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秦始皇帝即位三年,祠八神,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命曰“”;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
汉武帝元狩二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於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侍祠之人著黄衣)。”於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阳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阴隹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汉旧仪》: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泰一旦丘”。
宣帝神爵元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五凤三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元帝即位,遵旧仪,岁郊泰,东至河东祠后土。
成帝初即位,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等奏请罢雍甘泉、汾阴后土祠,於长安立南北郊。从之(详见《郊祀门》)。
建始二年正月辛丑,上始祠后土於北郊。
永始三年,复汾阴后土祠。
四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元延二年,幸河东,祠后土。
四年及绥和二年,并幸河东,祠后土。
二年,上崩,乃复长安南北郊。
哀帝即位,寝疾,复甘泉泰、汾阴后土祠。
平帝时,王莽奏罢甘泉泰,复长安南北郊。又奏:以天地合祭,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於南郊,以高帝、高后配。夏日至,使有司奉祭北郊,以高后配(详见《郊祀门》)。
光武建武二年,制郊兆於雒阳城南七里,采元始中故事,合祀天地。
中元元年,营北郊於洛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迁吕太后於园,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地郊。
二年正月,郊,别祀地,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礼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故事(岳、渎位见《山川门》)。地、高皇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四海、四渎共牛一头,群神共二头。奏乐亦如南郊,既送神,瘗俎实於坛北。
魏明帝景初元年,诏:“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之,以武宣后配。”
时高堂隆上表云:“古来娥、英、姜姒,盛德之妃,未闻配食於郊者也。汉文初祭地於渭阳(西汉武帝时,始立汾阴后土於汾阴,亦以高帝配祠。孝文时,无祭地於渭阳事),以高帝配。孝武立后土,宜依古典,以武皇配天地。”
按:郑康成分圜丘与南郊为二,方泽与北郊为二,而所祀天地亦各有二名。曹魏郊祀,遵用其说。然郑说祀天则有昊天,有五帝,而魏圜丘所祀曰皇皇帝天,南郊所祀曰皇天之神;郑说祀地则有昆仑,有神州,而魏方泽所祀曰皇皇后地,北郊所祀曰皇地之。往往见灵威仰及昆仑等名不雅驯,故有以易之,然不知皇天之与天神、后土之与地,果可分而为二乎?可笑也!
晋武帝泰始二年,定郊祀,地郊先后配。是年,并圜方二丘於南北郊,更修坛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时从有司议云,古者郊、丘不异)。十一月庚寅,帝亲祠於南郊。自後方泽不别立。
元帝太兴二年,北郊未立,地共在天郊。
明帝太宁三年,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
成帝咸和八年,於覆舟山南立地郊,以宣穆张皇后配,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诸山江等凡四十四神,及诸小山从祀(此依魏氏故事,非晋旧也)。
时将北郊,太常顾和表:“按後汉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此则与南郊同月。”
於是从和议。
郊庙牲币璧玉之色,虽有成文,秦代多以驹,汉则但云犊,未辨其色。江左南北,同用元牲。
晋《地郊享神歌》一首,《祠享天地五神迎送歌》,见《郊祀门》。
宋武帝永初二年,亲祀南北郊。
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於锺山北原道西,与南郊相对。後还旧处。
初,晋始置於覆舟山南,至於此移之。废帝以旧地吉祥,复之。
齐高祖建元二年正月次辛,祀北郊。牺牲之色因旧不改而无配(用王俭议)。
武帝永明三年,议郊祀,用正月次辛瘗后土,御并亲奉,车服之仪,率遵汉制,出以法驾、衮冕(用次辛之义,已注天郊)。
梁武帝制:北郊为坛於国之北(坛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四面各一陛,其为外再重),常与南郊岁,正月上辛,祀后土於坛上,以德后配,礼以黄琮。五官、先农、五岳及国内山川皆从祀。地攒题曰“后地座”,用上和香(以地於人亲,宜加杂馥)。省除四望座(博士明山宾议:“北郊有岳、镇、海、渎之座,而又有四望座,疑重。”遂省四望座),松江、浙江、五湖、锺山、白石山留之如故。帝行一献之礼。
梁《北郊迎神П雅》一曲三言,《送神П雅》一曲四言,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四言。
陈武帝受禅,亦以岁正月上辛,用特牛一,祀於北郊,以皇妣昭后配。
文帝天嘉中,改以德皇帝配。
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祠部郎中王元规议:“旧坛上径广九丈三尺,请加七尺,以则地义;下径广十五丈,取三分益一,高丈五寸,请加尺五寸,取二倍汉家之数。”)。
後魏道武帝即位二年癸亥,瘗地於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坛兆制同南郊,五岳名山在中内,四渎大川於外内。后土、神元后共用元牡一,玉用两圭有邸,币用束帛,五岳等共牛一。祭毕,瘗牲体於坛北亥地。其後夏至祭地於方泽,用牲币之属,与二郊同。
北齐制:三年一祭,以夏日至昆仑、皇地於方泽,以武德皇后配。为坛在国北郊(坛广轮四十尺,高四尺,面各一陛。其外为三,相去广狭同圜丘。外大营,广轮三百二十步,馀如圜丘。又为瘗坎於坛之壬地中之外,广深丈二尺)。礼以黄琮、束帛,神州、社稷、天下山水并从祀,用牲十二,牺同圜丘。
