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二〕集解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骃案:尚书大传曰「高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
〔三〕集解马融曰:「祭祀丰絜。」
〔四〕集解包氏曰:「方里为井,井闲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闲有淢,淢广深八尺。」
〔五〕集解徐广曰:「他书或作『蕝』。」骃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谓以板置(其)泥上以通行路也」。正义按: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
〔六〕集解徐广曰:「,一作『桥』,音丘遥反。」骃案:如淳曰「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纪录反。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音与是同也。
〔七〕集解王肃曰:「左右言常用也。」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
〔八〕集解王肃曰:「所以行不违四时之宜也。」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一〕壶口,治梁及岐。〔二〕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三〕覃怀致功,〔四〕至于衡漳。〔五〕其土白壤。〔六〕赋上上错,〔七〕田中中,〔八〕常、卫既从,大陆既为。〔九〕鸟夷皮服。〔一0〕夹右碣石,〔一一〕入于海。〔一二〕
〔一〕集解孔安国曰:「尧所都也。先施贡赋役载于书也。」郑玄曰:「两河闲曰冀州。」正义:按理水及贡赋从帝都为始也。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二〕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索隐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国曰:「从东循山理水而西也。」
〔三〕集解孔安国曰:「太原今为郡名。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阳。」索隐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在河东彘县东。凡如此例,不引书者,皆地理志文也。正义括地志云:「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
〔四〕集解孔安国曰:「覃怀,近河地名。」郑玄曰:「怀县属河内。」索隐按: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二字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
〔五〕集解孔安国曰:「漳水横流。」索隐案:孔注以衡为横,非。王肃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衡漳水在瀛州东北百二十五里平舒县界也。」
〔六〕集解孔安国曰:「土无块曰壤。」
〔七〕集解孔安国曰:「上上,第一。错,杂也,杂出第二之赋。」
〔八〕集解孔安国曰:「九州岛之中为第五。」
〔九〕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巨鹿。」索隐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汉文帝讳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入虖池。郭璞云「大陆,今巨鹿北广河泽是已」。为亦作也。
〔一0〕集解郑玄曰:「鸟夷,东(北)〔方〕之民(赋)〔搏〕食鸟兽者。」孔安国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正义括地志云:「
靺鞨国,古肃慎也,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闲,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于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于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一一〕集解孔安国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一二〕集解徐广曰:「海,一作『河』。」索隐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又水经云「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盖碣石山有二,此云「
夹右碣石入于海」,当是北平之碣石。
济、河维沇州:〔一〕九河既道,〔二〕雷夏既泽,雍、沮会同,〔三〕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四〕其土黑坟,〔五〕草繇木条。〔六〕田中下,〔七〕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八〕其贡漆丝,其篚织文。〔九〕浮于济、漯,通于河。〔一0〕
〔一〕集解郑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闲。」
〔二〕集解马融曰:「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三〕集解郑玄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索隐尔雅云「水自河出为雍」也。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
〔四〕集解孔安国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
〔五〕集解孔安国曰:「色黑而坟起。」
〔六〕集解孔安国曰:「繇,茂;条,长也。」
〔七〕集解孔安国曰:「第六。」
〔八〕集解郑玄曰:「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下下。」
〔九〕集解孔安国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一0〕集解郑玄曰:「地理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索隐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其流至济阴,故应劭云「济水出平原漯阴县东,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北,至千乘县而入于海」。
海岱维青州:〔一〕堣夷既略,〔二〕潍、淄其道。〔三〕其土白坟,海滨广舄,〔四〕厥田斥卤。〔五〕田上下,赋中上。〔六〕厥贡盐絺,海物维错,〔七〕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八〕莱夷为牧,〔九〕其篚酓丝。〔一0〕浮于汶,通于济。〔一一〕
〔一〕集解郑玄曰:「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正义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
〔二〕集解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隐孔安国云:「东表之地称嵎夷。」按: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辽西。铁,古「夷」字也。
