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书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右髙祖百四十七人周吕建成二人在外戚羮颉合阳沛徳四人在王子凡百五十三人















  右孝惠三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右髙后十二人扶栁襄城轵壶闗昌平赘其腾昌成腄祝兹建陵十一人在恩泽外戚洨沛信都乐昌东平五人随父上邳朱虚东牟三人在王子凡三十一人【师古曰腄音直瑞反洨音交又音下交反】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右孝文十人轵邬周阳三人在外戚管氏营丘营平阳虚杨丘朸安都平昌武成白石阜陵安阳阳周东城十四人在王子凡二十七人【师古曰邬音一户反又于庶反今书本有鄡字者误】











  前汉书卷十六
  前汉书卷十六考证
  髙惠髙后文功臣表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臣召南】按此文总计髙帝所封并外戚二人王子四人在内故有一百四十三人也十二年宋本作十二月误监本是
  又作十八侯之位次注师古曰谓萧何曹参张敖周勃云云○顾炎武曰自萧曹至虫达为十八侯当时所尚者战功而张良陈平皆居中计谋之臣故平列在四十七良列在六十二也至十八侯赞则萧何第一樊哙第二张良第三周勃第四曹参第五陈平第六张敖第七郦商第八灌婴第九夏侯婴第十傅寛第十一靳歙第十二王陵第十三韩信第十四陈武第十五虫达第十六周昌第十七王吸第十八而无奚涓薛欧丁复此后人论定非复当日之功次矣且韩信已诛安得复在功臣之位即此可知【臣召南】按十八侯赞之后陆机作汉髙祖功臣颂共三十一人皆非当日之功次故师古注依表中所列位次是也
  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注尧典云黎萌于变时雍○按改黎民作黎萌师古避太宗讳也他处俱改民作人
  平阳懿侯曹参注孟康曰曹参位第二而表在首○【臣召南】按此表第四层为位次孟康曰之上班表本文应大书二字言参位次第二也孟康云云即解此文徧校各本俱无二字明系脱误
  又十一世侯旷嗣今见○洪迈曰汉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时在者平阳富平二侯耳
  清河定侯王吸○【臣宗万】按清河侯史表作清阳侯又如虫达史作蛊达隆虑克侯史作哀侯傅胡害史作吕周止史作周定工师喜史作沛嘉鲁侯奚涓史失名城父侯史作故城侯单究史作单终陵侯史作绛阳侯鄂秋史作鄂千秋爰类史作元顷许盎史作许温王翥史作王翳林挚史作林执赵将夕史作赵将夜侯史作防侯歴侯史作磨侯稾祖侯陈锴史作稾祗侯陈错室中同史作空中留肹史作留胜陆量侯史作陆梁侯髙景侯史作髙京侯吴郢史作吴程乐説史作栾説土军式侯史作武侯汲绍侯史作汲终侯单右车史作单父圣王虞人史作王周季必史作李必谷阳侯史作糓陵侯景严侯史作甘泉侯革朱史作革赤卤侯史作菌侯朱进史作朱通祝兹侯史作松滋侯成隂侯史作成陶侯其尤异者平严侯张瞻师史作繁侯彊瞻则封邑姓名皆不同也或班氏订史记之失或后人传写彼此有讹皆不可知据司马贞索于史表中已言及则唐时本已然矣
  堂邑安侯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渐定自为王壮息○都渐史表作都浙壮息史表作壮思
  曲逆献侯陈平汉王二年初起修武○【臣召南】按史记作初从是也又以防军中尉出竒计史记作六出竒计此表位次户数数目间与史表不同即叙功中官名亦时互异如执盾队史长鉟都尉重将愼将门尉骈邻之类不可枚举今但以本书校正
  留文成侯张良以韩申都下韩入武闗注师古曰韩申都即韩王信也楚汉春秋作信都古信申同义○洪迈曰良与韩王信了不相干颜注误矣自司徒讹为申徒自申徒讹为申都自申都讹为信都展转相传古书岂复可以字义求也【臣召南】按迈紏师古之违是也史表云以韩申徒徐广以司徒注之而良本传曰为韩司徒又韩王信传曰使良以韩司徒即其明证岂可据楚汉春秋疑史记数处之文乎又髙帝本纪有曰与韩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此则魏亦有申徒官矣
  阳夏侯陈豨以特将云云○【臣召南】按此表明言以前元年从起宛胊乃本传则云不知始所以得从何也又曰十年以赵相国反按赵相国当作代相国各本俱误其时赵相周昌非陈豨也
  贳齐侯合传胡害○【臣召南】按史表无合字贳是所封之地齐是其諡然则此表合字衍文也
  曲成圉侯虫逹○【臣召南】按史表作曲城侯又叙功曰以西城户将史表作以曲城户将又至霸上为执金吾史表作为执圭以下有二队将之文则不应先至九卿后为偏禆况执金吾官至武帝始改中尉名不应髙帝时有此官号史表作为执圭是也
  又位次曰夜恒侯○监本讹夜侯恒今改正
  芒侯耏跖○【臣召南】按史表则此侯名昭以九年有罪国除也据此表则昭乃跖子以九年嗣侯是班氏订正史记之失
  敬市侯阎泽赤○【臣召南】按敬市史表作故市又叙功云迁为殷相史表迁为假相似并史表为是
  鲁侯奚涓亡子封母底为侯○【臣召南】按母底史表作母疵又按奚涓以死军事无子遂封母疵髙帝于功臣忠烈眷眷不忘如此忠如纪信何以独遗必由信并无妻子可封故也
  安国武侯王陵以自聚党定南阳云云○【臣召南】按此叙功与史表全不同史云以客从起丰以廐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云云则陵之初得从与萧曹樊哙无异然以陵本传核之似此表是
  复阳刚侯陈胥孝景六年康侯拾嗣二十五年薨○【臣照】按监本别本俱作二十三年非也计孝景六年至元朔元年恰二十五年知宋本是从之
  阳河齐侯其石十一月甲子封○按当作十月甲子一字衍文也复阳及此侯以十月甲子封后文柏至侯以十月戊辰封知此一字为衍
  禾成孝侯公孙昔祝阿孝侯髙色○【臣召南】按史汉二表不同最可异者禾成祝阿两侯之名二表互异据史作禾成侯髙邑而此云公孙昔也史作祝阿侯公孙耳而此云髙色也昔与耳色与邑犹不过字画之差耳
  长修平侯杜恬攻项昌○【臣召南】按此文作攻项昌则是项氏亲属为将此侯攻破之也据史表作功比须昌侯考功臣表原有须昌侯赵衍又赵衍位次百七此侯位次百八则史表是此表误也
  博阳节侯周聚○【臣召南】按陈濞既封博阳不应一地两侯据史记索隐曰县属彭城则此博阳应作傅阳即春秋时偪阳国地博与傅字形相近而误耳
  右髙祖百四十七人○【臣召南】按应作百三十七人下文凡百五十三人应作百四十三人各本俱误
  侯黎朱苍○【臣召南】按史表作秩苍又按公卿表景中五年侯吴利为奉常此表侯不姓吴而其子孙亦无名吴利者
  平都孝侯刘到○【臣召南】按此表有两刘到一为东茅侯或是姓名偶同如韩信之比亦不可知据史表则东茅侯自名刘钊汉表讹作到耳
  前汉书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十七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昔书称蛮夷帅服【师古曰舜典之辞也言王者徳泽广被则四夷相率而降服也】诗云徐方既俫【师古曰大雅常武之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俫言周之王道信能充实则徐方淮夷并来朝也俫古来字】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应劭曰潞子离狄内附春秋嘉之称其爵列诸盟会间也师古曰潞音路】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髙襄城之封【师古曰弓髙侯穨当襄城侯桀龙皆从匈奴来降而得封也】虽自外俫本功臣后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应劭曰景帝欲封王皇后兄信亚夫对髙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也师古曰景帝欲封匈奴降者徐卢等而亚夫争之以为不可今表所称盖谓此尔不列王信事也应说失之】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师古曰不从亚夫之言竟封也】又有吴楚之事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师古曰应髙祖非有功不得侯之约】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而序之续元功次云【师古曰辑与集同元功谓佐兴其帝业者也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右孝景十八人平陆休沈猷红宛朐棘乐乘氏桓邑八人在王子魏其盖二人在外戚隆虑一人随父凡二十九人【师古曰据楚元王传云休侯富免侯后更封为红侯而王子侯表但云休侯富虽述重封又无红邑其数止七人然此表乃以休及红列为二数又称八人在王子侯是则此表为误也】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右孝宣十一人阳都营平平丘昌水阳城爰氏扶阳髙平阳城博阳卭成将陵建成西平平恩平昌乐陵平台乐昌博望乐成二十一人在恩泽外戚乐平冠阳酂周子南君四人随父凡三十六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七>
  右孝元一人安平平恩扶阳三人随父阳平乐安二人在恩泽外戚凡六人孝成五人安昌髙阳安阳城阳髙陵定陵殷绍嘉宜乡泛乡博山十人在恩泽外戚武阳博阳赞骐龙頟开陵乐陵博望乐成龙安平平阿成乡红阳曲阳髙平十五人随父凡三十人【师古曰頟字或作额】








