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大历六年十二月三日敕。五方上帝九宫。并大祠。朝日夕月。百神大社。先农释奠。并中祠。自今以后。太社用犊。中祠用猪羊各一。委所司支给。送太常入涤其副。准前。
贞元十八年五月太仆奏。每年四季。送太常入涤羊犊。送后或称暴死。准式埋讫。真伪难明。伏以毛色羊犊。甚难择采。如有病死者。望还太仆卿。准数送替。庶易辩明。永为例程。制曰。可。
忌日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以五月五日行。既至辽阳。属高祖忌日。八座奏言。臣等谨按礼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乐。此所谓星回岁改。亲没同辰。思其居处。不为乐事。今陛下亲御六军。己登寇境。庶务繁拥。伏待剖决。可以尊先圣之常经。略近代之公议。望请所有军机要切。百司依式闻奏。手诏答曰。今既戎旅大事。不可失在机速。所以仰顺古风。俯从今请。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日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军将入城。例有军乐。今既国家忌月。请备而不奏。凤阁侍郎王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其月是康帝忌月。于时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礼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贞元五年八月敕。天下诸上州。并宜国忌日准式行香。十二年五月诏。先圣忌辰。纔经叙慰。戚里之内。固在肃恭。而乃遽从燕游。饮酒作乐。既乖礼法。须有所惩。前邠州长史郭煦。宜于袁州安置。前南郭县尉郭晅。于柳州安置。曹自庆配流冰州。其驸马郭暧王仕平。仍令勒归私第。先是。初经代宗忌辰。驸马诸亲。悉诣银台奉慰。及回。王仕平遂邀驸马郭暧。张昭贤。张怙。及暧女婿嗣许王昭。暧堂弟煦。晅。用教坊音声人曹自庆。并于宅中欢乐。上怒之。故有此诏。寻亦许暧及仕平出入。
永贞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昭成皇后窦氏。按国史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崩。其时缘则天临御。用十一月建子为岁首。至中宗复旧用夏正。即正月行香废务日。须改正。以十一月二日为忌。
元和九年正月。修撰官太学博士韦公肃上疏曰。准礼。无忌月禁乐。今太常及教坊。以正月是国家忌月。停习郊庙享宴之音。中外士庶。咸罢庆乐。伏寻经典。切恐乖宜。臣谨按礼记。有忌日不乐。无忌月之文。汉魏以降。世袭斯旨。惟晋穆帝将纳后。以康帝忌月。下议。礼官荀讷。王洽。曹耽。王彪之。并当时知礼者。皆称礼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礼据。时从其议。伏以仍前所禁。皆在二十五月之中。今既世远。礼须改革。臣又闻统人立法。必守先王之常经。企及俯就。不违圣哲之明训。下尽群言。上留元鉴。不以私怀。而踰于礼节。又记曰。禫月从乐。明王制礼。渐去其情。不应以追远而立礼反重也。今太常停习郊庙之乐。是反重而慢神。有司禁中外之音。是无故而去乐。详其前典。情礼不伦。考其沿袭。又无所据。倘陛下正因循之越度。法经典之明文。约礼之仪。传于史册。天下幸甚。诏付中书门下。令召太常卿与礼官学官等详议可否。中书门下奏曰。忌日。太常寺及教坊。悉停阅习。中外士庶。亦皆禁断。准礼文及历代典故。并无忌月禁乐。请依常教习者。敕旨宜依。其士庶之家。亦宜准此。
太和七年三月敕。准令。国忌日惟禁饮酒举乐。至于科罚人。吏部无明文。但缘其日。不合厘务。官曹即不得决断刑狱。大小笞责。在礼律固无所妨。起今后。纵有此类。台府更不要举奏。均王传王堪男损。国忌日于私第决责从人。为御史台所奏。遂下此敕。十五年五月。太常礼院奏。睿宗神主祧迁。其六月二十日忌。并昭成皇后十二月二日忌。准礼合废。从之。
开成四年五月。太常寺奏。今月二十二日。祀先农于东郊。其日。与穆宗皇帝忌日同。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与敬宗皇帝忌日同。准其年十二月六日敕。近庙忌辰。奏乐非便。冬季蜡祭。又不可移。变礼从宜。古有明据。宜令其日悬而不乐。庶协典经。今月二十二日祀先农。欲准先敕。悬而不乐。从之。
