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监察侍御史
  监察御史。初,秦以御史监理诸郡,谓之监御史,汉罢其名。至晋太元中,始置检校御史,以吴混之为之,掌行马外事,晋志云:「古司隶知行马外事。晋过江,罢司隶官,故置检校御史,专掌行马外事。」亦兰台之职。又有禁防御史。宋、齐以来无闻。后魏太和末,亦置此官,宿直外台,不得入宿内省。北齐检校御史十二人。后周司宪旅下士八人,盖亦其职。隋开皇二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凡十二人。炀帝增置十六员,掌出使检校。大唐监察御史十员,初有四员,贞观二十二年加二员,显庆中加二员,开元中加二员。里行五员,掌内外纠察并监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监察御史职知朝堂,正门无籍,非因奏事,不得入至殿庭,在西凤阙南,视殿中侍御史以上从观象门出,若从天降。至开元七年三月,饬并令随仗入合。隋末亦遣御史监军。垂拱三年十一月,凤阁侍郎韦方质奏言:「旧制有御史监军,今未差遣,恐亏失节度。」武太后曰:「将出师,君授之以斧钺,阃外之事皆使裁之。始闻比来御史监军,乃有控制,军中大小之事,皆须承禀,非所以委专征也。以卑制尊,理便不可。」不许。罪人当笞于朝者,亦监之,分为左右巡,纠察违失。高宗时,御史韦仁约奏劾中书令褚遂良抑买宅地,遂良贬为同州刺史。万岁通天元年五月,监察御史纪履忠劾奏御史中丞来俊臣犯状有五:「一专擅国权,二谋害忠善,三赃贿贪浊,四失礼义教,五淫昏狠戾。论兹五罪,合至万诛,请下狱理罪。」长安四年三月,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赃污,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承嘉默然,惮其刚正。以承天、朱雀街为界,每月一代。将晦,即巡刑部、大理、东西徒坊、金吾及县狱。若搜狩,则监围,察断绝失禽者,量宜劾奏。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奏宰相宗楚客、纪处纳等骄恣跋扈,请收劾之。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弹者,皆俯偻趋出,待罪朝堂。今楚客等瞋目作色,称以忠鲠被诬。中宗令琬与楚客约为兄弟,时人窃号为「和事天子」。开元初,革以殿中掌左右巡,监察或权掌之,非本任也。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选拜多自京畿县尉。京畿即赤县也。又有监察御史里行者,太宗置,自马周始焉。始马周以布衣有诏令于监察御史里行,遂以为名。后高宗时,王本立自忻州定襄县尉为之。凡里行,皆受俸于本官,多复本官者。自王大宾后,罢本官俸,方有即真者。武太后时,复有员外监察、试监察,或有起家为之而即真者。又有台使八人,俸亦于本官请,余同监察。时人呼为六相。吏部式其试监察。神龙以来,无复员外及试,但有里行。凡诸内供奉及里行,其员数各居正官之半,唯俸禄有差,职事与正同。开元五年,监察御史杜暹往碛西覆屯,会郭虔瓘与史献等不协,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史献以金遗暹,固辞。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番人情。」暹不得已受,埋于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主簿
  主簿。汉有御史主簿,张忠为御史大夫,署孙宝为主簿。魏晋以来无闻。至隋大业三年,御史台始置主簿二人。隋兼置录事,员二人。大唐置一员,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其俸禄与殿中御史同。武德末,杜淹为大夫,以吏部主事林怀信为之。贞观中,自张弘济为此官之后,遂为美职,管辖台中杂务、公廨、库,检督令史、奴婢,配勋、散官职事。每食则执黄卷,书其谴罚。录事以下小吏各有差。
通典职官典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职官七
  诸卿上
   总论诸卿少卿附   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太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 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太公庙署   光禄卿丞 主簿 太官署 珍羞署 良酝署 掌醢署   卫尉卿丞 主簿 武库署 武器署 守宫署 公交车司马令 左右都候   宗正卿丞 主簿 崇玄署 诸陵署 太庙令   太仆卿丞 主簿 乘黄署 典厩署 典牧署 车府署 诸牧监   大理卿正 丞 主簿 狱丞 司直 评事 监
    总论诸卿少卿附
