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明代律例汇编
明代律例汇编
收赎钞四贯二百文,折银五分二厘五毫
杖八十
在京做工五个月
纳米八石
运灰五千四百斤,折银四两八钱六分
运砖三百一十五个,折银二两四钱
运炭九百二十斤,折银二两三钱
运石五千四百斤
在外有力纳米八石,折谷十二石,折银四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一两五钱
赎罪钞一千八百五十贯,兼收钞九百二十五贯,钱二百八十文,折银八钱
收赎钞四贯八百文,折银六分
杖九十
在京做工五个月零十五日
纳米九石
运灰六千斤,折银五两四钱
运砖三百五十个,折银二两七钱
运炭一千二十斤,折银二两五钱五分
运石六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九石,折谷十三石五斗,折银四两五钱
稍有力纳工价银一两六钱五分
赎罪钞二千五十贯,兼收钞一千二十五贯,钱三百一十五文,折银九钱
收赎钞五贯四百文,折银六分七厘五毫
杖一百
在京做工六个月
纳米十石
运灰六千六百斤,折银五两九钱四分
运砖三百八十五个,折银三两
运炭一千一百二十斤,折银二两八钱
运石六千六百斤
在外有力纳米十石,折谷十五石,折银五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一两八钱
赎罪钞二千二百五十贯,兼收钞一千一百二十五贯,钱三百五十文,折银一两
收赎钞六贯,折银七分五厘
杖六十,徒一年
在京纳米一十五石
运灰一万二千斤,折银十两八钱
运砖六百个,折银四两
运炭一千七百斤,折银四两二钱五分
运石一万二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一十五石,折谷二十二石五斗,折银七两五钱
稍有力纳工价银三两六钱
收赎钞一十二贯,折银一钱五分
杖七十,徒一年半
在京有力纳米二十石
运灰一万八千斤,折银十六两二钱
运砖九百个,折银六两
运炭二千六百斤,折银六两五钱
运石一万八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二十石,折谷三十石,折银十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五两四钱
收赎钞一十五贯,折银一钱八分七厘五毫
杖八十,徒二年
在京纳米二十五石
运灰二万四千斤,折银二十一两六钱
运砖一千二百个,折银八两
运炭三千五百斤,折银八两七钱五分
运石二万四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二十五石,折谷三十七石五斗,折银十二两五钱
稍有力纳工价银七两二钱
收赎钞一十八贯,折银二钱二分五厘
杖九十,徒二年半
在京有力纳米三十石
运灰三万斤,折银二十七两
运砖一千五百个,折银十两
运炭四千四百斤,折银一十一两
运石三万斤
在外有力纳米三十石,折谷四十五石,折银一十五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九两
收赎钞二十一贯,折银二钱六分二厘五毫
杖一百徒三年
在京有力纳米三十五石
运灰三万六千斤,折银三十二两四钱
运砖一千八百个,折银十二两
运炭五千三百斤,折银一十三两二钱五分
运石三万六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三十五石,折谷五十二石五斗,折银十七两五钱
稍有力纳工价银十两八钱
收赎钞二十四贯,折银三钱
流二千里
收赎钞三十贯,折银三钱七分五厘
流二千五百里
收赎钞三十六贯,折银四钱五分
总徒四年
在京有力纳米四十石
运灰四万二千斤,折银三十七两八钱
运砖二千一百个,折银十四两
运炭六千二百斤,折银一十五两五钱
运石四万二千斤
在外有力纳米四十石,折谷六十石,折银二十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十四两四钱
收赎钞三十六贯,折银四钱五分
准徒五年
在京有力纳米五十石
运灰六万四千二百斤,折银五十七两七钱八分
运砖三千二百个,折银十六两
运炭九千斤,折银二十二两五钱
运石六万四千二百斤
在外有力纳米五十石,折谷七十五石,折银二十五两
稍有力纳工价银一十八两
收赎钞四十二贯,折银五钱二分五厘
过失杀
