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政和大驾外仗。清游队。次第六引外仗,白泽旗二,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二人,弩八,弓矢三十二,槊四十。法驾,次第三引外仗,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十。宣和、改都尉为捧日都指挥使。左右金吾各十六骑,帅兵官二人,弩八,弓矢、槊各十二。法驾,金吾骑及弓矢、槊各减四。宣和,改金吾为天武都头。次飞队。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并骑),虞候飞四十八人(并骑),铁甲飞二十四人(并甲骑)。法驾,前减十八人,後减八人。宣和,改金吾卫为拱圣都指挥使,改都尉为都指挥使。次前队殳仗。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并骑)暴槊四。殳叉分五队:第一,一百六十人;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队有帅兵官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四人。法驾、殳卫第一队减六十,第二、第三各减三十,第四、第五各减二十。宣和,改检校为左右卫将军,领军卫为天武都头,威卫为神勇都头,武卫为宣武都头,骁卫为虎翼都头:殳第一队减六十,增第二队至第五队为一百。次後队殳仗。殳叉分五队:第一、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一百六十人。帅兵官,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凡前後队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後尽卤簿後队。法驾,殳叉第一,第二队各减二十四,第、三第四各减三十,第五减六十。宣和,殳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都头。次前部马队。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前左右金吾卫折冲领,角、亢、斗、牛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第二,氏、房、女、虚宿旗四。第三,心、危宿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四队,各以左右领军卫果毅领。第五,箕、壁宿旗,第六,奎、井宿旗各二,各以左右威卫折冲领。第七,娄、鬼宿旗,第八,胃、柳宿旗,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卫果毅领。第十,毕、张宿旗,第十一,觜、翼宿旗,第十二,参、轸宿旗各二,各以左右骁卫折冲领。弩、弓矢、槊人数,同第一队。法驾,分二十八宿旗为十队,逐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二十。宣和,捧日、拱圣、神勇骁卫、宣武五都指挥使,分领上十队,以虎翼、广勇都指挥使,分领下二队。次步甲前队。凡十二,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并骑),暴槊四,逐队皆有都尉二人分领。第一、第三各以左右领军卫,第五以左右领军卫,第七以左右武卫,第九以左右骁卫,第十一以左右卫,并折冲;第二、第四各以左右领军卫,第六以左右威卫,第八以左右武卫,第十以左右骁卫,第十二以左右卫,并果毅。内有、貔、玉马、三角兽、黄鹿、飞麟、是、鸾、麟、驯象、玉兔、辟邪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队有弓矢、刀盾相,各六十人,居旗之後。法驾,止十队,每队弓矢各减二十。宣和,检校改用左右卫将军,又去暴槊,分领并改为都指挥使:第一、第二并捧日,第三、第四并天武,第五、第六并拱圣,第七、第八并神勇,第九骁骑,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二广勇。次前部黄钺麾仗。绛引幡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卫;第二,左右领军卫;第三,左右威卫;第四,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骁卫;第六,左右卫。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两员,本卫大将军二人检校,本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又各有帅兵官二十人。龙头竿六重,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仪五色幡、小戟、槊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二重,重各二十;朱缘络盾并刀二重,重各二十。法驾,止五部,绛引幡、帅兵官、龙头竿、幡、戟、弓矢、盾刀、槊并减六。宣和,六部: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皆左右上将军;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皆都指挥、都头;逐部上将军、都头各一人。次青龙、白虎旗各一,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押二旗及领後七十骑,弩八,矢二十二,槊四十。法驾,减後骑三十,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二十。宣和,改都尉为虎翼都指挥使。次班剑、仪刀队(并骑)。