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事实

  秘书省。监、少监、丞各一人,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少监为之贰,而丞参领之。其属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历;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掌校雠典籍,刊正讹谬,各以其职隶于长贰。惟日历非编修官不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并赴。遇
  
  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旨,听以早归。大典礼,则长贰预集议。
  所以待遇儒臣,非他司比。宴设锡予,率循故事。宋初,置三馆长庆门北,谓之西馆。太平兴国初,于升龙门东北,创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西馆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大中祥符八年,创外院于右掖门外。
  天禧初,令以三馆为额,置检讨、斜等员。检讨以京朝官充,斜自京朝、幕职至选人皆得备选。以内侍二人为勾当官,通掌三馆图籍事,孔目官、表奏官、掌舍各一人。又有监书库内侍一人,兼监秘阁图籍孔目官一人。
  秘阁。系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阁,以三馆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淳化元年,诏次三馆置直阁、校理,以诸司三品、两省五品以上官一人判阁事。直阁、校理通掌阁事,掌缮写秘阁所藏。供御人、装裁匠十二人。元丰五年,职事官贴职悉罢,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官属,始立为定员,分案四,置吏八。
  元祐初,复置直集贤院、校理。自校理而上,职有六等,内外官并许带,恩数仍旧。又立试中人馆职法,选人除正字,京官除校书郎。三年二月,诏御试唱名日,秘书丞至正字升殿侍立。九月,复试贤良于阁下。五年,置集贤院学士并校对黄本书籍官员。十二月,诏礼部,本省长贰定校雠之课,月终具奏。又罢本省官任满除馆职法。元符二年,诏职事官罢带馆职,悉复元丰官制。崇宁五年,诏馆阁并除进士出身人。政和五年四月,诏秘书省殿以“右文”为名,改集贤殿修撰为右文殿修撰。是月,驾诣景灵宫朝献,还幸秘书省,诏曰:“延见多士,历览藏书之府,祖宗遗文在焉,屋室浅狭,甚非称太平右文之盛,宜重行修展。”八月,诏秘书省移于新左藏库,以其地为堂。七年,诏类集所访遗书,名曰《秘书总目》。宣和二年,
  
  立定秘书省员额:监、少监、丞依元丰旧制,著作郎以四员为额,校书郎二员,正字四员。
  渡江后,制作未遑。绍兴元年,始诏置秘书省,权以秘监或少监一员,丞、著作郎佐各一员,校书、正字各二员为额。
  续又参酌旧制,校书郎、正字召试学士院而后命之。自是采求缺文,补缀漏逸,四库书略备。即秘书省复建史馆,以修《神宗 哲宗实录》,选本省官兼检讨、斜,以侍从官充修撰。五年,效唐人十八学士之制,少、监、丞外,置著作郎佐、秘书郎各二人,校书郎、正字通十二人。又移史馆于省之侧,别为一所,以增重其事。九年,诏著作局惟修日历,遇修国史[ 此处文字有脱漏] 修实录则开实录院,以正名实。十三年,诏复每岁曝书会。是冬,新省成,少监游操援政和故事,乞置提举官,遂以授礼部侍郎秦熺,令掌求遗书,仍铸印以赐。置编定书籍官二人,以校书郎、正字充。
  孝宗即位,诏馆职储养人才,不可定员。乾道九年,正字至六员。淳熙二年,少、监并置,皆前所未有。除少、监、丞外,以七员为额。寻复诏不立额。绍熙二年,馆职缺人,上令召试二员,谨加审择,取学问议论平正之人。自是少、监、丞外,多止除二员。是时,陈傅良上言:“请以右文、秘阁修撰并旧馆阁斜三等为史官。自斜供职,稍迁秘阁修撰,又迁右文,在院三五年,如有劳绩,就迁次对,庶几有专官之效,无冷局之嫌。”时论韪之,然不果行。中兴分案四:曰经籍,曰祝版,曰知杂,曰太史。吏额:都、副孔目官二人,四库收官二人,表奏官、收库官各一人,守当官二人,正名楷书五人,守阙一人,正贴司及守阙各六人,监门官一人以武臣充,专知官一人。
  日历所。隶秘书省,以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之。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旧于门下省
  