其年十月。户部侍郎崔蠡奏。臣伏以国忌行香。事不师古。圣心求治。动法典章。臣顷于延英奏陈。愿有厘革。陛下令史官寻讨。起置无文。昨日阁中。再承顾问。虽因循未变。亦无损于盛朝。而除去不经。冀流芳于异日。敕旨。朕以郊庙之礼。奉在祖宗。备物尽诚。庶几昭格。恭惟忌日之感。所谓终身之忧。而近代以来。归依释老。征二教而设食。会百辟以行香。将以仰奉圣灵冥资福佑。有异皇王之术。颇乖教义之宗。昨因崔蠡奏论。遂遣讨寻本末。经文令式。曾不该载。世俗因循。雅重厘革。其京城及天下州府。国忌日寺观设斋行香。起自今以后。并宜停。其月。御史台奏请。国忌日。天下依旧不举乐。不视事。不鞭笞。伏以道释二教。澶漫虚无。陛下靡所归依。诚契至理。但以列圣忌日行香。及兹修崇。示人广孝。兼以天下州县。不举乐。不视事。不鞭笞。以此海内苍生。常知列圣庙号。今既停罢行香之后。敕内又无其日彻乐废公止行如旧之文。伏恐遐远之地。迷其所向。便与居常之日。率皆无殊。臣思此事。终关圣虑。礼曰。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谓不举吉事也。伏愿陛下圣睿留想。若以设斋资福。事稍不经。起今罢之。已有诏旨。其日天下州县。不举音乐。不视公事。不行鞭笞。伏请重下明制。依前遵守。则凡在遐远。逮于蛮貊。不忘庙号。有裨孝礼之源。敕旨。设斋行香。近已厘革。遏密停务。自有典常。台司举奏。意在详密。宜依。至宣宗即位之初。先以列圣忌辰行香既久。合申冥助。用展孝思。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诸寺观。国忌行香。一切仍旧。
天佑二年八月八日。太常礼院奏。今月十三日。昭宗皇帝忌辰。其日。百官阁门奏慰后。赴寺行香。请为永式。从之。
讳
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几。下令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旨。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
永徽二年十月七日。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奏言。依礼。舍故而讳新。故谓亲尽之祖。今皇祖宏农府君。神主当迁。请依礼不讳。从之。
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诏。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抄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景云元年。贾曾除中书舍人。固辞。以父名忠同音。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又与曾父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
永贞元年十二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论者以古不讳嫌名。若禹与雨。驱与区。临文不讳。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诗曰。克昌厥后。又曰。一之日觱发。鲁庄公名同。春秋曰。同盟于幽。宣公名午。书曰。陈侯午卒之类。是也。今古时变。故广避焉。初宪宗为广陵王。顺宗诏下。将册为皇太子。数日。兵部尚书王诏上陈。请改名绍。本名与宪宗讳同时君子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东宫之臣。当请改耳。奈何非其属。而遽请改名。以避东宫。岂为礼事上耶。左司员外郎李蕃曰。历代故事。皆因无经学之臣而失之。卒不可复正。多此类。是时。韦贯之为监察御史。名与东宫同。独不请改。既而下诏以陆淳为给事中。改名质。充皇太子侍读。贯之不得已。乃上疏改其名。大臣溺于风俗。以为细事而不正之。非故事也。
开成元年十一月。中书舍人崔龟从奏。前婺王府参军宋昂。与御名同。十年不改。昨日参选。追验正身。改更稍迟。殊戾敕旨。宜殿两选。
会昌六年四月二十日敕。中外官寮。有名与御名同者。及文字点画相似。今后即任奏改。音韵文字。点画不同。不在奏改之限。
咸通十二年七月。侍御史李溪。以奏状内字与庙讳音同。罚一季俸。复执奏曰。臣按礼记。不讳嫌名。又职制律。诸犯庙讳嫌名不坐。注云。若禹与雨。谓声则同而字则异也。今若受罚。是违典例。乃免之。
天佑元年二月二十九日。中书门下奏。太常寺止敔两字敔字。上犯御名。请改曰肇。从之。
唐会要卷二十四
受朝贺
旧制元日。大陈设。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按旧仪阙供奉官献寿礼。但依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革其旧仪。奏而行之。冬至亦然。
贞观十三年十月三日。尚书左仆射房元龄奏。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请三日一临朝。诏许之。至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太尉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上报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自今以后。每日常坐。其后至永徽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永为例程。
显庆二年二月。太尉长孙无忌等奏。以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许之。
