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晋政辑要
晋政辑要
平阳府属 临汾县现存谷二千二百一石七斗五升 襄陵县现存谷二千三百五十六石七斗五升 洪洞县现存谷二千二百二十三石四斗 浮山县现存谷二千三百七十五石八斗 太平县现存谷三千四百二十石 岳阳县现存谷五百三十八石四斗二升 曲沃县现存谷二千二百石 翼城县现存谷二千四百九十石七升七合 汾西县现存谷二百三十石三斗一升八合一勺 乡宁县现存谷八百四石五斗 吉州现存谷五百八十三石二斗八升五合
潞安府属 长治县现存谷三千七百五十三石三斗 长子县现存谷六百三十六石六斗八升 屯留县现存谷六百四十石九斗 襄垣县现存谷一千一百四十二石八斗六升四合五勺 潞城县现存谷五百二十六石九斗二升八合三勺 黎城县现存谷八百一十四石八斗五升六合四勺 壶关县现存谷一千一百一十四石八斗九升
汾州府属 汾阳县现存谷二千四百七十七石一斗二升三合 平遥县现存谷四千五百八十三石 介休县现存高粮糜子谷二千五百九十三石一斗一升六合孝义县现存谷三千九百九十石九斗二升四合 临县现存谷一千五百一十四石九斗一升 石楼县现存谷五百一十九石 永宁州现存谷三千五百七石三斗 宁乡县现存谷一千一百一十石九斗
大同府属 大同县现存谷六百五十五石六斗七升 应州现存谷一千一十三石九斗八升六合 浑源州现存谷无 怀仁县现存谷三百八石一斗 山阴县现存谷五百五十石七斗 灵邱县现存谷八百五石七斗三升 广灵县现存谷三百一十九石六斗 阳高县现存谷无 天镇县现存谷二百七十四石七斗
朔平府属 右玉县现存谷四百九十石九斗 左云县现存谷三百八十石七斗四升五合 平鲁县现存油荞麦谷七百六十一石八斗五升五合 朔州现存谷五百一十六石一斗五升 马邑县现存谷一百四十石四斗 宁远厅现存谷二百七石
宁武府属 宁武县现存谷二千三百四十三石七斗六升六合 神池县现存谷一千五百七十五石八斗四升 偏关县现存谷八百四十石二斗八升六合 五寨县现存谷一千四百五十二石
泽州府属 凤台县现存谷三千三百五十九石一斗六升八合 高平县现存谷一千九百七十三石六斗 阳城县现存谷一千二百三十九石九斗二升九合 陵川县现存谷一百九十八石七斗九升七合 沁水县现存谷六百六十四石一斗一升八合
蒲州府属 永济县现存谷四百一十石七斗六升七合 荣河县现存谷六百七十二石四斗一升六合 猗氏县现存谷七百一十九石九斗二升 万泉县现存谷一千三百八十八石二斗
辽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五百八十石四斗 榆社县现存谷一千二百八十八石六斗四升七合三勺 和顺县现存谷四百四十石
沁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一千一百二石五斗沁源县现存谷六百五十九石一斗三升武乡县现存谷一千九百六石九斗
平定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九百七石一斗四升二合四勺 寿阳县现存谷一千七百二十五石七斗五升 盂县现存谷九百五十六石四斗四升 乐平县现存谷五百五十四石四斗
忻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二千七百九十石一斗四升四合 定襄县现存谷一千七百五十六石四斗九升 静乐县现存谷五百五石三斗
代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九百二十石三斗一升 崞县现存谷一千六百四十三石六斗七升 五台县现存油麦谷二百三十八石一斗二升 繁峙县现存谷三百六石七斗五升
保德州现存谷二百二十五石三斗
解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二百七十八石九升五合 安邑县现存谷二千五百七十六石二斗五合 夏县现存谷四百五十八石六斗八升二合 平陆县现存谷一千一百五十三石一斗 芮城县现存谷五百一十九石五斗五升
绛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四千一百八十一石七斗五升 绛县现存谷二千八百四十八石三斗三升 稷山县现存谷一千六十六石五斗 河津县现存谷二千六百七十二石 闻喜县现存谷八百八十石垣曲县现存谷二百二十八石二斗九升八合八勺
霍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七百七十三石一斗七升五合 赵城县现存谷一千七百一十五石五斗 灵石县现存谷三千五百四十四石二斗五升二合
隰州属 本州岛现存谷三千一十六石三斗大宁县现存谷二百八十五石六斗八升三合七勺 蒲县现存谷二百九十四石二斗四升 永和县现存谷五百一十四石一斗二升五合
归绥道属 归化城现存谷一千一百一十二石八斗 和林格尔现存谷五百二十三石七斗 萨拉齐现存谷四百五十六石三斗 托克托城现存谷一千三百五十二石六斗 清水河现存谷二千一百九石八斗七升六合 以上通共计现存义仓谷一十五万七百四十石六斗九升六合五勺
晋政辑要卷之四终
●晋政辑要卷之五
大朔折色(并附案)
