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西汉会要
西汉会要
大郡都尉。(元帝纪。)州牧。(朱博传,秩真二千石。)长陵令。(吕后六年,秩长陵令二千石。)大内。(史记孝景本纪。)
比二千石。(谷月百斛。)
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光禄大夫。(亡印绶,增秩者为中二千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监羽林中郎将。西域都护。
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郡都尉。千石。(谷月九十斛。)丞相长史。太司马长史。御史中丞。
将军长史。太常丞。光禄丞。
卫尉丞。(六典注比千石。)太仆丞。太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执金吾丞。廷尉正监。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荀悦汉纪,正监秩比千石。)诸侯郎中令。诸侯仆。(武帝损郎中令秩千石,仆秩亦千石。)万户县令。
比千石。(谷月八十斛。)太中大夫。郎中车将。郎中户将。郎中骑将。谒者仆射。期门仆射。
八百石。(成帝阳朔二年,除吏八百石秩,李奇曰,除八百就六百。)比八百石。谏大夫。六百石。(谷月七十斛。)
将作少府丞。詹事丞。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廷尉右平。京兆丞。左冯翊丞。右扶风丞。京辅都尉丞。左辅都尉丞。右辅都尉丞。郡长史。
州刺史。郡太守丞。郡都尉丞。万户县令。朔方刺史。太子门大夫。
太子庶子。太常掌故。(晁错传。)武骑常侍。(司马相如传。)公车司马令。大厩令。未央令。家马令。车府令。路令令。
骑马令。骏马令。式道左候。式道右候。式道中侯。廪牺令。外史。(平纪。)闾师。(平纪。)比六百石。(谷月六十斛。)
博士。议郎。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戊己校尉。太子洗马。谒者。
五百石。(成帝阳朔二年,除吏五百石秩,李奇曰,除五百就四百。)县长。四百石。(谷月五十斛。)县丞。县尉。
比四百石。(谷月四十五斛。)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三百石。(谷月四十斛。)次县长。
比三百石。(谷月三十七斛。)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二百石。(谷月三十斛。)左冯翊卒史。(黄霸传。)县丞。县尉。
比二百石。(谷月二十七斛。)百石。(谷月十六斛。)
御史属。(史记匡衡传。)左右内史卒史。郡国五经卒史。
大行卒史。(以上儒林传。)长安游徼。长安狱吏。(以上赵广汉传。)比百石。
斗食。(百石以下有斗食之秩,师古曰,斗食者言一岁不满百石,日食一斗二升。)
佐史。(汉官名,师古曰,斗食谓佐史也,以上并百官表。)○增秩汲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本传。)诏增符玺郎秩二等。(霍光传。)
宣帝时,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循吏传,如淳曰,太守虽号二千石,有千石八百石居者,功德茂异,乃得满秩。)
王成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帝最先褒之,下诏曰,胶东相成,治有异等,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颍川太守黄霸,秩以八百石居,以治行褒扬,秩中二千石。
召信臣为南阳太守,为百姓兴利,又为河南太守,治行第一,数增秩赐金。(以上本传。)周堪召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此类甚多,举一为例。)
小黄令焦延寿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借留,有诏许增秩留。(京房传。)
冯野王为大鸿胪,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出为上郡太守。(冯奉世传。)班伯迁水衡都尉,秩中二千石。(叙传。)萧咸为宏农河东太守,所居有政迹,数增秩赐金。
萧由迁江夏太守,平江贼成重等,有功增秩。(并萧望之传。)陈立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居。(西南夷传。)
元始元年,赐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平纪。)○益吏禄
孝惠即位,诏曰,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孝宣神爵三年,诏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韦昭曰,若食一斛则益五斗。)
○班序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太傅位在三公上。(百官表。)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位次丞相。(蔡质汉仪。)旧列侯奉朝请者,位次三公。(后汉百官志。)
元寿二年,赐大司马位在司徒上。御史大夫位上卿。前后左右将军位上卿。詹事位在长秋上。
中太仆位在正卿太仆上。给事中位次中常侍中。(以上并百官表。)
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直下,其有所会,居二千石前。(翟方进传。)
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人殿门,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叔孙通传。)
诸侯王。相国。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将军。列将军兼官。特进。列将军。
列侯奉朝请。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宗正。大司农。大鸿胪。少府。长信少府。中少府。
执金吾。太子太傅。水衡都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典属国。将作少府。就国侯。颍川三河太守。齐楚等相。东海等太守。
高密等侯。太子少傅。太子詹事。
关内侯。丞相司直。(与州郡叙,则居刺史守相上。)司隶校尉。(与州郡叙,则居刺史守相上。)城门校尉。八校尉。??粟都尉。
光禄大夫。(非中二千石者,叙在三辅都尉下。)御史中丞。(与刺史守相叙,则居其上。)丞相长史。三辅都尉。五官左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护军都尉。奉车都尉。(秩光禄大夫者,在关内侯下。)驸马都尉。骑都尉。尚书令。西域都护。太中大夫。尚书仆射。尚书。
诸侯太傅。十三州刺史。(与守相叙,则居其上。)朔方刺史。郡都尉。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西域副校尉。郎中车将。
郎中户将。郎中骑将。诸侯中尉。诸侯内史。谏大夫。太子家令。博士。九卿列卿丞。谒者仆射。公车司马令。将军长史。廷尉正监。
长安令。千石令。黄门侍郎。尚书丞郎。议郎。五官左右中郎。从事中郎。太史令。廷尉平。三辅丞。六百石令。五百石长。
郡司马长史。五官左右侍郎。太守丞。都尉丞。三百石长。侍御史。太子门大夫。五官左右郎中。太子庶子。中庶子。太子舍人。
太子洗马。羽林郎。(以上百官表。)○蛮夷叙位
孝宣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单于乡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单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礼仪宜如诸侯王称臣,昧死再拜,位次诸侯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逊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畔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无穷,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宏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宣纪及萧望之传。)
◎职官八
○使外国
孝武建元中,月氐怨匈奴,汉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氐。(张骞传。)元封五年,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使绝国者。(本纪。)
