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玊带〔一〕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二〕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三〕如带图。及五年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颠。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一〕索隐玊,或作「肃」。公玊,姓;带,名。姚氏按:风俗通齐愍王臣有公玊冉,其后也,音语录反。三辅决录云杜陵有玊氏,音肃。说文以为从玊,音「畜牧」之「畜」。今读公玊与决录音同。然二姓单复有异,单姓者肃,后汉司徒玊况是其后也。
〔二〕索隐玊带明堂图中为复道,有楼从西南入,名其道曰昆仑。言其似昆仑山之五城十二楼,故名之也。
〔三〕集解徐广曰:「在元封二年秋。」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一〕每修封禅。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复始。〔二〕皇帝敬拜泰一。」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
〔一〕集解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故但祀明堂。」
〔二〕索隐案:荐飨之辞言天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复始。又案:上黄帝得宝鼎神筴,则太古上皇创历之号,故此云太元神筴,周而复始也。
十一月乙酉,〔一〕柏梁?。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二〕祠后土。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三〕
〔一〕集解徐广曰:「二十二日也。」
〔二〕集解伏俨曰:「山名,在泰山下。」
〔三〕集解汉书音义曰:「蓬莱庭。」索隐冀,汉书作「几」。几,近也;冀,望也,亦通。服虔曰:「蓬莱中仙人。殊庭者,异也。言入仙人异域也。」
上还,以柏梁?故,朝受计甘泉。〔一〕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二〕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三〕,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四〕其西则唐中,〔五〕数十里虎圈。〔六〕其北治大池,渐台〔七〕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八〕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九〕其南有玉堂、〔一0〕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明台、〔一一〕井干楼,〔一二〕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
〔一〕正义顾胤云:「柏梁被烧,故受记故之物于甘泉也。」颜师古曰:「受郡国计簿也。」
〔二〕集解徐广曰:「日,一作『月』。」
〔三〕正义括地志曰:「建章宫在雍州长安县西二十里长安故城西。」
〔四〕索隐三辅黄图云「武帝营建章,起凤阙,高三十五丈」。关中记「一名别风,言别四方之风」。西京赋曰「阊阖之内,别风嶕峣」也。三辅故事云「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凤阙也」。
〔五〕索隐如淳云:「诗云『中唐有甓』。郑玄曰『唐,堂庭也』。尔雅以庙中路谓之唐。西京赋曰『前开唐中,弥望广象』是也。」
〔六〕正义圈,其远反。括地志云:「虎圈今在长安城中西偏也。」
〔七〕正义颜师古云:「渐,浸也。台在池中,为水所浸,故曰渐台。」按:王莽死此台也。
〔八〕正义臣瓒云:「泰液言象阴阳津液以作池也。」
〔九〕索隐三辅故事云:「殿北海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石龟二枚,各长六尺。」
〔一0〕索隐其南则玉堂。汉武故事「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
〔一一〕索隐汉宫阙疏云:「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宫,常置九天道士百人也。」
〔一二〕索隐关中记「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司马彪注庄子云「井干,井阑也」。又崔譔云「井以四边为干,犹筑墙之有桢干」又诸本多作「干」,一本作「干」,音〔韩〕。说文云「干,井桥」。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一〕更印章以五字。〔二〕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三〕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一〕集解徐广曰:「一无『名』字。」
〔二〕集解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三〕集解韦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命祠官进畤犊牢具,五色食所胜,〔一〕而以木禺马〔二〕代驹焉。独五帝用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一〕集解孟康曰:「若火胜金,则祠赤帝以白牡。」
〔二〕索隐木耦马。一音偶。孟云「寓寄龙形于木」。又姚氏云:「寓,假也。以言假木龙马一驷,非寄生龙马形于木也」。
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僊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一〕以候神人于执期,〔二〕命曰迎年」。〔三〕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亲礼祠上帝,衣上黄焉。
〔一〕集解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二〕集解汉书音义曰:「执期,地名也。」
〔三〕正义颜师古云:「迎年,若言祈年。」
公玊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一〕岐伯〔二〕令黄帝封东泰山,〔三〕禅凡山〔四〕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僊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
〔一〕集解应劭曰:「封巨,黄帝师。」
〔二〕正义张揖云:「岐伯,黄帝太医。」
〔三〕集解徐广曰:「在琅邪朱虚县,汶水所出。」
