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成,正皇嗣之位,启王爵之封,则所谓小学教授之名固当更改。至于翊赞之官,比前之日尤加重焉。如更添置一二员,得真贤实能以居之,庶几不负明时使令之意。欲望圣慈与大臣议之,更正官名,妙简精择端亮之士,取学术粹而器识明者,俾之从容朱邸,赞助缉熙,增广闻见。有如皇朝官制、兵制与夫民政、边事之类,亦如横帙之暇,并与讲明,足以裨补万一。检照嘉佑典故,有以皇子位说书为官称者,今来更合取自圣裁,或下有司讨论施行。」从之。
开禧元年七月,太常博士张声道兼资善堂说书。
七月,军器监赵梦极兼资善堂赞读。
二年三月,起居郎史弥远兼资善堂直讲。
三年三月,以礼部侍郎兼翊善。
五月,枢密院编修官王益祥兼资善堂说书。
七月,秘书丞黄畴若兼资善堂说书。
三年四月,兵部员外郎戴溪兼资善堂说书。
淳佑七年正月,诏就内小学建资善堂,置赞读、直讲,俾暂于藩房训习,以其年未可出就外傅也。
景定东宫讲堂名新益。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堂 都 堂
都堂按此条实录自《玉海》卷一六一。
国初,典礼之事当集议者,皆先下诏,都省吏以告当议之官,悉集都堂。设左右丞座于堂之东北,南向;御史中丞于堂之西北,南向;尚书侍郎于堂之东厢,西向;两省侍郎、常侍、给事、谏、舍于堂之西厢,东向;知名表郎官于堂之东南,北向;监议御史于堂之西南,北向。又设左右
司郎中、员外于左右丞之后,三院御史于中丞之后,郎中、员外于尚书侍郎之后,起居、司谏、正言于谏、舍之后。如有仆射、御史大夫,即座于左右丞、中丞之前。如更集它官,即诸司三品于侍郎之南,东宫一品于尚书之前,武班二品于谏、舍之南,皆重行异位。卑者先就席,以官高者为表首。
祥符四年五月一日,诏曰:「文昌揆路,师长百僚。自今宰相官至仆射者,并于中书都堂赴上,不带平章事者亦本省赴上。令太常礼院、崇文院详定仪注。」明年二月,礼院上仪注。
至和二年七月九日,诏宰相召自外者,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文、富入相,然亦辞之。
元丰五年五月九日,诏新除左、右仆射,赴尚书省行礼上仪。
建炎四年五月二十日,诏侍从、台谏官并赴都堂议。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堂 射 堂
射堂射堂:原无此题,据原批移入。
淳熙二年夏,始创射堂,为游艺之所。圃中有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楼、皆燕息之地。景定东宫堂名凝华。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东京大内
门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东京大内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南中三门,中曰宣德,梁初曰建国,后改咸安,晋初曰显德,又改明德,太平兴国三年七月改干元,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正阳,景佑元年正月改宣德,政和八年十月六日改为太极之楼,重和元年正月复今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庭东南隅有 楼,其下漏室,西南隅锺楼,殿两挟有左、右掖门。又云:干德六年正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东一门曰东华,梁曰宽仁,开宝四年改曰东华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西一门曰西华门,梁曰神兽,开宝四年改今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北一门曰拱宸,梁曰厚载,后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又改玄武为拱宸。又云:西京宫城北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宣德门内正南门曰大庆,梁曰元化,宋朝常随正殿名改。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北曰干元门,唐曰千福,干化后改干元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右飞龙西北偏曰端礼门,凡三门,各列戟二十四支,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熙宁十年改文德殿南门曰端礼门。
文德门,在端礼门内。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次北门曰左、右银台。大庆殿后东西道,其北门曰宣佑,旧曰天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大宁,明道元年十月改曰宣佑门。
《京都杂录》:大中祥符七年,赐真游殿西门曰延真门。
东京升平楼次西曰安乐门。
《京都杂录》:东京安乐门,门外西北曰景晖门,天(喜)[禧]五年三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升平楼东曰含和门,熙宁十年八赐名。又云:改安乐门曰含和门,在垂训殿后。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次北引见门,次北通极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改崇政殿北横门曰通极门。
西华门次北有引见门。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次北临华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改拱宸门里西横门曰临华门。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西廊次北内东门,有廊柱与御厨相直,门内有小殿,即召学士之所。又云:西京广寿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又云:西京建礼门北东廊曰内东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西华门内,次西曰右承天门,干德六年正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大庆殿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大和,梁曰金乌、玉兔,国初改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年六月
改今名。
左、右日精门,在大庆左右。
《京都杂录》:东京福宁殿东、西门曰左、右昭庆,大中祥符七年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内,正南门曰左、右长庆,干德六年正月赐名曰左、右长庆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次北门曰左、右嘉肃,熙宁十年八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嘉福,旧名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左、右嘉福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其北左银台门,唐曰左章善,梁改左、右银台。
《京都杂录》: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曰东、西华,唐曰左、右延福,后改左、右永泰门。
《京都杂录》:东京文德殿门西紫宸殿门,殿门皆两重,名随殿易。其中隔门,遇雨雪群臣朝其上。
《京都杂录》:东京紫宸殿次西曰垂拱殿门,门有柱廊接文德殿后,其东北角门子通紫宸殿。每日枢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传宣;不座,即过赴垂拱殿起居。每门内东西廊设二府、亲王、三司、开封府、学士至待制、正刺史以上候班幕次。
东京崇政殿门,在大内皇城宣佑门次北。又云在通极门南,东向。
东京垂拱殿次西曰集英殿门。又云在皇仪门西。
大内皇城垂拱殿门次西曰皇仪殿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庭东南隅有鼓楼,其下漏室,西南隅有锺楼,殿两挟有东上、西上合门。
《京都杂录》:东京元符观直北东向有謻门,旧无榜,熙宁十年始标额。又云改东华门曰北謻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西京大内
西京大内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东面一门曰苍龙门,隋、唐曰重光,后改曰苍龙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西面一门曰金虎,隋曰宝成,唐曰嘉豫,后改金虎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门西北曰銮和,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门改,今名銮和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苍门之正西有东隔门,次西曰膺福门,唐曰含章,后改膺福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西接通天门柱廊,金虎门之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唐曰金銮,后改千秋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天和殿,其次崇徽、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北廊接通天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西横门曰永福门,后唐之名。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垂拱殿后有通天门,复有柱廊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宋会要