  前汉书卷十七
  前汉书卷十七考证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髙襄城之封注师古曰弓髙侯穨当襄城侯桀龙云云○【臣召南】按此襄城侯封于文帝十六年即韩王信太子之子韩婴与韩穨当并时来降一封弓髙一封襄城者师古以武帝元朔四年封襄城侯之桀龙当之误矣三刘刋误不言何耶
  葛绎延和二年以子敬声云云○按监本别本俱作延和非也师古曰延亦征字葢古字延与征同今改正
  江阳康侯苏息○【臣宗万】按苏息史作苏嘉又新市侯王弃之史作王康又桓侯赐史作垣侯逎侯陆彊史作隆彊容城擕侯徐卢史作惟徐卢范阳靖侯史作端侯卢它之史作它父特辕侯史作持装侯桀龙史作无龙安乐侯史作乐安侯轵侯史作渉轵侯仆朋史作仆多下摩侯史作下麾侯昆邪史作浑邪煇渠愼侯应疕史作顺梁悼侯扁訾邳离侯史作符离侯杜侯史作壮侯揭阳定史作揭阳令定外石侯史作北石侯下鄜侯史作下侯韩陶史作韩隂史表互异
  易侯仆○【臣召南】按史表无此侯别本作翕侯非也与翕侯邯郸同日封岂可一地两封耶至于翕侯赵信得封则邯郸以元光四年免信以四年十月封无可疑也
  翕侯赵信元朔三年击匈奴功○三年讹二年从宋本改正
  煇渠愼侯应疕○【臣召南】按煇渠既封仆朋又封应疕自注并在鲁阳则是共食此地而中分其户数者也
  杜侯屠耆嗣○【臣召南】按宣纪作屠耆堂似此表脱堂字
  下鄜侯左将黄同斩西于王功○西于讹西千今改正开陵侯建成○【臣召南】按此侯名敖建成侯是东粤旧爵非名也史汉二表并以建成为名何耶又临蔡侯孙都据南粤传则姓都名稽不姓孙名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