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前有水阁,旧试贡举人,考官设次于两廊。殿南延和殿,大中祥符七年建,赐名承明,章献太后垂帘参决朝政于此,明道元年十月改明良,寻改端明,景佑元年改今名。殿北向,俗呼倒座殿。殿西北迎阳门,大中祥符七年建,赐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开曜,十一月改今名,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门内后苑,苑有(大)[太]清楼,楼贮四库书。走马楼延春阁旧曰万春,宝元中改。仪凤、翔鸾二阁仪凤:原倒,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乙。,景佑中有瑞竹生阁首。宜圣殿,奉祖宗圣容。嘉瑞殿,旧曰崇圣,后改今名。宣明殿。安福殿。宝跋殿。化成殿成:原作「城」,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旧曰玉宸,明道元年改,四方贡珍果常贮此殿。金华殿,大中祥符中常宴辅臣。清心殿,真宗奉道之所。流杯殿,唐明皇书山水字于(右)[石],天圣初自长安辇入苑中,构殿为流杯,尝令侍臣、馆阁官赋诗。清辉殿。(亲)[观]稼殿,景佑二年建,赐名。华景亭、翠芳亭此下文字疑有脱误。,景佑中橙实亭前命近臣观。瑶津亭,象瀛山池。以上《国朝会要》。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一 西京大内

西京大内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西京,唐曰洛州,后为东都、河南府,寻改为京。梁为西都,晋复为西京,国朝因之。京城周回五十二里。南三门:中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北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城内一百二十坊:明教、宜人、淳化、安业、修文、尚善、乐和、正平、修行、崇业、旌善、尚贤、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劝善、惠训、道术、归德、康俗、敦化、道化、温柔、择善、道德、仁和、正俗、永丰、修善、思顺、福善、惠和、安

众、兴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乐成、安远、慈惠、上林、游奕、集贤、尊贤、章善、贤相、永泰、临阛、延福、富教、询善、铜(驰)[驼]、崇让、履道、履信、会节、绥福、从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归仁、怀仁、仁风、静仁、延庆、宁人、宽政、淳风、宣风、观德、积善、从政、大同、承义、明义、教义、广利、通济、怀义、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义、道政、永福、思恭、归义、履顺、进德、景行、温落、北帝、邻德、敦厚、修义、时泰、时邕、立行、殖业、丰财、教业、毓财、德懋、毓德、审教、积德、赐福、教善、兴艺、通远。
大内天头原批:「大内宫城。」,据京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旧名紫微城。南面三门:正南曰五凤楼,国初建名;东曰兴教,西曰光政,隋、唐旧名。东面一门;曰苍龙,隋、唐曰重光,后改。西面一门:曰金虎,隋曰宝城,唐曰嘉豫,后改。北面一门:曰拱宸,隋、唐曰玄武,大中祥符中改今名。五凤楼内正南内太极殿门,隋曰永泰,唐曰通天、干元,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今名。门东西各有门,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曰东、西华,唐曰左、右延福,后改。正殿曰太极殿,隋曰干阳,唐初曰干元、明堂,后改含元,梁曰朝元,后唐曰明堂,晋曰宣德,后复为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殿前有左、右龙尾道,日楼、月楼,东西横门曰日华、月华。殿后有柱廊,次天兴殿,旧曰太极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后有殿阁,其地即隋之大业,唐之天堂,后门

北对建礼门。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唐曰敷政、光范,后改;次北曰干元门,唐曰千福、干化,后改;次北曰敷政门,唐曰武成、宣政,后改。次北曰文明殿,唐曰真观,梁曰文明。殿东南隅有鼓楼,西南隅有锺楼。东、西横门曰左、右延福门。殿两挟曰东上、西上合门,殿后有柱廊。次曰垂拱殿,唐曰延英,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殿后通天门,复有柱郭。兴教门内曰左、右安礼门,隋唐曰会昌门。西北曰銮和,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门改今名。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唐曰左银台,梁改其北左银台门,唐曰左章善,梁改光政。门内西偏右安礼门,隋、唐曰景运,后改。次西横门曰永福门,后唐之名。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唐曰右银台,梁改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次西曰膺福门,唐曰含章,后改。次西接通天门柱廊。金虎门之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唐曰金銮,后改。次东接通天门柱廊。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楼,有隔门。次北拱宸门。建礼门之西曰广寿殿门,门内广寿殿,唐曰嘉庆,后唐改。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广寿。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次北廊接通天门,南对文明殿。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曰崇勋,后唐曰中兴,晋改今名。其次太清楼,后唐曰绛霄,太平兴国三年

