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会要


河平元年,赦天下。阳朔二年,大赦天下。四年,赦天下。鸿嘉三年,赦天下。

永始四年,郊泰畤,大赦天下。元延元年,赦天下。绥和元年,大赦天下。右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凡九赦。

哀帝即位大赦天下。建平元年,赦天下。二年六月,改元,大赦天下。元寿元年,大赦天下。

右哀帝在位六年,凡四赦。平帝即位,大赦天下。元始元年,日蚀,大赦天下。四年,立皇后,大赦天下。

五年,帝崩,大赦天下。

右平帝在位五年,凡四赦。○赦徒文帝二年,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景帝中四年,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赦所过徒。宣帝元康元年,凤凰集,赦天下徒。五凤元年,赦徒作杜陵者。元帝初元四年,祠后土,赦汾阴徒。

永光元年,幸甘泉,赦云阳徒。成帝建始二年,祀南郊,赦奉郊县及中都官耐罪徒。三年,赦天下徒。河平四年,单于来朝,赦天下徒。

阳朔元年,赦天下徒。鸿嘉元年,幸初陵,赦作徒。哀帝建平二年,赦天下徒。平帝元始元年,赦天下徒。

二年,赦天下徒。○别赦汉五年,遣使者赦田横。八年,吏有罪未发觉者,赦之。

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赦栎阳囚死罪以下。(瓒曰,万年陵在栎阳县界。)十二年,系卢绾,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并本纪。)惠帝六年八月,赦齐。(史记,将相年表。)

文帝三年七月,诏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者亦赦之,八月,赦诸与兴居反者。

景帝三年,赦襄平侯及妻子当坐者,六月,诏,吴王濞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逃亡军者,皆赦之。武帝建元元年,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元光六年,赦雁门代郡军吏不循法者。

六年,益州昆明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太初二年,用事介山,祭后土,赦汾阳安邑殊死以下。

昭帝元凤元年,赦燕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与燕王上官桀等谋反父母同产当坐者,皆免为庶人,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

宣帝地节四年,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者,皆赦之。元康二年,诸<角蜀>讳在令前者,赦之。(并本纪。)赦宥杂录。

元帝时,匡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角蜀>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僻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本传。)

成帝初即位,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谭,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皆不道,在赦令前,赦后,衡谭举奏显云云,天子下御史问状,劾奏尊妄诋欺非谤赦前事,有诏左迁。(王尊传。)

哀帝即位,令有司无得举赦前往事。

平帝即位,诏曰,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已,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无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自今以来,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诏书,为亏恩,以不道论,定着为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并本纪。)

○狱

中都官狱。(宣纪,徐天麟按,后汉百官志云,孝武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令长名。)廷尉诏狱。(周勃诣廷尉诏狱。)

上林诏狱。(成纪,罢上林诏狱,师古曰,汉旧仪云,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事。)

郡邸狱。(宣纪,曾孙坐收郡邸狱,注云,汉旧仪郡邸狱,治天下郡国上计者。)

掖庭秘狱。(刘辅系掖庭秘狱,三辅黄图云,武帝改永苊为掖庭,置狱焉。)共工狱。(刘辅传,徒系共工狱,注考工。)若卢诏狱。(王商诣若卢诏狱。)

都船狱。(王嘉致都船狱。)

都司空狱。(窦婴劾系都司空狱,又伍被传为左右都司空诏狱书。)居室。(灌夫传,劾夫系居室,注云,后改为保宫。)保宫。(苏武传,李陵母系保宫。)

内官。(东方朔传,昭平君狱系内官。)请室。(爰盎传,绛侯反,系请室,注狱也。)导官。(张汤传,廷尉谒君弟系导官。)暴室。(宣纪,注云,暴室宫人狱。)

水司空。(伍被传,注云,上林有水司空,主囚徒官。)○断狱数文帝即位刑罚大省,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刑法志。)

武帝时,天下断狱万数。(贾捐之传,又食货志云,断狱岁以万千数。)

元康中,魏相上书,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本传。)

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余。(刑法志。)


◎方域一

○都邑

高帝五年,西都雒阳,齐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王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参善十余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雒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力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惟其德薄也,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娄敬张良传。)

元帝时,翼奉上疏曰,臣闻昔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据成皋,右阻黾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陛下共已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汉家郊兆寝祭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亶居而改作,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臣愿陛下因天变而徙都,所谓与天下更始者也,书奏,天子异其意,答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盘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惟陛下裁赦。(翼奉传。)

○郡国沿革

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邑有蛮夷曰道。)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地理志。)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本纪。)