〔四〕集解徐广曰:「凡山亦在朱虚。」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一〕还过祭常山。
〔一〕集解徐广曰:「天汉三年。李陵以天汉二年败也。」
今天子所兴祠,泰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一〕以岁时致礼。凡六祠,〔二〕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祀,去则已。方士所兴祠,各自主,其人终则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三〕
〔一〕集解李奇曰:「祀名也。」索隐赤星即上灵星祠也。灵星,龙左角,其色赤,故曰赤星。五者,太一也。三一也,冥羊也,马行也,赤星也。凡五,并祠官宽舒领之。
〔二〕索隐谓五者之外有正太一后土祠,故六也。
〔三〕集解徐广曰:「犹今人云『其事已可知矣』,皆不信之耳。又数本皆无『可』字。」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索隐述赞】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史记三家注卷二三至三十
书卷一至八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班氏谓之志,志,记也。正义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五经六籍,咸谓之书。故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一〕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二〕余至大行礼官,〔三〕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一〕索隐音羊。洋洋,美盛貌。邹诞生音翔。
〔二〕正义言天地宰制万物,役使群品,顺四时而动,咸有成功,岂藉人力营为哉,是美善盛大众多之德也。故孔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三〕索隐大行,秦官,主礼仪。汉景帝改曰大鸿胪。鸿胪,掌九宾之仪也。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一〕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二〕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三〕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四〕皮弁布裳,〔五〕朱弦洞越,〔六〕大羹玄酒,〔七〕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八〕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九〕
〔一〕正义时证反。
〔二〕集解周礼王之五路有金路。郑玄曰:「以金饰诸末。」索隐错镂衡扼为文饰也。诗曰「约軧错衡」,毛传云「错衡,文衡也。」正义为,于伪反。错作「?」,七公反。
〔三〕集解周礼曰:「羞用百有二十品。」郑玄曰:「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其滋味,谓之庶羞。」郑众曰:「羞者,进也。」
〔四〕集解服虔曰:「大路,祀天车也。越席,结括草以为席也。」王肃曰:「不缘也。」正义按:括草,蒲草。越,户括反。
〔五〕集解周礼曰:「王视朝则皮弁之服。」郑玄曰:「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积素为裳也。」正义以鹿子皮为弁也。按:襞积素布而为裳也。
〔六〕集解郑玄曰:「朱弦,练朱丝弦也。越,瑟底孔。」
〔七〕集解郑玄曰:「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也。玄酒,水也。」
〔八〕索隐雕谓雕饰也。言雕饰是奢侈之弊也。
〔九〕集解孔安国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也,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踰,管仲之家,兼备三归。〔一〕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二〕,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于卫所居不合。〔三〕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四〕岂不痛哉!
〔一〕集解包氏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
〔二〕索隐言子夏是孔子门人之中高弟者,谓才优而品第高也,故论语四科有「文学子游、子夏」是。
〔三〕集解论语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马融曰:「正百事之名。」
〔四〕正义论语云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鼓方叔入于河,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人皆去也。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一〕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二〕自天子称号〔三〕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四〕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五〕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六〕事在袁盎语中。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一〕正义秦采择六国礼仪,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典法行之。
〔二〕集解应劭曰:「抵,至也。」瓒曰:「抵,归也。」索隐按:大抵犹大略也。臣瓒以抵训为归,则是大略大归,其义通也。
〔三〕正义称,尺证反。
〔四〕正义孝文本纪云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令衣不曳地,帏帐不得文绣,治霸陵皆以瓦器。是躬化节俭,谓何嫌耳,不须繁礼饰貌也。
〔五〕正义吴、楚、赵、菑川、济南、胶西为六国也。齐孝王狐疑城守,三国兵围齐,齐使路中大夫告天子,故不言七国也。
〔六〕正义上纪买反,下乃惮反。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一〕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二〕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