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宫史

  太监六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専司习学清文
  读汉字书房
  不设首领属瀛台首领管辖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専司习学汉文
  皇太后宫
  副总管二员
  俱六品执守侍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一钱
  首领五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四十六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茶房首领一名膳房首领一名药房首领一名
  俱八品侍监茶膳房首领每月银四两米四斛药房首领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俱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三十六名
  内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毎月俱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太妃位下
  首领二名
  俱八品侍监毎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太嫔位下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毎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八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膳房首领三名【总司承应  太妃  太嫔等位】
  内七品执守侍一名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八品侍监二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三十二名
  内膳房二十四名药房八名不设首领属御药房首领管辖毎月俱银二两米一
  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慈寜宫
  首领十名
  无品级内充僧者二名每月俱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充喇嘛者二名毎月银米同无公费
  太监五十二名
  内充僧者六名每月俱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充喇嘛者二十名每月银米同无公费
  夀安宫
  副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六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宁夀宫
  首领四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十六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皇子每位下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二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公主每位下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景山
  总管一员
  七品执守侍毎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
  首领二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委署首领
  无品级无定额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
  无定额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其
  恩加月银者亦无定额其
  恩赐品级者即按品级给银米公费
  南府
  总管一员
  七品执守侍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
  首领四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委署首领
  无品级无定额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
  无定额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其
  恩加月银者亦无定额其
  恩赐品级者即按品级给银米公费
  瀛台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副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二十二名
  毎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永安寺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副首领一名
  无品级毎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春雨林塘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副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八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阐福寺
  不设首领属永安寺首领管辖
  太监二名
  毎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雍和宫
  首领一名
  七品执守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一两
  副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六名
  毎月银二两米二斛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専司陈设洒扫等事
  圆明园兼 长春园 静寄山庄
  总管三员
  内六品宫殿监一员七品执守侍二员每月俱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
  首领十名
  俱七品执守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一两
  副首领十八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委署首领四十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四百六名
  内各处当差太监三百三十六名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技勇太监七十名每月银三两米四斛公费银俱六钱六分六厘
  清漪园
  静明园
  静宜园
  总管二员
  俱七品执守侍毎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
  清漪园
  首领三名
  俱八品侍监毎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一两
  副首领五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一百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静明园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毎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副首领二名
  无品级毎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五十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静宜园
  首领一名
  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副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四十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畅春园
  总管二员
  俱七品执守侍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
  首领十名
  无品级毎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五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四十名
  毎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汤山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避暑山庄