天汉元年,遣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邛莋愿为内臣妾,孝武乃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者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以赂西南夷,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司马相如传。)
天子闻张骞之言,欲从蜀求大夏道,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数道并出,出龙,出莋,出徙,(音斯。)邛,出僰。(张骞传,师古曰,闲使者求闲隙而行,又蒯通传注,闲使谓使人伺闲隙而单行。)
孝昭始元六年,栘中监苏武前使匈奴,留十九岁乃还,奉使全节,以武为典属国。(本纪。)宣帝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赵充国传。)
元康元年,上令群臣举可使西域者,前将军韩增,举上党冯奉世,以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冯奉世传。)元帝初元五年,卫司马谷吉使匈奴不还。(本纪。)
建昭三年,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发戊巳校尉田屯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单于,斩其首,传诣京师。(本纪。)
萧育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师古曰,时令校尉为使于匈奴,而育为之副,故授副校尉。)后复为中郎将,使匈奴,萧咸为中郎将,使匈奴,萧由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萧望之传。)
金参使匈奴匈奴中郎将。(金日磾传。)○行水灾流民
孝武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
元鼎二年九月,诏方今水潦移于江南,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毋令重困吏民,有赈救饥民免其厄者,具举以闻。(并本纪。)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终军奏偃矫制颛行,非奉使体。(终军传。)孝昭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赈贷贫民毋种食者。
孝宣本始四年正月,诏曰,今岁不登,已遣使者赈贷困乏。
孝成建始三年九月,诏乃者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遣谏大夫林等循行天下。
河平四年三月,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下一人,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发财赈贷,避水它郡国,所在冗食之,举惇厚有行能直言之士。(并本纪。)
平当行流民幽州,奉使者十一人为最。(本传。)
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关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九月,奉使者不称。
鸿嘉四年正月,诏水旱为灾,关东流冗者众,已遣使者循行郡国,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逋贷未入皆勿收,流民欲入关,辄籍内。
孝哀初即位,诏乃者河南颍川郡水出,流杀人民,坏庐舍,已遣光禄大夫循行举籍,赐死者棺钱人三千。(并本纪。)○举贤观风
孝武元狩六年,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亡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召诣行在所,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郡国有所以为便者,上丞相御史以闻。
孝昭始元元年,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
孝宣元康四年,遣太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本始元年,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
孝元初元元年,诏方田作时,朕忧蒸庶之失业,临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俗之化。
建昭四年,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之人,举茂材特立之士。
孝成永始三年正月,日有蚀之,诏临遣太中大夫嘉等,循行天下,存问耆老民所疾苦,其与部刺史举惇朴谦逊有行义者,各一人。
孝平元始四年,遣太仆王恽等八人,又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以上并本纪。)○举冤狱治狱使者内谒者令郭穰。(宣纪。)
孝宣五凤四年四月,日有蚀之,诏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本纪。)
孝成鸿嘉元年,诏曰,方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宏农冤狱。(本纪。)
成帝初即位,孔光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赈赡流民,奉使称旨。(本传。)○杂遣使
吴楚反,以爰盎为太常,奉宗庙使吴王,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辅亲戚使。(吴王濞传。)宣帝时,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食货志。)
稻田使者燕仓。(昭纪。)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沟洫志。)李寻以骑都尉使护河堤。(李寻传。)成帝时,河决馆陶,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沟洫志下同。)
鸿嘉四年,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行视图方略,冯野王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冯野王传。)平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平当传。)
河平三年,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
孝平元始元年,遣谏大夫行三辅,举籍吏民,以元寿二年仓卒时横赋敛者偿其直。元始二年,使谒者大司马掾四十四人,持节行边兵。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遣使者捕蝗。(并本纪。)○奉使矫制(上)
武帝即位,汲黯为谒者,东粤相攻,上使黯往视之,至吴而还报曰,粤人相攻固其俗,不足以辱天子使者,河内失火,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臣过河内,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内仓粟以赈贫民,请归节伏矫制罪,上贤而释之。(本传。)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终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盐铁,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邪,将势宜有余而吏不能也,何以言之,偃矫制而鼓铸者,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今鲁国之鼓,当先具其备,至秋乃能举火,此言与实反者非,偃已前三奏无诏,不惟所为不许,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枉尺直寻,孟子称其不可,今所犯罪重,所就者小,偃自予必死而为之邪,将幸诛不加欲以采名也,偃穷诎服罪当死,军奏偃矫制颛行,非奉使体,请下御史征偃即罪,奏可,上善其诘,有诏示御史大夫。(终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