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
六载十二月。发冯翊华阴等郡丁夫。筑会昌罗城于温阳。置百司。
七载十二月二日。元元皇帝降于朝元阁。改为降圣阁。八载四月。新作观风楼。
  诸宫
武德七年五月十七日。造仁智宫于宜州宜君县。
贞观二年八月。上每日视于西宫。公卿奏以宫中卑湿。请立一阁。上曰。若遂来请。縻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中人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哉。竟不许。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新作飞山宫。七月二十日。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园囿。以分给遭水之家。
十四年八月五日。营襄城宫。初。太宗将幸洛阳。遣将作大匠阎立德。访可清暑之地。以建离宫。遂于汝州西山。前临汝水。傍通广城泽。以置宫焉。役工一百九十万。杂费称是。至十五年三月七日。幸襄城宫。及至。暑热甚。又多毒虺。太宗大怒。九日。免立德官。而罢其宫。分赐百姓。
显庆五年四月八日。于东都苑内造八关凉宫。五月二十二日。改为合璧宫。仪凤三年正月七日。于蓝田县新作凉宫。宜名万全宫。宏道元年十二月七日。遗诏废之。
仪凤四年五月十九日。造紫桂宫于渑池县西。至永淳元年四月十三日。改芳桂宫。宏道元年。遗诏废之。长安二年六月。于雍州永安县置凉宫。以永安为名。仍令特进武三思充使营造。
景龙元年十月。敕宫殿门。皇城门。京城门。禁苑门。左右内外。各给交鱼符一合。巡鱼符一合。左厢给开门鱼一合。右厢给闭门鱼一合。左符付监门掌。交番巡察。每夜并非时开闭。则用之。
开元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改潞州旧宅为飞龙宫。
  杂记
武德三年七月八日。敕隋代离宫别馆。游憩所。并废。九年六月。改东宫宏礼嘉福等门为重光宣明门。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上言。请准旧制。改东宫殿及各门。与皇太子名同者。上疏曰。谨按史籍所载。人臣与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称皇太子名者。当为太子皇储。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西晋仆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涛中朝名士。必详典籍。故不称名。应有凭准。朝官尚犹如此。宫臣讳则不疑。今东宫殿及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启。回避甚难。孝敬皇帝为太子时。改宏教门为崇教门。沛王为皇太子时。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尊礼典。此则成例。足为规模。上从之。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有司奏。以宫殿名与沛王讳同者。悉改焉。遂改昭庆殿章德殿昭贤侯庙。
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改元武楼为神武制胜楼。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六日。修望春宫。至十月。两京路行宫。各造殿宇。及屋千间。
贞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户部侍郎班宏。奉敕修延喜门。筑夹城。五年正月十九日。宏又修元武楼。
十二年八月六日。户部尚书裴延龄。奉敕修望仙楼。至十三日。令又筑望仙楼东夹城。其年十二月。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副知度支苏弁。奉敕改造三殿前会庆亭。
十三年九月。上谓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曰。朕以浴堂院殿。一袱损坏。欲换之而未能。裴延龄曰。陛下自有本分钱物。用之不竭。上惊曰。本分钱物何也。对曰。准礼经。天下赋税三分。一分充干豆。一分充宾客。一分充君之庖厨。干豆者。供宗庙也。亦不能分财物。至于诸国蕃客。及回纥马价。皆极简俭。庖厨之余。其数尚多。陛下本分也。用修数十殿。亦不合疑。何况一袱邪。上颔之而已。又奏近于同州。检得一谷。材木可数千条。皆长七八丈。上曰。人言天宝中。侧近求觅长五六十尺者尚无。今何近处忽有此木。延龄曰。生自关辅。盖为圣时。岂前时合得有也。其奸佞如此。
十四年三月三日。造会庆亭于麟德殿前。
元和二年六月。诏左神策军。新筑夹城。置元化门晨辉楼。
三年十月。敕修南内宫墙舍。共一千六百间。
五年十一月。上谓宰臣曰。朕以禁中旧殿。岁久倾危。欲渐修葺。缘国用未足。每务简俭。至于车服食饮。亦畏奢侈。不知竟可营造否。权德舆对曰。仲尼谓大禹卑宫室。菲饮食。恶衣服。为无间。汉文帝欲起露台。以百金中人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遂止。是以文帝之代。四海庶富。俗知礼让。今陛下至诚恭俭。有过前王。当为天下幸甚。
六年五月。诏毁兴安门南竹亭。
十二年四月。诏右神策军。以众二千筑夹城。自云韶门过芳林门。西至修德里。以通于兴福佛寺。其年闰五月。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