大朔运脚
耗羡章程(并附案)
户部余平(并附案)
协饷水脚
藩库交代
备贮库项
经征税课
台山经费(并附案)
台山行宫座落
○大朔折色(并附案)
查右卫旗兵于康熙三十二年由京移驻经部议定将大同镇属绿营本色兵粮改给旗兵支食嗣因兵数既广需粮更多是以将大同等处州县地丁银两改征本色以供右卫兵粮至乾隆二十九年右卫旗兵移驻张家口一千余名余出米豆拨还大同镇属绿营归还原额之外余者改为折色嗣于乾隆二十九年右卫汉军出旗兵丁二千二百六十四名又移驻绥远城官兵四百余名按右卫现设官兵数目每岁袛需米一万五千三百余石豆三千四百余石实多余米二万五千余石豆四千六百余石经前抚彰奏请仍照康熙三十二年折色原价每米一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折征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收耗银五分等因经部议准于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奉旨依议钦此复于三十四年因官兵裁移无几仓贮米豆尚多蒙前抚鄂奏请将大朔二府属各厅县应征米豆悉照三十一年改征之例全行改征折色等因经部议准于本年四月奉旨依议钦此嗣因米豆不敷供支节奉前抚巴奏将怀仁左云等县改折豆银自乾隆四十年为始复征本色大同右玉等县改折米银自乾隆四十三年为始复征本色等因俱经部议准行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在案所有原奉部文四件附录于后
计开
一件 户部为遵旨议奏事山西司案呈内阁抄出山西廵抚彰奏称窃查右卫驻防官兵支食本色米豆俱系大同朔平二府所属州县等官及口外庄头征收运送通共原额米豆六万八千六百六十四石零前于移驻张家口官兵案内将余出米豆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五石零拨运绿旗营以符旧制又将余剩豆一千四百七十九石零改征折色以纾民力仰蒙恩旨将随征运脚耗粮槩免输纳在案实在额征仍解右卫本色粟米四万四百六十四石零本色豆八千一百一十三石零兹于乾隆三十年右卫出旗汉军拨补绿旗营充伍者一千二百六十四名又移驻绥远城官兵四百余名原设口粮悉应裁汰按照现在均齐改设数目每岁常额约估本色米一万五千三百余石估需豆三千四百余石实有多余米二万五千余石多余豆四千六百余石臣查各州县额征米豆每岁运赴右卫供支其道路远近不等在粮户名下每石止征运脚银一钱其余不敷悉系司库耗羡内拨给向因军糈关重不惜劳费今通盘筹划应将离仓最远之朔州马邑天镇阳高浑源山阴应州大同府管粮同知共额征米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六石五斗又额征豆四千五百三十九石二斗四升照例改征折色每粟米一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折征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仍加征耗银五分以为倾镕解费等用其原设本色耗粮无庸重复征收以纾民力且既改征折色无需挽运之费从前在于司库耗羡项下拨添运脚银共五千一百四十五两九钱五分零嗣后应行节省无庸动拨至于粮户名下向来完纳本色时每石随征运脚银一钱今请折银停运应否免其征收出自圣恩其余附近州县征收转运及庄头里民自赴仓所交纳者共计本色粟米一万五千八百一十八石三斗零又黑豆三千五百八十四石六斗零仍照旧征收以备供支足敷驻防兵糈之用且查右卫常丰仓内积存粮石留备乾隆三十一年供支外尚有多余米豆七万六千余石约有三四年多备之粮新添搭放甚为宽裕所有分别折征缘由理合恭折具奏等因于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奉朱批该部议奏钦此钦遵于本月二十三日抄出到部查右卫驻防官兵口粮先于康熙三十二年经臣部议准将大同镇属绿营本色兵粮改给旗兵支食定为本折兼支嗣因兵数既广需粮更多是以将大同等处州县地丁银两改征本色以裕供支乾隆二十九年经前任山西廵抚和 将移驻张家口官兵所余口粮米豆奏请拨运绿营余存豆石并请改征折色随征耗粮运脚概免输纳等因钦奉恩旨准行在案今据该抚彰 以右卫出旗汉军拨补绿营充伍兵一千二百六十四名又移驻绥远城官兵四百余名照现在均齐改设数目每岁约需米一万五千三百余石豆三千四百余石以额征粟米四万四百六十四石零豆八千一百二十三石零之数核筭实多余米二万五千余石豆四千六百余石奏请将粟米每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豆每石折征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征收耗银五分以为倾镕解费其原设运脚耗粮无庸征解从前司库耗羡项下拨添运脚银五千一百四十五两九钱五分零亦可节省等语查兵粮须备供支原应计口授食而劳费宜筹节省要在应时制宜右卫驻防官兵口粮自改支绿营本色米豆之后又将地丁银两改征本色诚以兵数既广则口粮不得不渐增也嗣经前抚和 