  置编修院,专掌国史实录,修纂日历。元丰三年诏:“宣徽院等供报修注事,自今更不供起居院,直供编修院日历所。”四年十一月,废编修院归史馆。官制行,属秘书省国史案。六年,诏秘书省长贰毋得预著作修纂日历事,进书即系衔,以防漏泄,如旧编修院法焉。八年,诏吏部郎中曾巩、礼部郎中林希兼著作。职事官兼职自此始。元祐五年,移国史案置局,专掌国史、实录,编修日历,以国史院为名,隶门下省,更不隶秘书省。
  绍圣二年,诏日历还秘书省。宣和二年,诏罢在京修书诸局,惟秘书省日历所系元丰国史案,除著作官专管修纂日历之事无定员外,其余案编修日历书库官吏,并依元丰法。绍兴元年,初修皇帝日历,诏依修日历所为名,本省长贰通行修纂。三年,诏宰臣提举,侍从官修撰。十一月,诏以修国史日历所为名。
  四年,诏以史馆为名。十年,诏依旧制并归秘书省国史案,以著作佐郎修纂,旧史馆官罢归元官。寻复诏以国史日历所为名,续并修《神宗 哲宗宝训》。隆兴元年,诏编类圣政所并归日历所,依旧宰臣提领,仍令日历所吏充行遣。
  会要所。以省官通任其事。绍兴元年,诏秘书省官雠校《国朝会要》,逐官添给茶汤钱。乾道四年,诏尚书右仆射陈俊卿兼提举编修《国朝会要》,每遇提举官开院过局,就本省道山堂聚呈文字,提举诸司官、承受官、主管诸司官,并令国史日历所官兼。五年,令本省再加删定,以续修《国朝会要》为名。九年,秘书少监陈骙言:“编类建炎以后会要成书,以《中兴会要》为名。”并从之。其后接续修纂,并隶秘书省。
  初,绍兴三年,诏置国史院,重修《神宗 哲宗实录》,以从官充修撰,续以左仆射吕颐浩提举国史,右仆射朱胜非监修国史。四年,置直史馆及检讨、斜各一员。五年,置修撰官二员,斜无定员。是时,国史、实录皆寓史馆,未有置此废彼
  
  之分。九年,修《徽宗实录》,诏以实录院为名,仍以宰臣提举,以从官充修撰、同修撰,余官充检讨,无定员。明年,以未修正史,诏罢史馆官吏并归实录院。二十八年,实录书成,诏修《三朝正史》,复置国史院,以宰臣兼修,侍从官兼同修,余官充编修。明年,诏国史院以宰臣提举,置修国史、同修国史共二员,编修官二员,又置都大提举诸司官、承受官、诸司官各一员,以内侍省官充。隆兴元年,以编类圣政所并归国史院,命起居郎胡铨同修国史。二年,参政钱端礼权监修国史,乾道元年,参政虞允文权提举国史,皆前所未有。二年,诏置实录院,修《钦宗实录》,其修撰、检讨官以史院官兼领。四年,实录告成,诏修《钦宗正史》。以右仆射蒋芾提举《四朝国史》,诏增置编修官二员,续又增置三员。淳熙三年,特命李焘以秘书监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四年,罢实录院,专置史院。十五年,《四朝国史》成书,诏置史院,复开实录院修《高宗实录》。庆元元年,开实录院修纂《孝宗实录》。
  六年,诏实录院同修撰以四员、检讨官以六员为额。嘉泰元年,开实录院修纂《光宗实录》。二年,复开国史院,自是国史与实录院并置矣。实录院吏兼行国史院事,点检文字一人,书库官八人,楷书四人。
  太史局。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之事。日具所占以闻。岁颁历于天下,则豫造进呈。祭祀、冠昏及大典礼,则选所用日。
  其官有令,有正,有春官、夏官、中官、秋官。秋官正有丞,有直长,有灵台郎。郎有保章正。其判局及同判,则选五官正以上业优考深者充。保章正五年、直长至令十年一迁,惟灵台郎试中乃迁,而挈壶正无迁法。其别局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掌浑仪台昼夜刻验辰象。钟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进牌之事。
  
  印历所。掌雕印历书。南渡后,并同隶秘书省,长、贰、丞、郎轮季点检。
  算学。元丰七年,诏四选命官通算学者,许以吏部就试,其合格者,上等除博士,中次为学谕。元祐元年初,议者谓:“本监虽准朝旨造算学,元未兴工,其试选学官亦未有应格。
  窃虑徒有烦费,乞罢修建。”崇宁三年,遂将元丰算学条制修成敕令。五年,罢算学,令附国子监。十一月,从薛昂请,复置算学。大观三年,太常寺考究,以黄帝为先师,自常先、力牧至周王朴以上从祀,凡七十人。四年,以算学生并入太史局。
  后入秘书省。宣和二年,并罢官吏。
  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检院,东延恩匦为崇仁检,南招谏匦为思谏检,西申冤匦为申明检,北通玄匦为招贤检。
  太宗时,始置磨勘差遣院,后改为审官院。真宗时,京朝官四年乃得迁。天圣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迁,须至京引对,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许外任满岁亦迁。时恭谢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并迁者,于是朝士始多。皇祐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神宗即位,因有恭谢之例。
  景祐二年十月辛亥,诏曰:“国家分命群官,外厘庶务,每代还于京辇,或寓止于客坊,杂处嚣卑,颇罹渎嫚。稽信书于往载,有朝邸之旧规,爰饬攸居,用昭予眷,宜于京师置朝集院。”
  神宗置大理寺。以上府、左右院暨司录狱无以离合讯辩,三司混金穀,视狱不专,诏曰:“稽参故事,宜属理官。”初置大理寺,命李清臣为记,清臣以谓王者立政以诏天下,必辞尚体要,则书为近,乃仿古立言所以导事者,词灏噩奇甚。其载上训之略曰:“五教未训,五法亟下,是曰暴民,治用弗格。
  以成上德。”意先教后刑之叙。上曰:“卿言逼近经诰。”
  