京兆尹,(故秦内史,汉元年,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为塞国,二年,欣降汉,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右扶风,(故秦内史,汉元年,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为雍国,二年,汉王并三秦,以雍置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以上为三辅。)宏农郡,(古函谷关,秦人恃之以为险固,武帝元鼎四年,徙函谷关于新安,而以故关置宏农郡。)河东郡,(汉初属魏,高帝二年,韩信等,虏魏王豹,定魏地,置河东郡。)河内郡,(高帝元年,立司马卬为殷王为殷国,二年,卬降汉为河内郡。)河南郡。(本周王城,秦为三川郡,项羽立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高帝取之,置河南郡。)

右司隶校尉领郡七。

颍川郡,(秦置,高帝封韩王信为韩国,六年,徙国于太原,复为颍川郡。)汝南郡,(高帝置。)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梁国,(故秦砀郡,高祖五年,封彭越为梁国,十一年,反诛,立子恢为梁王,罢东郡,颇益梁,高后七年,恢徙王赵,以梁封吕产,文帝二年,封怀王楫。)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封张敖子偃,为鲁国,孝景二年,封共王余。)

右豫州刺史领郡国五。

魏郡,(高帝置。)钜鹿郡,(战国赵地,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置钜鹿郡,汉因之。)常山郡,(汉元年,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四年,耳为赵王,更属赵,八年,国除,置常山郡。)清河郡,(高帝置,景帝中三年,立子乘,为清河国,武帝建元五年,国除,复为郡。)广平国,(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为广平国,武帝征和二年,为平千国,宣帝五凤二年,国废,复为广平国。)真定国,(武帝元鼎四年置。)中山国,(高帝置中山郡,景帝封中山靖王胜,更为国。)信都国,(景帝二年,立子彭祖为广川国,五年,国除,为信都郡,中二年,封惠王越,复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为信都国。)河间国,(故赵,文帝二年,封河间王辟疆,始置国,十五年,国除为郡,景帝二年,封献王德,复为国。)赵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八年,国除,九年,封子如意,又封幽王友,高后封共王恢,文帝元年,封幽王子遂,景帝三年,国除,为邯郸郡,五年,封赵敬肃王彭祖,复为国。)

右冀州刺史领郡国十。

东郡,(秦置,汉十一年,罢东郡,颇益梁,后复为郡。)陈留郡,(汉初,属河南郡,武帝置陈留郡。)山阳郡,(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分梁为五国,别为山阳国,以封梁孝王子定,武帝建元五年,国除为郡,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昭帝元平元年,复为山阳郡。)济阴郡,(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武帝建元三年,国除为郡,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明年,复为郡,成帝和平四年,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复为济阴郡。)泰山郡,(高帝置。)城阳国,(高祖封子肥为齐王,属齐国,惠帝二年,悼惠王献城阳郡,以益鲁元公主邑,更属鲁,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别为国。)淮阳国,(高帝十一年,封子友,始置国,孝惠元年,国除,为淮阳郡,高后元年,封惠帝子强,五年,立子武,孝文元年,国除,四年,复为国,十一年,复为郡,孝景二年,复为国,四年,复为郡,宣帝元康二年,复为国。)东平国。(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彭离,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国除,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

右兖州刺史领郡国八。

琅邪郡,(秦置,汉初属齐,吕后七年,立刘泽为琅邪王,别为国,文帝元年,更为郡。)东海郡,(高帝置。)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泗水国,(汉初属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封泗水思王商,别为国。)楚国。(高帝五年,封韩王信,六年,封元王交,宣帝地节元年,国除,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为国。)

右徐州刺史领郡国五。

平原郡,(高帝六年置。)千乘郡,(高帝置。)济南郡,(汉初,为齐郡,孝文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国除为郡。)齐郡,(秦置齐郡,汉元年,项羽分齐为三国,田都为齐王,田市为济北王,田安为胶东王,三年,并属汉为郡,六年,封子肥为齐国,孝文时,分置城阳甾川胶西济南济北国,而齐地浸狭,武帝元朔中,齐王次昌亡后国除,为郡。)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东莱郡,(高帝置。)胶东国,(故齐地,汉元年,项羽立田市为胶东王,五月,并属齐,文帝十六年,对胶东王雄渠别为国。)高密国,(汉初属齐,文帝十六年,辊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甾川国。(汉初属齐,文帝十六年,封甾川王贤别为国,地理志云十八年,误也。)

右青州刺史领郡国九。

南阳郡,(秦置。)南郡,(秦置,高祖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封子荥为临江国,中二年,国除,复为南郡。)江夏郡,(高帝置。)桂阳郡,(高帝置。)武陵郡,(高帝置。)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广陵国,(高帝六年,封荆王贾属吴,景帝四年,封子非为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国除,为广陵郡,六年,封子胥为广陵国。)长沙国。(本秦长沙郡,高帝五年,立吴芮为长沙国。)

右荆州刺史领郡国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