依律收赎钞四十二贯,内钞八分,该钞三十三贯六百文;钱二分,该钱八千四百文。在外钱钞不行去处,钱照钞关事例,每钱七文,折银一分,共银一十二两;钞照收赎事例,每钞一贯,折银一分二厘五毫,该银四钱二分。共该收赎银一十二两四钱二分。给付其家。
雷书所载「原行赎罪则例」止此。
按:雷梦麟「读律琐言」写成于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以后,三十八年六月以前,于时雷氏官刑部郎中。该书为明中期律学名著,该书书末附录「原行赎罪则例」今移附于「汇编」卷首。该则例雷氏曾予以说明云:
以上赎罪则例,系原行者,轻重适当,经久可行。其后虽有节年题准事例,如稍次有力则适于轻;如每徒一年折银十两:每米一石,折谷二石,则过于重。其户部等衙门有因救荒而题者,有因助边而题者,各轻重不等,要非适中之例。虽一时暂行,而不可以久远,故今重修问刑条例,特为开示,止照原行则例拟断。不许妄引别例。庶几较若画一,而无彼此异同之患,轻重适中,而为经久可行之政矣。若夫纳钞赎罪之法,止于笞杖,而不及徒流者,罪重而钞轻故也。
琐言谓,此系原行赎罪则例,题准于「稍次有力」诸例之前。按:稍次有力纳工食,答一十,每月折银一钱五分,其例定于正德时;稍次有力折纳工食,笞一十,每月折银一钱,其例定于嘉靖三年;此二例俱于嘉靖七年闰十月革去,仅行折纳工价,故「琐言」在外原行赎罪则例仅列「稍有力纳工价」一项。而其所列「赎罪钞」「收赎钞」折银数,则又系嘉靖七年十二月所定,然则此所谓「原行赎罪则例」,此原行二字,盖仅就「稍有力纳工价」一项而言耳。
琐言谓:「今重修问刑条例,特为开示,止照原行则例拟断」。今考嘉靖问刑条例单刻本,名例律「五刑」条附嘉靖问刑条例一款云:
赎罪囚犯,除在京已有旧例外,其在外审有力稍有力二项,俱照原行则例拟断,不许妄引别例,致有轻重。其有钱钞不行去处,若妇人审有力与命妇军职正妻、及例难的决之人赎罪,应该兼收钱钞者,笞杖每一十,折收银一钱。其老幼废疾及妇人天文生余罪收赎钞贯者,每钞一贯折银一分二厘五毫。若钱钞通行去处,仍照旧例收纳,不在此限。
嘉靖问刑条例此款正有「原行则例拟断」六字。故论嘉靖二十九年重修问刑条例颁布之时所行用之赎罪则例当以雷书所记为正。
琐言记纳米折谷折银数目,与「大明律疏附例」所记同。「大明律疏附例」未记运灰运砖运水和炭折银数目。琐言谓:
笞一十,运灰一千二百斤,折银一两八分;运砖七十筒折银三钱;运水和炭二百斤,折银五钱。
万历会典「在京纳赎诸例图」所记与「琐言」同,惟水和炭,自笞一十至杂犯绞斩折银数目,与「琐言」异。
万历十三年刑部尚书舒化所进「大明律附例」新刻本所附「纳赎例图」则定:运灰一千二百斤,折银一两二钱六分;运砖七十个:折银九钱六分;运水和炭二百斤,折银四钱。与「琐言」及「会典」所记均异。
「琐言」所载盖嘉靖二十九年赎罪则例。会典稿成于万历十三年,较「大明律附例」为早,其所载盖万历初年至十二年间所行例;而舒化「大明律附例」所载,则当系万历十三年颁行万历问刑条例时新定例也。
在天顺五年以前,运灰,运砖,运炭,其所费轻重不一,故天顺五年遂量路程远近,定拟适中则例,则其赎罪所费当不致相绝太远。今由「琐言」观之,则运灰最重,其次运炭,其次为运砖。会典所载亦如是。而舒化「大明律附例」所定,则运灰最重,运砖次之,运炭又次之。此或因物价因时代不同,供需有变异,而有此出入也。
明史刑法志言:
是时(嘉靖)重修条例,奏定赎例,在京则做工(每笞一十,做工一月,折银三钱,至徒五年,折银十八两)。运囚粮(每笞一十,米五斗,折银二钱五分,至徒五年五十石,折银二十五两)。运灰(每笞一十,一千二百斤,折银一两二钱六分,至徒五年,六万斤,折银六十三两)。运砖(每笞一十,七十个,折银九钱一分,至徒五年三千个,折银十七两)。运水和炭(每笞一十,二百斤,折银四钱,至徒五年,八千五百斤。折银十七两)。运灰最重,运炭最轻。
明史刑法志所录赎例,与舒化「大明律附例」新刻本同,与嘉靖时明律刊本所记异。明史刑法志作者盖见会典(卷一七六,页一)言,万历时申明嘉靖时定制,遂以为二者全同,而不悟万历时虽申明其制,而于嘉靖时所定,仍有更易也。
舒化「大明律附例」所附「纳赎例图」原附按语云:
今将做工运灰运砖运炭四项,照年限改正。
明史刑法志作者即忽略舒化刊本此处所加按语,遂有此误。
在京纳赎诸例横图【 (嘉靖三十三年汪宗元刊本大明律例)】 在外纳赎诸例横图【 (同右)】
在京纳赎诸例横图
无力做工 纳米 运灰 运砖 运碎砖 运水和炭 运石 老折疾钱
笞一十 一个月 米五斗,谷七斗五升 一千二百斤 七十个 二千八百斤 二百斤 一千二百斤
二十 一个半月 米一石,谷一石五斗 一千八百斤 一百五个 四千二百斤 三百斤 一千八百斤
