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通典
通典
丞:汉家令有丞,后无闻。宋书云「家令丞一人,晋置」。宋齐以后并有之。后周无。隋家令丞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宫府丞。咸亨元年复旧。掌判寺事。
主簿:晋家令有主簿,宋齐因之,自后无。北齐家令有主簿员。隋亦然。大唐因之。掌印并及句举。
食官署令、丞:汉詹事属官有食官令长丞。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饮食。晋太子食官令,职如太官令。宋则属中庶子。齐则属詹事,掌厨膳之事。梁食官局属庶子。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有食官令、丞,又别领器局、酒局二丞。隋家令寺统食官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饮膳之事。
典仓署令:后汉太子仓令属少傅,主仓谷。魏以下无闻。后魏有之。北齐家令寺领典仓署令、丞,典仓署又别领园丞。隋家令寺统典仓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谷藏出纳及酰醢庶羞之事。
司藏署令:晋家令有主物吏四人。梁有锡赐库局丞庶子,又有东宫卫库丞。北齐家令寺领司藏署令、丞,司藏又别领仗库、典作二局丞。隋家令统司藏署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藏库财货营缮之事。
太子率更令丞 主簿
率更令,秦官。颜师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汉因之,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勋而属詹事。后汉因之,后属少傅。魏因之。晋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属詹事。宋制,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梁、陈、后魏并有之。北齐领中盾署,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亦属詹事。隋掌伎乐漏刻,有令、丞、录事各一人。大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龙朔二年,改率更寺为司更寺,改令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
丞:后汉率更置丞一人。历代悉有,唯后周无。大唐因隋,掌判礼乐刑罚之事。
主簿:晋置一人。宋无,齐有之,自后无闻。北齐、隋又有之。大唐因之。掌印及句举。
太子仆丞 主簿 厩牧署
仆,秦官。汉因之,又有长丞,主车马。又有太子厩长一人,亦主车马。后汉因之,而属少傅,职如太仆。太子五日一朝。其非太子朝日,即与中允入问起居。魏因之。晋主舆马,兼主亲族,如太仆、宗正。从驾乘安车,次家令而属詹事。宋齐并有之。梁视黄门郎。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詹事领仆寺,置令、丞、功曹、主簿,领厩牧署令。隋仆寺置仆一人,掌皇族亲疏、车舆骑乘,领厩牧署令。大唐因之,加掌仪仗丧葬而不掌亲族。龙朔二年,改仆寺为驭仆寺,改仆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统厩牧署。
丞:梁有之,陈因之。后魏、北齐、隋并有之。大唐因之。
主簿:晋置,宋无,齐有之。梁、陈、后魏无,北齐、隋皆有之。大唐因之。
厩牧署令、丞:汉有太子厩长、丞,属詹事。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车马。魏晋因之。齐东宫属有内厩局、外厩局,皆有丞。梁陈因之。后魏有之。北齐则曰厩牧署令、丞,车舆局丞。隋仆寺统厩牧署令、丞。大唐因之。掌车马、闲厩、牧畜之事。
左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
卫率府,秦官。汉因之,属詹事。后汉主门卫徼循卫士,而属少傅。魏因之。晋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卫率,各领一军。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前后二卫率。晋志曰:「凡太子出,前卫率导在前,黄麾,左右二率从,使导舆车。后卫率从,在乌皮外。并带戟执刀,其服并视左右卫将军。」山公启事曰:「太子左率缺,侍卫威重,宜得其才无疾患者。城阳太守石崇,忠笃有文武,河东太守焦胜,清贞着信义,皆其选也。」刘卞为愍怀太子左率,知贾后必害太子,乃问张华,华曰:「君欲如何?」卞曰:「东宫隽乂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使录尚书事,废贾后于金墉,两黄门力耳。」华曰:「废立大事,恒惧祸甚,又非所能。」贾后微闻,迁卞为雍州刺史,卞恐终露,乃服药卒。成都王颖为太弟,又置中卫率,是为五率。及江左,省前后率。孝武太元中,又置。宋齐止署左右二率。齐沈约为太子右率。又徐孝嗣自吏部尚书转领太子右率,台阁事多以委之。沈文季亦尝为此官。梁二率视御史中丞。铜印墨绶,武冠,绛朝服。左率领七营,右率领四营。陈有二率。后魏曰左右卫率。北齐谓之左右卫率坊。后周东宫有司戎、司武、司卫等员。隋曰左右率,兼有副率二人。文帝以太子勇频知时政,欲重宫官之资,故以大臣领其职。苏孝慈自兵部尚书拜右卫率,尚书如故。上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乃出为淅州刺史。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兼置副率二人。大唐为左右卫率府。龙朔二年,改其府为左右典戎卫。咸亨元年复旧。置率各一人,领兵宿卫,督摄队伍,总判府事。李靖为中书令,行左卫率,转兵部尚书。