于移驻张家口官兵案内将所余口粮米豆奏请拨还绿营余存豆石改征折色而于从前地丁改征本色米石仍照旧额征收今右卫官兵调补绿营并分驻绥远城者至一千六百六十余名之多则大同朔平二府及助马口外庄头额征粮石尽有盈余解送存仓既无需用之处且长途挽运虚靡脚价不若一律改征以节劳费该抚所奏除每年官兵所需米豆令附近州县及口外庄头照旧征解足备供支外其离仓最远之朔州等州县额征米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六石五斗豆四千五百三十九石二斗四升一并改征折色亦属因时制宜之道应准其如数改征折色以还旧制其所请每粟米一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折征银九钱七分查与从前地丁银两改征本色原案数目相符节于乾隆三十一年改征为始以免挽运之劳所有每年耗羡项下添拨运脚银五千一百四十五两九钱五分零毋庸动用至称每银一两征耗银五分为倾镕解费之用系照康熙三十三年定例亦应如所请随改折正项一体征收其原征本色耗粮自应免其重复输纳又向来完纳本色每石随征运脚银一钱今既改征折色其运脚银两请照二十九年钦奉谕旨免其输纳以副皇仁至该抚奏称现在右卫常丰仓积存粮石尚余米豆七万六千有零新旧搭放甚为宽裕应令该抚彰 将余存米豆??虎年搭放毋致陈朽可也等因于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奏本日奉旨依议钦此
又一件 户部为遵旨议奏事山西司案呈内阁抄出山西廵抚鄂奏请将大同朔平二府属额征粮石并助马口外各庄头应交米石改征折色及右卫现余米豆分别出借拨运一折于乾隆三十四年四月初二日奉朱批该部议奏钦此钦遵于本月初五日抄出到部经臣部以助马口外庄头米石改征折色每石应征银若干之处移咨内务府查例咨覆去后今于乾隆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准内务府咨覆到部一据奏称窃照右卫官兵马匹应需米豆向系大同朔平二府属州县应征米豆并助马口外庄头应交米石内解交朔平同知收贮以备供支嗣于乾隆三十年因右卫汉军出旗分拨绿营兵一千二百六十余名又移驻绥远城官兵四百余员名原设口粮应行裁汰经前抚臣彰 奏请将离仓最远之朔州等州县额征米二万四千六百余石豆四千五百余石折征折色其余附近州县并助马口外庄头每年仍征解米一万五千八百余石豆三千五百八十余石经部覆准在案今查右卫官兵又经调任将军傅良奏准裁减移驻绥远城现在右卫存剩官兵无多每年应放米豆较每年所收之数仅需二三分之一况该同知仓内现存陈米七万一千一百余石黑豆豌豆三万七千一百余石若再大同朔平二府属并助马口外庄头米豆照旧征解是积贮愈多徒滋陈朽臣与藩司悉心筹酌前项应征米豆既无支用未便仍循其旧所有大同府属之大同怀仁山阴三县及大同经历司并朔平府属之右玉左云平鲁三县每年征解米一万二千八百一十八石三斗零豆三千五百八十四石六斗零应请照乾隆三十一年朔州等处改征折色之例于乾隆三十四年为始一律改征折色解司充饷并请照节次改征之例每米一石折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折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随征耗银五分以为倾镕解费其原征耗粮并随征运脚亦请照前免征等语查右卫驻防官兵口粮向系于大同朔平二府属州县每年额征米豆及助马口外各庄头应交米石内供支共米四万四百六十四石零豆八千一百二十三石零乾隆二十一年前抚臣彰 以右卫兵丁移驻绥远城每岁约需米一万五千三百余石豆三千四百余石以额征米豆之数核计实多余米二万五千余石豆四千六百余石奏请将离仓最远之朔州等州县额征米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六石五斗豆四千五百三十九石二斗四升改征折色米一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折征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加征耗银五分以为倾镕解费等用其原设本色耗粮毋庸重复征收以纾民力等因经臣部覆准在案今右卫官兵又经移驻绥远城所有右卫官兵留存既少每年征收米豆需用不及二三分之一且该处现存陈米七万一千一百余石豆三万七千一百余石若再将大同朔平二府属助马口外庄头米豆照旧征解则岁有余剩积贮愈多诚不无红朽之虞应如该抚所奏将大同朔平二府属之大同等州县及大同经历司每年征解米一万二千八百一十八石三斗零豆三千五百八十四石六斗零照朔州等州县改征折色之例自乾隆三十四年为始每米一石改征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改征银九钱七分每银一两随征耗银五分以为倾镕解费按年造册报销其原征耗粮一体免征以昭画一等因于乾隆三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奏本日奉旨依议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