圣历二年正月制。朝官有期丧。大功未葬。不得朝贺。神龙元年二月。朝则天皇帝于上阳宫。因敕。每十日一朝。左台侍御史卢怀慎上表曰。臣闻昔汉祖受命。五日一朝太公于栎阳宫。今日陛下。岂不欲为此乎。臣度其事业。与此有异。夫汉祖起布衣。登皇极。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故行于此耳。今陛下守文继统。嗣武开基。奉三圣之休烈。当千龄之宝命。顺天立极。盖曰其常。不知何为。更用此道。远自三五。洎乎夏殷。圣帝明王。臣所览见。未有用此者。陛下安所取则哉。臣闻事不师古。匪说攸闻。礼烦则渎。抑有其义。况应天去提象。纔至二里余。骑不得成列。车不得方轨。于兹屡出。假令愚人万一有犯属车之尘者。陛下虽罪之何及。纵使万全。亦非重慎之道也。臣望陛下。从今以后。遵其内朝。一则有畅于清温。二则无烦于出入。敬慎之道。谁曰不然。必以长至在辰。元正布历。应天纳祜。行庆有期。则愿陛下备法驾。周羽仪。然后出朝。亦示天下大礼也。居常之日。窃愿陛下思之。其年四月二十七日。上以时属炎暑。制令每隔日不坐。右拾遗靳恒上疏谏曰。臣闻昔汉制反支日亦通奏事。又光武在军。躬自览疏。明帝抚运。夜必读书。岂以四气炎寒。妨于政治。况陛下绍登大位。初启中兴。六合之内。莫不延首倾听。维恩未着。忠信未孚。勤劳者未达。冤滞者未举。逋逃者未还。浮伪者未息。兼之国用凋敝。仓廪空虚。狱讼犹繁。浇淳尚杂。外逼凶寇。调发未宁。内切饥寒。衣食不足。人思陛下。企望太平久矣。陛下固宜兢兢业业。居安虑危。绝嗜欲之源。从清静之化。宵衣旰食。以答苍生之望。简贤任能。以救苍生之弊。使天下翕然。一变化俗。奈何以其微热。遂阙一日万几之事。六合之内。家到户说。必谓陛下安其宫室。重其晏闲。忽于黎庶。怠于听政。复何以达尧心于天下。复何以垂令范于后世。臣愚窃为陛下有所叹息。
开元八年九月。初。正冬朝会。宴见蕃国王。临轩。设乐悬。陈车辂。备麾仗。其朝日受朝。仪注减半。其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十四日冬至。一阳初生。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以此日朝万国。观云物。礼之大者。莫逾是时。其日亦祀圜丘。令摄官行事。质明既毕。日出视朝。国家以来。更无改易。缘新修条格将毕。其日祀圜丘。遂改用立冬日受朝。若亲拜南郊。受贺须改。既令摄祭。理不可移。伏请改正。从之。因敕自今以后。冬至日受朝。永为例程。至天宝三年十一月五日甲子。冬至。敕伏以昊天上帝。义在尊严。恭惟祭典。每用冬至。既于是日有事圜丘。更受朝贺。实深兢惕。自今以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永为例程。至永泰元年十一月三日。诏以十三日甲子冬至。令有司祭南郊后。于含元殿受朝贺。至建中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贺。
天宝六载十二月二十七日敕。中书门下奏。承前。诸道差使贺正。十二月早到。或有先见。或有不见。其所贺正表。但送省司。又不通进。因循日久。于礼全乖。望自今以后。应贺正使。并取元日。随京官例。序立便见。通事舍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馆。元日伏下候一时同进。敕旨依。
大历九年十一月八日敕。故源王发引迁神。废冬至朝贺。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敕。元日。门下侍郎奏祥瑞。宜停。至贞元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侍郎李泌奏。冬至朝贺。请准元日。中书令读诸方表。敕旨宜依。
建中元年十一月朔。御宣政殿。朝集使及贡士见。自兵兴以来。典礼废坠。州郡不上计。内外不会同者。二十五年。至此始复旧典。州府计吏至者。一百七十有三。二年正月朔。御含元殿。四方贡献。列为庭实。复旧例也。
贞元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敕。昔者圣贤。仰观法象。因天地交会之序。为父子相见之仪。沿袭成风。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于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顺其俗而为礼。咸觌之仪。既行父子之间。资事之情。岂隔君臣之际。申恩卿士。自我为初。自今以后。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与文武百寮相见。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参在京者。并听就列。宜令所司。即量定仪注颁示。仍永编礼式。本以五月一日阴生。臣子道长。君父道衰。非善月也。因创是日朝见之仪。初欲冕服御宣政殿。属涂潦。乃以常服御紫宸殿。至元和三年四月诏。五月一日。御宣政殿受朝贺礼仪。停。先是。创有此礼。自后亦不多行。至是。上以术数之说。礼经不载。途罢之。九年正月朔。上御紫宸殿受朝贺。赋朝退观仗归营诗。十一年十一月日南至。不受朝贺。以司徒马燧出葬故也。