  夏制九卿,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周皆然。殷亦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之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三代诸卿虽名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说在历代官制篇。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尚书令陈忠常欲褒崇大臣,故奏建此礼。魏九卿与汉同。九卿名数与汉同。晋以太常等九卿即汉九卿。兼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太康四年,增九卿礼秩。元帝以贺循为太常,而散骑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唯拜太常而已。宋、齐及梁初,皆因旧制。宋卿、尹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卫尉则武冠。晋服制以九卿皆文冠,乃进贤两梁冠,非旧也。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后魏又以太常、光禄勋、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各有少卿。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掌同大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晋荀勖曰:「九寺可并于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寺久矣。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隋九寺与北齐同,自昔三代以上,分置六卿,比周百事。至秦及汉,虽事不师古,犹制度未繁。后汉有三公九卿,而尚书之任,又益重矣。魏晋以降,职制日增。后周依周礼置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习已久,不能革其视听。故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官职重设,庶务烦滞,加六尚书似周之六卿,又更别立寺、监,则户部与太府分地官司徒职事,礼部与太常分春官宗伯职事,刑部与大理分秋官司寇职事,工部与将作分冬官司空职事。自余百司之任,多类于斯,欲求理要,实在简省。炀帝降光禄以下八寺卿阶品于太常,而少卿各加置二人。始开皇中,诸司署唯典掌受纳,至炀帝,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同判,丞唯知勾检。令阙,丞判。大唐九寺与北齐同,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丞以下有差。龙朔二年,改九寺之名,凡卿皆加正,若太常卿为奉常正卿,他皆如此。后各复旧。
    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太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太公庙署
  今太常者,亦唐虞伯夷为秩宗兼夔典乐之任也。周时曰宗伯,为春官,掌邦礼。秦改曰奉常,汉初曰太常,欲令国家盛大常存,故称太常。颜师古曰:「太常者,王之旌也,画日月焉。王者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后改为太,尊大之义也。」惠帝更名奉常,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惠帝时,叔孙通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定汉仪法,皆叔孙通所著论也。又任越为太常,坐太庙酒酸免。孔臧为太常,坐南陵桥坏免。王莽改太常卿为秩宗。后汉秩与汉同。每祭祀,前奏其礼仪;及行事,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助祭则平冕七旒。汉旧常以列侯忠敬孝慎者居之;后汉不必侯也。旧制陵县悉属,岁举孝廉,后汉则否。后汉周泽为太常,清絜修行,卧疾斋宫,其妻窥问所苦,泽怒,以妻干斋禁,收送狱。时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得作事复低迷。」又桓荣及子郁皆为太常。初,荣受学章句,减其烦辞,后郁又删定,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又刘恺为太常卿,论议常引大义,诸儒为之语曰:「难经刘太常。」,呼郎切。建安中为奉常。魏黄初元年改为太常。魏晋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魏夏侯玄为太常,多所注改。晋王祥为太常,高贵乡公命为三老。又郑默字思元,为太常。山涛欲举一亲为博士,见默,语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言。」柔而能整也。又蔡谟字道明,拜太常。咸康四年,临轩,门下奏「非祭祀宴飨则无设乐」。奏宜金石,帝纳焉。临轩作乐自此始。宋、齐皆有之,旧用列曹尚书好迁选曹尚书领护。梁视金紫光禄大夫。陈因之。后魏为上卿,兼置少卿官。周礼有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即其任。北齐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后周建六官,置大宗伯卿一人,掌邦礼,以佐皇帝和邦国。是为春官。隋曰太常,与北齐同。炀帝加置少卿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太常为奉常,少卿及丞,随寺名改。光禄以下诸寺准此。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太常为司礼,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礼仪祭祀,总判寺事;少卿二人,通判。余寺少卿职并同。太常少卿本一员,神龙中加一员。领丞一人,主簿二人,博士四人,太祝三人,奉礼郎、协律郎各二人,斋郎五百五十二人。其余小吏各有差。郊社、太公庙、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有令。其郊社及太公庙,两京皆有。