十三年二月。诏六军使创修麟德殿之右廊。是月。浚龙首池起承晖殿。雕饰绮焕。徙植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十五年二月。诏于西廊内开便门。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七月。新作永安殿及宝庆殿。修日华门。通干门。并朝堂廊舍。八月。发神策六军三千人。浚鱼藻池。十月。发右神策兵各千人。于门下省东少阳院前筑墙。及造楼观。
长庆元年五月。禁中造百尺楼。时帑藏未实。内外多事。土木之工屡兴。物议喧然。
宝历元年五月。神策军于苑内古长安城中。修汉未央宫。掘地获白玉一。长六尺。其年九月。敕长春宫庄宅。宜令内庄宅使营建。
太和元年四月。诏毁升阳殿东放鸭亭。望仙门侧看楼十间。并敬宗所造也。
二年八月。敕修安福楼及南殿院屋宇一百八十八间。又修两仪殿及甘露殿。共一百七十二间。
九年七月。敕修紫云楼于芙蓉北垣。九月。内出新造紫云楼彩霞亭额。左军中尉仇士良。以鼓吹迎于银台门。时上好诗。每吟杜甫曲江行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乃知天宝已前。曲江四面。皆有行宫台殿。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壮之。
会昌元年三月。敕造灵符应圣院。五年正月。造仙台。其年六月。修望仙楼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间。
大中元年二月。敕修百福殿院八十间。其年七月。敕亲亲楼号雍和殿。别造屋宇廊舍七百间。二年正月。敕修右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叡武楼。
天佑二年四月敕。自今年五月一日后。常朝出入。取东上阁门。或遇奉慰。即开西上阁门。永为定制。其年五月四日。敕改东都延喜门为宣仁门。重明门为兴教门。长乐门为光政门。光范门为应天门。干化门为干元门。宣政门为敷政门。宣政殿为贞观殿。日华门为左延福门。月华门为右延福门。万寿门为万春门。积庆门为兴善门。含章门为膺福门。含清门为延义门。金銮门为千秋门。延和门为章善门。以保宁殿为文思殿。其见在门名。与西京门同名。并宜改复洛京旧门名。
唐会要

唐会要卷三十一
 舆服上  裘冕
旧制。天子之服。则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元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准帽。翼善冠之服。并出于殿中省。皇后之服。则有袆衣。鞠衣。钿′礼衣之服。并出于内侍省。太子之服。则有衮冕。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乌纱帽。弁服。平巾帻。进德冠之服。并出于左春坊。凡王公第一品。服衮冕。二品服鷩冕。三品服毳冕。四品服絺冕。五品服元冕。六品至九品服爵弁。
武德四年七月定制。凡衣服之令。天子之服有十二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元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是也。
显庆元年九月十九日。修礼官臣无忌志宁敬宗等言。准武德初撰衣服令。乘舆祀天地。服大裘冕。无旒。臣勘前件令。是武德初撰。虽凭周礼。理极未安。谨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南至。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而此二礼。俱说周郊。衮与大裘。事乃有异。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明以御寒。理非当暑。若启蛰祈谷。冬至报天。行事服裘。义归通允。至于夏季迎气。龙见而雩。炎炽方隆。如何服之。谨寻历代。唯服衮章。与郊特牲义旨相协。按周迁舆服志云。汉明帝永平二年。诏采周官礼记。始制祀天地服。惟天子备十二章。沈约宋书志云。魏晋郊天。亦皆服衮。宋魏周齐隋。礼令祭服。悉同斯则。百王通典。炎凉无妨。复与礼经。事无乖舛。今请宪章故实。郊祭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请停。仍改礼令。又捡新礼。皇帝祭社稷。絺冕四旒。衣三章。祭日月。服元冕三旒。衣无章。谨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三公亚献。皆服衮衣。孤卿助祭。服毳及鷩。斯乃乘舆章数。同于大夫。君少臣多。殊为不可。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祀诸小祀则元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衮冕已下。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礼义宗。遂有二释。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服之服。降王一等。又云。悉与王同。求其折衷。俱未通允。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天子以十二为节。义在法天。岂有四旒三章。翻为御服。若诸臣助祭。冕与王同。便是贵贱无分。君臣不别。如其降王一等。则王着元冕之时。群臣次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贬公卿。周礼此文。久不施用。是故汉魏以来。下迄隋代。相承旧事。唯用衮冕。今新礼。亲祭日月。仍服五品之服。临事施行。极不稳便。请遵历代故实。诸祭并用衮冕。制可之。无忌等又奏曰。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依礼着素服。今令乃云白帢。礼令乖舛。须归一涂。且白帢出自近代。事非稽古。虽着令文。不可行用。请改从素服。以合礼文。制从之。