後周祭后土地於国北郊,六里为坛(坛一成,八方。下崇一丈,方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方各一陛,每尺一级。其八面,径百二十步,内半之),以神农配。牲以其方之色。神州坛在其右,以献侯莫那配焉(崇一丈,方四丈。其坛如方丘。莫那则周文帝之远祖,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
隋因周制,夏日至祭皇地於宫城北郊十四里,为方坛(其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成则重也),以太祖武元配。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宫州、咸州、扬州、其九州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皆从祀(地及配帝在坛上,神州九州神座於坛第二等八陛之,神州东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宫州、咸州东北方,扬州东方。九州山海以下各依方面八陛之,唯冀州山林、川泽、邱陵、坟衍於坛之南少西)。地、配帝等,牲用黄犊二,神州以下用方色犊一,九州山、海、坟、衍等加羊豕各九。孟冬祭神州於北郊,亦以太祖武元配,牲用犊二。凡大祀养牲,在涤九旬(昊天、五帝、日、月、星、地、神州、宗庙、社稷)。中祀三旬(星辰、五祀、四望),小祀一旬(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诸星、山、川)。其牲方色难备者,听以纯色代之。
炀帝大业元年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
北齐、後周、隋北郊迎送神等歌词同南郊。
唐制:夏日至祭皇地於宫城之北郊十四里,为方丘,坛因隋制,以景帝配,神州、五方岳、镇、海、渎、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皆从祀(地、配帝在坛上,神州在坛第二等,五岳以下三十七座於坛下外之内,邱、陵等三十座於外)。地及配帝牲用黄犊二,神州用黝犊一,岳、镇以下加羊豕各五。孟冬祭神州於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犊二。
太宗贞观时,奉高祖配地郊。
中书令房元龄与礼官议,以为:“《礼》:‘有益於人则祀之。’神州者,国之所,馀八州则义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馀州等八座,唯祭皇地及神州,以正祀典。”
高宗永徽中,废神州之祀。
礼部尚书许敬宗议:“方丘祭地之外,别有神州,谓之北郊。分地为二,既无典据,理又不通。请合於一祀,以符古义,仍并循附式令,永垂後则。”可之。
乾封初,诏依旧祀神州、皇地,坛依旧於渭水北安置。
奉常博士陆遵等议:“北郊之月,古无明文。汉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东晋成帝咸和中,议北郊用正月,皆无指据。武德来礼令即用十月,为是阴用事,故於此时祭之。请依旧十月致祭。”从之。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亲享南郊,始合祭天地。
睿宗景三年,将祀南郊,有司请设皇地位。
谏议大夫贾曾上表曰:“谨按《传》曰:‘大祭曰。’然则郊之与庙俱有祭。庙,则祖宗之主俱合於太祖之庙;郊,则地、群望俱合於圜丘,以始祖配享。《礼 大传》曰:‘不王不。’故知王者受命,必行礼。《虞书》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肆类于上帝,于六宗,秩于山川,遍于群神。’此则受命而行礼者也。言‘格于文祖’,则馀庙可知矣;言‘类于上帝’,则地之合可知矣。且山川之祀皆属於地,群望尚遍,况地乎?《三辅故事》汉祭圜丘仪,上帝位正南面,后土位亦南面而少东。伏惟陛下自临宸极,未亲郊祭,今之南郊,正当礼,固宜合祀天地,咸秩百神,岂可使地无位,未从享?今请备设皇地并从祀等座,则礼得稽古,义合缘情。”制令宰相召礼官详议可否。礼官国子祭酒褚无量,司业郭山恽等咸依曾奏,其事竟寝。
开元十一年,上将还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书张说进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此诚万姓之福。”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后土於汾阴隹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坛,日扬其光(初,有司奏:“修坛掘地,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又获古砖,长九寸,有篆书‘千秋万岁’字及‘长乐未央’字。又有赤兔见於坛侧。”旧祠堂为妇人素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祠中配焉。至十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於祠外之别室焉。兼以中书令张嘉贞为坛场使,将作少监张景为坛场副使,张说为礼仪使)。”
二十年,车驾欲幸太原,中书令萧嵩上言云:“十一年,亲祀后土,为苍生祈,自是神明昭,累年丰登。有祈必报,礼之大者,且汉武亲祠隹上,前後数四。伏请准旧事,至后土行报赛之礼。”上从之。至十一月二十一日,祀后土於隹上,其文曰:“恭惟坤元道昭,品物广大,茂育畅於生成,庶凭休和,惠及黎献。博厚之位,粤在汾阴,肃恭时巡,用昭旧典。敬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展诚悫。睿宗皇帝配神作主。”礼毕,令所司刊石於祠所(上自为文)。
二十一年,诏:“夏日至,祀皇地於方丘,以高祖配;立冬祭神州於北郊,以太宗配。”
天宝五载,诏:“皇王之典,聿修於百代;郊祭之义,允属於三灵。圣人既因时以制宜,王者亦缘情以革礼。且尊莫大於天地,礼莫崇於祖宗,严配昭升,岂宜异数?今尝之献,既著於常式;南北之郊,未展於时享。自今已後,每载四时孟月,先择吉日,祭昊天上帝,其皇地合祭;以次日祭九宫坛,令宰臣行礼奠祭,务崇蠲洁,称朕意焉。”
◎唐开元礼
夏日至,祭皇地於方丘,坛上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簋、、俎各一,都七十二座)。祭神州地於坛第一等(笾、豆各四,馀如上也),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山、五川、五林、五泽、五邱、五陵、五坟、五衍、五原、五隰於内之外,各依方面(每座笾、豆各一,、簋、俎各一,皆准旧礼为定)。立冬後祭神州地於北郊,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簋、、俎各一也)。