  丞:秦置一人,汉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凡诸丞,皆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举庙中非法。皆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职官要录曰:「晋宋九卿丞皆进贤一梁冠,介帻皁衣,铜印黄绶。齐、梁墨绶。」历代皆有。汉谷永字子云,为太常丞,数上疏言得失。又韦弘为太常丞,父贤以弘当嗣,太常职掌陵庙,烦剧多过,饬弘自免。怀嫌,不去官。及贤疾笃,弘坐庙事系狱。梁旧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天监七年,改视尚书郎。陈因之。后魏、北齐亦有之。隋有二人,大唐因之,分判寺事。余寺丞职并同。
  主簿:汉有之,汉卤簿之制,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魏晋亦有焉。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陈因之。北齐有功曹、五官主簿二人,历代诸主簿多,说在列卿篇。大唐置二人,掌付事句稽、省署抄目、监印、给纸笔等事。余寺主簿并同职。
  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晋因之,掌引导乘舆。王公以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秦有博士数十人。两汉太常属官皆有博士,掌以五经教子弟,则今国子博士是也。说在本篇。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于询度。历代皆有。隋有四人。大唐因之。甚为清选,资位与补阙同,掌撰五礼仪注,导引乘舆,赞相祭祀,定诔谥及守祧庙,开闭埳室及祥瑞之事。中宗将为韦后父酆王陵庙各置五品令,太常博士杨孚曰:「兴宁、永康陵尚置七品令,酆王不可比踰先帝。」又敕武氏崇恩庙斋郎以五品子充,孚曰:「太庙斋郎尚取七品以下子,武氏不宜取五品也。」上曰:「太庙可准崇恩置。」孚曰:「崇恩为太庙之臣,太庙为崇恩之君。以臣准君,犹为僭逆;以君准臣,奈天下何!」事皆寝。
  太祝:殷官,与太宰等官为六太。周官,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辞,以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后汉亦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因之。后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太祝八人。大唐初有七人,后增为九人,开元二十三年减置三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
  奉礼郎:汉大鸿胪有理礼郎四十七人,晋理礼郎四人,属大行令。后魏理礼郎四人,北齐有奉礼郎三十人,属鸿胪寺之司仪署。后周有理礼中士、下士各一人。隋有奉礼郎十六人,属太常寺,炀帝减置六人。大唐初有理礼郎四员,掌设板位,执仪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庙讳改为奉礼郎。开元二十三年减二员。奉礼本名理礼,国家撰五代史志,至永徽七年乃成,于时此官已改,故隋书百官志谓北齐及隋理礼皆为奉礼。奉礼之名虽见于前史,其改始自永徽。
  协律郎:汉曰协律都尉,李延年为之。武帝以李延年善新声,故为此官。后汉亦有之,魏杜夔亦为之。魏武平荆州,初得杜夔,知音识旧乐,故为此官。晋改为协律校尉。后魏有协律郎,又有协律中郎。北齐及隋协律郎皆二人。大唐因之。掌举麾节乐,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
  两京郊社署:周官有典祀,掌以时祭祀。秦汉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景帝改为祠祀,武帝更曰庙祀。后汉祠祀属少府。魏晋有太祝令、丞。宋曰明堂令、丞,掌祀五帝之事。齐有太祝及明堂二令,梁有明堂、太社二令,并属太常。北齐太庙令兼领郊祀、崇虚二丞。郊祀掌五郊群神,崇虚掌五岳四渎神。后周有司郊上士、中士,司社中士、下士。隋太常寺置郊社署,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郊社、明堂、祠祀、祈祷及茅土、衣冠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