涖祭祀立上多一非字 哀元年此该之变而道之也该误作郊六者入者内弗受也弗误作不下同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僖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絶之功脱公字 文六年处父主境上事事上多一之字 成五年率羣臣而哭之前作率后作帅
  其先误而后改者甚多不具载
  论语 赐也尔爱其羊尔误作女 不知其仁仁误作人 子使漆雕开仕雕误作雕 再斯可矣斯误作思三人行三上多一我字 必有我师焉有误作得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有误作子 告夫三子三上多一二字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脱之字 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诸误作谓 何德之衰下多也字
  其与今文不同而両通者 女得人焉尔乎尔作耳人洁已以进洁误作絜
  其先脱而后添注者 阳货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尔雅 替戾底废误作底厎 翿纛也翿误作翢 皇华也误作华皇 赫兮咺兮咺误作烜 是刈是濩濩误作获 木谓之虡木误作本 何鼓谓之牵牛何误作河 泽乌蘾蘾误作薞莩蔴母莩误作茡 檴橐含檴误作攫 柷州木柷误作祝 鱼尾谓之丙尾上添一之字 燕白脰鸟鸟误作乌 杨鸟白鷢杨鸟误作鸉 鸢鸟丑鸟误作乌 鸟鹊丑鸟误作乌 大误作大麕
  凡经中虎字皆缺末笔作□□□□□□□□字皆同避太祖讳 渊字皆缺笔作□婣亦作□避祖讳 世字皆缺笔作丗泄作泄绁作絏弃作弃勚作□叶作□防□□□□□皆改従云
  民字皆缺笔作□氓作甿岷作防汦昏緍碈痻□□皆改従氏避太宗讳 亨字皆作□避肃宗讳 豫字皆缺笔作□避代宗讳 适字皆缺笔作适避徳宗讳诵字皆缺笔作□避顺宗讳 纯字皆缺笔作□避宪宗讳 恒字皆缺笔作避穆宗讳 湛字皆缺笔作□葚作□椹作□避敬宗讳 乃若髙宗讳治中宗讳显睿宗讳旦宗讳隆基文宗讳涵皆不缺笔者礼天子事七庙自肃宗至敬七庙而高祖太宗创业之君不祧者也宗以上则祧庙也故不讳文宗则今上也古者卒哭乃讳故生不讳 左传文公宣公卷字更滥恶而成城字皆缺末笔谷梁襄昭定哀四公卷仪礼士昬礼皆然此为朱梁所补刻考之宋刘从乂黎持二记但言韩建刘鄩移石而不言补刻【宋建隆三年刘从乂修文宣王庙记言天祐甲子岁太尉许国公为居守移太学并石经于此甲子岁昭宗迁雒之年许国公者韩建也元祐五年黎持新移石经记则云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石经委弃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从幕吏尹玉羽之请辇入城中寘于此地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今龙图吕公领漕陜右以其处洼下命徙寘于府学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説不同 朱彛尊曰尹玉羽者京兆长安人以孝行闻刘鄩辟为保大军节度推官歴雍汴滑兖従事仕后唐至光禄少卿晋髙祖召之辞以老退归关中尝着自然经五卷武库集五十卷其事散见于册府元惜欧阳子不为之立传而其书遂亦不传之于世也】然成字缺笔其为梁讳无疑昔人固未尝徧读而博考也详见鎭东军墙隍庙记下
  五经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大厯十一年国子司业张参以説文字林兼采汉石经着为定体按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曰大厯中名儒张防为国子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辨齐鲁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繇是诸生之师心曲学偏听臆説咸束而归于大同积六十载崩剥污蔑冺然不鲜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国学上言遽赐千万时祭酒皞博士公肃遂以羡赢再新壁书惩前土涂不克以寿乃折坚木负牗而比之其制如版牍而高广其平如粉泽而洁滑背施隂关使众如一附离之际无迹而寻堂皇靓深两屋相照申命国子能通书法者分章揆日悬其业而缮写焉此文当作于太和年间自土涂而木版自木版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干符三年孙毛诗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七月十八日书刻字人鱼宗防其字别体与朱梁所刻相类而本文不然当是开成中所刻其中有磨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
  九经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国子监奏覆定石经字体官翰林待诏度度状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勅覆定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防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様岁月将久画参差传写相承渐致乖误今并依字书防详改正诸经之中别有疑阙旧字様未载者古今体异变不同如总据説文即古体惊俗若依近代文字或传写乖讹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取其适中纂録为新加九经字様一卷请附于五经字様之末奉勑宜依开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书门下牒
  蜀石经
  后蜀主本纪     吴任臣十国春秋
  广政十四年诏勒诸经于石秘书郎张绍文写毛诗仪礼礼记秘书省校书郎孙明古写周礼国子博士孙逢吉写周易校书郎周德政写尚书简州平泉令张德昭写尔雅字皆精谨
  母昭裔传
