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一〕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贞定王十年,元癸亥,崩壬申。」
考王十五年,崩,〔一〕子威烈王午立。
〔一〕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考哲王元辛丑,崩乙卯。」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一〕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二〕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三〕
〔一〕正义帝王世纪云:「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按:自敬王迁都成周,号东周也。桓公都王城,号西周桓公。
〔二〕集解徐广曰:「惠公之子也。」正义巩音拱。郭缘生述征记巩县,周地,巩伯邑。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室,为东周惠公也。子武公,为秦所灭。
〔三〕索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长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于巩,乃袭父号曰东周惠公。于是有东西二周也。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崩,〔一〕子安王骄立。是岁盗杀楚声王。
〔一〕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元丙辰,崩己卯。」骃案:宋衷曰「威烈王葬洛阳城中东北隅」也。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一〕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二〕见秦献公曰:〔三〕「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四〕,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五〕
〔一〕集解皇甫谧曰:「安王元庚辰,崩乙巳。」
〔二〕索隐老子列传曰「儋即老子」耳,又曰「非也」,验其年代是别人。正义幽王时有伯阳甫。唐固曰:「伯阳甫,老子也。」按:幽王元年至孔子卒三百余年,孔子卒后一百二十九年,儋见秦献公。然老子当孔子时,唐固说非也。
〔三〕正义秦本纪云献公十一年见,见后十五年,周显王致文武胙于秦孝公,是复合时也。
〔四〕集解应劭曰:「周孝王封伯翳之后为侯伯,与周别五百载。至昭王时,西周君臣自归受罪,献其邑三十六城,合也。」韦昭曰:「周封秦为始别,谓秦仲也。五百岁,谓从秦仲至孝公强大,显王致伯,与之亲合也。」索隐按:周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是始合也。及秦襄公始列为诸侯,是别之也。自秦列为诸侯,至昭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臣献邑三十六城以入于秦,凡五百一十六年,是合也。云「五百」,举其大数。
〔五〕集解徐广曰:「从此后十七年而秦昭王立。」骃案:韦昭曰「武王、昭王皆伯,至始皇而王天下」。索隐霸王,谓始皇也。自周以邑入秦,至始皇初立,政由太后、嫪毐,至九年诛毐,正十七年。正义周始与秦国合者,谓周、秦俱黄帝之后,至非子未别封,是合也。而别者,谓非子末年,周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后二十九君,至秦孝公二年五百载,周显王致文武胙于秦孝公,复与之亲,是复合也。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谓从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显王致胙于秦孝公,是霸也。孝公子惠王称王,是王者出也。然五百载者,非子生秦侯已下二十八君,至孝公二年,都合四百八十六年,兼非子邑秦之后十四年,则成五百。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一〕是为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二〕二十五年,秦会诸侯于周。二十六年,周致伯于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三〕其后诸侯皆为王。〔四〕
〔一〕正义扁,边典反。
〔二〕集解胙,膰肉也。左传曰:「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三〕正义秦本纪云惠王十三年,与韩、魏、赵并称王。
〔四〕索隐谓韩、魏、齐、赵也。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一〕王赧时东西周分治。〔二〕王赧徙都西周。〔三〕
〔一〕索隐皇甫谧云名诞。赧非谥,谥法无赧。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惭愧,故号曰「赧」耳。又按:尚书中候以「赧」为「然」,郑玄云「然读曰赧」。王劭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尔雅曰面惭曰赧。
〔二〕索隐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王赧微弱,西周与东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东西周。按:高诱曰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故洛阳之地。
〔三〕正义敬王从王城东徙成周,十世至王赧,从成周西徙王城,西周武公居焉。
西周武公〔一〕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二〕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三〕「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四〕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贺)〔资〕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五〕。
〔一〕集解徐广曰:「惠公之长子。」索隐按:战国策作东周武公。
〔二〕正义翦音子践反,楚臣也。
〔三〕正义楚臣也。
〔四〕正义言以地资公子咎请为太子,周若不许,是楚于周交益疏。
〔五〕正义楚命翦适周,讽周君欲立谁,以微言告于翦,翦令楚(
贺)〔资〕之以地,周果立咎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为太子也。
八年,秦攻宜阳,〔一〕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二〕。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三〕言周之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四〕周知其不可解,必入于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五〕为王计者,周于秦因善之,不于秦亦言善之,以疏之于秦。〔六〕周绝于秦,必入于郢矣。」〔七〕
〔一〕正义括地志云:「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洛州福昌县东十四里,即韩宜阳县城也。」
〔二〕索隐宜阳,韩地,秦攻而楚救之,周为韩出兵,而楚疑周为秦,因加兵伐周。
〔三〕索隐苏代为周说楚王,王何以道周为秦,周实不为秦也。今王责周道为秦,周惧楚,必入秦,是为祸也。
〔四〕索隐周、秦相近,秦欲并周而外睦于周,故当时诸侯咸谓「
周秦」。
〔五〕正义解音纪买反。代言周若知楚疑亲秦,其计定不可解免,周必亲于秦也。是为秦取周精妙之计。
〔六〕正义代言为王计者,周亲秦,因而善之;周不亲,亦言善之。楚若善周,周必疏于秦也。
〔七〕正义郢,楚都也。楚既亲周,秦必绝周亲楚矣。以上至「八年」,苏代说楚合周。
秦借道两周之闲,〔一〕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二〕谓周君曰:〔三〕「何不令人谓韩〔四〕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五〕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六〕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七〕