宋会要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北曰敷政门,唐曰武成,宣政后改敷政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唐曰敷政,光范后改应天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五凤楼内,正南内太极殿门,隋曰永泰,唐曰通天、干元,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今名。太极门门东西各有门,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隋曰东太阳,唐曰东明,后改今名。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面二门,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阳,后改今名。又云即唐宣耀。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东面二门,北曰启明,西对宫城之苍龙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南面二门,北曰干通,东对宫城之金虎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外挟城东二门,南曰丽景,东对金耀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面二门,北曰开化,东对干通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外挟城,北面一门曰应福,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直宿其内。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外次北右军一门,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其南有内园门,在含光殿门之西。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散甲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在拱宸门内。
西京左银台门相对后门,在东池门之内。东池门内有飞龙院。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后门,北对建礼门。
西京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楼,有隔门。
西京天福门,天福殿门也,在明福门内。或作大福。
金鸾门,金鸾殿门也,在明福门内。
含光门,含光殿门也,在金鸾门西。
广寿门,广寿殿门也,在建礼门西。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兴教门内曰左安礼门,隋、唐曰会昌。
西京光政门内西偏右安礼门,隋、唐曰景运,后改今名。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唐曰左银台,梁改左兴善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唐曰右
银台,梁改右兴善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北 京
北京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北京杂录》:仁宗庆历二年七月,以北京真宗驻跸行宫中门为顺豫门。
东京宣和门,在延和殿西北,祥符七年建名宣和,明道元年改开曜,十一月改迎阳。俗号苑东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青 城
青城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熙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戊申,中书门下言:「准诏参定南郊青城内殿宇门名,请大内门曰恭禋,东偏门曰承和,西偏门曰迎禧,正东门曰祥曦,正西门曰景曜,后三门曰拱极,内门里东侧门曰夤明,西侧门曰肃成,大殿门曰端诚,大殿曰端诚殿,前东西门曰左、右嘉德,便殿曰熙成,园门曰宝华。」诏并依。先时,青城殿宇门名,每郊命学士院撰进,至是普为定式,学士院更不撰进。十一月二十五日,亲诏彻黄道,不御小次。
十年七月八日,诏南郊青城寝殿后至宝华门里御道,更不用华砖砌。以有司计花砖万余口,役工三千,故特罢之。
《东京杂录》天头原批:「门。」:神宗元丰六年五月,刑部言:「切闻京城诸门或不以时启闭,公私或以废事。欲新城门并以日初出入时为准,委开封府检察。」从之。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南五门,次曰广利,惠民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广利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东五门,南曰上善,汴河东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上善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东五门,次北曰善利,广济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咸通,天圣初改曰善利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东五门,次北曰含辉,周曰含辉,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寅宾,后复今名曰含辉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东五门,次北曰朝阳,周曰延春,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朝阳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次北曰金耀,周曰肃政,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金耀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南曰顺天,周曰迎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顺天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次北曰宣泽,汴河北门。熙
宁十年,赐名宣泽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次北曰大通,汴河南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大通,天圣初改顺济,后复今名。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次北曰咸丰,广济河西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咸丰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西六门,次北曰开远,太平兴国四年赐名通远,天圣初改曰开远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北五门,中曰通天,周曰元德,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名通天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北五门,次东曰景阳,周曰长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曰景阳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北五门,次东曰永泰,周曰爱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永泰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北五门,次西曰安肃。国初号卫州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安肃门。
《京都杂录》:东京新城北五门,次西曰永顺,广济河南水门。熙宁十年赐名。
《京都杂录》:西京东城东面一门曰宣仁,东对上东门。
《京都杂录》:西京东城南面一门曰承福,今为洛阳监前门。
《京都杂录》:西京东城北面一门曰含嘉,今不复有门构。
《京都杂录》:西京城南三门,中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
厚载门,西京城南西门也。
《京都杂录》:西京城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
建春门,西京城东南门。
上东门,西京城东北门。
《京都杂录》:西京城北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