  总管一员
  七品执守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一两
  首领二名
  无品级毎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太监二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内务府所属
  掌仪司
  首领五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八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一百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恩赏每月公费银四十分每分银六钱六分六厘
  司乐太监六十名
  毎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恩赏毎月公费银四十分毎分银六钱六分六厘
  圆清太监六名
  毎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觔斗太监十四名
  每月银二两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
  銮仪衞
  副首领四名
  无品级毎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三十名
  毎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营造司
  首领二名
  俱八品侍监毎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三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四十名
  毎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恩赏每月公费银十五分每分银六钱六分六厘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首领四名
  无品级毎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文华殿
  太监二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武英殿
  太监二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奉先殿
  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五名
  无品级毎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二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景山
  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八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尚衣监
  太监二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武备院
  太监二名
  每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酒醋房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三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奉宸苑
  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礼部所属
  万善殿
  首领四名
  无品级正副各二俱充僧每月银三两米二斛
  太监十五名
  俱充僧毎月银二两米二斛
  畨经厰
  首领二名
  无品级充喇嘛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一斛半
  太监十名
  俱充喇嘛每月银一两五钱米一斛半
  汉经厰
  首领二名
  无品级俱充僧毎月银二两五钱米一斛半
  太监六名
  俱充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一斛半
  道经厰
  首领二名
  无品级俱充道士每月银一两五钱米一斛半
  太监十名
  俱充道士每月银一两五钱米一斛半
  工部所属
  门神库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一两五钱米三斗
  太监八名
  毎月银一两米三斗
  子库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一两五钱米三斗
  太监八名
  每月银一两米三斗
  太常寺所属
  太庙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二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社稷坛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四名
  毎月银二两毎年米十六斛
  传心殿
  首领一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太监四名
  每月银二两米十六斛
  陵寝内务府所属【凡首领太监等缺出由内务府奏明知防宫殿监拟名奏派其银米等俱
  于陵俸内支给】
  陵寝
  首领二名
  无品级每月银四两米四斛
  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妃园寝
  不设首领属本
  陵首领管辖
  太监六名
  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国朝宫史卷二十一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
  钦定四库全书
  国朝宫史卷二十二
  书籍
  宫史志书籍垂
  法守也古者延阁广内之藏着为书目惟是使者所求写官所录秘省官库所积取足荟古今资掌故已尔我
  朝文治光昭藏书之富冠于往代
  内府所贮图书具于天禄琳琅东壁琅函诸编者彪炳美富无烦载述惟是
  圣圣相承大文弥耀
  世祖章皇帝制作昭明垂光册府微言大义炳若日星圣祖仁皇帝契苞符之秘钥探洙泗之渊源六十一年
  中性道文章广大悉备
  世宗宪皇帝笃志绍庭单心宥宻仰羮墙而见道守精
  一以执中谟训煌煌光于
  前烈焉
  皇上以内圣外王之学发为垂世立教之文言根至道事纪殊勲真足同天地之帱载朗羲娥之照爥者矣臣等敬谨编次厘为十有六类首登
  实録以彰
  功德之原次纪
  训谕以昭
  诒谋之大于
  御制仰
  圣学之髙深于
  方畧述成功之懿铄若夫表章六经厘定诸史灵台占防之学职方益地之图有典有则厥并懋焉至于纂言有要用示
  训行载道者文聿标准则类书极载籍之博字学播同
  文之庥与凡储珍
  秘殿着録石渠夀官局之枣梨勒琅函之金石者焕乎咸具大观焉已综而录之皆
  列朝心传之要手定之书
  圣作明述以为出治之本者而非如刘畧班艺以下徒侈网罗古籍搜辑旧文无关政理者比也其竺乘梵文统于三藏贮之浄境者咸不列于是编
  书籍一
  实録
  太祖髙皇帝实録一部
  崇德元年十一月
  太宗文皇帝命儒臣恭纂康熈二十一年十月
  圣祖仁皇帝命重修书成凡十卷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命加校订
  皇上御制序 粤稽自古帝王乘时建极膺天命而佑下民丰功骏烈垂诸史乘炳炳麟麟是以纪言纪事必详且核焉况于圣人首出开物成务经纬天地奠丽河山智勇沉深谟猷訏逺布为法则着为章程将使后世子孙继继承承遵循罔轶讵不重与洪惟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髙皇帝以圣神文武之姿受
  天眷命诞兴东土爰总义旅遹求厥宁九国连兵相向一怒而讨平之明人四路来攻亦尅日尽殱于境外师出有名光明俊伟威爱并立近服逺怀当是时羣部来归英豪响附奋迹辽沈之间而号令行于万里帝业之兴何其神也由是天人协应建国纪元修明庶政教育羣伦创国书分旗制申军令定礼仪经营缔造之际旰食宵衣不遑暇逸故乃纲举目张传之亿万年而不可易心法治法与二帝三王有同揆也
  太宗文皇帝继天登阼命儒臣敬辑
  实録规模畧备
  圣祖仁皇帝复加搜考修纂成书尊藏内府并贮史宬惟是山川疆土以及臣僚名氏前后间有异同清汉之文或简或繁未经画一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惧有舛讹特开史馆重加校订按日
  进呈
  亲为阅定朕纉承丕绪仰体
  前徽用复洁诚披览卷帙如旧缮録一新祗祗乎觇开国之鸿模昭垂统之大业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以率攸行而保
  天祜其敢忘绍庭上下之思哉谨序
  太宗文皇帝实录一部
  顺治九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命儒臣恭纂书成凡六十五卷康熈六年
  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命恭校十二年七月
  命重修雍正十二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命加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