副率各二人,掌贰率事。长史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通判。自长史以下,冑曹以上,诸率府并同。
录事参军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句稽监印。
仓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官员、假使、仪式、粮廪、膳羞、田园、公廨、选所、监药等事。
兵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府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等。
冑曹参军各一人。隋置为铠曹。大唐长安中,改为冑曹参军。神龙初,复为铠曹。太极中,复为冑曹。掌军器、仪仗、公廨、营造、罪罚。长史以下官局所领职务,诸率府并同。
亲府、勋府、翊府中郎将各一人。梁左右卫率共领十一营,二率各领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北齐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员外,又有内直备身正副都督。隋左右卫率下直合四人,直寝八人,直斋、直后各十人。大唐则曰亲、勋、翊三府,各置中郎将、左右郎将各一人。大唐置录事、兵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司御率府
隋文帝置左右宗卫,其官制如左右卫,各掌以皇族侍卫。炀帝改为左右武侍率。大唐复为左右宗卫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司御卫,后改卫为率府焉。神龙初,复为宗卫。景云二年,复为司御率府,置率各一人,所掌与左右卫率同。副率以下职亦同,他准此。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冑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清道率府
隋有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候,伺奸非。长史以下如左右卫。炀帝改开府为左右虞候,并置副率二人。大唐为左右虞候率府,职拟左右金吾。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清道卫。神龙初,又为虞候率府。开元初,为清道率府,各置率一人,掌斥候道路,先驱后殿,伺察奸非。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冑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监门率府
隋左右监门率各置一人,掌诸门禁。炀帝改为监门将军。大唐复为左右监门率,拟左右监门。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初,复旧。垂拱中,改为鹤禁卫。神龙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门禁、籍傍。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及兵、冑二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内率府
隋置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以上。所领千牛以下与千牛卫同。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大唐为左右内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咸亨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侍卫左右,供奉兵仗。副率、长史、录事参军及兵、冑二曹参军各一人。千牛各十六人,掌执细刀弓箭,宿卫侍从。备身各二十八人,掌宿卫侍从。龙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备身为太子左右奉裕,寻复旧。
太子旅贲中郎将
旅贲中郎将一人,职如武贲中郎将,宋初置。天子有武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大唐诸率府初有中郎、郎将官。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诸率府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其郎将改为翊军。后或改或省。
太孙官属