三十 二个月 米一石五斗,谷二石二斗五升 二千四百斤 一百四十个 五千六百斤 四百斤 二千四百斤 俱一文
四十 二个半月 米二石,谷三石 三千斤 一百七十五个 七千斤 五百斤 三千斤
五十 三个月 米二石五斗,谷三石七斗五升 三千六百斤 二百一十个 八千四十【十,应作百】斤 六百斤 三千六百斤
杖六十 四个月 米六石,谷九石 四千二百斤 二百四十五个 九千八百斤 七百二十斤 四千二百斤 俱二文
七十 四个半月 米七石,谷十石五斗 四千八百斤 二百八十个 一万一千二百斤 八百二十斤 四千八百斤
八十 五个月 米八石,谷十二石 五千四百斤 三百一十五个 一万二千六百斤 九百二十斤 五千四百斤
九十 五个半月 米九石,谷十三石五斗 六千斤 三百五十个 一万四千斤 一千二十斤 六千斤
一百 六个月 米十石,谷十五石 六千六百斤 三百八十五个 一万五千四百斤 一千一百二十斤 六千六百斤 俱三文
徒一年 照徒年限 米一十五石,谷二十一石五斗 一万二千斤 六百个 二万四千斤 一千七百斤 一万二千斤 六文
一年半 米二十石,谷三十石 一万八千斤 九百个 二万六千斤 二千六百斤 一万八千斤
二年 米二十五石,谷三十二石五斗 二万四千斤 一千二百个 四万八千斤 三千五百斤 二万四千斤 九文
二年半 米三十石,谷四十五石 三万斤 一千五百个 六万斤 四千三百斤 三万斤
三年 米三十五石,谷四十七石五斗 三万六千斤 一千八百个 七万二千斤 五千二百斤 三万六千斤 十二文
流罪 米四十石,谷六十石 四万二千斤 二千一百个 八万四千斤 五千八百斤 四万二千斤
杂犯死罪 米五十石,谷七十五石 六万四千二百斤 三千二百个 一十二万八千斤 九千斤 六万四千二百斤
按:此图又见隆庆元年陈省刊本大明律例、万历初年王藻刊大明律例、皇明制书本大明律、万历二十二年刊本大明律解附例、万历三十四年刊本三台明律正宗、万历三十五年刊本明律统宗、万历刊本致君奇术、刑台法律、一王令典、折狱指南。
明代律例汇编 黄彰健编 5
在外纳赎诸例横图
无力 有力 稍有力 收赎律钞 赎罪例钞 钱钞兼收 赎钞【杂犯又犯者】赎铜【出会典】
依律 照例 纳工价 老幼癈疾工乐户妇人折杖余罪及一应轻赎者 军职正妻例应【陈省刊本「应」作「难」是也】的决之人有力者 即上件人犯该赎钞者
旧例 折银上库 照仪从事例 刑部覆都御史陈洪谟奏与例钞应别 先将钞一贯折银三厘,比纳米尤重 在京常用银钞故见行兼收
今定 折谷上仓 每做工一月折银三钱 刑部覆都御史朱廷声奏,每贯折银一分二厘五毫 都御史朱廷声题照尚书闵珪【闵珪,汪宗元刊本误作闪连。郑汝璧「大明律解附例」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误作闵瑶】议,与工食同 在外钱钞不便故奏行折银见上
笞一十 米五斗,谷一石 三钱 钱六百文,折银七厘五毫。 钞一百五十贯折钱七十文,折银一钱 钱三十五文钞一百贯 杂犯再犯,笞杖决讫,照前发遣
二十 米一石,谷二石 四钱五分 钱一贯二百文折银一分五厘 钞三百折钱一百四十文,折银二钱 钱七十文,钞一百五十贯
三十 米一石五斗谷三石 六钱 钱一贯八百文折银二分二厘五毫 钞四百五十贯折钱二百一十文折银三钱 钱一百五十【琐言无「十」字】文钞二百二十五贯
四十 米二石,谷四石 七钱五分 钱二贯四百文折银三分 钞六百贯折钱二百八十文,折银四钱 钱二【琐言二作一】百四十文钞三【陈省刊本三作二,会典亦作二,误】 百贯
五十 米二石五斗谷五石 九钱 钱三贯折银三分七厘五毫 钞七百五十贯折钱三百五十文,折银五钱 钱二百七十【琐言作一百七十五】文钞三百七十五贯 每笞一十赎铜半斤
杖六十 米六石,谷一十二石 一两二钱 钱三贯六百文折银四分五厘 钞一千四百五十贯折钱四百二十文,折银六钱 钱三【琐言三作二】百一十文钞七百二十五贯
七十 米七石,谷十四石 一两三钱五分 钱四贯二百文折银五分二厘五毫 钞一千六百五十贯折钱四百九十文折,银七钱 钱二【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误作一】百四十五文钞八百二十五贯
八十 米八石,谷十六石 一两五钱 钱四贯八百文折银六分 钞一千八百五十贯折钱五百六十文,折银八钱 钱二百八十文钞九百二十五贯
九十 米九石,谷十八石 一两六钱五分 钱五贯四百文折银六分七厘五毫 钞二千五十贯折钱六百三十文,折银九钱 钱三百一十五文钞一千二十五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