仪凤二年。太常博士苏知机又上表。以公卿以下冕服。请别立节文。敕下有司详议。崇文馆学士校书郎杨炯议曰。今表请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舆服之者。谨按日月星辰。已施于旌旗矣。龙虎火山。又不逾于古矣。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元龟有负图之应。云有纪官之号。水有感德之祥。此盖别表休征。终是无逾比象。然则皇王受命。天地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尽南宫之粉壁。不足写其形状。罄东观之铅黄。无以纪其名实。固不可毕陈于法服也。云也者。从龙之气也。水也者。藻之自生也。又不假别为章目也。鷩冕八章。三公服之。鷩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鹰鹯者。鸷鸟也。适可以辨祥刑之职也。熊罴者。猛兽也。适可以旌武臣之力也。又称藻为水草。无所法象。引张衡赋云。蔕倒茄于藻井。披江葩之狎猎。谓为莲花。取其文采者。夫茄莲也。若以莲花代藻。变古从今。既不知木草之名。亦未达文章之意。又毳冕六章。三品服之者。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衮名。岂惟颠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又黼冕四章。五品服之。考之于古。则无其名。验之于今。则非章首。此则不经之甚也。夫礼惟从俗。则命为制。令为诏。乃秦王之故事。犹可以适于今矣。若乃义取随时。则出称警。入称跸。乃汉朝之旧仪。犹可以行于代矣。亦何取变周公之轨物。改宣尼之法度者哉。由是竟寝知机所请。
开元十一年冬。将有事于南郊。中书令张说奏称。准令。皇帝祭昊天上帝。服大裘之冕。事出周礼。取其质也。永徽二年。高宗享南郊用之。显庆元年修礼。改用衮冕。事出郊特牲。取其文也。自则天已来用之。若遵古制。则应用大裘。若便于时。则衮冕为美。令所司造二冕呈进。上以大裘朴略。冕又无旒。既不可通用于寒暑。乃废而不用之。自是。元正朝会。用衮冕及通天冠。大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衮冕。自余诸服。虽着在令文。不复施用。
二十六年。肃宗为皇太子。受册。太常所撰仪注。有服绛纱衮之文。太子以为与皇帝所称同。上表辞不敢当。请有司易之。上令百官详议。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太子太师萧嵩等奏曰。谨按衣服令。皇太子具服。有远游冠。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绥。犀簪。导绛纱衮。白纱中单。皁领。褾。白裙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革带。剑佩。绶等。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其绛纱衮。则是冠衣之内。一物之数。与裙襦剑佩等无别。至于贵贱之差。尊卑之异。则冠为首饰。名制有殊。并珠旒及裳彩章之数。多少有别。自外不可事事差异。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礼重则具服。礼轻则从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不敢。衣服不可减省。称谓须更变名。望所撰仪注。不以绛纱衮为称。但称为具服。则尊卑有差。谦光成德。议奏。上手敕改为朱明服。下所司行用焉。
  章服品第
旧仪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则服之。六品已下。唯无剑佩绶。又有公服。亦名从省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朔望朝谒。及见东宫。则服之。六品已下。去纷鞶囊。皆双绶。又九品已上。朔望朝参者。十月一日已后。二月三十日已前。并服葱褶。五品已上。着珂伞。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以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于是三品已上服紫。四品五品已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至五年八月十一日。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至龙朔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孙茂道奏称。准旧令。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改。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碧。朝参之处。听兼服黄。从之。
咸亨五年五月十日敕。如闻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着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或于闾野。公然露服。贵贱莫辨。有斁彝伦。自今以后。衣服下上。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