大唐永淳元年三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将置府寮,高宗召吏部郎中王方庆,问曰:「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晋惠帝永宁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太子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南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便居东宫。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对曰:「五帝不相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不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孙可以为王父尸』,以其昭穆同也。今陛下肇建皇孙,创斯盛典,所以彰子孙千亿之盛,福祚灵长之应也。」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员品,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友、文学、祭酒及长史、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职官十三
王侯总叙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王侯总叙
法古者多封国之制,魏曹元首六代论、晋陆士衡五等论皆言封建之利。是今者贤郡县之理,贞观中,朝议封建,李伯药盛陈不可,马周继言之,遂止。虽备征利病,而终莫究详。尝试论之曰:在昔制置,事皆相因。物土疆,建万国,成则肇于轩后,方有可称。不应创择万人,首令分宰。盖因其豪而伏众,即其地而名国。或循沿旧政,简朴不传;或坟籍散亡,建兹复纪。涂山之会,亦云万数。夏祚经四百,已丧七千,殷氏六百年闲,又损千二百矣。爰及周赧,八百余祀,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始皇荡定,天下一家,历载千九百,并万而为一。众暴寡,且无虚月;大灭小,未尝蹔宁。迭寻干戈,挤人涂炭。秦睹其弊,不复建侯,纔及嗣君,天下怨溃。汉祖矫枉,并建勋亲。旋则韩、彭葅醢,续有吴、楚逆乱。武、昭之后,制许推恩,分人为差,但食租税。王莽阶缘后族,克成篡夺,诸刘微劣,势同编甿。光武远惩大封,优全劳旧。邓、寇、耿、贾,国止四县。二汉所立,列郡不殊。中有伪新,乃如羿、浞。虽无涂山万国,享祚侔于夏氏。曹魏翦弱藩戚,未几覆亡。晋室分兵八王,致乱尤速。晋以魏公族微弱,神器易迁,故委兵诸王,未几迭相攻伐,遂亡天下,所谓矫枉过当,其败愈速也。刘宋改更旧制,国吏不得称臣。孝武性多猜忌,诸国吏人于本国君不得称臣,改称曰「下官」也。自兹以还,建侯日削,欲行古道,势莫能遵。天生烝人,树君司牧。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庶则安所致,寡则危所由。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唐虞之前,记录简略,人户损益,不可复知。夏氏以来,载籍渐备。西汉有千二百余万户,东汉有千余万户,隋及大唐皆有九百余万户。虽三代致理,亦莫比焉。魏晋之后,凋耗则甚。若以为人而置君,欲求既庶,诚宜政在列郡,然则主祀或促矣。若以为君而生人,不病既寡,诚宜政在列国,然则主祀可永矣。主祀虽永乃人鲜,主祀虽促则人繁。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盘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夏殷周三代,诸国相灭。魏晋鼎峙六十余年,车书方一。永嘉之后,天下幅裂,三百余载,江左乃平。政在列郡也,其初有四海一家之盛,其末有土崩瓦解之虞。高、光及于国初,戡定之勋易集,所谓其患也短。自秦二世元年,陈胜首起兵乱,至汉高平项羽,凡八年而天下定。自王莽地皇三年,海内兵起,至光武建武十二年平公孙述,凡十三年而甲兵戢。自隋文大业十一年,已有群盗起,至国家武德七年,凡十年而干戈息。岂非已然之证欤!夫君尊则理安,臣强则乱危。管子曰:「君尊则国安,君卑则国危。」是故李斯相秦,坚执罢侯置守。其后立议者,以秦祚促,遂尔归非。向使胡亥不嗣,赵高不用,闾左不发,酷法不施,百姓未至离心,陈、项何由兴乱?自昔建侯,多旧国也。周立藩屏,唯数十焉,余皆先去声封,不废其爵。楚灭六、蓼,鲁臧文仲叹曰:「皋繇、庭坚,不祀忽诸。」按:皋繇、庭坚,重于唐虞之际,封立国邑,不应殷周之时。略征一二,是沿习也。谅无择其利遂建诸国,惧其害不立郡县。故曰「事皆相因」,斯之谓矣。自五帝至于三王,相习建国之制,当时未先知封建则理,郡县则乱。而后人睹秦汉一家天下,分置列郡,有溃叛陵篡之祸,便以为先王建万国之时,本防其萌,务固其业,冀其分乐同忧,飨利共害之虑。乃将后事以酌前旨,岂非强为之说乎?览曹、陆着论,诚谓文高理明,不本为人树君,不稽烝甿损益。观李、马陈谏,乃称冥数素定,不在法度得失,不关政理否臧。故曰「终莫究详」,斯之谓矣。但立制可久,施教得宜,君尊臣卑,干强枝弱,致人庶富,享代长远。为理之道,其在兹乎!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昔黄帝旁行天下,分建万国。至于唐虞,别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则虞书所谓辑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五瑞即公侯伯子男之瑞珪璧也。五玉亦五等诸侯执之玉也。夏与唐虞同。
殷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郑玄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