〔一〕正义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
〔二〕正义乌减反,又于点反。
〔三〕索隐周君,西周武公也。时王赧微弱,不主盟会,寄居西周耳。
〔四〕集解徐广曰:「一作『何』。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
〔五〕正义质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质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为质,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质平敌不相负也。
〔六〕正义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令秦疑周亲韩,则周不敢不受,秦必无巧辞而令周不敢(不)受韩地也。」
〔七〕索隐此史厌说韩,令与周地,使质于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韩,而犹听命于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一〕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二〕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阳矣。」〔三〕
〔一〕索隐按:战国策云或人为周君谓魏王云者也。
〔二〕索隐高诱注战国策曰:「以魏兵在河南为辞,周君不往朝秦也。」
〔三〕正义南阳,今怀州也。杜预云在晋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说韩令出兵河南谋秦也。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一〕「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二〕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三〕
〔一〕正义为音于伪反。乃或人为东周说韩王,令按兵无出,则周德韩矣。
〔二〕正义韩按兵不出伐东周,而东周甚媿韩之恩德也。
〔三〕正义韩出兵助西周,虽不攻东周,西周媿其佐助,宝器必尽归于韩。以上至「东周与西周战」,是或人说韩令无救西周也。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一〕韩征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二〕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三〕「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四〕今相国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六〕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七〕
〔一〕集解徐广曰:「阳翟雍氏城也。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索隐如徐此说,自合当改而注结之,不合与「楚围雍氏」连注。正义雍音于恭反。括地志云:「故雍城在洛州阳翟县东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时属韩也。
〔二〕集解徐广曰:「今河南新城县高都城也。」索隐高诱云:「高都,韩邑,今属上党也。」正义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
〔三〕集解汉书百官表曰:「相国,秦官。」骃谓韩亦有相国,然则诸国共放秦也。索隐相国,公仲侈也。
〔四〕正义谓楚兵弊弱也。
〔五〕索隐已,止也。
〔六〕正义言幸甚也。
〔七〕正义以上至「楚围雍氏」,是苏代为东周说韩,令不征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一〕北取赵蔺、离石者,〔二〕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三〕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四〕。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五〕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六〕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七〕
〔一〕集解徐广曰:「扑,一作『仆』。战国策曰秦败魏将犀武于伊阙。」
〔二〕集解地理志曰西河郡有蔺、离石二县。正义蔺音力刃反。括地志云:「离石县,今石州所理县也。」蔺近离石,皆赵二邑。
〔三〕正义谓伊阙塞也,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今名钟山。郦元注水经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闲,故谓之伊阙。」按:今谓之龙门,禹凿以通水也。
〔四〕索隐按:列女传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绝书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婴儿」。
〔五〕索隐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
〔六〕索隐息犹弃。言并弃前善。
〔七〕正义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苏厉为周说白起无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一〕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二〕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三〕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四〕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五〕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六〕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七〕「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八〕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九〕梁王曰:「善。」遂使城周。〔一0〕
〔一〕集解徐广曰;「一作『厄』。」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六国年表云:「白起击魏华阳,芒卯走。」括地志云:「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是。」按:马犯见秦破魏华阳约,惧周危,故谓「请梁城周」也。
〔二〕索隐华阳,地名。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是马犯见秦破魏约,惧周危,故谓周君请梁城周,而设诡计也。
〔三〕正义马犯,周臣也。乃说梁王曰,秦破魏华阳之军,去周甚近,周王忧惧国破,犹身之重病,若死,则犯必死也。
〔四〕索隐图,谋也。犯谓梁王,我方入鼎于王,王当谋救援己也。
〔五〕正义戍,守也。周虽未入九鼎于梁,而梁信马犯矫言,遂与之卒,令守周。
〔六〕正义梁兵非戍周也,将渐伐周而取九鼎宝器,王若不信,试出师于境,以观梁王之变也。
〔七〕正义马犯说秦,得秦出兵于境,又重归说梁王也。
〔八〕索隐按:战国策「甚」作「愈」。犯请后可而复之者,言王病愈,所图不遂,请得在后有可之时以鼎入梁也。正义复音扶富反。复,重也。秦既破华阳军,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国病秦久矣。犯前请卒戍周,诸侯皆心疑梁取周,后可更重请益卒守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