  内侍省。大中祥符二年,内臣冠以省号,初补曰小黄门,迁内侍黄门,迁内侍高班,迁内侍高品,迁内侍殿头,其极为都都知。国朝诸司使止于宣政,真宗以内侍李神福有功,特置宣庆使以宠之。又以刘承圭,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各省使之上。又以秦翰久在边隅,宣力勤荩,特置入内都都知以宠异之。
  唐自开元、天宝以后,藩镇屯重兵,皆自赡租赋所入,名曰送使留州,其上供者鲜矣。五代疆境偪蹙,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以临之,输额之外,颇以入己。太祖历试艰难,周知其弊,及受命,务恢远略,革弊以渐。国初犹循前制,牧守来朝皆有贡奉,以助军实。乾德三年,诏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无得占留。时藩镇有缺,稍命文臣权知所在场务,或以京朝官廷臣监临。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一州之财,置通判掌之。为节度、防御、团练留后观察、刺史者,皆不预签书金谷之事。于是外权削而利归公上矣。其转运使职位,国初但曰勾当某路水陆计度转运事官,高者则曰某路计度转运使。太平兴国初,皆曰使,两省五品以上则为都转运使,又置副使判官,又置同勾当转运事。
  俄罢诸副使,止置使二员。明年复置副使。真宗每用兵,或令都部署兼都转运使,或提点转运事。及车驾巡狩,置随军转运使,事毕即停。真宗尝曰:“天下物宜,民间利病,惟转运使得以周知,当召见访问外事。”上又尝戒诸路转运使曰:“汝等所至,点检公事固是常职。若州郡相承弊事,但且改正,切勿亟行刑罚,致其滋蔓,害及无辜也。”
  景德元年,诏权三司使丁谓等取户税条敕及臣民所陈农田利害,删定成农田敕五卷上之。二年,谓等又取唐开元中宇文融请置劝农判官,检校户口田土伪滥等事,且言别置官,虑益
  
  繁扰,而诸州长吏职当劝农,乃请少卿、监、刺史、閤门使以上知州者,并兼管内劝农使;余及同判,并兼劝农事;诸路转运使副,并兼本路劝农使。诏可。劝农事入衔自此始。景德四年正月,诏诸路提点刑狱官为劝农使,使臣为副使,凡农田事悉领焉,置局案铸印以给之。
  先是,军巡及马步院判官皆用郡府吏。建隆元年,始诏两京军巡、诸州马步院判官合吏部流内铨择选人,无遗省听减两选补之,始用文吏也。
  乾德三年,诏诸州长吏或有烦藉人代判者,即于宾佐中择公干者充,不得更任亲从人。先是,承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多武人,皆不知书,所至必自置吏,谓之代判,正事一以委之,用权不法。太祖知其弊,罢之。
  五代任官,凡曹掾、簿、尉有龌龊无能以至昏老不任驱策者,始注为县令,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甚者诛求刻剥,秽迹万状,故天下优诨之言,多以长官为笑。而祖宗深嫉贪吏,太祖尝谓左右曰:“晋汉之世,侯、伯恣横,非法掊敛,百姓田蚕所获,未输公税,已入权豪之手,以至县令将至有年,诛求百端,下无所诉。国朝以来,未革其弊。朕每念耕稼之勤,苟非兵食所资,固当尽复其租税尔。”建隆初,始以朝官为知县,其后参用京官,或试衔幕职、三班为之。自是惩五代弊政,尤重亲民之官,民政稍稍修举。凡县事,主簿为之佐,尉掌盗贼杀伤之事。而自五代以来,藩侯补署亲随为诸藩镇副镇都虞候,同掌惊逻盗窃之事,与县令抗礼。凡公事专达于州县,多缺簿、尉。建隆三年,复置县尉主簿,掌乡村盗贼,其镇将所主,郭内而已。自是稍统于县。太平兴国二年,始禁藩侯不得差亲随,其镇将皆以本州将校为之,县尉专治贼盗,而民始无扰矣-宝五年,县令犹兼岳庙令,尉兼庙丞。太平兴国中,以令录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