左右卫将军二人分领,郎将二十四人,左右亲卫、勋卫各四人,每卫班剑二百二十人;诸翊卫左右六人,领仪刀四百八人;左右骁卫二人,领仪刀一百三十六人。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各二人,法驾,亲、勋卫班剑减八十四人,翊卫仪刀减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骁卫四人,班剑、仪刀九十二人。宣和,分领改左右武卫将军及捧日、天武指挥四人,拱圣六人,神勇、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次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四人,分领亲勋翊卫四十八人;左右卫郎将二人,分领散手、翊卫六十人;左右骁卫郎将二人,分领骁卫、翊卫五十六人。法驾,亲勋、减十六人,散手、骁卫各减二十人。宣和,改为中卫、翊卫、亲卫队,中卫郎四人,分领卫兵四十八人;翊卫郎二人,分领卫兵六十人;亲卫郎二人,分领卫兵五十六人。次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各有二人分领,第一本卫大将军,第二本卫将军,第三本卫郎;将花、凤飞、黄吉利旗各二,分为三队;逐队弩十,弓矢三十,槊四十。法驾,弩减四,弓矢、槊各减半。宣和,分领第一、第二队,左右骁卫大将军、将军。第三,广勇指挥使。改花凤旗为双莲旗。次夹毂队。凡六,逐队都尉二人检校,第一、第四左右折冲,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并左右卫果毅。逐队刀盾各六十人,内第一、第四有宝符旗二。法驾,各减刀盾二十。宣和,检校改为捧日、天武、拱圣三指挥使。次捧日队。逐队引一人,押二人,长行殿侍二十八人,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手二十人,左右厢天武约栏各一百五十五人。法驾,同。次後部黄麾仗。分六部: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武卫。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绛引幡、龙头竿等,并同前部。法驾,减第六部,绛引幡减六。宣和,六部:改第一为左右骁卫大将军,自二至六改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五指挥。次步甲後队。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领。第一以左右卫,第三以左右骁卫,第五以左右武卫,第七以左右威卫,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领军卫,以上并果毅;第二以左右卫,第四以左右骁卫,第六以左右武卫,第八以左右威卫,第十、第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以上并折冲。内有貔、、鸡、仙鹿、金鹦鹉、瑞、孔雀、野马、牛、甘露、网子、祥光、翔鹤等旗各二,序居都尉之後。逐队有弓矢、刀盾相,各六十人,居旗之後。法驾,止十队。宣和,自第七队以下,分领改用都指挥使,七、八并神勇,九骁骑,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广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尧瑞,八日月戴承,十翔鹤,十一红光,十二文石。次後部马队。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第二各以左右卫,第五、第六、第七各以左右武卫,第十至十一、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骁卫,第八、第九各以左右威卫,并果毅。内有角端、赤熊、兕、天下太平、驯犀、、鹿蜀、牙驺、苍乌、白狼、龙马虎、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每队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驾,止二十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十二。宣和,改都尉为指挥使,一、二并以捧日,三、四并以天武,五、六并以拱圣,七、八并以神勇,九以骁骑,十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广勇。内六有芝禾秀旗,七有万年连理木旗。
以上卤簿,凡门有六,中道之门二:第一门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後,法驾,居龙墀旗之後;第二门居掩後队之後,法驾,同。各有金吾牙门旗四,监门校尉六人。左右道之门四:第一,居步甲前队第六队之後;第二,居第十二队之後;第三,居夹毂队之後;第四,居步甲後队第六队之後。法驾,同。各有监门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为使臣。
政和小驾,减大驾六引及象、木、革辂、五副辂,小舆,小辇,又减指南、记里、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耕根、进贤、明远、黄钺、豹尾、属车等十一车,馀并减大驾之半。
宣和初,蔡攸等改修《卤簿图》,凡人物器服,尽从古制,饰以丹采,三十有三卷。今列政和所上而附以宣和沿革之制。