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曰武德殿,后唐曰解御,又曰端明,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明福门之西曰金銮殿,唐曰太极,又名思政,梁改今名。其次寿昌殿,梁曰雍和,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干阳,第七殿曰嘉兴。其次玉华殿,其次甘露殿,其次长寿殿,其次干阳殿,其次嘉兴殿。金銮殿门之西曰含光殿门,门内含光殿,宴殿也。其南廊有装戏院,殿东廓后有紫云楼,宫中观宴之所。楼前射弓小殿。含光殿后洗泽宫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内东门,其北即北隔门,门南之西廊曰保宁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唐曰文思球场,梁以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后改今名。殿后有柱廊,有后殿,无名。隔门相对。西隔门门西淑景亭,又有隔门,以西入后苑,内有长春殿,后唐建石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水井。婆罗亭婆罗《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娑罗」。下同。,贮奇石处。世传是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谓之婆娑罗石,故以名亭。前有九河池,一名九曲池。其南有内园门,左含光殿门之西。东宫在苍龙门之西,(兴)[与]左银台门相对,其门在东池门之内。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西有散甲殿,梁改弓箭库,殿为宣威,后改今名。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在拱宸门内。
皇城天头原批:「皇城。」,隋曰太

微城,亦号南城,宫城之外夹城。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隋曰东太阳,唐曰东明,后改。北曰启明,西对宫城之苍龙门。西面三门: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阳,后改。北曰干通,东对宫城之金虎门。西面外挟城又二门:南曰丽景,东对金耀门;北曰开化,东对干通门。北面一门:曰应福,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宿直其内。次北右军一门,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东城,宫东之外城也,隋筑。东面一门曰宣仁,东对上东门;南面一门曰承福,今为洛阳监前门;北面一门曰含嘉,今不复有门构。以上《国朝会要》。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一 东京杂录

东京杂录
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十五日,发开封浚仪县民数千,广皇城之东北隅。
五月,命有司案西京宫室图修宫城,义成军节度使韩重赟督役。
四年五月十四日,诏重修大内,以铁骑都将李怀义、内班都知赵仁遂护其役。
二十四日,明德门成。先是,同州节度使张美来进材木,及成,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撰碑。
干德三年四月十三日,募诸军子弟导五夫河水通皇城为池。
四年二月七日,帝亲视皇城版筑之役。
十一日,修崇元殿,帝召近臣及侍卫军校观上梁,各赐金钱酒食、役工钱帛有差。左右街僧道、商贾并于殿前,以金钱果食自新殿上散掷,恣(今)[令]争之。
六年正月十日,发近甸丁夫增治京城,命马步副军头王廷乂护其役。
开宝元年正月甲午,发近甸丁夫增修京城。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改京城门名。
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

王宫火,欲广宫城,诏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画图来上,恐动民居,帝曰:「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令罢之,但迁出在内三数司而已。
至道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张洎:原作「张泊」,据《长编》卷三八改。,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旧城内左第一厢二十坊,曰太平、义和、安业、通利、宝积、宣平、兴宁、观德、明德、嘉善、崇德、景宁、惠政、兴礼、龙华、信陵、昭德、福善、延和、通济;第二厢十六坊,曰光德、宜春、乐乐:按前后所述坊名皆为二字,此处疑有脱字。、甘泉、崇仁、保和、靖安、昭庆、嘉德、广福、嘉平。右第一厢八坊,曰兴兴:此处亦似有脱字。、宣化、新昌、常乐、光化、利仁、乐台、郭义;第二厢二坊,曰金顺、寿昌。新城内城东厢九坊,曰滋德、永济、清和、显仁、睿明、汴阳、崇善、宣阳、安仁;城西厢二十六坊,曰建隆、延秋、咸宁、鳪宁、福昌、隆安、庆成、兴化、徽安、延禧、永丰、丰安、义康、顺成、善利、安远、宣义、景福、保义、顺政、崇节、通义、普宁、通化、归德、敦化;城南厢二十坊,曰大宁、崇礼、广济、敦教、建宁、昭化、永通、景平、通鳪、敦化、武成、景耀、永泰、建平、长庆、清平、光庆、永昌、敦信、永安;城北厢二十坊,曰夷门、昌乐、永宁、永平、丰义、崇庆、安兴、延庆、玄英、咸宜、安定、崇化、保安、泰宁、嘉庆、保宁、永顺、延昭、福善、安化。太宗以旧坊名多涉俚俗之言,至是命美名易之,唯宝积、安业、乐台、利仁四坊仍旧名。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十四日,勾当八作司谢德权言:「京城外城女墙圮缺外城:原脱,据《长编》卷六八补。,水道壅塞,望籍兵完葺,修东京外城,计六十三万五千六十二工。」从之。
二年三月九日,开封府言:

「准诏,以都城之外人户、军营甚多,相度合置厢虞候管辖。」从之。仍诏勿多置人吏、所由,妄有搔扰。又增度置厢九:京东第一厢一坊,曰清明;第二厢一坊,曰含耀;第三厢一坊,曰务本;京南厢二坊,曰安节、明义;京西第一厢二坊,曰天苑、天泉;第二厢二坊,曰金城、开化;第三厢二坊,曰干耀、 门;京北第一厢二坊,曰建阳、嘉豫;第二厢一坊,曰福庆。
七月八日,废万安宫复为滋福殿。先是咸平初,以皇太后所居滋福殿为万安宫,至是复为殿云。
五年七月二日,诏曰:「重城阳位,通门肇开。特顺民心,以壮京邑。仍加美号,式示方来,宜名新开门为保康,仍名汴河旧广济桥为延安,鳪民河新桥为安国。」
闰十月八曰,翰林院学士晁迥等请改延恩殿名,重加兴葺,及御制铭颂,以彰圣祖降格之庆。诏名真游殿。
六年五月七日,改夷门坊曰宁远,玄英坊曰瑞庆。
七年七月二十八曰,参知政事丁谓复请御书真游殿额,从之。
八年四月二十四日,大内火,命参知政事丁谓充大内修葺使,殿前都指挥使曹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入内内侍都知秦翰,督护其役。
九年七月五日,增筑京新城。天禧三年三月,工毕,部役使臣军校第进一资。
仁宗天圣元年正月,发卒增筑京城。
七月二十四日,诏内殿崇班秦怀志、白仲达贴筑新旧城墙。
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内庭火,延燔长春、崇德、会庆、承明殿,命宰臣吕夷简为大内修葺使内:原作「臣」,据《长编》卷一○一改。,枢密副使

杨崇勋为副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夏守赟都大管勾修葺事,入内内侍省押班江德明、内侍省右班副都知周文应同管勾。十月工毕。
景佑元年五月十五日,入内内侍省言:「司天监集众定夺开拱宸门外过道,称无妨碍,选定十九日申时开门。」从之。
皇佑元年八月十二日,侍御史徐宗况言,在京旧城修筑年深,乞行完葺。从之。
嘉佑四年正月十一日,修筑京新旧城。及兴役,赐兵卒缗钱。
八年四月十九日,诏于内香药库之西偏建皇子位。
英宗治平元年十月十六日,命内侍供奉官王希古贴筑在京新旧城墙。
二年二月十一日,权发遗三司户部副使吕公着奏,乞候既郊岁丰,乃修庆宁宫。从之。
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改清居殿曰钦明,命直龙图阁王广渊书《洪范》一篇于屏。时帝谓广渊曰:「先帝临御四十年,天下承平,得以无为。朕方属多事,岂敢自逸,故改此殿名。」因访广渊先儒论《洪范》得失,广渊对以张景所得最深,以景论七篇进。翌日,复召对延和,曰:「景所说过先儒远矣,以三德为善论。朕接臣下常务谦柔,听纳之间,则自以刚断。此屏置之座右,岂特无逸之戒也。」赐广渊御纸笔墨黄金等。以上《国朝会要》。
神宗熙宁初,改集英殿后琼英曰需云。
二年闰十一月,诏:「今后在内修造,系宫殿门内,委提举内中修造所主领;其系皇城内宫殿门外者,即令提举在内修造所施行」。是年作庆寿、宝慈二宫。
四年,后苑

作玉华殿。
七年,玉华殿后作山亭一,祥鸾阁一,基春殿一。
八年八月二十一日,诏:「都城久失修治,熙宁初虽尝设官缮完,费工以数十万计。今遣人视之,乃颓圮如故,若非特选官总领其役,旷日持久,必不能就绪。可差入内东头供奉官宋用臣专切提辖修完,其有合申请事件,并令条具闻奏。仍差河北、京东拣中崇胜、奉化七指挥及新废监牧兵士五千人七指挥:《长编》卷二六七作「十指挥」。,专隶其役。所有上件兵士万人,隶步军司。应缘修城役使犯杖罪以下,即令提辖修城所断遣,内系虽杖罪合干追照,即送步军司断遣。每五百人仍许奏选殿直以下至殿侍一人部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