〔三〕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潍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索隐潍水出琅邪箕县,北至都昌县入海。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北,东至博昌县入济也。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潍山,潍水所出。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四〕集解徐广曰:「一作『泽』,又作『斥』。」
〔五〕集解郑玄曰:「斥谓地咸卤。」索隐卤音鲁。说文云:「
卤,咸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
〔六〕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三,赋第四。」
〔七〕集解孔安国曰:「絺,细葛。错,杂,非一种。」郑玄曰:「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
〔八〕集解孔安国曰:「畎,谷也。怪异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
〔九〕集解孔安国曰:「莱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隐按:左传云莱人劫孔子,孔子称「夷不乱华」,又云「齐侯伐莱」,服虔以为东莱黄县是。今按:地理志黄县有莱山,恐即此地之夷。
〔一0〕集解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索隐尔雅云「?,山桑」,是蚕食?之丝也。
〔一一〕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一〕淮、沂其治,蒙、羽其蓺。〔二〕大野既都,〔三〕东原厎平。〔四〕其土赤埴坟,〔五〕草木渐包。〔六〕其田上中,赋中中。〔七〕贡维土五色,〔八〕羽畎夏狄,〔九〕峄阳孤桐,〔一0〕泗滨浮磬,〔一一〕淮夷蠙珠臮鱼,〔一二〕其篚玄纤缟。〔一三〕浮于淮、泗,〔一四〕通于河。
〔一〕集解孔安国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二〕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蒙,羽,二山名。」孔安国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种蓺。」索隐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过下邳县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殛鲧之地。
〔三〕集解郑玄曰:「大野在山阳巨野北,名巨野泽。」孔安国曰:「水所停曰都。」
〔四〕集解郑玄曰:「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索隐张华博物志云:「兖州东平郡即尚书之东原也。」正义广平曰原。徐州在东,故曰东原。水去已致平复,言可耕种也。
〔五〕集解徐广曰:「埴,黏土也。」
〔六〕集解孔安国曰:「渐,长进;包,丛生也。」
〔七〕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二,赋第五。」
〔八〕集解郑玄曰:「土五色者,所以为大社之封。」正义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也。」太康地记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锡之茅土,用为社。此土即禹贡徐州土也。今属密州莒县也。」
〔九〕集解孔安国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一0〕集解孔安国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郑玄曰:「
地理志峄山在下邳。」正义括地志云:「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独生桐,尚征,一偏似琴瑟。
〔一一〕集解孔安国曰:「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郑玄曰:「泗水出济阴乘氏也。」正义括地志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石磬。」
〔一二〕集解孔安国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鱼。」郑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索隐按:尚书云「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今徐州言淮夷,则郑解为得。蠙,一作「玭」,并步玄反。臮,古「暨」字。臮,与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处,有此蠙珠与鱼也。又作「滨」。滨,畔也。
〔一三〕集解郑玄曰:「纤,细也。祭服之材尚细。」正义玄,黑。纤,细。缟,白缯。以细缯染为黑色。
〔一四〕正义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
淮海维扬州:〔一〕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二〕三江既入〔三〕,震泽致定。〔四〕竹箭既布。〔五〕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六〕其土涂泥。〔七〕田下下,赋下上上杂。〔八〕贡金三品,〔九〕瑶、琨、竹箭,〔一0〕齿、革、羽、旄,〔一一〕岛夷卉服,〔一二〕其篚织贝,〔一三〕其包橘、柚锡贡。〔一四〕均江海,通淮、
〔一〕集解孔安国曰:「北据淮,南距海。」
〔二〕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鴈之属,冬月居此泽也。」索隐都,古文尚书作「
猪」。孔安国云「水所停曰猪」,郑玄云「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义。正义蠡音礼。括地志云:「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
〔三〕索隐韦昭云:「三江谓松江、钱唐江、浦阳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故下文「东为中江」,又「东为北江」,孔安国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四〕集解孔安国曰:「震泽,吴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为震泽。」索隐震,一作「振」。地理志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具区在其西,古文以为震泽」。又左传称「笠泽」,亦谓此也。正义泽在苏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泽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菱湖在莫厘山东,周回三十余里,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厘山,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莫湖在莫厘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胥湖在胥山西,南与莫湖连: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东北,长七十余里。两湖西亦连太湖。河渠书云「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货殖传云「夫吴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叙传云「登姑苏,望五湖」是也。
〔五〕集解孔安国曰:「水去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