详定官蔡攸等又言:“六引,开封令乘轺车,开封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革车次之。开封牧建绣皂旗,太常卿绣凤旗,司徒建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豸,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戟。其先後之序,所乘之车,所建之旗,揆古则不合,验今则有戾。且大驾之出,自汉光武时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执金吾,次洛阳令,先尊後卑也。後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隶校尉,次丞相,先卑後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减为三,後周复增为六。皇朝因之,开封令居前,终以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令、牧;以後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大夫,此先後之序未正也。轺车非县令宜驾,革车非公卿宜用,是所乘之车未称也。凤马之绣,无所经见,戟之设,尤为讹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论道之官,车徒非其所任,户部主之可也。奉常掌礼,司乐典乐,皆专於一事,礼乐之容,非其所兼,礼部总之宜也。请改司徒用户部尚书,改大司乐用礼部尚书(其僚佐仪制视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位亚三少,秩从二品,又尊於六尚书。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礼部、户部又次之,终以御史大夫,则先後之序正矣。”
程氏《演繁露》曰:“《宣和卤簿图》有诞马。其制,用色帛周裹一方毡盖覆马脊,更不施鞍,此其为制,必有古传,非意创矣。然名以为诞,则其义莫究也。蔡攸辈虽加辩释,终不协当。按《通典》,宋江夏王义恭为孝武所忌忧惧,故奏革诸侯国制,但马不得过二,其字则书为“但”,不书为“诞”也。“但”者,徒也。徒马者,有马无鞍,如人“袒裼”之“袒”也。迹其义类,则古谓徒歌曰谣,是其比也。其所谓徒者,但有歌声而无钟鼓以将也。然则谓之但马,盖散马备用而不施鞍辔者也(《通典》三十一)。又王琼每见道俗乞丐无巳,道逢太保、广平王怀,遽自言马瘦。怀即以诞马并乘具与之。按此书“但”为“诞”,误也。所与者但马而无鞍勒,故以乘具与之,其理相贯也。又按《酉阳杂俎》一卷,北齐迎南使,使主副各乘车,但马在车後铁甲首,馀人其所书曰但马,而不曰诞马,在车後而名,但知无乘具以备阙也。”
按:《宋史》所载,卤簿凡三:至道、政和、绍兴皆有之。至道则国初草创之规,而又参以前代,相承之制。绍兴偏安杭都,未遑礼文辑,旧典多巳失坠,其可见者比承平时不能以半,独政和所定,则自元丰以来置立详定礼文所、议礼局,考订精审,其仪不舛,而其文最详,故具载之。
高宗中兴後,唯设大驾、法驾及黄麾仗。大驾,卤簿、郊祀用之;法驾,明堂用之;黄麾大仗三千三百五人,大朝会用之(视政和旧仪减三之一);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五十人,正旦朝会、上尊号、册宝、亲享用之(亲享太庙,兵部设黄麾仗,自和宁门至太庙棂星门外,鼓吹二百三十六人);又黄麾半仗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册皇后、皇太子用之,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冬至朝贺、紫宸殿望参、金国使贺正旦、生辰、受玉宝、皇帝御正殿、皇太子称谢起居用之;黄麾细仗五百人,迎奉册宝、《玉牒》、《国史》、《圣政会要》、《日历》、《卿集宝训》用之;细仗一百人,进呈《圣德事迹》、《经武要略》及独进《玉牒》用之。
凡郊祀,卤簿用六千四百九十六人。骑立大旗十一,并执仪仗官兵三千三百五十六人,马一千九十八匹,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等五十一人,御辇院伞扇、舆辇二百三十八人,控御马天武等四十四人,太常寺鼓吹乐工五百八十八人,左右金吾司碧栏等三十五人,总辖检察仪仗兵部郎中各一人,职掌十二人,辂下驾士等二百六十一人,车辂院般法物十人,诸班直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六人,驾後大黄龙旗三人,捧日甲马队三百人,天武二百人,奉宸队一千二百五十人),翰林司兵士二人(淳熙十二年八月,枢密院言:“大辇於前九十日,八宝於前六十日,伞扇於前四十日阅习,并差殿前同步军司兵及辇官,”从之)。
明堂,卤簿用四千一百四十八人。卓立大旗十一,步执仪仗官兵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及伞扇、舆辇等并同郊祀之数(唯逍遥辇下减十人)。诸班直六百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十四人,奉宸队五百人,驾後大黄龙旗五人),不设金、象、革、木四辂及大安辇。大驾,卤簿仪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挥使二人,帅兵官四十六人,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冈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中鸣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辰官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篥二十九人,小横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节鼓一人,此绍兴十三年之制)。法驾三分减一,鼓吹用五百八十八人(内令、丞四人,府典史、指挥使、帅兵官、歌、箫、篥、笳、笛、拱辰官、大小横吹、节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冈鼓、羽葆鼓、大小鼓、中长鸣一百四十六人,此乃绍兴十三年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