  母昭裔河中龙门人后主时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好藏书酷嗜古文精经术尝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张德昭等书之刻石于成都学宫蜀土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絶昭裔出私财营立黉宫且请后主镂板印九经由是文学须盛
  成都府学石经堂图籍记    席 益
  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学校之盛汉称石室礼殿近世则石壁九经今皆存焉自考景帝时太守文翁始作石室至东汉兴平元年太守高昳作周公礼殿于石室东图画邃古以来君臣圣贤然亦有魏晋名流以故世传西晋太康中刺史张收始画非也殿有画自高昳始迨收尝増益之今壁间又有东晋人士盖收之后继有画者不知谁氏也齐永明十年刺史刘悛益以礼家器服制度伪蜀广政七年其相母昭裔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平泉令张德昭书而刻诸石本朝因礼殿以祀孔子为宫其旁置学宫弟子讲习传授故蜀帅尚书右丞胡公宗愈作堂于殿之东西隅以贮石经益之先人镇蜀奏秩文翁高昳于祀典又请乐工于朝教士以雅声而后頖宫之礼乐文物粹然近古自国家三雍之外无与比者乡者中州陆沈惟蜀頼天子神圣威武得保生聚邑屋而吏视军赋为急春秋释奠守者不亲行勅下吏摄事以故风雨鸟鼠之虞不至黉舍盖自东汉兴平元年岁在甲戌始作礼殿逮我宋绍兴六年丙辰歴年六百七十有三其间伪蜀刻石经之岁是为晋开运甲辰至是一百九十三年矣益实受命尽防全蜀兼行太守事兹岁八月陬日在丁羣文学藏仪吏以不圯板筑之功虽垂轩皇之衣裳舞有虞之干羽自当功成于理外如其不然则伏湛行乡射于东京征伐之间王导兴学校于江左草创之始是真迂濶矣或者闻此而犹未喻吾将赋子衿之三章悲原氏之将落也尚友君子者如此心哉绍兴七年记
  石经始末记         范成大
  石经已载前记晁子正作考异而为之序考异之作大抵以监本参校互有得失其间颠倒缺讹所当辨正然古今字画虽小不同而实通耳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具在石经堂中子正之序曰鸿都石经自迁徙邺雍遂茫昧于人间至唐太和中复刋十二经立石国学而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经镂之板故今世六经之传独此二本尔按赵清献公成都记伪蜀相母昭裔捐俸金取九经琢石于学宫而或又云母昭裔依太和旧本令张德钊书国朝皇祐中田元均补刻公羊高谷梁赤二传然后十二经始全至宣和间席文献又刻孟轲书参焉今攻之伪相实母昭裔也考经论语尔雅广政甲辰岁张德钊书周易辛亥岁杨钧逊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周礼孙朋古书毛诗礼记仪礼张绍文书左氏传不志何人书而详观其字画亦必为蜀人所书然则蜀之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德钊而能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余昭裔独辨之尤伟然也公武异时守三荣讨国子监所模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误盖多矣昔议者谓太和石本授写非精时人弗之许而世以长兴板本为便国初遂颁布天下收向日民间写本不用然有讹舛无由防校判知其谬犹以为官既刋定难于独改由是而观石经固脱错而监本亦难尽从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节暇日因命学宫讐校之石本周易説卦干徤也以下为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礼记月令从唐李林甫改定者监本皆不取外周易经文不同者五科尚书十科毛诗四十七科周礼四十二科仪礼三十一科礼记三十二科春秋左氏传四十六科公羊传二十一科谷梁传一十三科孝经四科论语八科尔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传注不同者尤多不可胜记独计经文三百二科迹其文理虽石本多误然如尚书禹贡篇云梦工作乂毛诗日月篇以至困穷而作是诗也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卫陈郑乎论语述其篇举一隅而示之卫灵公篇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书无颇为无陂改春秋郭公为郭郭者世皆讥之此不敢决之以臆姑酌存之亦镌诸乐石附于经后不诬将来必有能考而正之者焉子正又刻古文尚书于堂而为之序曰自秦更先代法制以来凡曰古者后世寥乎无闻书契之作固始于伏羲然变状百出而不彼之若者亦已多矣尚书一经独有古文在岂非得于壁间以圣人旧藏而天地亦有所防不忍使之絶晦中间虽遭汉巫蛊唐天保之害终不能灭蚀今犹行于人间者岂无谓耶况孔氏谓尚书以其上古之书也当时科斗既不复见其为古定此实一耳虽然圣人远矣而文字间可以概想则古书之传不为浪设予邸少城作石经考异之余因得此古文全编于学宫乃延士张□仿吕氏所镂本再刻诸石是不徒文字足以贻世若二典曰若粤乐之类学者可不知欤呜呼信而好古学于古训乃有获盖前牒所令方将配孝经周易经文之古者同附于石经之列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识奇字者安知世无扬子云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序
  石经周易    周易略例共十三卷
  晁公武读书志
  此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广政孟昶年号也説卦干徤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以蜀印本较邢璹注略例不同者又百余字其意义似石经误以无他本订正姑两存焉
  按辛亥广政十三年也当周太祖广顺元年
  石经尚书十三卷
  此伪蜀周德真书经文祥字皆缺其画亦缺民字之类盖孟氏未判唐时所刻也以监本较之禹贡云土梦作乂倒上梦字盘庚若网在纲皆作网字沈括笔谈曰云土梦作乂太宗时得古本因改正以网为纲未知孰是按蜀中石经皆广政中所刻晁氏既知易经刻于广政何言书经刻于孟氏未判时耶岂知祥自讳其名子昶反不当讳父名耶宋史田敏传言唐明宗命敏较刻五经敏私智自用改若网在纲为纲在纲则蜀中所刻固用田氏监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