旧乐用姑洗三成。准《周礼》云:“函锺之均八变,则地皆出,可得而礼。”郑元云:“祭地有二,一是大地,昆仑为皇地,则宗伯黄琮所祭者;二是帝王封域内之神州,则两有邸所祭者。”国家《後礼》则不立神州之祀,今依《前礼》为定。既曰地,其乐合用函锺之均八变。
皇帝夏日至祭方丘仪(后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摄事并同)
△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孟冬祭神州,则告太宗文武圣皇帝庙。馀并如圜丘之仪。
△陈设
前祭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於外东门之外道北,南向(摄事卫尉设祭官公卿巳下次於东外道南,北向西上),尚舍奉御铺御座,卫尉设文武侍臣次於大次之後,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祭官次於东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於南之外道东,诸王於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於祭官之东,北向西上;介公、阝公於南之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东向,皆北上;诸国之客: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东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於西之外道南,北向东上(其褒圣侯於文官三品之下。摄事,无御座以下至此仪)。设陈馔幔於内东门、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馔,陈於东门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馔,陈於西门外,东向。神州无西门之馔)。前祭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坛南内之外,树灵鼓於北悬之内道之左右,馀如圜丘仪。又为瘗坎於坛之壬地内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奉礼设御位(摄事无御位)於坛之东南,西向;设望瘗位於坛西南,当瘗坎,北向。设祭官公卿位於内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於公卿之南,执事者位於其後,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於坛上,正位於东南隅,西向,副位西南隅,东向。设奉礼位於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设奉礼、赞者位於瘗坎西南,东向南上。设协律郎位於坛上南陛之西,东向。设太乐令位於北悬之,当坛北向。设从祭之官三师位於悬南道东,诸王位於三师之东,俱北向西上;介公、阝公位於道西,北向东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执事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方,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向,皆北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重行,北面东上。设诸国客使位於内南门之外,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东,每国异位,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东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设门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於东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三师位於南之外道东,诸王於三师之南,俱西向,介公、阝公於道西,东向,皆北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东之外、祭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东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重行,西面;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重行,东面,俱北上。设诸国客位: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西面;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面,皆北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牲榜於东之外,当门西向,黄牲一居前,又黄牲一在北,少退,元牲一在南,少退。设廪牺令位於牲西南,祝史陪其後,俱北向;设诸太祝位於牲东,各当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南向。设皇地酒樽於坛之上下:太樽二、著樽二、牺樽二、一,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樽二、壶樽二、山二,在坛下,皆於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设配帝著樽二、牺樽二、象樽二、一,在坛上,皆於皇地酒樽之东,北向西上(孟冬北郊酒樽於神州酒樽之东,如夏至之仪)。神州太樽二,在第一等;每方岳、镇、海、渎俱山樽二,山、林、川、泽俱蜃樽二,邱、陵、坟、衍、原、隰俱概樽二。凡樽各设於神座之左而右向(神州以上之樽置於坫;以下之樽俱藉以席,皆加勺幂,设爵於樽下。孟冬仪,坛上之樽置於坫,坛下之樽藉以席)。设御洗及设玉、币之篚等,并如圜丘仪(孟冬祭同)。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帝神座於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孟冬神州,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於东方,西向,席以莞。设神州地神座於第一等东南方,席以藁秸;又设岳、镇、海、渎以下之座於内之内,各於其方,皆有原、隰、邱、陵、坟、衍之座;又设中岳以下之座於坛之西南,俱内向。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设神位各於座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